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学 > 国医论坛杂志

国医论坛

国医论坛杂志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국의론단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
  •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影响因子: 0.3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002-1078
  • 国内刊号: 41-1110/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36-10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6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国医论坛》编辑部
  • 出版地区: 河南
  • 主编: 方家选
  • 类 别: 中医学
期刊荣誉:
  • 自拟益肾通淋排石饮治疗泌尿系结石80例

    作者:贺新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多采用体外超声波碎石及手术治疗.体外超声碎石设备在基层医院一般没条件配置,而手术治疗大多数病人不愿意接受且术后相对后遗症较多,故治疗上颇为棘手.笔者自1994年6月~2004年5月对经X线检查或B超检查确诊直径≤1cm的泌尿系结石患者80例,采用自拟益肾通淋排石饮加减治疗,并与西药治疗的33例对比观察,取得了较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 膏药穴贴防治小儿慢性咳喘临床观察

    作者:孙斌;陆卫娟;倪晓明

    我们开展冬病夏治已逾20载,因疗效确切,每至三伏,门庭若市,男女老幼,摩肩接踵.现将2000~2005年采用膏药穴贴方法防治的376例小儿慢性咳喘之情况加以整理,其中反复上呼吸道感染与玉屏风口服液相对照,支气管哮喘与固本咳喘片相对照,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自拟解毒化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116例

    作者:王振生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解毒化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11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 自拟通络滋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36例

    作者:李向辉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而治疗效果较差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因此DN也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应用自拟通络滋肾汤治疗DN3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肠炎辨治3则

    作者:王敬珍;李密清

    肠炎属中医"泄泻"范畴,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注泄"等记载,<难经>有五泄之分,汉唐时期称为"下利",宋以后统称"泄泻".

  • 龙胆泻肝汤临床新用

    作者:牛广团

    龙胆泻肝汤首见于<兰室秘藏>,方由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生地、木通、当归共7味药组成.又见于<医方集解>,其药在前方的基础上增加栀子、黄芩、甘草,乃为近代所用的龙胆泻肝汤.主治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或下注所致诸证,症见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胁痛口苦,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白带等.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科疾病,疗效显著.现将临床应用本方的经验总结如下.

  • 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

    作者:蒋可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笔者于2005年10月~2006年9月,采用祖师麻片内服配合颈椎牵引、电脑中频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并设对照组48例对比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58例疗效观察

    作者:王建刚;裴东明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机体免疫紊乱所引起的疾病,以蛋白尿、血尿为主要特征,并可伴有浮肿、高血压、贫血等.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此病往往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后造成肾功能的进行性损害.目前对其尚无特效疗法,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5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38例进行对比观察,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耳廓假性囊肿56例

    作者:刘爽

    我科自2002年6月~2006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耳廓假性囊肿5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参麦、丹香冠心注射液佐治小儿肺炎32例

    作者:张战军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经过及时而合理的治疗及适宜调护,绝大部分能较快康复,但部分患儿因体质虚弱、治不及时而致病情迁延难愈或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因部分患儿服用中药汤剂困难,笔者自2004~2005年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选用参麦、丹香冠心注射液静脉滴注佐治小儿肺炎迁延难愈者32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脱垂50例临床观察

    作者:刘国军

    2001年1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辨证施治,配合1:1消痔灵混合注射液,直肠下层点状或柱状注射法治疗Ⅰ度直肠脱垂,直肠周围高位注射法治疗Ⅱ度、Ⅲ度直肠脱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50例总结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5例

    作者:贾晓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中十分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60%~90%,是由于高血糖使血小板黏聚性增高,血液黏滞性加大,红细胞可塑性减低,引起组织缺氧,微循环供血不足[1];加之高血糖使周围神经内果糖堆积,肿胀使神经受压而产生肢体麻木、疼痛、冷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治疗不及时,甚至可致残.笔者对该病在常规应用西药治疗的同时配用中药熏洗,共治疗35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5例进行对比观察,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伤寒论》"一首两尾"句式辨析

    作者:宋子云

    分析<伤寒论>中的"一首两尾"句式,指出其常见格式及语言特点,并对历来注家易于误解、争议较大的几例进行了阐释.

