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周涛;张静

    目的 探讨肋间神经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胸腔镜下手术治疗的肺大泡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麻醉下实施手术.术后镇痛中,观察组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实施肋间神经阻滞,对所有患者进行床旁随访48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的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比较两组随访期间自控镇痛按压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结果 术后6、12、24、48 h,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内,观察组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肋间神经阻滞镇痛,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胸腔镜术后,其镇痛效果更为理想,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

    作者:刘欣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收治开胸手术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比两组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各个时间段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T2阶段HR与MAP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过程中,全身麻醉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具有显著的麻醉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

    作者:张济文

    目的 研究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2016年1月-2018年3月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进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与单纯全麻对比观察.结果 实验组芬太尼用量大约为(0.44±0.10)mg,相较于对照组的(0.50±0.14)mg,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拔管时间为(6.2±1.9)min,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4.5±3.6)h手术之后的住院时间为(5.1±1.3)d,对照组的拔管时间为(7.6±2.3)min,监护室停留时间为(17.4±4.3)h,手术之后的住院时间为(5.6±1.2).实验组患者的拔管与监护室停留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来讲更短,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4.34、P<0.05);实验组患者在手术结束之后的24 h血CRP、皮质醇与ATⅡ水平相较于对照组会更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之后的用力肺活量(68±15)%、第1秒用力肺活量(58±12)%,明显的高于对照组[(59±12)%、(50±9)%].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6.24,P<0.05),血气分析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加快患者的周转,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胸神经阻滞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林夏兰;周华成

    近年来,胸神经阻滞广泛地应用于胸背部疼痛的治疗,其适应证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围术期的疼痛、以及癌性疼痛等.胸神经阻滞的方法包括硬膜外胸神经阻滞、经椎间孔入路的选择性胸神经阻滞、胸椎旁(thoracic paravertebral,TPV)神经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传统的胸神经阻滞主要以骨性结构为标志,在盲探下进行穿刺,其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放射线以及超声可以对穿刺针的穿刺路径进行动态监测,大大提高了胸神经阻滞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胸椎特有的解剖结构,目前,超声技术主要用于硬膜外胸神经阻滞、肋间以及TPV神经阻滞.本文主要对超声下胸神经阻滞方法、并发症以及优缺点等方面做一综述.

  • 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

    作者:崔巍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肺手术患者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86例择期开胸行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E组)及单纯全麻组(F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芬太尼及异氟烷的用量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E组患者与F组相比,E组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更趋平稳,术中芬太尼及异氟烷用量少,术后清醒时间早及镇痛效果更好(P<0.01).结论:对肺部手术患者采取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比单纯用全麻的麻醉效果好.

  • 超声引导自控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葛叶盈;王秀珍;袁娜;袁力勇;马维虎;胡勇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镇痛( PCIA)和超声引导下自控胸椎旁神经阻滞( PCPB)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 ASA)为Ⅱ~Ⅲ级的患者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16~70岁,平均(54?6±15?2)岁,按照镇痛方式随机将患者分为PCIA组和PCPB组,每组30例。PCIA组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镇痛( PCA)单次剂量2 ml(含舒芬太尼2μg);PCPB组术毕于患侧肋骨骨折部位相应中心区域为穿刺点,椎旁注射0?2%罗哌卡因15 ml,随后行PCPB,药物采用罗哌卡因,PCA剂量5 ml(含罗哌卡因10 mg),镇痛至术后72 h。分别于术前、镇痛后30 min、60 min、1 d、2 d、3 d时采集动脉血,检测pH值、动脉血氧分压( 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和肺泡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差( PA?aDO2),并检测术前及术后3 d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结果与 PCIA 组比较,PCPB 组镇痛后30 min、60 min、1 d、2 d、3 d时PaO2[(85?1±9?7)mmHg比(72?4±12?3)mmHg,(90?3±12?4)mmHg比(73?5±7?8)mmHg,(94?2±8?2)mmHg比(86?1±5?6)mmHg,(98?5±7?0)mmHg比(88?8±7?5)mmHg,(99?6±9?8)mmHg比(91?3±8?6)mmHg,P<0?05]和PaO2/FiO2升高[(405?1±46?0)mmHg比(340?1±58?9) mmHg,(430?5±59?1)mmHg比(344?0±65?4)mmHg,(448?3±39?1)mmHg 比(410?1±26?7)mmHg,(460?1±33?5)mmHg比(423?2±36?5)mmHg,(465?1±28?2)mmHg比(435?1±40?8)mmHg,P<0?05], PA?aDO2下降[(22?9±4?6)mmHg 比(36?6±5?1)mmHg,(17?7±4?7)mmHg 比(34?5±2?9)mmHg,(13?8±4?1)mmHg比(21?9±3?2)mmHg,(13?5±4?6)mmHg比(19?2±3?8)mmHg,(12?4±2?0)mmHg比(17?7±2?4)mmHg,P<0?05],术后3 d FEV1、FEV1%明显上升[(2?9±0?4)mmHg 比(2?2±0?5) mmHg,(78?1±4?7)mmHg比(64?8±4?3)mmHg;P<0?01]。结论超声引导自控胸椎旁神经阻滞较静脉自控镇痛可有效改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肺通气和氧合功能。

