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院内鲍曼不动杆菌同源基因型与耐药分析探讨

    作者:郭晶晶;王慧珠;滑明溪;何明;孙继云;张淑凤;王雅杰

    目的 了解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其基因同源性,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探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的应用.方法 收集本院分离的5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七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PubMLST数据库对比分析,利用Phyloviz-2.0软件绘制不同基因型之间的进化关系图.结果 50株鲍曼不动杆菌可被分为10个基因型,分别是ST-1696(19株)、ST-1144(14株)、ST-229(4株)、ST-191(4株)和ST-540、ST-1680、ST-208、ST-1679、ST-1145、ST-1421(分别各一株),三个新的基因型(3株),其中ST-1696与ST-1144、ST-229、ST-191、ST-540、ST-1680、ST-208、ST-1679、ST-1145、ST-1421基因型具有同源相关性.已有ST型的4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大多数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结论 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同源相关性,应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实时监测,严加预防.

  • 改良Hodge试验对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检测效果的比较

    作者:雷红;董梅;赵利;孙敏霞;孟祥红;杨彩娥;朱蕾;杨昌梅

    目的 比较改良Hodge试验采用三种不同纸片法对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检测能力.方法 改良Hodge试验采用三种不同纸片检测碳青霉烯酶;采用MicroScan WalkAway 96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结果 改良Hodge试验(三种不同纸片法)同时检测33株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应用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纸片法),阳性为22株,阳性率为66.7%;改良Hodge试验(厄他培南法),阳性为17株,阳性率为51.5%;改良Hodge试验(美罗培南法),阳性为8株,阳性率为24.2%.结论 改良Hodge试验(三种不同纸片法)筛选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产碳青霉烯酶中,改良Hodge试验(亚胺培南纸片法)敏感性高,而改良Hodge试验(美罗培南纸片法)敏感性低.

  •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作者:陈永德;闫晨影;董国伟;唐新宁;张英欣;郭海溢;郭洁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医院内的分布状况与耐药谱,指导临床有效预防并合理用药.方法 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254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使用WHONET 5.5对药敏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25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占90.59%.对哌拉西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很高,分别为79.38%和89.33%,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阿米卡星、妥布霉素、以及两种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都在51% ~57%,多粘菌素B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其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0.63%和17.88%.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目前医院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并且多重耐药率高,应引起广泛关注并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方案进行抗生素使用,防止耐药性的进一步产生和院内传播.

  • 2014~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医院分离情况和耐药性分析

    作者:侯学伶;孙岩;李娜;赵应飞;刘昱;银广悦

    目的 了解2014年至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在本院的分布情况,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送检的各种临床标本,应用VITEK 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用K-B药敏纸片法测定抗菌药物敏感率,结果按照CLSI标准判定.利用WHONT 5.6软件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呼吸科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高,且以呼吸道标本为主,达90%以上;2014至2015年我院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12株,耐药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头孢他啶耐药明显,超过40%,对头孢呋辛钠表现出100%耐药,但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磺胺甲恶唑对鲍曼氏不动杆菌仍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耐药率<25%),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耐药率小于5%.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率不断上升,已成为ICU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由于其耐药性各不相同,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可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传播.

  • 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作者:王玉平;宋艳荣;李继红;刘爱翔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及Ⅰ型整合子和β-内酰胺酶等基因携带情况.方法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PCR检测β-内酰胺酶、Ⅰ型整合子和外排泵基因,对阳性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60株菌中,多重耐药株53株,占88.3%;6株携带OXA-23基因,均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5类以上抗菌药耐药,并具有高耐药特性;38株携带PER-1基因,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显著高于PER-1基因阴性菌株(P<0.01);45株检出Ⅰ型整合子结构基因,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Ⅰ型整合子阴性菌株(P<0.01);Ⅰ型整合子和PER-1基因同时阳性25株,与7株两者同为阴性菌株相比,多重耐药率增高(P<0.01),但耐药程度无显著差别.结论 Ⅰ型整合子基因及β-内酰胺酶类基因的作用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OXA-23基因阳性菌株多为泛耐药和高耐药株,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传播.

