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作者:燕东;刘绍能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原主治蛔厥。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特点,结合乌梅丸的药物配伍,对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将乌梅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当证属上热下寒、土木相克时疗效更佳。

  • 潘毅用阴阳理论治疗“上热下寒”经验

    作者:朱璞玉;高超;姜洮洮;蒋玥;潘毅

    阴阳学说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方法论,用以分析一切事物中对立和互存的两个方面.潘毅教授对“上热下寒”的诊治中时时体现阴阳平衡的理论观点.故试图应用阴阳理论讨论了“上热下寒”的3种形成机制,并将上、下定位于具体脏腑,对潘毅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热脾寒和交泰丸治疗心热肾寒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

  • 傅杰英针灸调理上热下寒体质研究

    作者:张新普;薛丹;李敏;郝燕;傅杰英

    傅杰英教授认为上热下寒俸质是阳虚体质的一个亚临床分型,岭南气候和地理环境是此类体质形成的制约因素,阳气升发太过是其形成基础,其易感疾病呈现出上焦火热上炎和中、下焦虚寒内盛的临床特征;调体兼治病、治未病是总的思路和方向,其调治应从阳虚体质状态切入,注重调理脾胃,稳固中下二焦的阳气;针灸应对实践策略为温补中焦下元、引火归元,选穴配穴多采用神阙、气海、关元、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太白、隐白、涌泉等基础腧穴.

  •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新解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杨永;孟慧;马云飞;于明薇;王笑民

    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为治疗癌症上热下寒证的指导准则.癌症患者多有上热下寒表现,其病机关键为“水火未济”,兼有气滞、邪阻、阴虚、阳虚,临床使用清热或滋阴治法效果不显.提出“壮水之主”实为促进坎水循环之法,结合病机并应用于临床,温阳补气蒸腾肾水上行,理气、化痰、活血、祛瘀通畅升降之路,使水火既济,寒热复归平衡,临床可取得一定疗效.

  • 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厚磊;李洪娟;许俊琴;李郧;王翠薇;马众;尤勇

    目的 探讨体质兼夹程度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77例18~34岁的青年男女健康人群填写中医体质调查表,根据结果将人群分为平和质组(111例)、单一偏颇体质组(72例)、兼夹体质组(94例,同时具有2~3种偏颇体质),通过红外热像检测系统测量上焦及其脏腑(肺、心)、下焦及其脏腑(肾、命门、膀胱、右大肠、左大肠)等体表投影区的相对温差.结果 单一偏颇体质组肾的相对温差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5);兼夹体质组上焦、肺、心相对温差高于平和质组(P<0.05),而下焦、膀胱、左大肠、右大肠相对温差明显低于平和质组(P<0.05).结论 兼夹体质上焦及上焦所属脏腑热像趋热,下焦及下焦所属脏腑热像趋凉,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相关.

  •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名刍议

    作者:冯世纶

    近10年来我国对骨质疏松症(OP)的研究成绩卓著,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令世人瞩 目。在诊断标准、研究方法等方面日趋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值得注意的是,用中药治 疗、研究OP是我国医学的特点,中西医结合也应标准化、规范化。例如,中医病名应规范化 。目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例如,有人把OP称谓痹证,有人称谓骨痿,哪种称谓较为妥当 呢?这里存在着一个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接轨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将阻碍OP的研讨和对 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因此,笔者不避浅陋,就OP中西医病名接轨发表管见,供同道参考 ,共同讨论,以达共识。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从症状来看  中医的主要特点是辨证论治,即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分析来治疗,中医病名有许多就是以主要 症状来定名,如咳嗽(可能伴有头痛、关节痛、发热、头晕等)、泄泻(可能伴见胃脘痛、腹 胀、呕吐等);有的是由分析归纳所属的证来定名,如太阳病、上热下寒、肝阳上亢、肾虚 寒湿等。总之,病名来自于临床症状。因此,确定OP能与中医哪个病名接轨,首先要看临床 症状。这里把OP、痹证、痿证(骨痿)的主要症状列于下。OP的临床症状:腰背部疼痛是OP患者常见的症状[1]。其轻度骨量减少即有骨骼 疼痛,中度OP有骨骼疼痛或骨折,重度OP有严重骨骼疼痛或骨折[2]。痹证:关节疼痛及畸形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3]。痿证(骨痿):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为本证之特证[4]。

  • 姜良铎教授辨证论治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

    作者:康雷;王兰;李韦韦;戎文译;赵晓东

    姜良铎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50余年,善治各种疑难病症,特别是他治疗"上热下寒、内热外凉证"的临床思路,给予我们在处理临床复杂问题时以清晰的路径和有益的启发.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良多,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不揣浅陋,特将该证的证治特点规律总结如下,以期反映其治疗思想之一斑.

  • "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辨证及其新发展

    作者:李春林;杨慧

    1 概念"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 乌梅丸治疗厥阴证不寐验案1则

    作者:杨珊珊;王强

    记录了医者辨证论治,谨守病机,宗众方之旨,博取众家之长,灵活运用乌梅丸治疗"不寐"一疾,悉获奇效,兹整理如下,以飱同道.

