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及载药性质的研究

    作者:李沙;李馨儒;侯新朴

    目的: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ACM)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方法: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以阿霉素、水杨酸钠及阿昔洛韦为模型药研究其对荷电不同药物的载药性能.结果:随药载比由1g@L1增至2g@L1,阿霉素的包封率由67.03%增至80.46%;水杨酸钠由79.76%降至75.46%;阿昔洛韦稍有减小,由12.18%减少到10.29%.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呈升高趋势,分别由76.78%及75.02%升高到84.13%及78.56%.结论:本文制备了圆整且分散性好的微囊,其对三种电性不同的药物具不同的包载能力,壳聚糖浓度增高可提高阿霉素及水杨酸钠的包封率.

  • 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

    作者:曹淑荣;于波

    在临床上,解热镇痛药是经常应用的.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消炎痛、地塞米松、板蓝根等.由于解热镇痛药的解热和镇痛作用不尽相同,在应用时注意合理选择,正确应用.

  • 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影响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作者:郭昱;郭霞;姚希贤

    目的:试图通过实验与临床研究观察Hp根除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NO和ET水平的改变,从这一角度出发探讨Hp相关CAG的发病机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SS1 Hp菌株,3%水杨酸钠、5%乙醇,5 mmol/L去氧胆酸钠灌胃,加以饥饱失常,制作Hp相关CAG大鼠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成3组:(a)Hp根除组:根除Hp三联(德诺、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2 wk.(b)模型自然恢复组:采用蒸馏水灌胃.(c)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治疗结束后3 mo处死全部大鼠,进行Hp、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测定.(2)临床研究:选择Hp阳性CAG患者42例,Hp阴性CAG患者25例,Hp阳性慢性浅表胃炎(CSG)21例,分别进行Hp、病理组织学检查及血中NO和ET测定.结果:实验CAG模型中,Hp根除组血清NO、ET含量[(3 672±1 845)ng/ml,(181.14±22.5)×10-3ng/ml]较模型自然恢复[(5 887±1 896)ng/ml,(211.67±34.36)×10-3ng/ml]显著减低,P<0.01,但仍未达正常水平[(2461±949)ng/ml,(135.42±27.46)×10-3ng/ml].临床研究Hp阳性CAG患者,血清NO(5 834±1 896)ng/ml、ET(91.18±34.19)×10-3ng/ml明显高于Hp阴性CAG[(2 773±1 896)ng/ml,(68.37±1424)×10-3ng/ml],P<0.01,也高于Hp阳性CSG患者[(3 420±1 024)ng/ml,(68.90±19.47)×10-3ng/ml],P<0.01.结论:Hp相关CAG血中NO和ET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呈正相关,根除Hp后,NO和ET水平显著降低.

  • 水杨酸钠对白介素1β致体外NIT-1胰岛β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侯亚莉;欧阳金芝

    目的 探讨水杨酸钠对白介素(IL)1β致NIT-1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核内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IL-1β+水杨酸钠(20mmol/L)组的细胞凋亡率和NF-κB p65蛋白含量较单一IL-1β组明显下降,与未干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水杨酸钠能够显著抑制IL-1β诱导的NIT-1细胞凋亡以及IL-1 β诱导的NF-κB的活化.

  • 预混水杨酸钠对大鼠急性百草枯中毒生存率的影响

    作者:钱洁;朱长清;吕利雄

    目的:探讨预混水杨酸钠(NaSAL)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生存率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SAL对照组、2组PQ组和2组PQ+NaSAL预混组。正常对照组(n=6)采用生理盐水(NS)腹腔注射;NaSAL对照组(n=6)予腹腔NaSAL(300mg/kg);2组PQ组用PQ[25mg/kg(n=11)或35mg/kg(n=12)]腹腔注射一次性染毒;2组预混组(n=12):分别一次性给予PQ(25mg/kg)和NaSAL(200mg/kg)预混溶液,以及PQ(35mg/kg)和NaSAL(300mg/kg)预混溶液。观察各组28d生存率及肺病理学改变。结果 PQ25mg/kg组与PQ35mg/kg组生存率分别为36%和50%,2组预混组的生存率分别为33%和50%,PQ组与预混组各组间28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研究显示PQ组急性期肺病变主要为弥漫性肺泡炎性损伤,表现为肺泡及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出血、渗出,后期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沉积。预混组的病理学改变与PQ组相比无明显改善。结论从28d生存率和病理学角度观察,预混NaSAL对急性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无保护作用。PQ和NaSAL混合后对PQ的毒性无明显影响。