  •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金胜;余正文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 min、术后6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 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 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 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徐超;陈吕富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麻醉在乳腺癌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TPVB组),50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视觉模拟法评分(VAS)、麻醉恢复室(PACU)停留时间、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按压次数、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腋窝淋巴结清扫时(T3)、手术结束时(T4),TPVB组患者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TPVB组患者术后2、4、8、12、24 h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TPVB组患者的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TPVB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TPVB麻醉效果可靠,安全性较好.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吴金丽;曾祥刚;陈惠;谭立;吕洁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199 (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全身麻醉下接受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在静吸复合全麻醉基础上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行静吸复合全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h、24h和48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得分情况,术后24h和48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输注总量,术前和术后24h的CEA和CA199浓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h和24h的VAS评分分别为(0.85±0.81)分和(0.66 ±0.5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1±1.65)和(2.13 ±0.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h启动自控按钮次数及输注总量分别为(3.23±1.59)次和(29.71±6.88) ml,48h为(5.54 ±2.78)次和(60.54±6.91)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97±5.76)和(50.34±6.81)ml、(16.88±6.56)次和(81.73±7.8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 CEA和CA199的浓度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有助于增强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且并不影响癌胚抗原和糖链抗原199水平.

  • 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麻醉效果

    作者:官喜龙;徐静

    目的 探究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乳腺区段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的将这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行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和对照组(行常规硬膜外阻滞麻醉),各2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临床麻醉总评价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8%)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优良率为64%)(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不畅等)发生率20%明显的低于对照组52%(P<0.05);麻醉前,根据患者对麻醉工作的认知情况得知,两组患者对麻醉的总评价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麻醉后,术后对患者进行麻醉工作总评分调查,观察组对临床麻醉的总评价分数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与麻醉前相比,其上升幅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乳腺区段切除术患者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安全可靠,且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

  • 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对开胸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张建华;卢先卿;何惠娇;潘燕桃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TPVB)对开胸患者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在我院行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对照组)和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观察组),各24例.两组全身麻醉方法相同,观察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均静脉自控镇痛.记录麻醉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 (T3)、术毕(T4)、术后2 h(T5)的血流动力学以及T5、术后4 h(T6)、术后8 h(T7)、术后24 h(T8)、术后48 h(Tg)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检测T1、T3、T4、T8时的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和多巴胺(DA),记录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2、T3、T4时刻的SBP、DBP、HR均较高(P<0.05);观察组T5、T6、T7、T8、T9安静及活动时的VAS评分较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T3、T4时刻的NE、E较高(P<0.05),T5时刻的NE、E较低(P<O.05),T4、T5时刻的DA较低(P<0.05);观察组的镇痛泵按压次数较少(P<0.01),0~12 h、>12~24 h的舒芬太尼用量较少(P<0.01),镇痛满意率较高(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能为开胸手术提供有效镇痛,可以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并减少术后镇痛药物需要量.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微创经皮肾镜术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优春;欧阳爱平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微创经皮肾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接收的60例微创经皮肾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硬膜外麻醉,研究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T.)、麻醉完成后5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T1时间点的SBP和DB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微创经皮肾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巩红岩;郑芳;刘景景;左志超;张宏伟;王庆志;岳修勤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A组,40例)和单纯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40例)。两组均实施双腔气管插管人工通气下全身麻醉。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采用连续椎旁神经阻滞镇痛复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采用单纯PCIA。记录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 h(T4)、术毕(T5)、术后1 h(T6)、术后8 h(T7)、术后24 h(T8)、术后48 h(T9)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T6~T10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中心静脉采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结果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960.0±216.9)mg比(1242.5±200.2)mg,(1.5±0.4)mg比(2.3±0.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A组T6~T9时间点安静时和活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B组(P<0.05)。两组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本组T1、T4、T5时(P<0.05)。两组T4、T5时E水平均明显低于本组T1、T9时(P<0.05)。B组T9时DA明显高于本组T1、T4、T5时(P<0.05)。A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低于同期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连续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食管癌手术的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并且可以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物的使用。

