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不同俞穴体表温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李争;李风森;徐丹;荆晶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不同俞穴(肺俞、脾俞、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发现COPD患者俞穴体表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为COP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148例,其中肺气虚证患者39例,肺脾两虚证者46例,肺肾(肺脾肾)虚证者63例,健康对照组患者49例,采用DT-9875红外热像仪测定各组患者的肺、脾、肾俞及督脉的体表温度,比较各组之间不同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COPD患者各俞穴体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将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体表温度及督脉平均温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发现COPD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②将COPD组患者按照中医脏腑虚损分组后比较不同脏腑虚损COP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肺、脾、肾俞及督脉体表温度差异,结果发现肺气虚组、肺脾两虚组、肺肾(肺脾肾)虚组肺、脾、肾俞及督脉平均温度均显著低于健康正常组,而各脏腑虚损组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性,但肺俞及督脉皮肤温度有随着脏腑虚损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的趋势.③肺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近1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患者的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肾俞部位皮肤温度与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中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督脉平均温度与吸烟指数、mMRC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肺功能FEV1%、FVC%、FEV1/FVC呈正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肺、脾、肾俞穴及督脉体表温度较健康正常人均显著降低,且温度变化与肺功能、吸烟、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疾病的严重程度,同时为中医治疗(外治法)稳定期COPD提供了依据.

  • 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

    目的 探讨体质兼夹程度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77例18~34岁的青年男女健康人群填写中医体质调查表,根据结果将人群分为平和质组(111例)、单一偏颇体质组(72例)、兼夹体质组(94例,同时具有2~3种偏颇体质),通过红外热像检测系统测量上焦及其脏腑(肺、心)、下焦及其脏腑(肾、命门、膀胱、右大肠、左大肠)等体表投影区的相对温差.结果 单一偏颇体质组肾的相对温差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5);兼夹体质组上焦、肺、心相对温差高于平和质组(P<0.05),而下焦、膀胱、左大肠、右大肠相对温差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 兼夹体质上焦及上焦所属脏腑热像趋热,下焦及下焦所属脏腑热像趋凉,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相关.

  • 体表温度维持设备的研究及其应用

    作者:温志浩

    手术过程中有效的体温维持,有利于降低术后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本研究中,以空气为介质,将其温热后输送到覆盖于手术病人非手术区域的防护毯中,以实现对手术病人体表温度的维持.利用试制样机对136例病人进行了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上述方法能够对手术病人体温施行有效的维持.此研究为手术患者提供一种新的体温维持方法和手段,应用该设备可以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 神经损伤疼痛疾病的红外热图临床分析

    作者:王家双;杜雯琼;包佳巾;魏星

    目的:红外热图技术是绿色检查项目,本文报告带状疱疹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红外热图表现.方法:本组共170例红外热像仪检查者,女性92例,男性78例,年龄23-76岁,其中急性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70例,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神经痛70例,另外30例为无临床症状的志愿检查者.重点观察患区温度差异程度、肢体图形是否对称.结果:大部分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表现为患区高温变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神经痛患者表现为腰骶区局部高温变化,而患肢主要以低温变化为主.温度差异范围为±0.8-5.39℃.在实施治疗后温度差异范围明显降低.结论:红外热图技术能够客观反映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患者的区域血液供应状态,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 腹壁慢性脓肿引起尿频1例

    作者:查二南

    患者,男,51岁。因1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阵发性、略有胀痛,偶尔发现下腹正中有一团块而入院。入院时体检:脐下略偏左侧扪及软组织肿块,质略硬,不移动,有压痛。皮肤外观及体表温度无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见:脐正中腹壁见624mm×300mm×400mm,偏低无回声,无包膜,边界不清,周边不规则,见少量增强光带。CT平扫:脐下平面略偏左侧腹壁内600mm×550mm×400mm软组织块影,中心密度尚均匀,CT值38.6HU,肿块前缘与腹肌粘连,分界欠清,后缘边界模糊(图1)。 手术病理诊断:(腹壁)纤维脂肪组织化脓性炎。

  • 体温测量研究进展

    作者:周明芳;舒勤;李巍

    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有深部温度(胸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及表层温度(体表温度)之分,它是反映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由于深部温度不易测试,临床上通常用腋窝、口腔、直肠等处温度来代表机体体温[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温测量的器材、方法、部位及时间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各种测温方法,合理选用测温器材,提高体温测量的准确性,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 模拟失重对人体皮肤温度分布和不同部位非蒸发散热的影响

    作者:邱曼;武建民;顾鼎良;虞学军;袁修干;陈景山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时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改变对人体非蒸发散热的影响.方法 5名被试者-6°头低位卧床7 d,采用HR-Ⅱ型医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人体体表温度的分布,根据体表温度计算身体各部位的非蒸发散热量及其在总散热量中所占百分比例.结果卧床中,人体纵向温度梯度增加,在卧床第3天,胸-足部位皮肤温差较对照增加6.7℃;各部位散热所占全身散热比例躯干增加了近6%,头部增加约2%,上肢散热减少3%,下肢减少约5%.结论模拟失重条件下人体不同部位散热所占比例发生变化,这一结果可用于舱外航天服液冷层流量分配的设计.

