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异常淋巴细胞与转氨酶的联合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作者:杨菊红;胡丽华;崔天盆;蔡鹏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所致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儿童长期发热的主要病因.IM虽然属于良性自限性疾病,但有时会出现一些致死性的并发症,例如肝功能衰竭、脾破裂、呼吸道阻塞、持续性感染等[1].由于IM的确诊性试验(抗-EBV抗体的检测或EB病毒病原学诊断)多在省级以上医院开展,加之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所以临床上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异常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与转氨酶的联合检测诊断IM简单易行,对IM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肝衰竭患者外周血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瑜;毛卫林;俞炯;吴炜;陈月美;李兰娟

    目的 动态观察肝衰竭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在人工肝治疗和内科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规律,探讨其与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63例肝衰竭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9例为人工肝结合内科治疗组,34例为内科治疗组,依据肝功能、临床症状等指标判定人工肝治疗有效组17例、无效组12例,内科治疗有效组11例、无效组23例,23例健康献血员为健康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动态观察Treg细胞水平变化规律并分析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Treg细胞水平(2.46±0.56)%,有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中人工肝有效组(1.92±0.78)%,内科有效组(2.10±0.5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2.62±0.67)%,内科组(2.89±0.7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有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效患者治疗前Treg细胞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其中人工肝组(4.64±1.31)%,内科组(4.87±2.8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人工肝组(5.44±2.13)%,内科组(5.91±2.78)%,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无效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reg细胞水平变化在有效患者呈现低→高→低的"峰"形曲线,且人工肝组较内科组Treg细胞水平较早恢复至正常水平;而在无效患者呈现高→低→高的"谷"形曲线.结论 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与疗效相关,可作为肝衰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定的指标.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肝衰竭多地域、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王立福;李丰衣;周双男;张宁;白云峰;杨慧银;张晓峰;宫嫚;李筠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中医症状改善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纳入对象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西医结合和内科综合治疗.结果 经χ2检验,在治疗第8周、第12周、第24周和第48周,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生存率略低于对照组,但经Log-rank检验,2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周、第6周、第7周及第24周4个时间点试验组腹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48周试验组的肝性脑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乏力、腹胀、水肿等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西医治疗比较,在降低慢性肝衰竭病死率方面未显示出优势,但在控制腹水、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方面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慢加急性肝衰竭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臧红;刘鸿凌;郝玉清;温斌;朱冰;刘婉姝;辛绍杰;游绍莉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ACLF)患者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研究我院2009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患者中符合ACLF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特征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565例ACLF中发生感染757例,占48.37%.其中508例合并2个以上部位感染,占感染总例数的67.10%;164例(21.66%)发生感染性休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清蛋白、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ACLF分期和并发症(腹水、胸腔积液、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低钠血症)是诱发ACLF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58.78%)明显高于非感染组(32.18%)(P<0.05).感染组院内病死与肝移植率为13.08%,高于非感染组(5.07%)(P<0.01).随着感染部位的增多,ACLF患者近期预后越差(P<0.01).结论 感染是ACLF常见并发症,年龄、清蛋白、分期和并发症等是诱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同时感染对ACLF患者AKI的发生及预后有明显影响.

  •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作者:汤伟亮;赵钢德;董志霞;项晓刚;王晖;周惠娟;桂红莲;郭斯敏;庄焱;谢青

    目的 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模型,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92,0.957).结论 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初步建立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 肝衰竭患者并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赵鸿;王慧芬;王福川;闫涛;苏海滨;林芳;牟劲松;李晨

    目的 研究肝衰竭患者并发念珠菌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1985 年1 月-2011 年9 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衰竭并发念珠菌感染的393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93 例以中年男性为主,慢加(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患者共379 例(96.44%),且病毒性肝炎为主要病因,HBV 感染所占比例大,为74.05%.137例并发念珠菌感染前存在细菌感染,腹腔多见(42.06%),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口咽部,共244 例次(43.03%),其次是肺部、消化道等.真菌培养及鉴定结果提示,76.54%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热带念珠菌及光滑念珠菌所占比例分别为8.64%和4.69%.结论 肝衰竭患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尤其是并发念珠菌感染后,多为"二重感染",抗真菌治疗疗效差,患者病死率高.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保护急性损伤人胎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孙子健;陈婧;夏衍珩;刘晓燕;苏海滨;杨昊臻;许祥;胡瑾华

