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腔内修复术并抗凝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一例

    作者:华先平;陈文;吴瑞霞;曹政;陈彬;杨勇

    患者男性,48岁,2009年7月26日因突发上腹痛2h入院。血压180/100 mmHg(1 mmHg =0.133 kPa)。心电图示左室肥大;血WBC 14.1×109 L-1,Hb 136 g L-1,PLT 246×109 L-1;血肌酐(SCr) 55 μmol/L;彩超示胸腹主动脉线状内膜分离。立即降压、控制心率和镇痛治疗。急诊主动脉CTA示主动脉夹层(AD)起自降主动脉内侧至右肾动脉(RRA)水平,原发破口宽约0.6 cm,距左锁骨下动脉(LSA)起始处约5 cm,腹腔动脉(CA)、肠系膜上动脉(SMA)及RRA开口于假腔,SMA近段夹层并见血栓影,远段未充盈,左侧少许胸腔积液.7月29日动脉血气分析为Ⅰ型呼衰;大便隐血试验(0B)阳性。多科会诊后行主动脉造影示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距离LSA开口约4.5 cm,SMA中段血栓性闭塞,肠系膜下动脉(IMA)向其提供侧枝循环。

  • 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51例治疗体会

    作者:李建军;苏金林;韩育宁;边虹;王虎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总结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6月共51例不同类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急性夹层34例,慢性夹层17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11例,主动脉夹层Satnford B型37例,创伤性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例,外伤性头臂干夹层动脉瘤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远端术中支架置入术11例,行"Bentall手术"3例,"保留弓顶"1例,行右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升主动脉转流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36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 1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患者,术前合并脑梗死,术后出现自发性脑出血,经手术治疗死亡;2例外伤性夹层动脉瘤经腔内修复术,术后痊愈;1例Stanford B型慢性夹层患者非手术治疗假腔内血栓形成,破口闭合.其余患者术后早期无死亡.30例随访2~26个月,人工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位置及形态正常,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依据主动脉夹层的不同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福霞;王文;海录;崔海鸥;赵威;马忠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带膜内支架置入术后1、3、6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其并发症有无内漏、内漏的位置及内漏分型;同期,所有检查者均行CTA检查,二者对照.结果 30例检查者术后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内漏有7例,其中Ⅰ型4例(远端3例、近端1例);Ⅱ、Ⅲ、Ⅳ型各1例);CTA检查结果显示未见Ⅳ型内漏,其余各型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一致;术后3个月复查,其中Ⅰ型1例死亡,其余3例及Ⅲ型1例经临床二次治疗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漏消失;未经治疗的1例Ⅱ型内漏仍然存在,上述结果与CTA均符合;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均未显示Ⅳ型内漏;术后6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结果与CTA结果相符,均与术后3个月复查结果相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诊断的灵敏度100%、特异度95.8%、准确度86.7%、阳性似然比23.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并发症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较CTA高,且无创、无辐射、可以重复操作等优势,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在主髂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应用

    作者:邓黎严琰;陈勇;马洺远;叶鹏;缪洪飞;马硕一;曾庆乐;赵剑波

    目的 探讨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在主髂动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术前CT检查明确为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病变患者6例.患者均选择“三明治”技术行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面积计算法确定主体支架和2枚分支支架的直径.观察手术完成情况,并随访其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术前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1例患者2个月复查发现内瘘,经钢圈栓塞治疗内瘘消失.随访6~31个月,均无内瘘发生,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面积计算法“三明治”技术可以为选择与主体支架相匹配的分支支架的直径提供参考,为特殊解剖的主髂动脉病变患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 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查斌山;朱化刚;谢文涛;陈智勇;刘斌;叶雨生;余康敏

    目的 探讨矫正性裸支架理念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腔内修复术联合矫正性裸支架治疗的13例复杂主动脉夹层及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植入Valiant支架11例,Grikin支架2例;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植入Zenith支架.对15例患者共植入矫正性裸支架19枚;主动脉央层裸支架17枚,长度60~80 mm,直径18~24 mm;腹主动脉瘤裸支架2枚,长度均为60 mm,直径分别为24 mrm和7 mm.所有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5例中,14例完成随访,1例失访,随访期间无支架源性夹层或内漏发生及假性动脉瘤、髂支血栓形成.结论 矫正性裸支架理念有助于拓宽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且安全、微创、近期疗效满意.