  • 大蒜素与β-内酰胺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的协同抗菌作用

    作者:于亮;王梅

    目的 探讨大蒜素与β-内酰胺抗生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协同抗菌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期间临床收集的16株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别测定大蒜素、头孢哌酮的50%和90%低抑菌浓度值(MIC50和MIC90),大蒜素和头孢哌酮联合使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采用四唑氮蓝法检测不同浓度(512、64、4 mg/L)大蒜素作用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的变化.检测不同浓度(128、32、1 mg/L)大蒜素作用后,细菌对头孢哌酮吸收率的变化.检测经128 mg/L大蒜素作用后,细菌膜蛋白的变化.结果 大蒜素对敏感菌和耐药菌的MIC50为256 mg/L,MIC90为512 mg/L.头孢哌酮对耐药菌的MIC50为64 mg/L,MIC90为128 mg/L;对敏感菌的MIC50为16 mg/L,MIC90为32 mg/L.大蒜素和头孢哌酮联合对鲍曼不动杆菌的FIC指数均小于1.经512、64、4 mg/L大蒜素作用后,耐药细菌细胞外活性氧分别为0.33±0.10、0.21±0.07、0.10±0.05,细胞内活性氧分别为0.66±0.06、0.59±0.08、0.56±0.01;敏感菌细胞外活性氧分别为0.31±0.08、0.22±0.09、0.11±0.06,细胞内活性氧分别为0.65±0.08、0.59±0.07、0.53±0.06;大蒜素作用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水平在不同浓度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大蒜素作用后,各浓度组细菌上清中头孢哌酮药物浓度均低于对照组,128 mg/L组细菌上清中头孢哌酮药物浓度高于32、1 mg/L组(均P<0.05),32、1 mg/L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鲍曼不动杆菌经过128 mg/L浓度大蒜素孵育后,相对分子质量为34 000、25 000的膜蛋白缺失.结论 大蒜素作用后鲍曼不动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显著增加,细菌膜结构变化,可能与大蒜素和头孢哌酮协同抗菌作用有关.

  • 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作者:于亮;王梅

    目的 探讨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本院从临床痰标本中分离的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进行碳青霉烯酶IMP、OXA23基因和整合子基因检测;提取细菌膜蛋白行SDS-PAGE电泳分析其组成.结果 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OXA23基因扩增均为阳性;14株碳青霉烯酶IMP基因扩增阳性,22株阴性.12株整合子PCR产物约1200 bp,10株约3000 bp,14株整合子PCR产物约3500 bp.与碳青霉烯抗生素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膜蛋白比较,22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5 000、36 000的膜蛋白缺失.结论 医院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抗生素机制与产IMP、OXA23碳青霉烯酶及膜蛋白缺失有关.

  • 群体密度感应分子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菌毛集合系统的影响

    作者:乔霞;杨勇;刘晓明;魏军

    目的 探讨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小分子N-3-oxo-octanoyl-L-Homoserine lactone(3-oxo-C8-AHL)对鲍曼不动杆菌ATCC17978菌株菌毛集合系统基因表达以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通过细菌运动性试验及生物被膜定量试验测定3-oxo-C8-AHL对ATCC17978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晶紫试验观察ATCC17978生物被膜形成的结构;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3-oxo C8-AHL对ATCC17978 CusABCDE、BfmS、Bfm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 对照组与3 oxo-C8-AHL组ATCC17978运动直径分别为(3.0±0.1)cm和(1.0±0.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52,F=0.313,P<0.05);生物膜形成试验测得3-oxo-C8-AHL组和对照组A值分别为0.07733和0.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41,F==2,P<0.05);结晶紫染色观察3-oxo-C8-AHL组细菌不易聚集形成生物被膜,而对照组易聚集、成膜;荧光定量PCR测定了3-oxo-C8-AHL组菌毛集合系统CusABCDE基因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下降34.1%以上(P<0.05),BfmS和BfmR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分别下调44.1%和38.2% (P<0.05). 结论 菌毛集合系统基因与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小分子3 oxo C8 AHL对菌毛集合系统等相关基凶的表达具有下调作用,从而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运动,致使生物被膜结构形成缓慢.