  • 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海马内葡萄糖和乳酸水平变化

    作者:刘俊秀;林雨青;毛兰群;李学佩;马芙蓉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海马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在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基础上,利用微透析技术结合葡萄糖和乳酸双组分同时在线电化学检测方法,活体、实时、动态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海马内葡萄糖及乳酸水平的变化.结果 水杨酸钠引起大鼠海马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显著性地升高.在2h内葡萄糖和乳酸分别高升到基线水平的(234±26)%和(188±1 4)%,在第4小时和第5小时恢复至基线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未引起任何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海马内葡萄糖和乳酸水平的显著性升高提示海马内神经元活动明显增高,这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这些活体数据为边缘系统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 低剂量水杨酸钠大鼠耳呜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观印;冯立宁;刘志;孙永柱;崔鹏程

    目的 探讨低剂量水杨酸钠诱导耳鸣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1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条件反射消退期连续2d腹腔注射120 mg/kg水杨酸钠)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在大鼠形成“声音出现-饮水开始,声音消失-饮水停止”的条件反射后,在条件反射消退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的饮水抑制率(R)值、饮水量和注射水杨酸钠前后实验组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 Ⅲ波的阈值.结果 消退期前3d实验组大鼠R值均较对照组大鼠增高并有显著性差异(F=32.48,P<0.05;F=100.6,P< 0.05;F=16.06,P<0.05);两组大鼠的饮水量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注射水杨酸钠前后ABRⅢ波的阈值并未改变.结论 剂量为120 mg/kg的水杨酸钠可以诱导大鼠产生持续3d的耳鸣.

  • 利多卡因对大鼠耳鸣模型听皮层抗坏血酸变化的影响

    作者:段清川;刘俊秀;方祎;马芙蓉;程翰俊;毛兰群

    目的 探讨水杨酸钠诱导动物产生耳鸣时神经递质在中枢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28只Wistar大鼠(280~320 9)随机分为3组:水杨酸钠组(n=12)使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350 mg/kg)制造耳鸣模型;水杨酸钠+利多卡因组(n=12)于水杨酸钠诱导耳鸣后给予利多卡因脑区局部微灌注治疗;对照组(n=4)使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利用微透析技术,在耳鸣动物活体清醒状态下,研究水杨酸钠对听觉中枢皮层的抗坏血酸变化及利多卡因对抗坏血酸影响.结果 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350 mg/kg)引起听皮层抗坏血酸水平显著性升高,高达到基础值的(516±162)%;通过局部脑组织灌流,利多卡因能显著降低抗坏血酸的升高趋势(F=64.649,P<0.001);对照组并未引起任何显著改变.结论 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后,听觉中枢皮层抗坏血酸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水杨酸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给予利多卡因干预后听皮层抗坏血酸升高趋势降低可能与其抑制耳鸣的作用机制有关.

  • 跳台反射法耳鸣动物行为学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恩柱;宋为明;刘俊秀;潘滔

    目的 建立跳台反射法耳鸣动物行为学模型,丰富动物耳鸣的建模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20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水杨酸组和对照组(每日分别经腹腔注射10%水杨酸钠350 mg/kg/天和生理盐水).动物于隔音室内进行条件反射训练.经10~14天的强化训练后,动物形成"声刺激-跳台逃避"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建立后动物给药,分别记录两组动物在给声期间及刺激间期跳上跳台的次数.结果 水杨酸组动物给药后每10次刺激间期中出现的跳台动作为(3.9±1.6)次,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大鼠经注射水杨酸钠后有耳鸣的产生.结论跳台法耳鸣动物模型可有效验证水杨酸动物耳鸣的产生,可为耳鸣的基础研究提供一种理想模型.

  •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和听皮层内5-羟色胺的影响

    作者:刘俊秀;李学佩;刘砚星;马芙蓉

    目的 探讨水杨酸钠导致耳鸣动物模型的下丘和听皮层内5-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变化.方法 利用微透析技术,在水杨酸钠导致的耳鸣动物模型上,监测水杨酸钠对下丘和听皮层内5-羟色胺系统的影响.结果 腹腔注射水杨酸钠(350 mg/kg)引起下丘和听皮层葡萄糖和乳酸水平显著增高,反映局部神经元活动增加.下丘和听皮层部位5-羟色胺的释放分别在给药后2小时和3小时高,达到基础值的(268±27)%和(277±24)%.结论 本研究表明下丘和听皮层内5-羟色胺水平的升高可能和耳鸣的产生有关.

