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

    作者:肖实;曲良超;陈文波;魏树华;万长栋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用0.5%罗哌卡因20 mL,传统一针法,穿刺单次给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D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分别以0.5%,0.4%和0.2%罗哌卡因20mL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麻醉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感觉和运动检查.结果 D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较其他组延长(P<0.01),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较其他组短(P<0.01);但均大于6h,因此差别无临床意义.结论 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0.2%罗哌卡因可以达到臂丛神经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分离阻滞的效果.

  •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

    作者:章绵华;徐海容

    目的 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措施.方法 200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麻醉基本护理,实验组则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例数、再次手术例数、死亡例数、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焦虑程度、护理质量评分,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感染例数、再次手术例数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术后焦虑自评表(S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舒适麻醉护理较传统麻醉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了康复速度,减短了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了医患关系.

  • 此生惟愿济众生

    作者:

    [编者按] 韩济生教授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经过30余年的潜心研究,阐明了针刺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分泌5-羟色胺、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发现改变电刺激穴位的频率可引起释放特定的神经肽.针刺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并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具有镇痛、解痉效果的神经刺激仪,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并隐神经阻滞用于拇外翻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磊;李天佐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并隐神经阻滞用于拇外翻矫正术中穿刺的准确性、并发症情况及麻醉效果,并与硬膜外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拇外翻矫正术48例,年龄18~70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腘窝坐骨神经并隐神经阻滞组(P组,n=24)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n=24)。 P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并隐神经阻滞,E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选L3~4间隙穿刺,成功后两组均注入1%利多卡因与0.5%罗哌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术后镇痛情况,不良反应及舒适满意度。结果 P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min vs.(12±5)min,(14±5)min vs.(16±8)min,P>0.05];恢复时间长于E组[(562±125)min vs.(346±91)min,(392±85)min vs.(262±95)min,P<0.05];不良反应少,舒适满意度高于E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并隐神经阻滞用于拇外翻手术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微,患者满意度高,是拇外翻矫正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 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胡振伐;田鸣;费宏亮

    神经阻滞具有对人体生理机能干扰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可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加上神经刺激仪的使用,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1]。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我院对92例接受单侧膝关节及以下部位手术的患者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麻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 三种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临床观察

    作者:韩晓东;刘中砥

    目的 探讨在三种不同电流强度下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在神经刺激仪电流强度为0.2mA仍有肌肉震颤时注射局麻药,B组在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C组在0.4mA有肌颤时即注射局麻药,局麻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观察操作时间(均为同一人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A组在操作时间上长于B组和C组,阻滞起效时间C组长于A组和B组,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3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电流强度为0.3mA仍有肌颤时注射局麻药合适.

  • 两种穿刺方法对家兔坐骨神经损伤的影响

    作者:李婷;马骏

    目的 研究神经刺激仪定位法及普通法行家兔坐骨神经阻滞后,对神经的电生理影响.方法 以两种方法定位坐骨神经干后行阻滞,检测麻醉前后神经的传导速度、潜伏期、波幅以及髓鞘碱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阻滞后24h时间段,神经刺激仪组的神经传导速度(70.945±1.638)较普通组(68.239±1.818)快,P<0.01;神经刺激仪组的潜伏期(0.845±0.019)较普通组(0.880±0.023)短,P<0.05;神经刺激仪组的波幅(0.198±0.021)较普通组(0.177±0.028)高,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较普通法行神经阻滞,成功率高,恢复快,神经损伤小.

  • 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高敬;王春霞;胡星

    目的 观察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行TKA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前者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CFNB麻醉,后者使用超声引导穿刺置管,观察比较两组手术麻醉效果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麻醉阻滞操作和起效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其术后镇痛时间则对照组长(P<0.05).结论 对TKA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CFNB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率.

