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

国医论坛杂志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국의론단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1078
  • 国内刊号: 41-111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6-10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医论坛》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方家选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益气活血复脉汤治疗老年顽固性早搏25例

    作者:高效祥;马曙铮

    老年顽固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属祖国医学的"心悸"、"怔忡"范畴.自1995年以来,我们用自拟益气活血复脉汤治疗该病25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 清开灵合经方治疗高血压急症举隅

    作者:李经华;郑延辰

    1高血压危象孙某,男,51岁,工人,1999年9月10日初诊.患原发性高血压10年、慢性胆囊炎3年.初服小量复方降压片即可控制,后来每日服9片效仍不佳.1997年5月去济南某医院诊治,嘱用阶梯疗法,以双氢克尿噻、卡托普剂、美托洛尔、硝苯地平等药物治疗,2年来基本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今年初继服上药效果欠佳,舒张压曾达14.7kPa,头晕胀痛时发,再加服络活喜、北京降压0号,病情再度得以控制.近因家务操劳过甚、饮酒、睡眠不足等因病又复发,自感头晕胀痛,视物模糊,站立不稳,心烦心悸,出汗,恶心欲呕,口苦,右胁胀痛,大便已3日未行,小便黄赤,苔黄厚腻,脉弦数.

  • 平肝降压贴片治疗高血压病44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东晓;王翠兰

    采用中药平肝降压贴片(钩藤、菊花、白蒺藜、川芎、冰片)贴敷神阙穴治疗高血压病44例,结果有效率为86.4%,以Ⅰ级疗效好,Ⅱ级次之,Ⅲ级疗效差.

  • 自拟前列安通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35例

    作者:李学兴

    1996年~1999年,笔者采用自拟方前列安通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13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195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50岁,大87岁,其中50岁~60岁34例,61岁~70岁75例,71岁~80岁56例,80岁以上30例;病程短8天,长17年.随机分成治疗组135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在年龄、症状、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P>0.05).

  • 知柏地黄汤治疗倒经36例

    作者:雷晓荥

    1一般资料36例中15岁~25岁21例,26岁~35岁15例.以月经期鼻衄,月经量、色、质改变为主要症状.病程长6年,短5个月.西医检查27例有不同程度的鼻粘膜溃疡.

  • 百蛇苦汤治疗女阴瘙痒症500例

    作者:刘凤芝

    笔者自1990年以来,用自拟百蛇苦汤熏洗治疗女阴瘙痒症50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00例中,年龄均在18岁~60岁之间,以20岁~40岁者为多;已婚466例,未婚34例;单纯性女阴瘙痒120例,滴虫性阴道炎220例,霉菌性阴道炎120例,急性宫颈炎15例,阴部湿疹5例,老年性阴道炎20例;病程5天~2年,多数在1个月内.全部病人以外阴瘙痒、白带多为特点,妇科检查可见外阴、阴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

  • 宁神补心片治疗失眠症300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青春

    1临床资料1.1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系1998年6月~2000年9月我院心理咨询门诊病人,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I I)失眠症诊断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证诊断标准.临床选择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阳不交阴、阴虚火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辨证标准是:心烦不寐或多梦易醒,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心悸汗出,健忘,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象沉细或细数.

  • 大剂量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早期脑梗塞135例

    作者:张付哲;王耿范

    自1992年6月以来,我们采用大剂量精制蝮蛇抗栓酶治疗早期脑梗塞13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盆腔包块100例临床观察

    作者:王学兰;丁书平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多为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中年龄18岁~43岁,以生育年龄为多;病程短1个月,长4年;下腹痛61例,带下多31例,不孕症8例;急性盆腔炎8例,慢性盆腔炎74例,盆腔炎性包块、混合性包块16例,囊肿2例.对照组中年龄17岁~44岁,平均28岁,亦以生育年龄为多;病程短7天,长6年;下腹痛50例,带下多24例,不孕症6例;急性盆腔炎62例,慢性盆腔炎7例,炎性包块、混合性包块11例(均经B超检查证实).

  • 药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1例

    作者:吴子德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软骨及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终致残疾.本病往往病程较长,难以治愈.笔者自1991年以来,运用药酒治疗本病5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 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症32例

    作者:刘卫

    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为门诊病人.年龄小者49岁,大者76岁;病程1年~12年.临床均见尿多、尿频、排尿无力、尿流变细或尿潴留等,甚则大便时尿道口有粘液滴出,直肠指检示前列腺肥大(十~++).

