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围手术期相关知识宣教对肠造瘘患者焦虑的影响

    作者:张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相关知识宣教对肠造瘘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1月欲行直肠癌肠造瘘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围手术期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相关知识的讲解.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定患者的焦虑值.结果 观察组的SAS评分为(41.18±3.15)分,低于对照组的(50.54±3.90)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可缓解患者焦虑情绪.

  • 倒"丁"字肠吻合肠造瘘术治疗胎粪性腹膜炎

    作者:马继东;冯翠竹

    胎粪性腹膜炎(meconium peritonitis,MP)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胎儿期肠穿孔,胎粪经过破孔进入腹腔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症.肠闭锁、肠扭转、内疝、肠系膜供血不足所致的肠壁血运障碍、肌层发育不良等先天性病变为常见的致病原因.临床分为4型,即:①肠梗阻型;②局限性腹膜炎、包裹气腹型;③弥漫性腹膜炎、游离气腹型;④无症状型.除无症状型和少数不全性肠梗阻外,大多数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 自制引流袋在小儿肠造瘘口的应用

    作者:刘晓文;刘新文;向赟

    肠造瘘是指在相应的部位作人工的通道,从而将肠内容物引至体外,适应于损伤肠管切除后短期内需作吻合者.肠造瘘患儿术后3~6个月方行瘘口闭合术,因此,管理好肠造瘘口,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治愈肠造瘘的关键.我们从1994年开始应用自制引流袋对肠造瘘口进行管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1994~1999年80例双腔肠造瘘的病例,年龄小4个月,大13岁,其中男52例,女28例.随机分为两组,将应用自制引流袋的40例病例作为观察组,应用市场出售的人工肛门袋的40例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小4个月,大7岁6个月,平均年龄8个月;观察组年龄小5个月,大13岁,平均年龄1岁11个月.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平均年龄、病程、病情比较无差异(P>0.05).

  • 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在肠造瘘术后患儿造口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吴子谕;何秋苑;王晓琴;张碧芳

    目的:观察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在肠造瘘术后患儿造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行肠造瘘术后患儿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造口袋粘贴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即在粘贴造口袋前先粘贴1张3M水胶体敷料。比较两组患儿造口周围性皮炎发生率、皮肤损害的程度及造口袋使用时间。结果对照组患儿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7例,轻微红斑15例,明显红斑11例,融合性皮炎6例,溃疡出血4例,周围性皮炎发生率为84%,造口袋使用时间为(2.45±1.68)d。观察组患儿周围皮肤完整40例,轻微红斑3例,周围性皮炎发生率为7%,造口袋使用时间为(6.12±1.05)d。观察组周围性皮炎发生率、皮肤损害程度均低于对照组,造口袋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造口袋粘贴法降低肠造口周围性皮炎发生率,减轻造口周围皮肤损害的程度,延长造口袋使用时间,进而减少造口袋更换次数,能有效地保护造瘘肠管及其周围娇嫩的肌肤,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再手术

    作者:彭春辉;陈亚军;张廷冲;庞文博;王增萌;吴东阳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便秘的再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先天性巨结肠术后出现腹胀和(或)便秘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普通外科行再次手术治疗的3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再手术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再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进行总结. 结果 再手术的原因可分为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前者包括无神经节细胞段残留(19例)和移行段残留(3例);后者包括远端结肠扩张(5例)、Soave肌鞘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病理异常)、肛门狭窄(2例)、下拖肠管回缩狭窄(2例)和闸门综合征(3例). 其中1例患儿既有病理异常又有解剖异常. 所有患儿再手术前均经半年以上的保守治疗,腹胀和便秘无缓解.再手术方式包括经腹经肛门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Soave手术)(26例)、经肛门Soave手术(3例)、腹腔镜辅助Soave手术(1例)、Ikeda手术(2例)、膈膜和瘢痕夹除或切除(2例)和肛门成形术(1例).5例再次根治手术前行肠造瘘术.3例(8.6%)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直肠膀胱瘘1例,手术后治愈;吻合口瘘2例,行小肠造瘘. 33例患儿平均随访59月,其中1例患儿术后3~4 d自主排粪1次,无腹胀、呕吐;余32例患儿术后腹胀和便秘缓解,其中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污裤. 结论 先天性巨结肠术后腹胀和便秘的原因主要包括病理异常和解剖异常, 经腹经肛门Soave手术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术式.

  • 肠造瘘在合并呼吸道疾病患者行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吕昕亮;朱锦德;邵初晓;方基兴

    我科2000年1月至2002年10月间收治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患者126例,其中21例术前合并呼吸道疾病,手术时行空肠营养管造瘘,不放置经鼻胃肠减压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满意.

  • 203例直肠结肠切除后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作者:蔡世荣

    直肠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现普遍被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从而代替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功能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使用,且各种贮袋结构的潜在优点仍有争议.本文对手术经验,尤其是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不同贮袋结构的功能.

  • 28例肠造瘘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徐进恒

    目的:总结肠造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例肠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过及时处理很快恢复,另26例患者情况良好,所有患者均对造瘘期间造口袋如何购买、清洁、更换,造口的血运情况,复诊时间及联系方式有全面了解。结论肠造瘘患者围术期的精心护理能够很好地保证患者的身体状况,促进恢复速度并加强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有重要临床意义。

  • 左半结肠癌梗阻Ⅰ期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作者:潘茂华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癌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方式及肠造瘘在其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左半结肠癌梗阻并行Ⅰ期切除吻合治疗57例的临床资料,共两组:非造瘘组27例,采用端端吻合常规重建;肠造瘘组30例,采用端侧吻合,近端结肠断口就势牵出腹壁作减压造瘘口重建.结果 发现两组在术中灌洗要求、吻合口漏、进食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造瘘组优于非造瘘组.结论 左半结肠癌梗阻Ⅰ期切除吻合消化道重建中采用端侧吻合进行肠造瘘重建方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更好的治疗效果.