  • 鲍曼不动杆菌噬菌体ZZ2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靳静;李振江;王书伟;张改;陈松建;王进;赵国强;王中全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裂解性噬菌体ZZ2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电镜观察ZZ2形态,并研究其噬菌谱、生长曲线及稳定性等生物学特性. 结果 ZZ2可在3株鲍曼不动杆菌(AB09V,AB0901,AB0904)菌苔上形成裂解性噬菌体所具有的完全透明的滴斑区,其中AB09V是其敏感的宿主菌.电镜观察ZZ2具典型的有尾噬菌体目肌尾病毒科病毒的形态特征;一步生长曲线显示ZZ2感染AB09V的潜伏期为12 min,裂解量为(191±5)PFU/细胞.稳定性试验显示ZZ2在pH 4~9及50℃和60℃环境均具良好稳定性. 结论 噬菌体ZZ2能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可作为生物抗菌剂使用.

  • 整合子介导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李先平;王敏;王妹妹;曹虹;郑荣;曹伟

    目的 研究鲍曼不动杆菌1类整合子和2类整合子的携带情况,并对比分析其与临床耐药率的关系. 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分离的7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临床常见15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类整合子和2类整合子基因. 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72.8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低,为15.71%.PCR检测鲍曼不动杆菌1类整合子携带率为57.14%(40/70),2类整合子携带率为7.14%(5/70).与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相比,阳性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相近(x2=1.47,P>0.05),对其他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5.00%~82.50%,其中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两组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1类整合子,且1类整合子与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关系密切.

  • 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形成与耐药的相关性初探

    作者:游洋;顾伟杰;王铮;李晓霞;牛辰

    目的 探索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与耐药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96孔板培养法模拟体内生物膜形成,结晶紫染色法鉴定各菌株生物膜生长情况.将鲍曼不动杆菌于黑色聚碳酸酯膜上形成生物膜,其上覆盖药敏纸片,然后将此结构置于涂有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菌株的M-H平板上,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观察生物膜对氯霉素和氧氟沙星的渗透限制作用.结果 结晶紫染色测定各菌株均能于体外形成生物膜.除85号菌株外,各菌株与对照组相比,对氯霉素均有明显渗透限制作用,而对氧氟沙星无明显作用.结论 生物膜对某些药物的渗透限制作用是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

  •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作者:曹银光;吴红敏;胡艳军;李晓辉;程鹏;公茂庆

    目的 调查和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与β-内酰胺酶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用KB法测定临床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6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型. 结果 12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7.5%,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65.0%,对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为61.7%和64.2%,对头孢唑啉和头孢呋肟耐药率分别为80.0%和97.5%;有80株菌检测到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且均对头孢吡肟等抗生素耐药,其中2株为GES型,1株为VEB型,未检出CARB、DHA和PER基因. 结论 临床分离的120株鲍曼不动杆菌以TEM型为主,其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高耐药率与TEM型基因有直接关系.

  • 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王敏;覃章顺;李先平;杜世杰;曹虹;陈进伟

    目的 调查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并对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进行分析.方法 对中南大学湘雅附二医院2002~2008年间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同时于2008年7~12月随机收集50株鲍曼不动杆菌,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5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62%,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46%.gyrA基因及parC基因扩增分别获得305 bp和400 bp的基因产物.PCR-RFLP结果显示,对gyrA基因,耐药株100%不能被Hinf Ⅰ酶切,敏感株53%能被Hinf Ⅰ酶切;对parC基因,耐药株29%能被Hinf Ⅰ酶切,敏感株有63%能被Hinf Ⅰ酶切.分析测序结果,耐药株中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存在突变,未被酶切的敏感株也存在突变,使Hinf Ⅰ的识别序列GACTC变为GACTT,酶切位点GANTC消失.被酶切耐药株中发现parC基因新的突变点,第89碱基密码子GAA中的A突变成G,被酶切敏感株的parC基因出现多个位点的同义突变.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与gyrA基因突变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