  • 二硝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68例

    作者:刘建仁;吴士杰

    近10年来,我们运用二硝排石汤治疗泌尿系结石6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68例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经X光片及B超证实为泌尿系结石,结石直径在1.5cm以下.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5岁~50岁51例,50岁以上17例;病程长6年,短2天;其中肾结石7例,输尿管结石53例,尿道结石8例;合并肾盂肾炎者16例,膀胱炎者35例,尿道炎者14例,其他者3例.

  • 郑氏解毒饮治疗顽固性ALT不降134例

    作者:郑黎明

    1临床资料134例患者均表现为ALT升高,均采用肝力欣静滴、联苯双酯口服、肝炎灵针肌注等护肝降酶及中药治疗1年以上,ALT持续波动在80~170单位/L.诊断符合1995年第五届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慢性肝炎的诊断、分型标准.年龄17岁~54岁,平均37.4岁;男性84例,女性50例.HBsAg全部阳性,HBeAg阳性者51例.

  • 急症治验2则

    作者:蔡新生;余海保

    1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狂症王某,男,56岁,工人,1999年3月18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6年,饮酒量大,喜食肥甘,易激动,家族中无精神病患者.20天前因情志不遂而发病,症见剧烈头痛伴呕吐,血压22/14kPa,经CT检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经对症治疗,20天后头痛除,唯胸闷、纳差、睡眠不宁,经治效果不佳,进而出现叫骂不休、打人毁物、失眠、不欲饮食,服安定片或氯丙嗪片后,尚能入睡2h~3h,如此反复4天,家人十分恐惧,怀疑其为精神失常,欲转地区精神病院诊治,后经人介绍,邀余会诊.刻诊:精神不宁,骂人不止,面色稍红,食少口干,小便色黄,大便已5天未行,舌质红绛,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痰热上扰神明,阳明腑实.

  • 牵正散临床新用举隅

    作者:金家怀

    牵正散由白附子、僵蚕、全蝎组成,功能祛风痰,止痉挛.用于治疗面瘫,口眼歪邪,面部肌肉抽动.笔者临证研习该方,随症加减治疗偏头痛、颈椎病、中风后半身不遂、三叉神经痛等疑难杂证,颇得效验,兹举案如下,以飨同道.

  • 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银屑病386例

    作者:丁平;丁世聚

    1992年以来,我们采取中药内服、药膏外涂的方法治疗银屑病386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86例中男271例,女115例;年龄大70岁,小9岁;病程长24年,短4个月;寻常型276例,关节型43例,脓疱型28例,红皮型39例;治疗时间短7天,长29天.

  • 薯蓣糖浆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9例

    作者:高学清;雷福云

    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4月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学术会议制订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1],即0岁~2岁上呼吸道感染7次/年,下呼吸道感染3次/年;3岁~5岁上呼吸道感染6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6岁~12岁上呼吸道感染5次/年,下呼吸道感染2次/年.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76例,其中男43例,女33例;年龄3岁以下者47例,3岁~5岁者21例,5岁以上~12岁者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 克异种子丹敷脐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13例

    作者:姚玉荣;路印香

    笔者自1998年10月~2000年10月,用自拟克异种子丹敷脐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13例(属肾虚血瘀型),取得较好疗效,兹报告如下.

  • 参芪片合并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2例疗效观察

    作者:高绍荣;杨艳;张明娟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仍是影响疗效和令病人产生畏惧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扶正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院自1998年9月~2000年10月应用复方中药参芪片合并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2例,从化疗疗效、参芪片减毒效应、免疫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作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癌性胸腹腔积液36例

    作者:张丽娟

    笔者于1998年2月~1999年10月,用卡铂、因特芬结合中药消水合剂治疗癌性胸腹腔积液36例,疗效满意,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发生胸腹腔转移,X线、B超或CT检查证实有胸腹腔积液,或胸腹水中查到癌细胞.