  •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中远期疗效观察与探讨

    作者:徐克;钟红珊;吴瑕;陈冉;肖亮;张曦彤;辛士杰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3月-2004年11月,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34~81岁,平均(66.2±7.3)岁.随访36~92个月,平均(56.0±10.2)个月,每个病例均填写标准化CRF表格,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中内漏3例,右肾动脉栓塞1例,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2例,急性左心衰1例,脑出血1 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随访期间内漏2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和膀胱癌肝转移.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中远期严重并发症少,对于不能耐受传统外科手术的患者应优先选择腔内修复术.

  • 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护理

    作者:季芳;台文霞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repair,EVR)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用于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病人恢复快等特点.我院于1999年5月至2000年12月应用跨肾动脉支架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病人5例,现将有关护理报告如下.

  • 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张征;陈忠;吴章敏;唐小斌;刘晖;寇镭;吴庆华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和开放手术(OR),术后6个月内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时满足OR和EVAR手术条件的AAA患者共100例,随机分配接受OR或EVAR手术,随访至术后6个月,记录分析两组术中情况、病死率、全身并发症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至术后6个月,仅OR组死亡1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中位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及输血量更少(P<0.05).EVAR组患者可以更早出院,但是花费也远高于OR组(P<0.05).EVAR组围术期全身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OR组(16.4% vs.20.5%),但手术相关并发症高于OR组(29.5% vs.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各项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AAA来说,OR与EVAR手术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VAR手术在围术期显示出微创手术的优势.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庄敏彦;陈忠;黄保堂;于晋

    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近年来出现的针对动脉扩张病的微创疗法.临床治疗目的在于重建腹主动脉血流,防止瘤样病变发展,改善其预后.1991年,阿根廷外科医师Parodi等[1]首次报道,采用EVAR 治疗腹主动脉瘤(AAA)并获得成功,成为腔内血管外科治疗史上的里程碑.此后,该技术在世界各地大型医院或研究中心相继开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证实.1997年,我国景在平等率先进行了腹主动脉瘤的EVAR治疗.目前,EVAR已经被广大血管外科医师接受并得到广泛开展,50%以上的AAA患者采用EVAR治疗[2-3].现就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相关问题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复杂腹主动脉瘤颈的CT血管成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价值

    作者:濮欣;宁一;黄小勇;窦瑞雨;黄连军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于我中心经腔内修复的58例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男性42例,年龄57 ~ 80岁,平均年龄(71.3±6.6)岁,术前CTA影像资料,对瘤颈的直径变化、角度、长度进行分析测量,并与术中造影结果(DSA)比较.结果:①CT证实单因素复杂瘤颈7例,占12.1%,多因素复杂瘤颈51例,占87.9%,其中短瘤颈合并锥形瘤颈14例,占24.1%,锥形瘤颈合并瘤颈夹角>60°的37例,占63.8%.②CTA与DSA测量值比较:瘤体大直径平均[(53.2±7.3)vs.(45±5.6)mm,t=4.022,P<0.001;肾下腹主动脉直径平均[(20.1±3.3)vs.(20.7±3.8)mm,t=0.793,P>0.05],瘤体入口处腹主动脉直径平均[(19.2±2.8) vs(18.7±3.1)mm,t =0.728,P>0.05),差值平均[(1.9±0.8)vs.(0.9±0.5)mm,t=1.047,P>0.05];瘤颈与瘤体成角平均[(49.3°±17.2°)vs.(36.4°±16.3°),t=5.416,P<0.001;瘤颈长度平均[(27.7±5.1)vs.(25.7±6.5)mm,t=1.873,P>0.05).③手术成功率100%,术中造影发现即刻Ⅰ型内漏18例,占31.0%,17例经球囊扩张内漏消失,1例通过近端补CUFF内漏消失;随访3个月支架稳定,未见移位,无Ⅰ型内漏,各分支血管通畅.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前应用CTA评估复杂瘤颈形态,对手术成功有决定性意义.对于瘤体大径和瘤颈夹角应参考CTA的测量结果,瘤颈长度及直径变化与术中DSA无显著性差异.