  • 浅议活血通阳法治疗胸痹

    作者:李卫;刘新桥

    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 《金匮要略》通假字述要

    作者:陈革

    字词通假是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要确切地理解文意,就必须破其假借,循音求义,读出本字.现选择<金匮要略讲义>中当训未训或训而不详者数则,阐释如次.

  •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失眠症近况

    作者:莫智珍;赵炜;范郁山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传统的针灸疗法很早就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且疗效显著,比起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其优越性显而易见.此将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文献综述如下.

  • VEC的损伤机制及中药保护VEC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康赟;于洁;狄留庆;张旭

    血管内皮细胞(VEC)衬于整个心血管系统的内表面,参与维持血流的正常流动状态,在调节心血管系统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参与血管腔内止血过程和调控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实现的,如一氧化氮、内皮素、前列环素、血管紧张素Ⅱ等均参与调节血管张力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状态.

  • 肾气丸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吴勇;李政木

    肾气丸始载于<金匮要略>,是临床上著名的温补肾阳的方剂.方由滋阴补肾的药物配伍少量辛热温阳的附子、桂枝组成.其组方特点即如<医宗金鉴>所谓:"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故不曰温肾,而名肾气."张山雷亦在<小儿药证直诀笺正>中指出:"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充,不能鼓舞真阳……方名'肾气'所重在一个'气'字,故桂附极轻,不过借其和煦,吹嘘肾中真阳."近年来肾气丸在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兹综述如下.

  • 经方治奇危重证验案3则

    作者:左祐仲

    经方是指出自<伤寒杂病论>之方,以其处方严谨、用药精当、味少效宏而著称于世.历代医药名家,推崇备至,莫不折腰顶礼,纵贯历史数千年,时至今日,仍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十分璀璨的明珠.余临床上辨证施用,每收桴鼓之效,今呈验案3则,以飨同道.

  •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作者:鲍艳举;花宝金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 《伤寒论》蓄血证辨析

    作者:吴颢昕

    系统研究了<伤寒论>有关蓄血证的条文,认为无论是外感病,还是内伤杂病,皆可出现蓄血之证.蓄血证的病理为瘀热在里.其治疗以攻下逐瘀为大法,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为代表方,热重于瘀者是桃核承气汤证,瘀重于热者是抵当汤证,抵当丸适用于瘀重于热而病势较缓者.

  • 试探"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作者:刘恩顺;王海英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30条有"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之原文,乃水肿病在气分的治则,意为人体大气运转正常,则阴寒邪气自行消散,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机调畅.笔者认为,此"大气"概指人体正气,"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可视为对水、湿、痰、饮等阴寒之邪引起的各种杂病的治疗原则,此句实际体现了张仲景对杂病的认识和治疗思想.

  • 《金匮要略》止痛5法探讨

    作者:徐重明;汪自源

    <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痛证的理法方药内容,对于今天的中医临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此内容拟从5个方面探讨如下.

  • 对浮针疗法与反阿是穴疗法的思考

    作者:张计臣

    浮针疗法和反阿是穴疗法在临床上疗效迅速确切,通过对二者特点及原理分析,结合同仁的研究成果,提出临证选穴与教科书上的固定经穴有别.临床上把传统的埋线疗法融合二者之中,即以反阿是穴为进针点,采用浮针疗法中的进针方向、扫散手法,后把羊肠线埋置于皮下,取得十分满意的效果.

  • 十二经脉"根"、"本"与经气流注关系初探

    作者:杨真晖;黄泳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根"是指根本、开始,对应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井穴;"本"是指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根"与"本"部位都是在下,皆为经气始生始发之气,为经气之所出.但我们知道,十二经脉中除手三阳与足三阴6条经脉是从四肢发出外,足三阳经与手三阴经并非如此,比如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之交安页中,手少阴心经起于胸中等.也就是说,经脉未必都是起源四肢,可是为何井气都起于四肢"本根"部发出的井穴呢?