  • 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变化

    作者:胡伟倪;刘俊秀;毛兰群;马芙蓉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核团纹状体伏隔核中多巴胺浓度的变化在耳鸣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大剂量水杨酸钠诱导建立的耳鸣动物模型,利用活体微透析技术结合单胺类物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水杨酸钠作用后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水杨酸钠引起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多巴胺水平显著性的升高,高达到基础值的(321±97)%,之后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生理盐水对照组仅有轻微上升.结论 大鼠纹状体伏隔核内多巴胺水平的显著性升高可能与水杨酸钠诱导的耳鸣产生有关,该实验结果为边缘系统参与耳鸣的发生提供直接的实验证据.

  •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神经元L-型钙通道的影响

    作者:刘砚星;李学佩;张海林;路虹;戚翔;张惠军

    目的 了解L-型钙通道在水杨酸钠导致耳鸣的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水杨酸钠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下丘神经元L-型钙通道的影响.结果 水杨酸钠抑制L-型钙通道电流(ICa,L),且具有浓度依赖性.水杨酸钠抑制ICa,L的半抑制浓度值为1.99 mmol/L.水杨酸钠不影响ICa,L的电导-电压曲线和稳态激活曲线,水杨酸钠将ICa,L的稳态失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移动8 mV,并且延长ICa,L失活后恢复的时间.结论 水杨酸钠对ICa,L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减少下丘部位γ-氨基丁酸的释放,从而导致耳鸣.

  • 水杨酸钠对豚鼠下丘镁离子的影响

    作者:李涛;刘俊秀;张自品;毛兰群;马芙蓉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对豚鼠下丘Mg2+浓度的影响,探讨Mg2+在耳鸣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16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腹腔注射水杨酸钠下丘组:对照组1(n=4),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下丘组;对照组2(n=4),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尾壳核组.利用活体微透析取样在线电化学检测技术,活体实时动态检测Mg2+浓度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豚鼠腹腔注射水杨酸钠约1.5 h后,下丘Mg2+浓度显著性下降,降至原浓度的(62.2±16.3)%;对照组1、2给药前、后目标脑区Mg2+浓度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水杨酸钠注射后下丘Mg2+浓度的显著性降低可能与水杨酸钠导致的耳鸣有关.

  • 水杨酸钠对幼年和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及螺旋神经节谷氨酸脱羧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尹时华;唐安洲;谭颂华;陈平;谢利红;任毅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对幼年和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以及螺旋神经节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生4 d的豚鼠40只和出生后1个月的成年豚鼠40只,分成4组(每组20只):幼年对照组,成年对照组,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给药15 d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豚鼠检测ABR阈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各组剩下的动物停止给药,继续喂养30 d后检测ABR阈值和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结果 给药15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豚鼠ABR阈值较给药前以及同期对照组均有提高(P值均<0.001),停药30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ABR阈值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仍停留在高阈值水平;水杨酸钠给药15 d后能明显下调幼年以及成年豚鼠螺旋神经节GAD蛋白表达,幼年豚鼠GAD表达水平低于成年豚鼠(t=4.7,P<0.001),停药30 d后幼年给药组螺旋神经节GAD表达恢复到同期对照组水平,而成年给药组则继续停留在低表达水平.结论 水杨酸钠在对幼年和成年豚鼠ABR阚值以及螺旋神经节GAD表达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其对幼年豚鼠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停药后幼年豚鼠较成年豚鼠更容易恢复到正常水平.

  • c-fos及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

    作者:贾明辉;秦兆冰

    目的通过检测神经元功能可塑性标记物快反应基因c-fos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亚型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探讨听皮层的可塑性变化及其在耳鸣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30只白色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耳鸣模型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和空白对照组(6只).注射水杨酸钠造模并用行为学方法证实动物感受到耳鸣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动物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并用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2只注射水杨酸钠的耳鸣模型组大鼠全部造模成功.c-fos基因的表达产物FOS蛋白主要存在于皮层神经元的胞核,其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在耳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NR2A受体主要表达在锥形细胞的胞膜上,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染色强度和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明显增多,一方面表明神经递质及受体可能参与了耳鸣的发生;另一方面提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发生了功能可塑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在耳鸣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急慢性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耳蜗基因表达谱研究