  •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OmpK的原核重组表达与纯化

    作者:郭三君;任珊;谢勇恩

    目的 通过分子克隆方法制备重组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K(OmpK)并进行纯化,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免疫活性奠定基础. 方法 采用PCR方法扩增鲍曼不动杆菌标准菌株ATCC19606外膜蛋白K编码基因,将该基因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I,构建重组质粒pColdI/OmpK.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通过镍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 结果 PCR扩增获得大小约726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I后进行酶切和DNA测序分析,pColdI/OmpK构建正确,重组质粒转化BL21经IPTG诱导后表达目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0×103),经镍亲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重组OmpK. 结论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使鲍曼不动杆菌OmpK蛋白在构建的原核表达系统中得到高效表达,并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鲍曼不动杆菌OmpK的免疫活性奠定了基础.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blaADC酶耐药基因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侯天文;尹晓琳;陈兴;李玮;白云;陈晶

    目的 了解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中blaAD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2005年1~6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临床分离的31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耐哌拉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分析blaADCβ-内酰胺酶基因,应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1株MDRAB均对多粘菌素B敏感,3株(9.7%)对受试的其他23种抗菌药物均耐药.31株MDRAB中blaADC全部阳性(100%).31例MDRAB感染患者,29例(93.5%)为医院内呼吸道感染,1例为菌血症,1例为伤口感染.经抗菌药物治疗后,24例(77.4%)存活,7 例(22.6%)死亡.结论 MDRAB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与其产blaADC型β-内酰胺酶密切相关,MDRAB感染患者预后较差.

  • 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扩增用于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的可行性评价

    作者:胡源;何利华;张建中

    目的 分析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扩增用于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和鉴定的可行性. 方法 PCR扩增105株不动杆菌的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对检测的特异性进行评估. 结果 PCR检测82株鲍曼不动杆菌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均阳性,但其中1株PCR产物比预期大(1 664 bp);测序发现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中包含一段1 308 bp的插入序列.不动杆菌属其他菌株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检测均阴性.若以353 bp扩增带作为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PCR阳性标准,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9%和100%;若以出现PCR扩增条带为阳性标准,则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 结论 blaOXA-51-like碳青霉烯酶基因PCR扩增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特异性较高,但如果仅从扩增片段长度判断,存在出现假阴性的可能.

  • 6种常用消毒剂对28株噬菌体杀菌作用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小亭;李亚辉;靳静;王中全

    目的 观察84消毒液、双氧水、苯扎溴铵、石碳酸、碘伏和戊二醛等6种常用消毒剂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作用以及对28株噬菌体杀菌作用的影响. 方法 以上述3个菌株为指示菌,从城市污水中分离噬菌体;通过调查噬菌谱排除噬菌体克隆株,筛选出不同克隆株的毒性噬菌体;在双层培养基表面,通过观察不同消毒剂作用区域内噬菌斑形态和成斑率(EOP)的变化,分析6种消毒剂对28株噬菌体杀菌作用的影响. 结果 3种指示菌对84消毒液、双氧水、苯扎溴铵和石碳酸的敏感性不同(P<0.05),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4种消毒剂均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所有被调查的噬菌体中,杀菌作用不受6种消毒剂抑制的占25.0% (7/28),其余噬菌体的杀菌作用均受消毒剂的影响.6种消毒剂中苯扎溴铵对噬菌体杀菌作用的抑制效果较强,抑制率为57.1%(16/28);而戊二醛的抑制作用弱,对28株噬菌体均无明显抑制作用.消毒剂影响噬菌体杀菌作用试验中,有20.8%(35/168)的反应受到明显抑制,明显增强的反应达50.6%(85/168),28.6%(48/168)的反应受消毒剂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 6种常用消毒剂对噬菌体杀菌作用的影响随消毒剂和噬菌体的不同而不同,28株噬菌体的杀菌作用受6种消毒剂明显抑制的仅占少数.

