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作者:杨伟宁;李志同;解秸萍;李胜杰;赵雅芳

    目的:观察电针合穴、下合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VIP)分布的影响,探讨“合主逆气而泄”与“合治内腑”作用特点与相关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及上巨虚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余组均采用气管滴入脂多糖配合烟熏方法制备COPD模型.针刺组在造模的同时隔日针刺1次,共治疗12次.实验结束后用微循环显微测试仪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及下丘脑中VI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有增大趋势,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与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呈现缩小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加快(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上巨虚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P<0.01).各组肺、肠、下丘脑3种组织中,肺中VIP的含量高(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结肠中VIP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下丘脑中VIP含量降低(P<0.05).结论:①肺病及肠,说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正确性;②“尺泽”与“上巨虚”均可使病理刺激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明显减慢,且“尺泽”可显著减少下丘脑中VIP含量,提示“合主逆气而泄”可能存在高位中枢的参与和调控.

  • 基于显微图像的血虚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研究

    作者:张孝龙;李伟;彭欣

    目的:观察血虚证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并测量其血液流速.方法:通过皮下注射乙酰苯肼( APH)制备血虚证大鼠模型,运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损伤的变化,采集微循环显微图像,并利用LabVIEWIMAQ VISION平台进行图像处理分析,提供一种跟踪白细胞团的微循环血液流速测量方法.结果:①血虚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色暗淡,微血管变形,管壁受损;②测得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速与现代文献研究十分吻合,精确度提高,再现性良好.③血虚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循环血液流态呈粒线流甚至聚集流改变,且血液流速较正常组明显减慢,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虚大鼠微循环存在供血不足、血流瘀滞、管壁损伤和渗出出血等多重病理改变;运用LabVIEW图像处理方法测量血液流速,客观地反映了血虚大鼠微循环的病理改变,表明显微医学图像分析技术在中医血虚证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扎各彻·阿汤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刘铮然;杨玉梅;徐继辉;应康;霍建新;唐静晓;张永梅

    本试验观察了扎各彻·阿汤对大鼠血液流变性和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扎各彻·阿汤使高切变和低切变下的全血黏度下降,红细胞压积和聚集指数降低;对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口径影响不大,但可使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的血流速度加快,毛细血管开放的数目增加.结果表明:扎各彻·阿汤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逆转微循环障碍.

  • 和血通脉颗粒部分药效学实验研究

    作者:关乐;杨关林;张哲;鲍文静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和血通脉颗粒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作用,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1)小鼠腹腔注射0.6%的冰醋酸,以10 min内小鼠扭体次数为指标(小鼠扭体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2)将小鼠放入装有10 g钠石灰,容积为250 mL不漏气的广口瓶内,以小鼠呼吸停止时间为指标,观察药物对小鼠耐常压缺氧作用;(3)利用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观察药物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结果:(1)显著减少0.6%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2)显著延长小鼠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3)明显改善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结论:和血通脉颗粒小鼠低剂量组3.9 g(生药)/kg、中剂量组7.8g(生药)/kg、高剂量组15.6 g(生药)/kg具有镇痛作用;具有增强小鼠耐常压缺氧能力的功效;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电针不同穴位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VIP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志同;杨伟宁;解秸萍;赵雅芳;李胜杰

    目的 观察电针丰隆(ST40)、尺泽穴(LU5)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大鼠肠微循环及不同脏器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分布的影响,观察同经穴与相关经穴对肺及肠的影响特点,探讨穴位相对特异性的规律.方法 将32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尺泽组和丰隆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气管滴入LPS配合烟熏方法制备COPD模型.丰隆组和尺泽组隔日针刺1次,共治疗12次,实验周期为28 d.观察各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管径和血液流态的变化,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肺、肠及下丘脑中VIP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显著加快(P<0.05),丰隆组显著减慢(P<0.01);与模型组相比,尺泽组及丰隆组大鼠血流均显著减慢(P<0.01).各组大鼠肠、下丘脑中VIP含量与同组肺中VIP含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尺泽组大鼠下丘脑中VI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尺泽、丰隆穴均可阻逆COPD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血流加快.尺泽穴可显著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提示尺泽穴阻逆COPD引起的血流加快与尺泽穴降低下丘脑中VIP含量有关.