    作者:黄治物;陈平;梅玲;凡启军;肖伯奎;吴展元

    目的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聚类分析,在基因水平研究急慢性水杨酸钠注射后大鼠耳蜗电生理不同变化机制.方法取急性、慢性水杨酸钠注射的大鼠和正常大鼠,断头处死,剥离耳蜗,在显微镜下去掉骨质外壳,将其内容物匀浆,抽提总RNA,纯化后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体外转录成cRNA杂交探针,探针先与测试芯片杂交,确定无问题后再与含有8800多个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 ,得到3种情况的耳蜗基因表达谱,对有变化的基因进行SOM聚类分析,与不同电生理变化进行类比,后利用标准基因词汇体系对类比结果中的基因进行电子注释.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芯片结果.结果样品探针质量佳,芯片实验结果可信,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与基因芯片结果基本相符.聚类分析得到6类不同表达特性的基因,其中聚类3和4符合类比条件,基因词汇体系分析分别得到46和30个基因,涉及细胞信号传递、细胞活动、代谢、免疫反应和神经髓鞘形成等,可能与电生理变化有关.结论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和SOM聚类分析研究水杨酸钠注射引起电生理变化相关基因,可能为电生理变化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 水杨酸钠对大鼠下丘神经元钾通道的抑制作用

    作者:刘砚星;李学佩;刘俊秀;石葛明;路虹;马常升

    目的了解瞬时外向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在水杨酸钠导致耳鸣的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水杨酸钠对急性分离的大鼠下丘神经元瞬时外向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影响.结果水杨酸钠能够抑制瞬时外向钾通道电流(IK(A))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DR))的幅度,而且此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0.1~10 mmol/L).水杨酸钠抑制IK(A)和IK(DR)的50%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27 mmol/L和0.80 mmol/L.1 mmol/L水杨酸钠不改变IK(A)的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的动力学特征,却将IK(DR)的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分别向超极化方向显著移动11 mV和24 mV.结论水杨酸钠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IK(A)和IK(DR),但是只影响IK(DR)的稳态激活和失活动力学特征.水杨酸钠对IK(A)和IK(DR)的影响,尤其对IK(DR)的影响可能与水杨酸钠导致耳鸣的机制有关.

  • 利用微透析技术对利多卡因治疗耳鸣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俊秀;李学佩;董钰;韩慧婉;刘国诠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治疗耳鸣的神经递质学方面的机制.方法利用微透析技术和微柱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利多卡因对耳鸣动物模型下丘和颞皮层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神经递质的影响.结果 26只白色Wistar大鼠水杨酸钠造模耳鸣,显示下丘和颞皮层部位5-HT的水平显著升高,分别在水杨酸钠腹腔注射2 h和3 h升高到基础值的268%±27%(±s,以下同)和277%±24%,通过局部脑组织灌流,利多卡因能显著性地降低下丘和颞皮层升高了的5-HT的水平,分别降低至基础值的85%±8%和92%±26%.结论听觉中枢下丘和颞皮层这两个重要部位5-HT水平的改变可能与利多卡因抑制耳鸣的机制有关.

  • 水杨酸钠对豚鼠螺旋神经节细胞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作者:李树华;韩东一;杨伟炎;姜泗长

    临床上水杨酸钠广泛用于解热、镇痛及抗炎治疗,在治疗风湿热和其它结缔组织疾病时所使用的剂量常足以导致耳鸣和听力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听力损失的程度随水杨酸钠在血浆中的浓度的增加而加重[1].鉴于此,目前多利用水杨酸钠制作耳鸣的动物模型[2,3].

  • MK-801拮抗水杨酸钠致螺旋神经节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渊;尹时华;周琦;黄训健;舒竞铖;韦顺莲

    目的:探讨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拮抗水杨酸钠对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兴奋性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培养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培养液中仅加入1mM谷氨酸;水杨酸钠组:1mM谷氨酸+5mM水杨酸钠;MK-801组:50μM MK-801+1mM谷氨酸+5mM水杨酸钠。培养24h后加药物干预3h,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DNF exonⅣ, BDNF exonⅥ转录及Caspase-3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改变,研究应用MK-801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拮抗水杨酸钠对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兴奋性损伤的作用。结果水杨酸钠组较谷氨酸组及MK-801组螺旋神经节细胞中BDNF exonⅣ,BDNF exonⅥ和Caspase-3 mRNA的转录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值均<0.05);BDNF exonⅣ的转录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明显降低(P<0.05);BDNF exonⅥ的转录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未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Caspase-3的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在MK-801组较谷氨酸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非特异性阻断NMDA受体能拮抗水杨酸钠引起的离体培养螺旋神经节细胞中BDNF exonⅣ,BDNF exonⅥ及Caspase-3上调。

133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