  • 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作者:官喜龙;徐静

    目的 探究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的将这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行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行常规硬膜外阻滞麻醉),各2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临床麻醉总评价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8%)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优良率为64%)(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不畅等)发生率20%明显的低于对照组52%(P<0.05);麻醉前,根据患者对麻醉工作的认知情况得知,两组患者对麻醉的总评价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麻醉后,术后对患者进行麻醉工作总评分调查,观察组对临床麻醉的总评价分数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前相比,其上升幅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安全可靠,且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

  •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 股骨骨折手术中疗效比较

    作者:张晓琛;魏真;潘玢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 该研究将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住该院需外科手术的老年股骨颈或粗隆间骨折60例患者,随机分成神经阻滞组30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药物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过程中,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NB组较CSEA组平稳(P<0.05),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NB组发生率少于CSEA组(P<0.05),药物起效时间CSEA组优于NB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股骨骨折手术更安全、有效.

  •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碳酸利多卡因在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临床应用

    作者:莫秀晓;陈辉;林凤琼;谭志青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碳酸利多卡因在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中的临床应用和可行性.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的麻醉方式: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对照组的麻醉方式:传统方法下行肌间沟神经阻滞.结果:两组比较,治疗组麻醉起效完善,麻醉效果好.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短,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少,是骨科医院行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

  • 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作者:李文辉;阮凯坤;李坤

    目的 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择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上肢手术患者,按照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采取的不同麻醉阻滞方法进行分组:以传统盲探法进行阻滞麻醉的32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以神经刺激仪进行阻滞麻醉的32例患者归入研究组.比较两组的阻滞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 麻醉15 min后的VAS评分:研究组为(0.66±0.43)分,对照组为(2.26±0.95)分;阻滞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1.71±2.52)min,对照组为(14.77±4.36)min;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3.13% (1/32),对照组为18.75%(6/32).研究组的上述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神经位置,微电流刺激可以加快药物吸收,缩短阻滞起效时间,避免药物留滞引发不良反应.

  • 神经刺激仪在小儿坐骨+股神经阻滞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作者:江伟群;陶晓三

    目的 分析神经刺激仪在小儿坐骨+股神经阻滞下肢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儿82例,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异感定位神经阻滞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神经阻滞的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阻滞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组阻滞操作时间[(5.1±2.3)min]、阻滞完善时间[(12.4±3.2) min],低于对照组的(8.8±2.5)min和(18.6±4.4)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阻滞起效时间[(4.6±1.4)min]和对照组[(5.3±1.8) 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神经阻滞成功率(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在小儿坐骨+股神经阻滞下肢手术中神经阻滞的效果明显好于传统的神经阻滞方法,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保障,值得推广.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为库;吕振江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12月我院行下肢术后镇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实施连续静脉给药镇痛,观察组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HR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的SBP、DBP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12、36及48 h VAS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治疗后各时间段VA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12、36及48 h Ramsay镇静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和参照组治疗后各时间段Ramsay镇静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较好,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在临床实践中予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 臂丛神经阻滞三种定位的比较观察及护理配合

    作者:罗小贞;梅华;陈振华

    目的 总结比较102例臂丛神经阻滞三种定位的临床效果及护理配合.方法 以102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B超引导组,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每组34例患者.三组患者分别采取B超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和传统盲探定位.结果 B超引导组麻醉优良率高,其次为神经刺激仪组,传统盲探组麻醉优良率低,B超引导组与传统盲探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时的护理要点是根据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制订出一套完整的护理措施,配合麻醉医师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麻醉操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神经刺激仪对臂丛神经运动与感觉阻滞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辉;王玲

    目的 比较传统异感法与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对运动与感觉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法进行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后不同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对于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及肌皮神经组织效果均较好,两组患者在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效果上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对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麻醉后0.5h、1h、2h、24h疼痛评分差异不明显,6h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时间运动功能的恢复比较,观察组麻醉后1h、2h期间肌力超过2级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法局麻效果更为肯定,可降低局麻药量,有利于术后恢复.