  • 田雷米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连芳;梁桂宁;冯梅;莫书荣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雷米芬太尼对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R0,生理盐水)组,雷米芬太尼1(R1,0.2 Pg·kg1·min~(-1))组、2(R2,0.5 μg·kg~(-1)·min~(-1))组、3(R3,1 μg·kg~(-1)·min1)组.采用快速放血法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2 h后快速回输自体血和生理盐水或不同剂量的雷米芬太尼进行复苏.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微动脉管径(AD)和微静脉管径(VD)、微动脉流速(AFV)和微静脉流速(VFV)、毛细血管网点数的变化.结果:与休克前比较,复苏后R0组HR增快,R3组HR和MAP均降低;R0、R1组AD均缩小,R3组扩大,且R1、R2和R3组均大于RO组;4组VD均减小,但R1、R2、R3组较R0组大(P<0.05或P<0.01),R1、R2和R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组流速减慢,毛细血管网点数减少;R1组复苏2 h和R2组的流速快于R0组、网点数多于R0组;R3组AFV减慢、网点数减少.复苏后逐渐恢复,但仍未恢复至休克前水平(P<0.05或P<0.01);R1、R2和R3组间VF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米芬太尼能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但非剂量依赖性,以0.5 μg·kg1·min~(-1)的输注速度较合适.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系膜微循环变化及加贝酯、长托宁干预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文江;李勇;范立侨;赵群;徐保利;张庆富;王冬

    目的 探讨长托宁(Penehyclidine Hydrochloride,PH)、加贝酯(Gabexate Mesilate ,GM)对SD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肠系膜微循环的干预机制.方法 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胰腺炎模型组(SAP组)、胰腺炎GM干预组(GM组)、胰腺炎PH干预组(PH组)、胰腺炎GM联合PH干预组(GM+PH组).观测2、6、12、24 h胰腺、腹水量变化,血清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水平及肠系膜微血管(微静脉毛细血管)形态、流态、血管周围状态.结果 SAP组腹水量、NO、ET及肠系膜微血管清晰度、管径、流速、周围血管出血、渗出与SO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GM、PH、GM+PH组与SAP组比较:腹水量、NO、ET、周围血管出血、渗出明显减少(P<0.01);微血管清晰度、管径、流速有显著增加(P<0.05或P<0.01).GM+PH组与GM、PH组比较:腹水量、NO、ET、周围血管出血、渗出明显减少(P<0.05);微血管管径、流速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PH、GM合用药效增强,有改善SAP肠系膜微循环功能及减轻SAP作用.

  • 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聂树涛;赵继东

    目的 探讨升温输液对烧伤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烧伤休克模型,一组采用低温(18℃)输液,另一组采用升温(37℃)输液,分别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升温输液组与低温输液组相比较,肠系膜微动脉管径(AD)、微静脉管径(VD)显著增大(P<0.001),微动脉血流速度(AFV)和微静脉血流速度(VFV)明显增快(P<0.005),毛细血管血流流态由线粒流变为线流.低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13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8例,而升温输液组微血管周围有渗出与出血4例,血流中发现有微小血栓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升温输液对改善烧伤休克肠系膜微循环,并对烧伤休克所致多器官损害具有一定防治作用.

  • 库血复温输血对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聂树涛;李登平;姚彩泉;杨建国

    目的 探讨库血复温输血对失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一组采用低温(4℃)输血,另一组采用复温(37℃)输血,分别观测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复温输血组与低温输血组相比较,肠系膜微动脉管径,微静脉管径显著增大(P<0.001),微动脉血流速度和微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P<0.005),毛细血管血流流态由线流变为线粒流.结论 复温输血对改善肠系膜微循环,并对因输血引起的多器官损害具有一定作用.

  • 动物肠系膜微循环活体观察装置的改进

    作者:陆晓华;张根葆;桂常青;周志泳

    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是微循环研究和观察的重要装置,在医学科研和教学上都有广泛的用途.观察装置的技术品质直接影响微循环观察的效果和结果.鉴于既往的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设计不尽完善,已不能适应我们的实验教学和科研.02年我们对肠系膜微循环观察装置作了重新设计和改进.经过6年的教学科研使用和观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中药合剂改善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海平;李钢

    目的:观察中药合剂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分成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测定血清淀粉酶和腹水淀粉酶,应用荧光显微流速测试系统对实验性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循环进行观察,并与病理情况作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灌注中药合剂的治疗组的血清淀粉酶和腹水淀粉酶明显下降(P<0.01),实验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处于修复状态.结论:中药合剂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

  • 麻醉前应用新型抗胆碱药物对失血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改变的影响?

