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研究

    作者:嵇利亚;谢世平;杨露;钱春发;吴婷;顾剑红;郑烨;徐枝楼

    目的 探讨在不同频率纯音刺激下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初级听觉皮质的脑磁图(MEG)定位.方法 对均为右利手的1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研究组)和11名男性健康受试者(对照组),分别给予频率为0.5,2,4,8 kHz的纯音刺激,强度90 dB,持续200ms,刺激声间隔1 s.用脑磁图设备记录刺激后产生的听觉诱发磁场,并将MEG资料叠加到核磁共振成像以获得磁源性影像.结果 (1)对照组初级听觉皮质均定位于双侧颞横回;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右侧初级听觉皮质位置更靠近颞横回外部,左侧明显偏向颞上回后外下部(P<0.05).(2)在分别给予2 kHz和4kHz纯音刺激时,研究组大脑双侧M100潜伏期[2 kHz:左(97±16)ms,右(97±10)ms,4 kHz:左(93±13)ms,右(99±14)ms]均短于对照组[2 kHz:左(121±15)ms,右(113±6)ms,4 kHz:左(113±13)ms,右(114±6)ms](均P<0.01),而波幅[2 kHz:左(89±10)fT,右(118±37)fT,4 kHz:左(81±9)fT,右(108±14)fT]高于对照组[2 kHz:左(73±12)fT,右(79±13)fT,4 kHz:左(69±14)fT,右(81±20)fT](均P<0.05~0.01).结论 男性精神分裂症幻听患者的初级听觉皮质位置与正常人不同,其M100波幅高,潜伏期短,这些功能及解剖结构的异常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幻听产生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 急性脑梗死听觉皮层中枢脑磁图特征

    作者:吕佩源;孙占用;孙吉林;郭宗成;董艳红;王贺波;吴杰;李素敏;吴育锦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听觉皮层中枢脑磁图(MEG)变化特征.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3~4周进行听觉诱发磁场(AEFs)检测,同时检测9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双耳纯音刺激,诱发双侧听觉皮层兴奋.纯音频率2 kHz,声音强度90 dB,刺激间隔1 s,纯音持续时间8 ms.脑磁图检查后进行MRI超薄扫描.AEFs波峰由等价电流偶极子(ECD)评估.结果两组AEFs的主要波峰为M100,其ECD位于两侧颞横回.患者组多个AEFs参数均存在异常,即:(1)健康对照组两侧M100 ECD空间位置差值为(14.9±10.6)mm;患者组为(18.6±3.3)mm,患者组不对称性增大(P<0.05);(2)健康对照组M100潜伏期为(89.3±27.9)ms;患者组(97.0±6.0)ms,患者组潜伏期明显延迟(P<0.05);(3)患者患侧ECD强度为(17.2±4.8)nA,健侧ECD强度为(30.5±5.9)nA,患侧ECD强度减小(P<0.01).结论 MEG可灵敏地检测出急性脑梗死患者听觉皮层中枢功能损伤,并能够客观地评价该病听觉皮层中枢的功能状态.

  • miR-34a介导Bcl-2促原代听觉皮层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作者:黄秋红;叶咏怡;郑亿庆

    目的 探讨miR-34a通过下调Bcl-2表达,介导原代听觉皮层神经元凋亡在年龄相关性聋中枢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采用C57BL/6乳鼠,定位获得听觉皮层脑组织,进行原代神经元培养,并通过对原代神经元进行转染,过表达miR-34a或干扰下调miR-34a表达后,采用western blot进行靶基因Bcl-2蛋白水平检测,采用Hoechst染色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酶消化法可分离并获得原代皮层神经元,将原代神经元进行转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过表达miRNA-34a后Bcl-2表达情况,转染48 h和72 h后Bcl-2表达均下降,5 nmol/L浓度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7,P< 0.05),10 nmol/L与20 nmol/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79,P<0.05).抑制表达miRNA-34a,Bcl-2表达均升高,5 nmol/L浓度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P<0.05);10 nmol/L与20 nmol/L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21,P<0.05),免疫荧光检测Bcl-2表达也显示相似结果.细胞凋亡染色在过表达miRNA-34a后,神经元核固缩,凋亡程度增加.结论 miR-34a通过下调Bcl-2表达,介导原代听觉皮层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年龄相关性聋中枢发病机制之一.