  • 神经刺激仪颈丛麻醉行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

    作者:卢民;徐仲煌;赵晶;黄宇光

    目的 神经刺激仪引导双侧颈丛阻滞术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均无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病史等颈丛阻滞的禁忌证.随机分为神经刺激仪引导颈丛阻滞术麻醉组(A组)和常规颈丛阻滞术麻醉组(B组),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后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A组在切皮、甲状腺上极及峡部分离、缝皮时麻醉效果均优于B组(P<0.01),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应用于颈丛阻滞术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性,降低麻醉费用,还可适应于门诊日间颈部手术的应用.

  •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作者:马靖华;宋海明;林娜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在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阻中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拟行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外周神经阻滞)和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各43例.观察组于穿刺前15 min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使用神经刺激仪连接神经丛刺激针,穿刺成功后注入0.5%罗哌卡因15 ~30ml.对照组选择k~4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脑脊液流出通畅后注入0.5%罗哌卡因2ml,控制阻滞平面在T8以下.观察2组不同麻醉时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发症、镇痛效果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对照组麻醉后15、30、60、90 min MAP分别为(88.11 ±16.07)、(88.89±16.69)、(92.65±17.02)、(95.64± 17.10)mm Hg,明显低于麻醉前[(99.94±17.02) mm Hg],观察组麻醉后15、30、60、90 minMAP分别为(98.15±17.10)、(98.05±16.12)、(98.07±15.69)、(99.85±17.9)mm Hg,经统计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麻醉后15 min HR(93.95±15.46)次/min明显增快.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分别为2例,0例,2例和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例、6例、17例和5例.观察组镇痛效果(良好31例,一般9例,差3例)及患者满意度(90.7%)均高于对照组(镇痛效果:良好26例,一般9例,差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刺激仪用于老年髋关节手术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后MAP、HR均较平稳,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较少,患者满意度高,镇痛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纲华;卢增停;马钧阳;王立勋

    目的 比较常规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上肢手术的高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每组30例.神经刺激仪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异感法组按常规异感法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所用局部麻醉药均为0.375%罗哌卡因,剂量为0.4 ml/kg.两组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剂量各半.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术中麻醉效果[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和不良反应.结果 神经刺激仪组操作时间和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异感法组[(5.2±1.7) min比(8.6±2.2) min和(19.4±3.2) min比(29.0±3.9) min],术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异感法组[(0.7±0.4)分比(2.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刺激仪组和异感法组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4±3.6)h比(13.1±3.8)h,P>0.05].神经刺激仪组无不良反应;异感法组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局部血肿2例,喉返神经麻痹1例,霍纳综合征2例.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高龄患者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

    作者:曲彦亮;刘芳;张立新;武春敏;王德明;申恒花;张元信;周翔;温宝磊;张欣;马超;刘春燕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断掌或断腕再植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Ⅰ组采用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Ⅱ组采用腋路两点臂丛神经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止血带耐受情况,以及膈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结果Ⅰ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5.13±0.76)、(7.13±1.04)、(3.23±0.62)min]均明显快于Ⅱ组[(9.23±1.61)、(12.35±1.76)、(8.83±1.1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阻滞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优秀率[90.0%(36/40)、85.0%(34/40)、97.5%(39/40)]均明显高于Ⅱ组[72.5%(29/40)、65.0%(26/40)、7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阻滞完全率[75.0%(30/40)、37.5%(27/40)、80.0%(32/40)]均明显高于Ⅱ组[47.5%(19/40)、40.0%(16/40)、45.0%(1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止血带耐受优秀率[90.0%(36/40)]高于Ⅱ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膈神经阻滞2例,霍纳综合征1例。两组均无喉返神经阻滞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尺神经阻滞起效快,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好,提高止血带的耐受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更适合长时间的手、腕部显微外科手术。

240 条记录 2/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