  •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29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淑华;刘红霞

    自1998年5月以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29例,疗效较为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共观察59例,其诊断、分期、部位分型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的诊断标准[1],治疗前均经纤维胃镜确诊,对疑似诊断者取标本做组织学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其中男41例,女18例;年龄小8岁,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以经纤维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确诊时间为准)长26年,短1个月,平均7年;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38例,复合性溃疡5例;活动期41例,愈合期18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45例(采用病理切片HP染色检测法),占总数的76.3%.将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外阴营养不良60例

    作者:李中钦;梁继英;许德清

    外阴营养不良又称外阴白色病变,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奇痒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我们于1999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6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抢救乌头碱中毒38例护理体会

    作者:李伟

    乌头碱中毒为急诊科常见病,轻者头晕,恶心,呕吐;重者胸闷,心悸,呼吸困难,肢体活动受限;甚则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血压下降,抽搐,危及生命.我院自1996年来,共收治本病38例,均获满意效果.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护理

    作者:李付英;张建阁

    强直性脊柱炎为临床疑难病证之一,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本病与外环境、遗传、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目前尚缺乏满意的治疗方法.其主要临床表现有:持续性腰痛或连及胸、颈段脊柱疼痛,晨僵,行动不便,甚则出现驼背,脊柱强直,肢体关节僵直,姿势固定而无法活动.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尪痹"、"骨痹"等范畴,其病机为肾阳虚衰,督脉瘀滞.治宜温肾助阳,强督通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配合中草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就护理措施简述如次.1针灸对急性期腰痛、脊柱痛甚者,取督脉命门穴,膀胱经肾俞、委中穴(禁灸),温针灸,每天1次,每次20min,10天为1个疗程,以温经祛寒、通络止痛.

  • 浅述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

    作者:李涛;胡洪民

    1四气1.1四气的由来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四气的定名早见于<神农本草经>:"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将"气"称为"性"的,是宋代寇宗奭,他在<本草衍义>中提出"寒热温凉,是药之性".故"四气"又可称"四性".

  • 试论"生病起于过用"

    作者:李晓燕;杨运高

    "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论曰:"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谓生病起于过用,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使脏腑气血损伤者,皆为之."生病起于过用"不但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对中医的养生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试分述如下.

    关键词: <内经> 发病学
  • 浅论脑属脏

    作者:罗文科;郑新梅;周留勇

    古代中医文献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内容十分丰富,如<灵枢·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海论>云:"脑者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皆属于脑."<指玄篇·修仙辨惑论>云:"头为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为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日则接于物,夜则接于梦,神不能安其居也."后<内经>确定脑为奇恒之腑,众多医家对此虽有争议,但大多认同.

    关键词: 奇恒之腑
  • 浅谈气口诊病之优势

    作者:周东浩;董玉江;周明爱;张蕾

    气口即寸口,<素问·五脏别论>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难经·一难>则进一步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这是祖国医学关于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阐释.而现在一般的观点认为,诊脉独取寸口主要是因为寸口脉简便易取,而遍诊法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逐渐被独取寸口所取代.此外,中医学在长期医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寸口脉象的知识,在这些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医家,自然也就习惯于独取寸口.可是,在汉张仲景<伤寒论>三部诊法中,是以寸口候十二经,以人迎、趺阳分候胃气,寸口和人迎、趺阳的地位并不相同.寸口脉除了具有简便易取的优点外,是否还有其他的优势呢?

    关键词: 脉诊 气口
  • "胃不和则卧不安"解读

    作者:周莉娜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被误解为因胃肠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睡眠不好.笔者载思之余,勉图蚊负,对该句试作诠释,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 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综述

    作者:傅晓霞;杜凯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范畴的"胃痛"、"胃痞"等.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表明CAG已成为极受医学界重视的一个疑难杂证.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药治疗卓有成效,本文就近5年来中医学杂志对CAG的中药治疗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 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冠心病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张颖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仲景设此方以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之证,亦为后世常用之效方.笔者在临床治疗冠心病时,对中医辨证为中阳衰微或脾失健运而聚湿成痰、痰阻脉络致心脉痹阻者,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30例整理报道如下.