  • 强脉冲噪声暴露后大鼠听皮层蛋白质差异表达的研究

    作者:廖华;杨琨;华清泉;杨仕明;郜元坤

    目的 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强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听皮层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急性脉冲噪声暴露组及噪声暴露后恢复组.脉冲噪声平均压力峰值(声压级)为156 dB,脉宽为0.25 ms,暴露50次.听性脑干反应(ABR)评价大鼠听功能;运用二维凝胶电泳+质谱分析法对各组大鼠听皮层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检测,比较其差异,并对表达变化较大的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暴露组及恢复组在ABR各频率(2、4、8、16、32 kHz)阈值均明显提高(P值均<0.05);噪声暴露即刻,ABR各频率听阈均有40 ~60 dB的上升;暴露后第7天,各频率ABR阈值有所恢复,第14天时趋于稳定.噪声暴露前后听皮层组织中的差异蛋白有64个,选取变化倍数大的50个点进行酶切质谱鉴定.其中有14个点不可信,剩余36个点所代表的27种蛋白被鉴定出来.所鉴定的差异蛋白主要包括:细胞骨架相关蛋白,线粒体及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与突触重塑、神经递质释放及神经元兴奋性相关的蛋白等.结论 强脉冲噪声暴露可引起大鼠听皮层中多种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这些差异蛋白可能参与强噪声听力损伤的修复过程,以及听觉中枢的可塑性变化及功能重组.

  • 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突触潜伏期和阈值的发育变化

    作者:韩荣荣;周涛;张维芬;赵立民

    目的 观察Sprague-Dawley (SD)大鼠出生后发育过程中,初级听皮层神经元所接收到的突触输入的潜伏期和阈值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记录的方法,快速定位初级听皮层大致区域,进一步使用在体细胞封接和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的方法,分别在出生后12 ~ 15 d、16 ~18 d、19 ~ 24 d以及成年(>3个月)SD大鼠上,记录单个神经元水平上的放电反应以及突触水平上的潜伏期和阈值.结果 ①成年大鼠初级听皮层对于特征频率响应的场电位潜伏期(10~20 ms)较幼年大鼠(20~30 ms)短.②处于发育关键期的幼鼠的单个神经元对白噪声脉冲的放电潜伏期出生后12~ 15 d组[(40.15 ±2.67)ms]和出生后16~18 d组[(33.86 ±4.61)ms]明显长于成年组[(22.93±2.94)]ms,t =4.330、1.995,P=0.00及0.04;而出生后19 ~24 d组[(24.80 ±3.63) ms]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幼鼠神经元对于白噪声脉冲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输入的潜伏期出生后12 ~ 15 d组[(38.94±1.90) ms,(35.26±2.40) ms]和出生后16~18 d组[(32.68 ±2.52)ms,(30.24±2.18)ms]明显长于成年组[(19.46±1.06)ms,(18.91±0.77)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兴奋性=6.255、4.662,P值均<0.01;抑制性t=8.918、4.820,P值均<0.01),出生后19 ~24 d组[(23.67±2.46) ms,(21.43±1.80) ms]与成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兴奋性输入与抑制性输入潜伏期之间的差值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减小,分别为[(3.15±1.02) ms、(2.01±0.73)ms、(1.79±0.85)ms、(0.39±0.48)ms],出生后12~15 d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39,P<0.01).④在突触反应阈值方面,幼鼠组[(40.0±1.6)dB,(41.3±1.6)dB,(35.0±2.7)dB]明显高于成年鼠[(30.9±0.6)dB],出生后12 ~15 d、16~ 18 d组与成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5.284、5.867,P值均<0.叭),而出生后19~24 d组与成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由声刺激诱发的大鼠单个神经元放电活动以及突触反应的潜伏期和阈值均随着皮层发育逐渐达到成熟状态.