    作者:董航;刘杨震宇;李霞;刘蓉

    目的::探讨麻醉前应用新型抗胆碱药物长托宁(盐酸戊乙奎醚)对失血大鼠肠系膜微循环改变的影响。方法:4月龄 SD大鼠14只,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对照组(n均=7),分别于5%水合氯醛麻醉前腹腔注射长托宁和生理盐水(0.17ml/100g),麻醉30min后行颈总动脉插管及腹腔侧切口暴露肠系膜,放血前和放血至动脉压恒定于60mmHg时观测两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口径及血液流速,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微血管收缩率和微血流速度。结果:失血可致肠系膜微血管显著收缩,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长托宁组大鼠微血管收缩率及血液流速减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前长托宁干预能有效改善大鼠失血性肠系膜微循环障碍。

  • 电针不同穴位对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杨磊;李滢;赵雅芳;孙洁;杨帅;陈磊;朱文莲;张露芬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也是一种典型的心身性疾病.发病特征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部疼痛或不适,并伴随有排便异常等肠道功能紊乱性症候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急迫不尽感,便秘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腹胀、肠鸣及矢气等.长期的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IBS患者以20~40岁中青年居多,男女比例为1∶2.目前我国尚未进行有关IBS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亦相当常见,有的地区IBS患者约占消化门诊病人的1/3[1],且已成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

  • 不同浓度腺苷对肥胖症大鼠离体空肠平滑肌活动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刘洋;李俊;武晓灵;余上斌;刘声远

    目的:探讨腺苷对肥胖症大鼠离体空肠平滑肌活动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普通饲料喂养大鼠组(A组)和高能量饲料喂养肥胖大鼠模型组(B组).检测腺苷干预时肥胖症大鼠脂肪/体重比(L/W)﹑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空肠平滑肌活动幅度(-dT)﹑主动张力大舒张速率(-dT/dtmax)、Lee′s指数以及肠系膜微循环指标的变化.结果:(1)B组大鼠体重﹑L/W﹑Lee′s指数﹑TG、TC及腺苷浓度在200μmol/L时-dT/dtmax均高于A组(P<0.05~0.01).(2) B组大鼠空肠平滑肌-dT低于A组(P<0.05) .(3) B组大鼠腺苷干预前微血管口径大于A组(P<0.05);血流速度小于A组(P<0.01),腺苷干预(浓度200μmol/L)后血流速度明显大于腺苷干预前(P<0.01),血液流态改善为线流.结论:腺苷可明显改善肥胖症大鼠空肠平滑肌活动和肠系膜微循环.

  • 观察动物微循环的实验方法

    作者:曾昭炜;谢忠明;唐荣福;李发香;程丽兰;于星

    微循环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在Johansen等[1]撰写的两栖类动物微循环一书中介绍青蛙肺的微循环是1661年由Malpighi观察到,之后Krogh(1921年)、Landis(1926年)、Fulton(1941年)观察了两栖类动物蛙的舌和肠系膜微循环,为这一学科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到1965年,Svanes[2],报道温血动物鼠类、兔、犬、猴在23℃-27℃环境中,心率和心排血量下降的同时,动脉压下降、外周阻力上升和微循环单位中真毛细血管(True Capillary)灌流量降低、细胞间物质交换和氧交换降低.但这些研究未能结合临床对疾病进行观察.直到1966年Davis等[3]报道了人体甲皱、皮肤、舌的微循环,才开启了微循环观察应用于临床之门.

  • 胃克星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连学建;王建武;郭莲军;陈然;邹中华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胃克星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在微循环显微系统下观察用药前、后微动脉直径、毛细血管开放数和血流速度,每隔5 min观测1次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空白对照组在滴加去甲肾上腺素后,微动脉口径立刻变小,几乎收缩成线状;随着时间的延长,微动脉口径逐渐扩大,恢复正常;胃克星大剂量组在给于去甲肾上腺素后,微动脉口径虽然也变小,但在给药15 min内收缩的程度比起空白对照组要小得多.胃克星中、大剂量可延缓去甲肾上腺素所引起的毛细血管关闭,在给药5 min时可见中、大剂量组毛细血管开放率高于空白对照组.胃克星中、大剂量组血流速度在正常时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胃克星对正常大鼠由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基于胃实寒证的10味温中散寒药温热药性与温通作用研究