  •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症26例诊治体会

    作者:廖继文;思一泉

    目的 探讨新生日龄小于28 d先天性巨结肠症(HD)的诊断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003~2007年收治的新生儿HD病历26例,结合病史、结肠造影、手术、病理检查及随访所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6例病例中16例采用手术治疗,其中Soave术2例,直肠肛管纵切心型吻合术13例,结肠造瘘术1例.术后14例治愈,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10例,通过灌洗灌肠扩肛半年至1年而排便正常,无需手术治疗.结论 对新生儿HD的诊断要结合钡剂灌肠造影、直肠黏膜活检、肛门直肠测压(ARMM)等综合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Ⅰ期根治术是发展方向,造瘘术只用作后手段.不同类型的新生儿HD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原则.

  • 肠造瘘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易庆;梁彪;李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1itis,NEC)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血便、严重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本病患儿的病死率为10%~50%[1].绝大部分NEC患儿早期经过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均良好,但重症NEC(如Bell分期的NECⅢ期[2])需手术介入治疗;手术治疗中常采用的手术方式为肠造瘘术、肠切除吻合术、肠管减压腹腔引流术,其中肠造瘘术在控制性损伤意义上对该类疾病重症患儿的救治中应用颇广.现就本科室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行肠造瘘救治的32例NEC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 婴幼儿肠造瘘围手术期的管理

    作者:徐玉香;徐亚娟;陈翔;汪殷明;胡润仪;张晓明

    目的 总结婴幼儿肠造瘘围手术期管理经验.方法 对本组148例肠造瘘术患儿围手术期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后肠功能评估、观察和对家属进行肠造瘘护理指导等.结果 141例患儿均于2~6个月后返回医院行肠造瘘闭合术,恢复正常排便方式.结论 婴幼儿肠造瘘围手术期的正确管理,保证了肠造瘘口的顺利闭合.

  • 超滑导尿管在直肠造瘘术后灌肠中的应用

    作者:于英杰;王桂杰;孙艳春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肛肠科常常需要给一些行直肠造瘘术后的患者灌肠.其中,有的是因为肠癌复发需要手术,有的是因为不全梗阻或配合镜检等.由于造瘘口无括约肌,另外一般造瘘口均位于腹部,其位置不宜放便盆,一般的肛管很难插入,给临床护理造成许多不便.我科利用超滑导尿管给18例患者进行灌肠,克服了护理操作中的诸多不便之处.现介绍如下.

  • 一次性吸引头管在结肠造瘘手术中的巧用

    作者:沈凤岐;谢玉涛;徐敏

    结肠造瘘手术,以往常用玻璃棒将结肠袢固定于腹壁上,然而,需放置一周左右的玻璃棒往往存在着断裂、玻璃碎屑损伤的安全隐患.

  • 肠造瘘口灌肠后接便方法的改进

    作者:崔昌淑;金京星;李梅花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给肠造瘘术后患者灌肠,而造瘘口部位因无括约肌控制,灌肠过程中和灌肠后液体会自行从造瘘口流出,若患者稍加腹压液体会喷溅而污染患者身体、床单和护理操作人员.另外,灌肠后排泄时间较长,用接便器接便较费力,往往需要他人来帮助,而且也容易污染周围,给护理操作带来较大的不便.我们用一次性引流袋改进了简易接便方法后,经31例病人使用,效果满意.

  • 肠造瘘照顾者反应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曹学文

    目的:对肠造瘘患者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照顾者反映评估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肠造瘘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抑郁自评量表与照顾者反应四个维度有相互关联,照顾者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结论肠造瘘患者的照顾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水平,减少照顾者的抑郁水平,提高照顾者的适应水平,减少经济负担,是提高照顾者适应能力的好方法,同时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肠造瘘 照顾者 反应
  • 手术薄膜在26例肠造瘘患者腹部切口换药中应用的效果评价

    作者:阎梅岭

    目的:探讨肠造瘘患者腹部切口的换药方法,以减少腹部切口粪便污染及感染率.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常规腹部切口换药用切口敷料覆盖,胶布固定,用普通塑料薄膜将腹部切口与瘘口隔开,保护切口;实验换药组腹部切口改用碘伏湿沙条,盖于切口皮肤上,予切口敷料覆盖固定,外加用手术薄膜做保护膜.观察一周内换药次数,切口感染率,满意率.结果: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薄膜在造瘘患者腹部切口护理中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换药次数,降低了切口感染率,增加了患者皮肤舒适度及满意度,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促进了切口愈合.

  • 皮下放置乙状结肠在期直肠癌中的应用

    作者:岑小杰;严胜军

    对不能切除的梗阻性直肠癌8例,采用预防性皮下放置乙状结肠,6例于术后1周至6个月后在局麻下切开减压,2例无需切开.该方法能明确缩短肠外置造瘘时间,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 皮下放置 肠造瘘
  • 新生儿造瘘口护理体会

    作者:闫地瑞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患儿术后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肠造瘘术后患儿实施一系列的保暖、营养支持等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科学护理造瘘口周围皮肤。结果本组46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出院时未发生切口感染、无造瘘口皮炎。结论正确科学护理肠造瘘口周围皮肤,可促进患儿切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为Ⅱ期手术治疗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 新生儿 肠造瘘 护理
  • 直肠癌术后造瘘口的护理

    作者:郭雯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造瘘口的护理体会.直肠癌包括齿线至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方法 手术根治性切除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结果 直肠癌患者施行肠造瘘口后,因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和排气,给患者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也加重了患者的心里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加强直肠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指导,尤其是人工肛门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90 条记录 4/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