  • 应用磁源性影像对健康青年人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定位的初步研究

    作者:苗英章;孙吉林;步桂清;荣宏;吴杰;李素敏;梁恒仁

    目的探讨磁源性影像在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全头型306通道生物磁仪,对30例健康青年人(20~32岁)男16例,女14例进行了大脑听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5例观察了0.5、1、2、4、8 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0,另25例均测试了2 kHz纯音诱发的脑磁反应波M100,并将脑磁图的电生理资料与磁共振成像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获得大脑听觉皮层磁源性影像,以确定M100在大脑初级听觉皮层的位置.结果 30例受试者均可诱发出M100,且重复性好,其位置均位于大脑的颞横回;不同频率的纯音诱发的M100在大脑颞横回有其各自的定位和分布;初级听觉皮层在两侧大脑半球的位置相对而言左侧靠后,右侧靠前,两侧明显不对称.M100潜伏期在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对侧声刺激均较同侧声刺激为短,但M100等电流偶极的位置与刺激声的侧别无关.结论由脑磁图的M100所获得的磁源性影像,具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对大脑初级听皮层功能区进行精确定位,将在耳科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听觉剥夺后中枢交叉模式重组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皮层重构

    作者:魏朝刚;刘玉和;金昕

    听觉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出生后有一快速增长时期,若在这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感觉(听觉)刺激,则会对听觉中枢的发育和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关键期不能解除听觉剥夺的话,听觉及视觉皮层将会发生交叉模式重组和皮层功能重新定位.植入人工耳蜗后,特别是在低龄期的干预,可使听觉传导通路和皮层得到刺激和兴奋,持续的信号输入可使大脑皮层发生重构,适应和重建听觉功能.通过多重感觉模式的协同效果,可使言语和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 老年性聋患者听皮层磁共振波谱分析

    作者:陈贤明;窦晓晴;梁永辉;张丽卫;罗碧强;邓意红

    目的 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技术观察老年性聋患者听皮层的代谢变化.方法 选取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青年组)、10名听力正常老年人(老年组)及8例老年性聋患者(老年性聋组),分别行1 H-MRS检测其双侧颞横回N-乙酰天门冬氨酸( N-acetylaspartic acid,NAA)、肌酸(creatine,Cr)、胆碱(choline,Cho)、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及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的峰下面积,计算其NAA/Cr、Cho/Cr、GABA/Cr、Glu/Cr的比值,比较三组受试者间的代谢差异.结果 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老年性聋组双侧听皮层NAA/Cr降低,而Cho/C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组GABA/Cr、Glu/Cr比值与青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老年性聋组GABA/Cr降低,Glu/Cr升高,与青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老年组相比,老年性聋组双侧听皮层NAA/Cr、GABA/Cr比值进一步降低,Cho/Cr、Glu/Cr比值进一步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H-MRS可以为人体活体听皮层代谢物浓度改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老年性聋患者听皮层存在NAA、GABA代谢减少及Cho、Glu代谢升高的现象.

  • c-fos及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

    作者:贾明辉;秦兆冰

    目的通过检测神经元功能可塑性标记物快反应基因c-fos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亚型NR2A在耳鸣大鼠听皮层中的表达探讨听皮层的可塑性变化及其在耳鸣产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将30只白色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耳鸣模型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和空白对照组(6只).注射水杨酸钠造模并用行为学方法证实动物感受到耳鸣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动物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并用数字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12只注射水杨酸钠的耳鸣模型组大鼠全部造模成功.c-fos基因的表达产物FOS蛋白主要存在于皮层神经元的胞核,其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所占面积的百分比在耳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NR2A受体主要表达在锥形细胞的胞膜上,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染色强度和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强于对照组(P值均<0.01).结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c-fos和NR2A的表达明显增多,一方面表明神经递质及受体可能参与了耳鸣的发生;另一方面提示耳鸣大鼠听皮层中发生了功能可塑性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在耳鸣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等调制深度时间调制转换曲线评估豚鼠下丘和听皮层的时间分辨率

    作者:冯艳梅;殷善开;王坚

    目的 探讨以听觉系统对调幅信号响应幅值随调制频率的改变计算等调制深度时间调制转换函数(temporal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TMTF)来客观评估听觉系统时间分辨率的可行性.方法 豚鼠下丘和听皮层分别埋植慢性电极,记录正弦调幅纯音(载频为8 kHz,调制深度固定为100%)诱发电位,反应幅值经快速傅立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得出相对反应幅值,并以相对反应幅值和调制频率绘制出等调制深度TMTF.记录正弦调幅纯音每个调制频率的调制深度从100%至10%的诱发电位,得出与传统的调制深度阈值TMTF方法相当的等幅值TMTF,与等调制深度TMTF相比较,判断等调制深度TMTF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豚鼠下丘和听皮层的等调制深度TMTF与等幅值TMTF都分别表现为带通和低通特性;等调制深度TMTF的截止频率与等幅值TMTF的截止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豚鼠听皮层等调制深度TMTF的截止频率与传统的行为学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以100%调制深度的正弦调幅纯音诱发反应幅值与调制频率绘制等调制深度TMTF是一种有效的客观评估听觉系统时间分辨率的方法,其中豚鼠听皮层的等调制深度TMTF可用于行为学预测.