    作者:柳俊辉;秦华珍;刘颖;余腾飞;黄燕琼;李文强;谭喜梅;翁铭钻;张兴燊

    目的 观察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荜茇、荜澄茄、花椒、胡椒10味温中散寒中药对胃实寒证大鼠甲状腺机能及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研究其温热药性与温通血脉的作用,揭示温中散寒药的性效本质与科学内涵.方法 实验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附子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和2个寒性药对照组,予以灌服寒凉药知母冰水提液复制大鼠胃实寒证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分别灌胃给药,连续3次,分别进行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3 (T3)、甲状腺素T4 (T4)含量检测与肠系膜微循环观察.结果 10个温中散寒药组均能显著升高胃实寒证大鼠TSH、T3、T4含量(P<0.05,P<0.01).显著提高微循环血流速度和流态(P< 0.05,P<0.01);除荜澄茄、花椒、胡椒组外,其余各给药组还可增加网交数(P<0.05,P<0.01).结论 温中散寒药通过提高胃实寒证大鼠的甲状腺机能而体现温热药性,通过改善胃实寒证大鼠的肠系膜微循环而发挥温通血脉作用,缓解阴盛则寒,寒凝血滞状态,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 三七总皂甙抗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周小玲;李永伟;程建祥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抗大鼠失血性休克及对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观察两组动物在失血前、失血后1h,2h及输回原失血量后1h,2h的血压、心率及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结果:三七总皂甙组在输回原失血量后1h,2h的动脉血压比对照组高(P<0.01),心率比对照组加快(P<0.001);肠系膜微循环比对照组改善.结论:三七总皂甙能增强机体对失血的耐受性,有抗失血性休克的作用.

  • 复方牛磺酸滴眼液对小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及大鼠抗眼过敏试验研究

    作者:刘锡军;才凤;肖春莹

    目的 观察复方牛磺酸滴眼液对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和抗眼过敏作用.方法 小鼠腹腔注射乌拉坦1.25 g/kg麻醉,空肠滴加肾上腺素0.03 mL(0.015 mg),记录滴药后至毛细血管中血液开始流动的时间变化情况.大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磷酸盐缓冲液1 mL免疫,鼠尾静脉注射偶氮蓝溶液1 mL,于攻击前3 h开始给药,每30 min 1次,每次滴0.05 mL,共滴眼4次;攻击后30 min,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620 nm波长处比色,观察各剂量对偶氮蓝渗出量的影响.结果 各给药组微循环恢复时间缩短至1.18~2.03 min,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作用明显强于萘扑维组(P<0.05);对偶氮蓝渗出量抑制率为24.3%~59.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大剂量组作用明显强于萘扑维组(P<0.01).结论 复方牛磺酸滴眼液具有改善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眼过敏作用.

  • 携氧代血浆扩容及携氧功能初步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蒋冰玉;李遥金;郝莎莎;桑培培;陈刚;王红;刘嘉馨

    目的 建立大鼠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和大鼠失血性休克-肠系膜微循环模型,用以探讨携氧代血浆的扩容和携氧功能.方法 将20只SD大鼠失血至全身血容量的60%,造成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随机均分为6%羟乙基淀粉(HES)组和携氧代血浆组做相应样品的等容量输注复苏.分别在造模前、休克、输液末以及输液后1h观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股动脉取血测定血气,检测组织氧分压(PtO2).另取20只大鼠建立失血性休克-肠系膜微循环模型,观察、记录大鼠造模前基础值、休克、输液末以及输液后1h微血管直径的变化和血流状态.结果 HES组与携氧代血浆组比较,输液末微静脉直径(μm)与微动脉直径(μm)分别为:31.23±4.96 vs 31.86±5.43、19.46±1.47 vs 19.40±2.10(P >0.05),输液后血流状态均得到恢复;输液后1h的MAP(mmHg)为:90.70±3.83 vs 98.90±9.18(P<0.05);组织氧分压(mmHg)为:输液末7.03±1.47 vs 15.32±2.34(P <0.05),输液后1 h5.53±2.39 vs 8.90±2.01(P< 0.05);2组大鼠血气指标在各时间点相近(P>0.05).结论 携氧代血浆能够改善大鼠失血性休克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具有与HES相似的血管扩容作用,并且在大鼠休克复苏初期恢复组织氧分压的效果优于HES.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