  • 大黄附子汤治疗急重症体会

    作者:傅关孺

    1癃闭陈某,女,65岁.因误食毒蘑菇,出现少腹胀痛不适和尿少,后症状不断加重,出现24h无尿,遂急诊入院,入院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西医按常规治疗近10h,患者腰酸痛不适明显,呕吐不能进食,仍无小便,大便2日未解.遂改投大黄附子汤.生大黄18g,制附子12g,细辛6g.水煎至200ml,保留灌肠.3h后,患者排稀大便少许,解小便约120ml.继续中药灌肠,每4h1次.患者当天解稀便3次,累计尿量550ml,呕吐止.药已中病,效不更法,次日小便量增至830ml,上述诸症明显减轻,5日后痊愈出院.

  • 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作者:胡先发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组方精练,功专效宏,历代称之为经方.余临床每遵其旨,灵活运用其方,辨治诸证常获桴鼓之效,兹举验3则如下.

  • 大剂柴胡桂枝汤治疗急腹症临床研究

    作者:张心夷;黄增华

    有报道应用大剂柴胡桂枝汤治疗不明原因的胃脘痛、胃溃疡、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屡获奇效,且无任何不良反应.笔者临床亦经常选用此方治疗急腹症,特别是对急腹症急性疼痛发作的治疗,缓急止痛,疗效确切.今就仲景书中有关柴胡桂枝汤的方义与大剂柴胡桂枝汤的证治机理作一探析,以就正于同道.

  • 试论《金匮要略》之腹诊

    作者:王忠山

    腹诊是祖国医学颇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这在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较为完整的体现,其中尤以记载杂病部分的<金匮要略>为突出.现就<金匮要略>中有关腹诊的内容探讨如下.

    关键词: <金匮要略> 腹诊
  •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与石膏配伍规律探讨

    作者:徐伟辉;龚高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方314首,其中麻黄、石膏同用之方有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升麻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越婢加术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厚朴汤等9方.纵观仲景将辛温之麻黄与甘寒之石膏同用,不外乎治疗表寒里热证、上寒下热证、寒轻热重证、寒重热轻证等,均系寒热错杂之证.然细揣摩,由于方中麻黄、石膏用量不同,君臣佐使作用不一,故其功效迥异.笔者不揣浅陋,特作探讨如下.

  • 陈亦人教授医话(连载)

    作者:张喜奎;王旭丽

    廿五、痛风关节灼热痛清化通阳佐凉营痛风系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之疾病,常因尿酸盐的沉积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病情顽固,治疗颇为棘手.若尿酸盐在肾脏沉积,则可导致痛风性肾病、肾结石及急性梗阻性肾病等,引起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终形成不可逆性病变,致患者死亡.

  • 升降散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

    作者:刘培民;颜玲;张严周

    升降散出自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为治温疫15方之总方.因其配伍精当,应用广泛,疗效确切,临床用治多种外感疾病及某些内伤之疾有显著疗效,为近代医家蒲辅周、赵绍琴等所推崇.笔者认为,该方药物组成充分体现了个方灵活机动、多方位兼顾而得其全,药味相反相成、协调配伍而取其善的制方特色.试将其组方特色及应用体会分述如下.

  • 论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学术地位

    作者:朱愉

    在祖国医学完整的医疗体系中,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分类亦日趋完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许多理论、疾病,已由过去的与内科、外科、儿科相混淆,逐渐发展成如今独立的、规范的、专业性较强的一个专门学科,为中医学与国际医学接轨提供了条件.然而,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刚刚发展了几十年、并不十分健全的现代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其学术地位又一次面临着考验.这种考验主要来自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辩证认识,以及对学术地位与经济地位的辩证认识."认识"问题再一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 急性胰腺炎从毒瘀论治浅探

    作者:沈宇清

    七、八十年代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大法仍以理气通滞、清里攻下为主.随着中医药治疗AP的广泛开展,对AP的病机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已突破了气滞、湿热、热结之窠臼,病理环节中的"瘀"与"毒"已为广大临床医家所认识,并在治疗中作了有益的尝试.笔者通过对AP病因病机、病理演变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从毒瘀论治AP的观点,兹浅析如下.