  • 听神经病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脑磁图初步观察

    作者:王宝山;苗英章;朱庆文;孙吉林;李素敏;吴杰

    目的应用脑磁图探讨听神经病患者大脑听觉皮层功能区的病变情况.方法应用全头型306通道生物磁仪,对10例(20耳)听神经病患者和15例(30耳)正常对照组进行大脑听觉皮层诱发磁场的测试,观察了左右耳分别给予0.5、1、2、4、6、8 kHz纯音刺激诱发的双侧大脑半球听觉皮层磁反应波M100,将其脑磁图的电生理资料与磁共振成像的解剖结构资料叠加,获得听神经病患者大脑听觉皮层的磁源性影像.结果15例正常对照组除16耳8 kHz未诱发出M100外,其他各频率双耳均可诱发出M100,而听神经病患者在0.5、1、2、4、6 kHz 20耳(40侧)大脑听觉皮层磁反应波M100引出率分别为27.5%(11/40)、22.5%(9/40)、7.5%(3/40)、5%(2/40)、5%(2/40);8 kHz均未引出反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其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幅明显降低(P<0.01).在初级听皮层1 kHz纯音刺激诱发的M100位置听神经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更靠大脑半球的外侧.结论听神经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学异常的,包括耳蜗后第Ⅷ颅神经耳蜗支和听觉传导通路直至大脑听觉皮层在内的听觉系统疾患.脑磁图可作为其是否适合配带助听器和电子耳蜗植入治疗的参考.

  • 视听觉屏蔽对特发性耳鸣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分布的影响

    作者:李明;黄喆慜;左传涛;张剑宁

    目的 探讨视听觉屏蔽对特发性耳鸣患者脑内葡萄糖代谢分布的影响.方法 对1例慢性特发性耳鸣患者分别在视听觉屏蔽和开放条件下进行全脑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测,通过视觉观察和统计参数图方法分析脑内葡萄糖代谢分布的差异.结果 视听觉开放条件下患者双侧听觉皮层、视觉皮层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而在视听觉屏蔽条件下双侧听觉皮层、视觉皮层未见葡萄糖明显高代谢现象,但左侧Wernicke区出现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 慢性特发性耳鸣的产生可能与听觉皮层异常无关,Wernicke区可能在耳鸣中枢感知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 耳鸣患者听觉皮质BOLD-fMRI研究

    作者:毛春丽;陈贤明;陈自谦;叶友强;罗萍

    目的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clent,BOLD)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技术观察耳鸣患者纯音刺激时大脑皮质区激活情况,探讨耳鸣的客观检查方法 .方法 对7例长期耳鸣患者行BOLD-fMRI检查,观察其大脑皮质区激活信号,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15例健康志愿者纯音刺激时颞叶区均出现激活,颞上回激活率高.刺激单耳时对侧听觉皮质激活体积和信号强度明显大于同侧(P<0.01),表现为对侧半球传导优势.耳鸣组纯音刺激时大脑皮质激活解剖部位、激活体积和信号强度无明显规律.结论 长期耳鸣患者可能存在听觉皮质的异常神经活动.