  • 防治亚健康的关键在于机体自愈功能的激发和利用

    作者:陈刚

    荀子说:"兵要,在于善附民而已."古代农民起义总有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在于"附民而已".用药如用兵,治疗亚健康也必须"附民".

  • 《傅青主女科·种子》学术思想浅谈

    作者:梁洁莎

    <傅青主女科>(下称<女科>)为明末清初傅山所著.该书通俗易懂,流传甚广,是妇科医家必读之书.其有"谈症不落古人窠臼,制方不失古人准绳,用药纯和,无一竣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的特点,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许多方药临床疗效显著,至今仍在广泛运用.

  • 踝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60例临床研究

    作者:周保定;周留军;华敬

    目的:探讨踝三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踝三针组)60例采用踝三针治疗,对照组(体针组)60例采用体针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疼痛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指标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而治疗组降低则更为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踝三针对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镇痛效果确切,疗效显著.

  • 血栓心脉宁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作者:梁燕

    目的: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栓心脉宁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方法:药材粉末经60%乙醇提取1h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为500nm,对血栓心脉宁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该方法可以准确地测定血栓心脉宁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总黄酮在8~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6);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6.2%,RSD=2.6%(n=6),稳定性、精密度良好.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可以用于血栓心脉宁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张琪教授运用通法治疗疑难病的经验

    作者:孙元莹;王暴魁;姜德友

    名老中医张琪教授从事内科疑难杂病研究多年,尤其善用通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其认为通法是相对广义概念,除了传统的通里攻下法之外,还包括活血通络、豁痰开郁、利水消胀等法.笔者有幸从师伺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兹介绍如下.

  • 陶根鱼主任医师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总结

    作者:王辉;刘金榜;陶根鱼;郭汉林

    陶根鱼教授系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其在多年教学、科研、医疗中,承岐黄、研百家、博古今、采众长,对中风后遗症、癫痫、头痛、眩晕等内科疑难怪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其用自拟方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 85例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体会

    作者:李伯林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消化性溃疡.本病临床比较常见,但因其病因复杂,中西医虽都有多种治疗方案,而实际效果并不十分满意.笔者从2000年10月~2006年10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护本病85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重症肝炎患者住院期间的教护方法

    作者:匡丽;闫丽

    重症肝炎是乙型肝炎的一种临床表现形式,乙型肝炎则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疾病,我国是HBV感染的指标,我国HBV感染的高流行区,人群中慢性HBV感染率高达9.09%,从而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1].如果以HBV-DNA阳性作为HBV感染的指标,我国HBV的感染率要高于目前的估计.

  • 浅谈调理脾胃法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景鹏;贾英杰

    笔者在随师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大多数癌症患者都存在脾胃运化失调、饮食摄入不足及消化吸收不良的现象,继而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免疫功能低下,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相反,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能调理脾胃并改善其运化功能,患者全身症状及生存质量就会有所改善.本人由此体会到调理脾胃在整个癌症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现就此问题讨论如下.

  •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

    作者:封翠芸

    <内经>早已有关于糖尿病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为其命名,后世的许多著作也沿用这些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近代医家对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工作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旨在明确及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冀从相同的中医病名这个切入点入手,从古籍中挖掘有益的资料为现代所用,从而为现代糖尿病肾病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 《中药学》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刘晓兰;舒婧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课程,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医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是今后学习方剂学及其他临床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但中药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杂,灵活多变,使初学者常感到难学难记.鉴此,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工作的总结,就<中药学>的教学方法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 <中药学> 教学方法
  • 中药功效表述混乱的原因、规范化研究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梁新武

    中药的功效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关键,但是分析临床常用中药可以发现,许多中药的功效在不同本草著作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述差异.如血余炭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大词典>,<中医大词典>,1984年版、1996年版<中药学>,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的表述均有出入.

国医论坛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