  • 不同湿度高温环境下急性大强度运动应激前后人体血浆游离HSP72浓度变化

    作者:崔书强;赖丽丽;赵杰修;安楠;封文平;尚文元;宗丕芳;冯葆欣;张卫英

    目的:观察不同湿度高温环境下急性大强度运动前后人体血浆游离HSP72浓度变化.方法:随机挑选10名有训练经历的大学生(平均年龄21.8岁),进行4次高温下递增负荷大强度力竭性跑台运动,运动环境相对湿度(RH)分别设定为20%、40%、60%、80%,温度均为33℃,每次运动间隔一周.分别用电子体温计和红外体温计测定运动前后口腔温度和体表温度,计算平均体表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MST),运动前后抽取静脉血肝素抗凝分离血浆,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HSP72浓度.结果:运动后口腔温度和MST显著升高(P<0.01),20%RH条件下运动后口腔温度显著低于60%RH和80%RH(P< 0.01),运动后MST变化为20%RH<40%RH<60%RH<80%RH,且不同相对湿度间两两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运动后MST与相对湿度存在明显线性关系(r2=0.79,P< 0.01).除40% RH条件外,其他相对湿度条件下大强度运动后血浆HSP72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中运动,湿度增加加剧了体表温度的升高,运动热应激促使血浆HSP72升高,可能对机体起全身性作用.

  • 硬膜外麻醉下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温度变化的关系

    作者:康孝荣;王保国;王恩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下阻滞和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变化及与核心体温变化的关系.方法下腹部、会阴部和下肢单侧小手术病人22例,随机在硬膜外腔注入注射用水(对照组)或2%利多卡因(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注液前、注液后5、10、15、20、25、30、35、40和45min的腋温、足背和指尖温度及前臂-指尖温度差的变化,以腋温作为核心温度,足背或指尖温度作为阻滞或非阻滞区域体表温度.结果对照组腋温轻微升高,足背温度轻微降低,指尖温度明显升高,臂-指温度差逐渐降低,由>0℃变为<0℃;实验组腋温明显降低,其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足背温度显著升高,指尖温度逐渐降低,臂-指温度差明显升高.结论硬膜外麻醉下核心温度降低与阻滞区域体表温度升高有关,体温调节使非阻滞区域外周血管收缩,体表温度降低.

  • 麻醉与体温调节

    作者:康孝荣;陈新中;王保国;李晓强;王恩真

    1.全麻下核心及体表温度的变化目的:探讨全麻后核心和体表温度的变化及二者的关系,全身耗氧量和产热量变化对核心体温降低或恢复的作用.

  • 一种用体温计快速测量大鼠体温的方法

    作者:宋根伟;欧阳露;张晓燕

    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都与体内温度密切相关.在解热或清热类中药药理试验中,常常要测量实验大鼠的体温来分析药物对大鼠体温的调节作用.体温包括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表温度易受环境影响,机体深部的温度比较稳定,其平均值就是生理学所指的体温.通常采用直肠、口腔等处的温度来代表体温,其中用水银玻璃温度计测量直肠温度(俗称肛温)是实践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但该法测定时直接抓取固定大鼠,直接从肛门插入体温计,这会使大鼠挣扎而产生应激反应,造成测量数据波动大,稳定性差,操作不慎会引起大鼠直肠出血.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厚层帆布手套做"鼠洞",引导大鼠自主进入后固定两后肢测量肛温可解决大鼠的应激问题,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甲亢患者甲状腺皮温与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尹淑静;蔺新明;李树强

    目的:探讨甲亢患者甲状腺皮表温度的规律及早亢患者甲状腺激素T3、T4与温度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日产TV-2000型红外热像仪(CET)对44例健康对照组和85例甲亢组进行甲状腺的体表皮肤温度(T)周围组织表面皮肤温度(T.)的检测,并逐一测定了血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两组间T、T.与△T(△T=T-T.)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甲亢组△T与T3、T4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确立了CET诊断甲亢的量化标准.