  • 浅谈中医对休克的认识

    作者:曾锦旗;黄建平

    中医学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肯定要接触到大量的休克病人,并有丰富的诊治经验及对其病因病理的认识,只是过去散见于各种医籍之中,未有专章论述,同时也无休克之名.随着西医休克学说在理论上的飞速发展和临床地位的日益显著,以及中医急症学的学术地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日益提高,中医对休克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其中医学概念的研究先是从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入手,认为与中医学的厥证(神昏、肢冷)、脱证(大汗淋漓、口张尿遗、气短息微、脉细欲绝)、闭证(高热神昏、牙关紧闭、二便不通)相关,继而在临床上观察到重度难治性休克表现多为内闭外脱证.同时也看到一部分休克,如冷休克的早期、暖休克等,既无昏厥,又无肢厥,与厥的概念关系不大.因此,要赋予休克一个中医学概念,就必须先弄清休克与厥、脱、闭的关系.

    关键词: 休克
  • 中药四性广义狭义定性定量分析设想

    作者:程彬彬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寒、热、温、凉"的朴素含义即是人体感觉温度的性质与强弱之不同.寒与热、温与凉是性质不同,而寒与凉、温与热则是程度不同.有观点认为,中药四性的确定,在<本经>之时,完全可能根据口尝后舌头的感觉不同而认定[1].我们都有服食川椒、生姜后,口舌、胃脘灼热,甚至全身感到发热的经验;而服食双花、薄荷、冰片等,口舌或全身会有清凉的感觉,且有的药物作用较明显,有的则不然.现代研究也证实,寒凉药与温热药对健康人或实验动物的体温机能有不同的影响.1978年日本桑木崇秀研究发现,健康人服干姜、当归者,用20℃凉水刺激皮肤5min,皮肤温度下降后能较快恢复;而服石膏、黄连者,皮肤温度下降后会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温后缓慢恢复.

  • 浅谈阴阳与事物的一分为二

    作者:刘庆帮;姚惠萍

    <中医学基础理论>五版教材"阴阳学说"中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引用张景岳<类经·阴阳类>中"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概括为阴和阳两类,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每一事物中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这种事物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现象,在自然界是无穷无尽的".笔者对这样的理解和定义方式不能苟同.

  • 试论顽痹的证治

    作者:曾振东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早论述,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易迁延反复,致使经络气血虚弱,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停留于关节骨髓,痼结根深,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本虚(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标实(痰瘀痹阻)是其病机特点.现就顽痹的病机特点,结合本人临证经验,从虚、瘀、痰三个方面对顽痹的证治作一探讨.

    关键词: 痹证 辨证论治
  • 针灸督脉经穴对小鼠学习记忆和脑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高希言;关晨霞;刘轲

    选用东莨菪碱腹腔注射置备小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用跳台法观察针灸督脉穴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针灸督脉穴能明显拮抗东莨菪碱对小鼠学习记忆力的破坏,并对小鼠脑胆碱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健脑益智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对中枢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有关.

  • 黄松胶囊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中原;刘红;王军

    利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枝的方法造成大白鼠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模型,研究黄松胶囊口服给药对该模型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黄松胶囊能明显降低冠脉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Ca2+、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 乔富渠主任医师学术经验述评

    作者:郭教礼

    乔富渠主任医师为我省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也是中医学术界学验俱丰、著述等身的知名学者之一.乔氏1936年11月生于河南伊川,1960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之前身),1970年入陕西中医学院西学中班深造学习,结业后留校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1976年在江苏新医学院参加全国中医学院温病师资学习班,后返校在附属医院传染科工作,担任副主任,兼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会编委、咸阳市医学会理事.1985年2月调至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持热病及肾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先后任内二科主任、肾内分泌科主任、大内科主任,兼任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陕西分会内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甘肃中医药培训大学客座教授、省科普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协科普作家等职,并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省级优秀科技工作者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

  • 唐由君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经验

    作者:曹芳;李彦;贾斌

    唐由君用中药复方与化疗相结合的方法治疗700余例白血病患者,存活期在5年以上者13例,其中5例存活期在10年以上,1例已健康存活22年.其所推行的益气养阴解毒方、益气养血解毒方、尤其是健脾补肾解毒方的长期服用,可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析

    作者:张华;朱洪民;宁显明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由衰老和绝经所引发.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肝主疏泄、藏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与该病发生有密切关系;瘀血亦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不可忽视因素.

  • 《中医内科学》教学思维模式浅谈

    作者:马作峰;姜瑞雪

    <中医内科学>是各类中医院校在校生的必修课,它既是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因而一直被广大中医学子所重视.而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好该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多年,曾尝试性地运用不同思维模式进行教学,现做总结,供同道参考.

国医论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