  • 传统开腹手术和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舒端朝;冯涛;陈述;赵龙;王宗社

    目的:分析比较传统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手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开腹手术组和腔内手术组.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ICU观察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费用;记录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同时在患者出院后对两组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两年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腔内手术组的出血量、手术时间、ICU观察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手术费用则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腔内手术组的肺部并发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低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腔内手术组的生存率均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术后恢复时间短,长期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咯血1例

    作者:宁一;濮欣;蒲俊舟;黄小勇;黄连军

    咯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症状,通常需要紧急处理.导致咯血的病因可以是肺部疾病,支气管疾病甚至是胸部血管疾病[1],其中主动脉疾病引起的咯血容易被忽略.本篇我们提出一个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引起咯血的病例,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62岁,因“间断咯血1年余”入院.患者2014年因“左下肺占位”病变行左下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015年复查后出现间断咯血症状.2016年7月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左主支气管下段2个局部隆起结节搏动明显.近1周患者咯血症状逐渐加重,入院CTA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入院查体示:双肺叩诊呈清音,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脏各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血压180/106mmHg(1mmHg=0.133kPa),心率89次/min.实验室检查:HBG 14.7g/L.

  • 髂动脉及近端瘤颈重度扭曲的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

    作者:李铁铮;韩晓峰;郭曦;刘光锐;黄连军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策略在处理入路不良及瘤颈严重扭曲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我科收治确诊为瘤颈重度扭曲和/或髂动脉迂曲的肾下型AAA患者23例(男性21例),53~ 76岁,收集临床、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其中,单纯AAA颈严重扭曲14例(61%),成角61.5 ~90度,平均(79.1±14.9)度;近端瘤颈扭曲合并髂动脉瘤样扩张9例(39%).结果:23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使用Gore Excluder 2例(8.7%);COOK Zenith7例(30.4%);Medtronic Endurant 14例(60.9%);近端cuff Gore/Medtronic 4例,烟囱技术肾动脉支架3例.术后即刻Ⅰ型内漏6例(26.1%).平均随访7个月,随访期无死亡患者.无支架移位、下肢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充分了解不同支架产品特性和掌握相应操作技巧是确保腔内治疗近端瘤颈和/或入路不良的AAA成功的关键.

  • 两段式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研究

    作者:彭明亮;黄小勇;吴文辉;薛玉国;韩晓峰;曾庆龙;蒲俊舟;刘浩;宁一

    目的:探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疗效.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在本中心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61例TBAD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术后随访资料.适应证:①胸降主动脉段主动脉弯曲变形;②胸降主动脉存在多发破口;③主动脉远端锚定区真腔因假腔挤压而过细.结果:应用两段式覆膜支架TEVAR术治疗的TBAD共61例.术后平均随访(23.6±7.4)个月,围手术期死亡1例(1.6%),支架远端新发破口1例(1.6%),支架远端贴壁不良3例(4.9%),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91.8% (55/61),其中支架段假腔完全消失率41.8% (23/55),主动脉完全重塑率7.3% (4/55).结论:采用两段式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实现了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远端锚定区的精确选择,近中期疗效安全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远期随访.

  •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曾庆龙;黄连军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局部病理性扩张,超过正常管径的50%.AAA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据报道,50岁以上的亚洲人群中男性发病率为25.6/10万,女性发病率为7.6/10万,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5倍[1].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多种影像检查的应用及临床认识水平的提高,国内AAA检出率亦逐年增长.AAA若不及时治疗,一旦破裂,病死率高达78% ~94%[2].