  • 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测温部位的选择

    作者:邹婕

    我院门诊体温筛检采用非接触式红外线测温仪,经临床观察,测试数值与腋下测温值有较大偏差,经上网及查询有关资料,并在工作中反复对比观察,取3个体表测温部位分别与腋表温度比较,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体温 体表温度 部位
  • 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王淑贞

    预防:(1)积极控制糖尿病,严格控制高血糖;(2)合理分配饮食,严格控制高血脂;(3)积极预防动脉硬化、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及诱发因素;(4)改善肢端循环,适当运动,禁止吸烟,可服用改善微循环,活血化淤药物;(5)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清洁,通气良好,穿软底布鞋,棉织袜,禁止赤脚行走;(6)对鸡眼、胼胝、脚癣及时治疗,防止感染化脓;(7)注意保温、洗脚水不宜超过患者体表温度,禁用热水袋、电毯、理疗、火炉取暖,以防烫伤;(8)不宜剧烈运动,避免双足过度负重,预防外伤;(9)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

  • 实验性胆囊炎家兔体表循经高温线显示

    作者:张栋;付卫星;叶燕燕;王淑友;马惠敏;朱元根

    目的了解内脏病变时体表的温度反应,探讨循经高温线产生的机理. 方法对10例家兔制备成急性化脓性胆管胆囊炎模型,并在1个月内用红外热像仪连续观察其剪掉皮毛后体表的温度分布. 结果 10例家兔中有6例在制备胆囊炎后的1 d~2 d出现了躯干双侧面纵向高温线;该高温线长可达躯干全长,其温度高于周围0.9°C~2.5°C;并可持续30 d左右. 结论胆囊病变后体表出现的躯干侧面纵向高温线与胆经走行相近,内脏病变是循经高温线产生的机制之一.

  • 艾灸激发感传循经线体表温度及血流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许艳琴

    灸法,古称“灸焫”,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灸法能激发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是灸法获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早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已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灸法与针刺一样,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达到“气至”,故在《灵枢·九针十二原》有“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气至病所[1]。近年来灸法的临床及机理研究较多,但有关灸法循经感传现象及循经温度、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现将其归纳如下。

  • 中国劲酒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临床观察

    作者:陆世广;李静;张亚方;王磊;杨跃军;陈默思;石姣;刘源才

    目的 探讨中国劲酒(仙茅、当归、肉苁蓉等)缓解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饮用中国劲酒50 mL 8周,对照组患者饮用含10%药量的中国劲酒50 mL 8周.在0天、第4周和第8周,建立肾阳虚证症状分级量表、饮酒后体表温度变化曲线,收集血样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比较2组饮酒前后肾阳虚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体表温度和血液流变学.结果 试验组肾阳虚证候临床痊愈率(31.034%)显著高于对照组(5.172%) (P=0.000);试验组总显效率(69.966%)显著高于对照组(34.483%)(P =0.000);试验组畏寒肢冷临床痊愈率(35.593%)显著高于对照组(6.667%)(P=0.000);试验组纤维蛋白原[(2.845±0.724) g/L]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0.395) g/L] (P=0.004);2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619).同时,中国劲酒还改善了患者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精神萎靡、夜尿频多和下肢浮肿.结论 中国劲酒能有效改善肾阳虚证患者主要症状,提升体表温度的基础值,并延长饮酒后体表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

  • 中医寒热辨证客观化研究之一--体表温度检测仪的研制

    作者:李斌芳;庄燕鸿;张伟荣;朱龙英;赵荣华;易红梅

    中医寒热辩证客观化研究需要客观化临床资料,体表温度是中医寒热辨证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获取体表温度的可靠性数据,我们研制了ZT-1"体表温度测试仪".该仪器有三个PN结温度传感器,经过测试,反应快,精度高,解决了中医按诊中触摸感知寒热存在的模糊性问题,使体表温度这一体征资料成为定量化数据,对寒热辩证的客观化研究及中医按诊现代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 角膜温度与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关系

    作者:沈慧妍;张琳

    目的 探究影响角膜温度(TOC)的因素,分析TOC与蒸发过强型干眼的关系.方法 对泪液分泌量正常的257例(405只眼)行干眼检查,按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再随机分入4个不同的环境条件组.测量瞬目后即刻的TOC、前额中部体表温度(TBS)和中央角膜厚度(CCT).分析TOC的影响因素以及阳性组和阴性组的TOC差异.结果 TOC与TBS、环境温度(T)和相对湿度(RH)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0.75和0.60,P<0.05),与CCT呈负相关(r=-0.62,P<0.05).TBS、T、CCT和RH都是TOC的影响因素(F=537.46,P<0.01).各种环境条件下阳性组与阴性组TO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BS、T、CCT和RH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TOC产生影响.蒸发过强型干眼者TOC高于非干眼者.

  • 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体表温度、湿度及舌温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果刚;程建丽;张妍妤;王欢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患者体表温度、湿度及舌中温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寒热湿诊测仪测定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患者的手心、手背、手臂尺肤、额头、舌中温度及手心、手背、手臂尺肤、额头湿度,并与正常志愿者的体表、舌中温度及体表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阴亏虚组患者的手心温度、手背温度、尺肤温度、额头温度和舌中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脾胃虚寒组患者的手心温度、手背温度、尺肤温度、额头温度则显著降低(P<0.05);脾胃虚寒组患者的手背湿度、尺肤湿度、额头湿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胃炎的虚寒证与虚热证患者其体表温度及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检测其定量值可能对慢性胃炎虚寒证与虚热证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