  • 磁源性影像对初级听觉皮质定位的研究

    作者:孙吉林;吴杰;李素敏;吴晶;赵华东;吴育锦

    目的应用磁源性影像对健康受试者进行初级听觉皮质定位,研究磁源性影像对听觉皮质定位的价值.方法使用306通道全头型生物磁仪(脑磁图,MEG)测量9例右利手健康受试者的听觉皮质磁诱发反应,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14~47岁,平均31岁.给予受试者双耳纯音刺激,声音频率2 kHz,强度90 dB 声压级(SPL),声音持续时间为8 ms,刺激时间间隔为1 s.将MEG测得的磁反应信息叠加到MRI获得磁源性影像(MSI),确定初级听觉皮质的位置.结果所有受试者均出现M50、M100、M150及M200(给予双耳听觉刺激后,分别于50、100、150、200 ms左右出现的听觉诱发磁场波峰).将M50、M100叠加到MRI,其等电流偶极(ECD)位置均在双侧颞横回,为初级听觉皮质的位置.所有受试者中,M100左、右侧半球ECD位置大差值x轴为19.1 mm,y轴为20.7 mm,z轴为7.1 mm.M50左、右侧半球ECD位置大差值x轴为20.0 mm,y轴为21.2 mm,z轴为7.6 mm.同一受试者M50波峰ECD位置与相应半球的M100波峰ECD位置极为接近,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大差值x轴为3.3 mm,y轴为2.0 mm ,z轴为1.2 mm.经统计学处理,本组受试者左、右侧初级听觉皮质位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磁源性影像可对初级听觉皮质准确定位.

  • 磁源性影像对母语为汉语者语言皮质定位的研究

    作者:孙吉林;吴杰;李素敏;吴晶;赵华东;吴育锦;刘连祥

    目的确定磁源性影像(MSI)对汉字处理脑皮质的定位价值.方法对8例右利手及1例左利手母语为汉语的健康受试者给予双耳纯音及词义相关和不相关的成对汉字刺激.由脑磁图(MEG)设备记录刺激后产生的听觉诱发磁场.对采集的数据分别按照纯音、词义相关成对汉字及词义不相关成对汉字产生的反应进行叠加.将MEG资料叠加到MRI上获得MSI.结果所有受试者左、右半球均诱导出2个明显高的磁反应波M50、M100.M50及M100均定位于双侧颞横回.同一受试者同侧半球对词义相关的成对汉字及不相关成对汉字的反应波近似.1例左利手受试者右侧半球在300~600 ms有明显高的波峰,而左侧半球无此波峰.其MSI显示语言区位于Wernicke区.2例右利手受试者双侧半球均出现明显的300~600 ms 磁反应波.提示这2例受试者语言区位于双侧半球.其MSI显示语言区位于Wernicke区.6例右利手受试者双侧半球均诱导出潜伏期300~600 ms的反应波,但左侧半球波幅明显高于右侧半球.这6例受试者MSI显示,语言区均定位于颞上回后部及颞中回后部,即Wernicke区.结论比较左、右两侧半球磁反应晚成分(潜伏期300~600 ms的反应波),优势半球波幅明显高于非优势半球.对词义相关及不相关的成对汉字进行判断均能够确定大脑优势半球语言皮质的位置.

  • 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静息态fMRI观察

    作者:李晶;杨明;刘斌;张光玉;钱农

    目的 用静息态fMRI观察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方法 入组患者为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通过广告募集或来自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耳鼻喉科.耳聋组29例(左耳聋15例,右耳聋14例),患耳聋均为70dB HL以上;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左侧15例,右侧14例.用功能连接种子相关方法,观察健康人与耳聋患者的听觉网络的功能连接脑图,并比较其差异.结果 耳聋患者听觉皮质的正向连接网络均较健康人变弱.以患侧听觉皮质为种子点时,左、右侧耳聋患者听觉皮质LI分别为30.14,-31.25;而以健侧听觉皮质为种子点时,左、右侧耳聋患者听觉皮质LI分别为0.1,19.37.组间分析显示耳聋患者比健康组可见更多激活的脑区,左耳聋患者主要为额叶(双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及左侧额上回)、顶叶(楔前叶)及后扣带回,右耳聋患者比健康人多的脑区位于右侧尾状核.结论 静息状态下健侧听觉皮质与患侧听皮质及周围相关脑区连接下降,可能是大脑适应性功能重组的表现.