    目的 建立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N)对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的模型,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对人胎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梯度浓度的D-GalN和不同的作用时间孵育人胎肝细胞,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以确定佳的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造模条件.将胎肝细胞分为4组进行不同处理: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G组)用G-CSF处理正常细胞,第3组(ND组)和第4组(GD组)都用D-GalN进行损伤造模,但GD组加入G-CSF作为治疗,第3组加入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作为实验对照.后用MTT法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检测各组细胞活性.结果当D-GalN浓度为10 mg/ml,作用时间为12 h时,可以杀伤90%以上的人胎肝细胞,并且可以保证有足够的药物反应时间.空白对照组和G组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但GD组细胞活性明显高于ND组(P<0.05).结论D-GalN对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的造模条件为D-GalN 10 mg/ml作用12 h.G-CSF对D-GalN造成的人胎肝细胞急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重症肝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朱婷;聂青和;李谨革;曹义战;赵保民;高禄化;王媛媛;李汨

    目的:探讨作为转化医学“华丽转身”的典范---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 NAC)治疗重症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HBV感染引起的重症肝病2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6例(其中肝硬化失代偿期87例,肝衰竭49例)和对照组130例(其中肝硬化失代偿期85例,肝衰竭45例)。对266例采取维护肝细胞膜稳定性及肝细胞膜修复(保肝)、抗病毒、合理应用抗生素、营养支持及输注新鲜血浆、全血或人血白蛋白等综合治疗措施,均未使用谷胱甘肽制剂。治疗组加用NAC(8 g,1次/d),治疗45 d为1个疗程。45 d后观察患者的肝功能、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组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治疗45 d后肝功能(部分或全部)等均明显改善,MELD及Child-Pugh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无NAC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NAC可明显改善重症肝病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及动态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晨;王慧芬;万谟彬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体内细胞因子表达及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3-10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43例(HBV-ACLF组),同时选取同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46例(CHB组)和2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同时检测各项临床指标.对43例HBV-ACLF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随访,动态观察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趋势.结果 HBV-ACLF组IL-1β、IL-6、IL-10和TGF-β1水平均高于CHB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5),HBV-ACLF组TNF-α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BV-ACLF组IL-6水平与TGF-β1水平、HBV DNA、终末期肝病模型分值均呈正相关(r=0.403,P<0.01;r=0.322,P<0.05;r=0.338,P<0.05);IL-10水平与CHE呈正相关(r=0.411,P<0.01)、与Na+呈负相关(r=-0.529,P<0.01);TGF-β1水平与CHE呈正相关(r=0.407,P<0.01).HBV-ACLF中、晚期组IL-1水平均高于早期组(P均<0.05),中期组TGF-β1水平高于早期组(P<0.05),治愈好转组IL-6、TGF-β1、TNF-α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随访第3周时IL-6、TGF-β1水平均低于无效死亡组(P均<0.05).结论 HBV-ACLF患者体内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均出现紊乱,细胞因子的表达及动态变化对预测HBV-ACLF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 动态检测血清胸腺素β4对慢性肝衰竭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刘莹;韩涛;朱争艳;刘华;郭震;李莹;肖时湘;李岩

    目的 探讨血清胸腺素β4的动态变化情况对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9例肝衰竭患者血清胸腺素β4的水平.结果 39例肝衰竭患者按照预后不同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生化指标TBIL (P=0.018)、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P=0.000)、血清胸腺素β4(P=0.003)在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NR(P=0.033)和胸腺素β4水平(P=0.034)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在动态观察中,生存组患者血清胸腺素β4升高明显,INR下降明显.结论 监测血清胸腺素β4和INR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利于判断肝衰竭患者的预后.

  •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疗效分析

    作者:蒋玉凤;倪艳;肖慈君

    目的 探讨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 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共行治疗78 例次,分析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48~72 h 患者主要症状、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血常规主要指标变化.观察治疗中及治疗后24 h 内不良反应及近期转归.结果 治疗结束时血清ALT、TBIL 和CRE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比治疗前上升(P均<0.05),血钙比治疗前下降(P<0.05),血清中血钾、血钠、血氯、WBC、外周血HGB和P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8~72 h 血清ALT、TBIL 和CRE 水平低于治疗前(P 均<0.05),PTA 高于治疗前(P<0.05);血清ALB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近期转归较好,总有效率为81.3%,早期患者总有效率高(90.0%),晚期患者低(40.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25.6%),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序贯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肝衰竭安全有效的方法.