  • 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子和ISCR1的检测及其结构分析

    作者:杨晓亮;杨波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整合子与ISCR1分布情况及其所携带耐药基因的种类,从而分析其结构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煮沸法提取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组DNA,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扩增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记录结果,根据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产物图谱进行RFLP分型,后进行产物的序列分析. 结果 PCR扩增51株鲍曼不动杆菌,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扩增阳性45株,其中包括可变区阳性32株.并且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扩增出的目的片段大小各不相同,有28株扩增片段约为2.3 kb,2株扩增片段约为2.4 kb,2株扩增片段为3kb; ISCR1扩增阳性22株,其下游扩增阳性5株,扩增片段大小约为3 kb.同时携带Ⅰ类整合子和ISCR1扩增阳性菌目的片段大小约为2 kb.酶切图谱显示,大小为2.3 kb的Ⅰ类整合子可变区产物为同一带型;序列分析显示,大小不同的Ⅰ类整合子的可变区各片段所含的基因盒各不相同;耐药基因序列分析显示,5株ISCR1的下游扩增片段为qnrA1-am-pR.同时显示Ⅰ类整合子和ISCR1两种元件以串联的形式存在于鲍曼不动杆菌中. 结论 Ⅰ类整合子与ISCR1大多以串联形式同时存在于骨髓炎患者感染的鲍曼不动杆菌中,该结构对耐药基因在不同鲍曼不动杆菌菌株间的水平传播可能起介导作用.

  • 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W的克隆表达及纯化

    作者:魏常梅;王俊瑞;孙鹏;张军力

    目的 通过基因克隆方法制备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W(outer membrane protein W,OmpW),为研究其生物学活性及耐药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通过PCR方法扩增鲍曼不动杆菌临床株A1株的外膜蛋白W基因(OmpW),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ompW,采用PCR方法和测序鉴定扩增产物.筛选阳性表达载体后转化至大肠埃希菌表达宿主菌BL21中,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并进行纯化. 结果 pET30a/ompW原核表达重组载体构建成功,基因测序鉴定,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表达,表达产物分子质量单位约为43 ku,与预期值相符.表达产物经8 mol/L尿素和Tris-HCl处理纯化,得到高纯度的重组OmpW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鲍曼不动杆菌OmpW蛋白基因重组原核表达系统,并获得高纯度的重组OmpW蛋白,为研究鲍曼不动杆菌外膜蛋白W的生物学活性以及耐药机制奠定了基础.

  • REP-PCR对医护人员鼻腔中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溯源分析

    作者:于观留;赵效南;蔡春梅;蔡玉梅;高静

    目的 对医护人员鼻腔中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其来源和传播途径进行分析. 方法 用棉拭子采集10名医护人员和10名非医护人员(大学生)鼻腔样品,分离鉴定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检测其对13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利用多重PCR扩增OXA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应用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多样性分析. 结果 共分离19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分离自医护人员鼻腔12株,分离自非医护人员鼻腔7株.K-B法检测Ab的耐药性,医护人员鼻腔分离株对环丙沙星(CIP)、亚胺硫霉素(IPM)、头孢曲松(CRO)、环磷酰胺(CTX)和新诺明(SXT)耐药率均≥41.7%,非医护人员分离株耐药率均≤3%;耐药基因检测19株菌中都携带OXA-51基因,且医护人员鼻腔分离株携带OXA-23菌株数多于非医护人员鼻腔分离株.另外两种未检出耐药基因(OXA-24和OXA-58).REP-PCR显示,医护人员鼻腔分离株、非医护人员鼻腔分离株Ab的8种基因型(A-H)中同源性≥90%的有33株菌,占94.29%(33/35). 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不仅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可能存在气源性传播途径.

2758 条记录 7/138 页 « 12...45678910...13713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