  • 猫听觉中枢的锰增强磁共振成像观察

    作者:李婷;曾嵘;王旭霞;鲜军舫

    目的 比较经腹腔注射锰剂和经鼓室注射锰剂两种锰增强磁共振成像(MEMRI)方法对猫听觉中枢强化效果的显示情况,探讨佳的锰增强磁共振成像方法.方法 将27只正常听力的成年家猫随机分为经腹腔注射锰剂组、经左侧鼓室注射锰剂组和经左侧鼓室注射钆剂对照组.三组猫注射锰剂或钆剂后,给予24 h 80 dB白噪声刺激并进行7.0T磁共振扫描.测量并比较三组受试猫蜗神经核、斜方体背侧核、下丘核以及颞叶初级听皮质的信噪比.结果 MEMRI能清楚显示猫听觉中枢结构.经腹腔注射锰剂组、经左侧鼓室注射锰剂组和经左侧鼓室注射钆剂组各结构的信噪比值为:左侧蜗神经核45.7±6.0、37.4±11.9、23.9±2.7,F=17.694,P=0.000;左侧斜方体背侧核50.5±11.2、37.1±11.2、27.6±7.3,F=11.781,P=0.000;左侧下丘核37.6±3.9、22.6±3.1、17.9±0.7,F=111.898,P=0.000;左侧听觉皮质27.7±2.5、17.3±2.3、14.5±1.0,F=105.132,P=0.000;右侧蜗神经核42.7±8.3、23.9±3.0、22.7±2.1,F=41.492,P=0.000;右侧斜方体背侧核44.1±8.3、21.9±3.0、23.9±4.0,F=27.862,P=0.000;右侧下丘核38.0±4.0、21.9±3.0、17.6±0.9,F=120.032,P=0.000;右侧听觉皮质26.7±3.4、17.1±2.9、14.9±1.3,F=64.587,P=0.000.腹腔锰剂组的双侧蜗神经核、斜方体背侧核、下丘核、颞叶初级听皮质信噪比明显高于左侧鼓室钆剂对照组(均P <0.05),左侧鼓室锰剂组左侧蜗神经核、初级听皮质及双侧下丘核的信噪比明显高于左侧鼓室钆剂对照组(均P <0.05).腹腔锰剂组右侧蜗神经核、双侧斜方体背侧核、下丘核及颞叶初级听皮质信的噪比均高于左侧鼓室锰剂组(均P< 0.05).结论 与经鼓室注射锰剂或钆剂方法相比,经腹腔注射锰剂的锰增强磁共振成像显示猫接受听刺激后听觉中枢强化效果好,是显示猫听觉中枢强化的佳磁共振成像方法.

  • 听觉皮层优势半球及频率分布的功能MRI研究

    作者:杨明;刘斌;滕皋军;黄志纯;高薇薇;王坚

    目的 研究正常人调幅音刺激任务时听觉皮层的优势半球及不同频率任务刺激时初级及次级听觉皮层的激活情况.方法 对25名健康受试者采用事件相关Sparse设计、正弦调幅音任务下的EPI序列fMRI数据采集,实验刺激声音分别为0.5、2、4 kHz纯音经8 Hz正弦调幅,双耳同时呈现,利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观察听觉皮层激活的优势半球及不同载波频率调幅音的激活部位、体积和强度.结果 25名受试者中9名由于EPI采集时头动超过大限度而失败.余16名受试者主要表现为初级听觉皮层激活,且左侧激活的强度和体积均高于右侧.双侧初级听觉皮层的激活体积和强度均随刺激频率的增高而减小;其中6名左侧、7名右侧初级听觉皮层激活的部位表现出清晰的高频偏内,低频偏外的频率响应分布特点.在其他个体,这种分布不明显.次级听觉皮层的激活无明显规律.结论 正常人对调幅音的响应以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初级听觉皮层激活的强度和体积下降,fMRI激活部位的频率分布特点表现为高频偏内,低频偏外.

  • 大鼠杏仁外侧核对听皮层神经元持续性反应的抑制性影响

    作者:何德富;陈福俊;周绍慈

    目的研究杏仁外侧核(lateral amygdaloid nucleus,LA)对听皮层神经元持续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生理学胞外记录方法.结果LA刺激能使听皮层37.5%神经元持续性反应受到抑制,表现为使反应的放电数减少和使反应的阈值增大.结论杏仁外侧核参与了皮层水平听觉信息调制,影响持续性反应神经元对声音强度信息的编码.

  • 记录觉醒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细胞外电活动的方法

    作者:苏丽晔;庞希宁;石丽娟;马兰兰;施萍

    目的 建立记录觉醒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细胞外电活动的方法.方法 利用自制的大鼠头部固定器,结合大鼠固定训练,对觉醒大鼠进行有效的固定,记录听觉皮层神经元对声音的反应.结果 成功记录到觉醒大鼠听觉皮层单神经元对声音刺激的反应.结论 该方法成熟稳定,可应用于觉醒大鼠听觉神经学研究.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