  • 乌梅丸临床运用体会

    作者:王庆英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篇中的方剂,由乌梅、黄连、干姜、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当归、川椒组成,后世多改丸为汤剂.笔者根据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组方特点灵活运用临床,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 本是同根生功效各不同(10)

    作者:金耀才

    肉桂与桂枝肉桂与桂枝均来源于樟科植物肉桂,干燥树皮称为肉桂,嫩枝称为桂枝.肉桂又称牡桂、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为常用中药.《唐本草》曰:"桂,叶似柿叶,中有纵纹三道,表里无毛而光泽."药材商品有官桂、企边桂、板桂等几个规格.其性大热,味辛甘,具有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的功效,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等症.

  • 半夏泻心汤加减临床治验

    作者:孙岭

    半夏泻心汤系医圣张仲景所创,为治疗寒热互结、上热下寒所致的呕而肠鸣心下痞的主方.我于临床掌握其辨证要点,加以变通治疗多种杂证,履试履验,现总结如下.

  • 杨洪涛教授治疗慢性肾炎真寒假热医案

    作者:丁建伟;杨洪涛

    杨洪涛教授从医数十载,擅用附子等温热药物见长,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内科杂病中,用运附子经验颇丰,对真寒假热证有其独到见解,杨师认为:真寒假热证以上热下寒为多见,表现为面红,口干,咽痛,但头汗出,一派上热表象,但问及下身却小腹畏寒,四末逆冷,大便溏泄.治疗上清上热则使下寒加重,热清不久旋而又起,治标不治本.温下又恐加重上热之势,其实不然,上热为表象,下寒是本质,唯有温下使阴寒除,水火才可交融,犹如冰上起火,寒除冰化热自除矣.

  • 寒温并调论治胃肠疾病

    作者:张润顺;王光林

    寒热并见的证候常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某些患者或某一阶段.如董建华认为寒热错杂之胃痛是临床常见的证候,此时若纯用清热,则胃热未除,而中寒更甚,一味温补,则寒邪未散而胃火更炽,故宜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即用寒热并调之法治之.现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分述如下.

  • 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治验七则

    作者:沈佳

    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熟读经典,擅用经方,认为每一首经方,都因其内在病机而有相应临床表现,或因其临床表现把握其内在病机,选择相应经方,以抓主症为要,对临床表现类似的患者,仔细观察,辨证入微,选择经方.选择《经方临证指南》中浮肿、上热下寒、房劳伤阳等验案七则,展现刘渡舟洞悉病机,深悟经方药性,始终牢牢把握方证相应原则,取效快且效果显著.

  • 二仙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上热下寒证2例

    作者:张英杰;张宗礼

    本病属于中医学"溺毒""虚劳""关格"等病症范畴."上热下寒"证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笔者有幸随导师张宗礼教授出诊,见其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本病,疗效显著.例1 柴某,男,4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5年,2012年6月28日来我院就诊,肾功能检查示:血肌酐值为263 μmoL/L,尿素氮、尿酸正常,既往服用金水宝等病情控制不理想,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症见面色萎黄,周身乏力,时头晕,无头痛,怕冷,脚凉,多汗,纳呆,夜尿3~4次,大便秘结,舌淡红苔黄腻,脉沉玄.

  • 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张新普;薛丹;童亚男;李敏;傅杰英

    目的 观察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诊断为上热下寒型痤疮患者采用针灸配合局部痤疮处理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痤疮皮损、阳虚体质积分和病情分级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治愈24例,显效42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患者治疗后皮损积分、体质积分及病情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调理阳虚体质治疗上热下寒型痤疮疗效客观,能改善阳虚体质状态并干预疾病病情.

  • 温针治疗囊肿结节型痤疮临床研究

    作者:陈华;傅杰英

    目的 观察温针治疗囊肿结节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6例囊肿结节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针刺得气后,于主穴处温针灸;对照组针刺同样穴位,并施以补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各种面部皮损的变化、炎症和患者体质的改善程度.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对痤疮皮损的压痛、潮红、囊肿、结节的作用及炎症、患者体质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复发的皮损也较对照组少,形态破坏小.结论 温针疗法治疗囊肿结节型痤疮具有改善体质、整体效果较好、见效快、复发率低、无毒副反应等优点.

  • 经方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作者:谢更钟;何艳惠;张志玲;彭旋铃;刘德亮

    目的:观察加减乌梅丸治疗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 2016年12月深圳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组采用加减乌梅丸方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3月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血浆胰岛素(FINS、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TC、TG、LDC-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FBG,2hFBG,HbAlc%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另外研究发现,治疗后,2组FINS、2hINS、HOMA-IR、TC、TG、LDC-C较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加减乌梅丸方能显著改善上热下寒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糖等指标,另外还能够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脂代谢,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邱明义治上热下寒证验案1则

    作者:朱光建

    邱明义,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邱师业医四十余载,处方用药精准平和,疑难病症疗效甚佳.笔者有幸跟诊,观近年来临床诸多疑难病,寒热错杂比比皆是,尤以上热下寒居多.夫寒热证共见,法当寒热药并用,交通上下,调畅经络,邱师处以知柏地黄汤加肉桂加味治疗此证,真知灼见.吾谨遵其义,试分析一则上热下寒之病例,以飨同道.

3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