  • 纤维淤胆性肝炎/免疫抑制诱导性肝衰竭新进展

    作者:于乐成;何长伦;汪茂荣;王宇明

    纤维淤胆性肝炎是由严重全身免疫抑制诱发的特殊病毒性肝炎,易发展为免疫抑制诱导性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本文阐述了其病原学、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

  • 肝衰竭诊断及预后判断现状与展望

    作者:张晶;韩大康;孔明;段钟平

    当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受损,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肝性脑病、腹水以及肾功能障碍等临床综合征,称为肝功能不全(hepatic insufficiency).肝功能不全发展至晚期,称为肝功能衰竭(肝衰竭).

  • 不可忽视的戊型病毒性肝炎

    作者:肖珑;辛绍杰;貌盼勇

    戊型肝炎由HEV感染导致,HEV基因1型为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流行株,在高流行区HEV主要与感染人群排泄物及污染饮用水相关.有慢性肝病基础患者及老年人易感染HEV,从而诱发重型肝炎.近年来慢性戊型肝炎逐渐引起临床重视,本文对其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

  • 肝衰竭患者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

    作者:李克;王永刚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脓毒症在肝衰竭患者中较常见,严重影响预后.对SIRS和脓毒症发病机制的不断研究和揭示为临床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防治提供了依据.近年来,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的临床应用提高了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生存率,但对伴随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肝衰竭患者的诊治仍然存在争议.

  • 肝衰竭并发症治疗新进展

    作者:聂青和;朱婷

    肝衰竭并发症复杂多样、变化多端,主要包括感染、出血、脑水肿、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肝肺综合征等,是导致死亡直接和重要的因素。肝衰竭一旦合并以上任何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则易继发其他脏器损伤,其他脏器损伤又反过来加重肝脏的进一步损伤,形成“恶性循环”的病理进程,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成为临床处理中的棘手问题。及时高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降低患者病死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尚须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高效药物,全方位综合战略考虑,对临床医师和科研人员而言“任重而道远”。

  • 肝衰竭的细胞治疗:距离临床有多远?

    作者:段学章;辛绍杰

    肝衰竭患者因发病急、病死率高常须肝移植.除此之外,可能替代肝移植的细胞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肝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现况,及肝前体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特点和临床应用前景.

  •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者:李保森;孙颖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于药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因其发生范围广,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治疗方案,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 "隐形杀手".本文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在用药时的关注.

  • 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CD3+T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

    作者:耿华;吕吉云;张纪元;陈黎明;吕飒;王福生

    目的 研究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CD3+T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Tlymphocyte-monocyte ratio,TMR)的特点.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的ACLF 55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及健康对照30例,应用自动血细胞分类计数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肝脏内CD3+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目及TMR.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LF患者CD3+T淋巴细胞减少,单核细胞增加,TMR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01)和健康对照者(P<0.001).ACLF中、晚期的TMR低于早期(P均<0.001).随访研究发现,预后良好的ACLF患者TMR逐渐升高,而预后差的患者TMR持续低表达.通过体外研究发现,PD-1分子在ACLF患者T淋巴细胞的上调表达与患者CD4+T和CD8+T淋巴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结论 TMR与ACLF患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为ACLF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床旁电子支气管镜在35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军昌;王永刚;李雷;牟劲松;李克

    目的:探讨电子支气管镜在接受机械通气的肝衰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8例在ICU接受机械通气的肝衰竭患者进行了床旁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人工气道位置判断,并进行肺泡灌洗、吸痰、气道异物吸出、病原学检查以及可能的气管导管位置调整,后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58例患者中,304例合并肺炎经电子支气管镜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治疗后,明确病原学证据247例(81.25%),比较24 h胸片,明显改善者106例(34.87%);54例(17.76%)通气障碍患者经电子支气管镜检查明确原因,其中27例为人工气道梗阻、痰痂或血痂形成,经电子支气管镜反复吸取,成功解除气道梗阻;21例为气管插管或套管易位、顶端贴气管壁,在电子支气管镜协助下调整或更换套管;6例肝衰竭存在肺不张患者经电子支气管镜吸痰治疗后全部复张。结论针对机械通气的肝衰竭患者,电子支气管镜在直视下吸痰、调整导管位置或留取标本,可有效减少气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安全、有效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及早获得病原学结果,及时指导临床抗生素的应用。

1940 条记录 7/97 页 « 12...45678910...969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