  • 腹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并发症及治疗

    作者:薛玉国;吴文辉;郭曦;李铁铮;刘光锐;蒲俊舟;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疗效,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续性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的腹主动脉病变患者224例,其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20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破裂4例,腹主动脉穿通性溃疡4例,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2例,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术后二次介入治疗4例;男性206例,女性18例;年龄36 ~90岁,平均(69.0±9.2)岁.患者出院前,术后1、6、12个月及每年行主动脉CTA检查.统计不同时间段的并发症,计算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术中无死亡,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率分别为0.9% (2/224)和10.3%(23/224).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13例、支架移位2例,瘤颈医源性夹层1例,脊髓缺血1例,入路血管损伤2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3例,严重低血红蛋白血症1例.随访12 ~48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及并发症率分别为8.9% (20/224)和4.5%(10/224).随访期间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4例、间歇性跛行3例、外周血管血栓形成或闭塞2例及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感染复发1例.结论:采用覆膜支架置入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安全可靠,但严重并发症不客忽视.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精确测量及术中细致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发症发生.此外,应重视术后定期复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 封堵器治疗局限性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

    作者:左健;杨剑;王少玮;李凯;俞世强

    Stanford 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致死风险非常高,一旦确认,均要积极治疗,目前手术治疗效果优于药物治疗.对于急、慢性的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覆膜支架介入治疗B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但对于A型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仍然属于相对禁忌证,大多需要配合外科手术来完成.2011年12月,我们对1例急性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的患者进行了封堵器封堵术.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我们认为对于升主动脉穿通性溃疡患者,可以尝试使用封堵器封堵破口,这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创伤,避免复杂的外科手术.

  • 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

    作者:黄小勇;郭曦;韩晓峰;薛玉国;濮欣;刘光锐;刘宁宁;范占明;黄连军

    目的:初步探讨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近肾动脉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大血管疾病诊治研究中心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间,完成的处于开放手术修复高度危险的3例腹主动脉瘤开窗及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均根据术前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结果定制开窗支架.且手术成功的2例患者于出院前及术后1个月进行了CT血管成像和/或超声复查.结果:3例患者中1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为支架节点内漏(Ⅲ型内漏)导致瘤腔内压力快速增高,瘤体破裂死亡,2例成功.2例成功病例手术平均时间191min(185 ~ 297min),平均使用对比剂量165mL(150~ 200mL),平均射线剂量为367(mGy· cm),平均失血量不足200mL.成功的2例患者术后7d BUN、血肌酐分别为21 μmol/L、17 μmol/L和64μ mol/L及67 μmol/L,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损伤,血肌酐达183 μmol/L,经内科治疗恢复至正常值以下.成功的2例患者复查CT血管成像,均显示腹腔分支血管通畅、无内漏及支架移位,腹主动脉瘤隔绝确切,下肢血流通畅.结论:开窗及分支支架旨在拓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微创腔内治疗的范围.国内临床应用经验较少,有待共同总结交流.

  • 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铁铮;黄小勇;郭曦;薛玉国;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总结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PAVM)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6例先天性PAVM患者的介入治疗,术前均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观察PAVM的部位及类型,确定供血动脉并测量供血动脉的直径,根据部位及直径的不同分别使用弹簧圈、血管塞或PDA封堵器进行栓塞.介入术前、后均测定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术后随访6~ 24个月.结果:1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30岁,肺动脉造影显示:8例为单发囊状,6例为多发囊状,2例为多发弥散型,16例供血动脉总计为25条,供血动脉直径为3 ~8 mm.本组病例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共置入弹簧圈34枚、血管塞13枚,PDA封堵器8枚,术后供血动脉栓塞完全,瘤囊未显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PAVM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 同期行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作者:郭曦;黄小勇;李彭;韩晓峰;薛玉国;许尚栋;刘光锐;黄连军

    目的:讨论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主动脉疾患,同期行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脊髓缺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1月间,本中心收住院的病变同时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1例,年龄50 ~ 78岁,平均(61.13±7.25)岁,其中胸主动脉瘤伴腹主动脉瘤10例,胸主动脉穿通溃疡伴腹主动脉瘤5例,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均为穿通溃疡2例,胸主动脉夹层伴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采用双侧股动脉切开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胸主动脉根据病变范围置入1枚或2枚覆膜支架(部分重叠),腹主动脉置入分体式或一体式支架.结果:术后1例脊髓供血障碍(5.6%),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性治疗后痊愈,随访3~24个月,无支架移位或内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覆膜支架同时覆盖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处理主动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个别可引起脊髓缺血,应进行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

361 条记录 2/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