  •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科手术中的镇痛效果

    作者:魏智慧;高建华;王福刚;骆淑清;张志润;张志明;景旭炜

    目的 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间隙神经阻滞用于胸科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2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胸外科拟行胸腔镜辅助胸科手术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DR组和R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并于麻醉前做患侧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置管镇痛,DR组神经阻滞药物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1R组神经阻滞药物单纯应用罗哌卡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的VAS、Ramsay评分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术后48 h内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术后额外追加曲马多用量以及术后24、48 h时的血清皮质醇浓度.结果 DR组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自控给药次数、曲马多用量少于R组,血清皮质醇浓度低于R组,MAP、HR也低于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低浓度罗哌卡因胸椎旁间隙神经阻滞术后镇痛,能降低胸科手术患者的应激水平,提供合适的镇痛镇静效果,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水平.

  • 胸椎旁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胛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伴肺不张麻醉1例

    作者:管飞;钱俊

    患者因左胸多发肋骨骨折、左锁骨骨折、左肩胛骨骨折、左肺不张,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臂丛神经阻滞下顺利完成骨折内固定术,术中及术后患者大量排痰,左肺迅速复张.现报道如下.

  •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治疗胸椎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子龙;曲哲;辛自刚

    目的 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胸椎病患者180例,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一周一次,三次一个疗程.于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采用VAS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并按改良MacNab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一个疗程完毕后本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效果优者140例(77.78%),良者20(11.11%),可者11例(6.11%),差者9例(5%),优良率88.89%,有效率9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椎病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右美托咪定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应用于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镇痛效果分析

    作者:徐永庆;林晓峰;李娜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结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8例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其中研究组采取全麻结合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结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经过观察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看出,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平面固定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手术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苏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2%较对照组20.59%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2h、6h、12h、24h以及48h视觉模拟评分(VAS)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采取右美托咪定结合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更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缓解术后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为术后镇痛效果提供保障,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食管癌患者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元琳;张阳;陈鑫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食管癌患者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72例食管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6例患者行全身麻醉,实验组36例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T2、T3、T4同一时间段血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T1、T2、T3、T4同一时间段心率、SpO2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T5、T6、T7、T8同一时间Ramsay镇静得分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T5、T6、T7、T8同一时间段疼痛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食管癌电视胸腔镜食管切除术患者术中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全身麻醉效果.

  • 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TPVB对开胸手术麻醉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作者:汪辉;陈金保;王萍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开胸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7.12)实施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采用EXCEL2007生成随机数字后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前输注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实施TPVB,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输注罗哌卡因实施TPVB,两组均采用全麻下开胸手术,对比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及皮质醇水平.结果 T0、T1时刻,两组患者的MAP、HR及BIS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刻,试验组患者的MAP、HR及BI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术后24 h,试验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椎旁阻滞起效时间、脊神经阻滞范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阻滞平面固定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TPVB有利于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提高术后镇痛的效果.

  •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开胸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董立群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进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开胸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并在全麻前30分钟进行;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全身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以及患者术后6小以及12小时疼痛感.结果 实验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相对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6小时以及12小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开胸手术的中具有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和良好的术后镇痛.

9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