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伤寒论》煎药溶剂的选择

    作者:闫妍

    中药汤剂煎服法是辨证施治的重要部分,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环节.正如李时珍所说:"凡服汤药,虽物品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饮,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仲景对药物的煎法有独到见地,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其中对于煎药溶剂的选择就相当谨慎.溶剂又称溶媒.物质溶解于溶剂中,即得该物质的溶液.水是现在应用广泛的溶剂,酒精、汽油、苯等是现在常用的有机溶剂.溶剂的适当与否,与所制成的药剂的质量、有效成分、使用价值和疗效均有密切的关系.在<伤寒论>中使用多的溶剂是水,在水这一溶剂的使用中,仲景除了运用一般的常用水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水溶剂,如甘澜水、潦水、麻沸汤、清浆水等,根据不同的方剂药物,分别选择应用.除水之外,仲景还使用了其他一些溶剂,如酒、醋、蜜等.下面以<伤寒论>为据,对以上溶剂试加分述.

    关键词: <伤寒论> 煎药 溶剂
  • 《伤寒论》药物大剂量应用初步探讨

    作者:王心东;张凤梅;史代萌

    以200丰版<国家药典>颁布的中药用量为标准,以五版<伤寒论讲义>中的药物古今剂量折算法为依据,对<伤寒论>中的药物大剂量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1)书中大剂量用药34味,使用152方次,组方85个方剂,应用比较广泛;(2)大剂量用药分类10种,集中体现在解表、清热、补虚、温里和化痰止咳平喘5大类上;(3)大剂量用药使用方次较多的是大枣和附子,表明张仲景重视补益脾肾;(4)大剂量用药多用于阳经病症;(5)大剂量用药多作为方剂中的君药;(6)大剂量用药的依据是病情危急重笃;(7)大剂量用药有7个方面的应用法度:①重量运用多先煎;②药后瞑眩示趋愈;③发散解表求微汗;④清泻攻下中病止;⑤活血化瘀求下利;⑥体质强壮宜重量;⑦虚人体质宜慎用.书中大剂量用药内容丰富,经验可贵,开拓了中医药大剂量用药的先河,对危急重症的治疗、新药的研究开发和创立中医药新理论,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 <伤寒论>教学应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自勇

    <伤寒论>作为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蕴涵着丰富的辨证思想和方法,其原著的写法反映了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和方法有着特殊的价值,所以一直被列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 近50年来我国<伤寒论>研究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作者:李永宸;熊曼琪

    当代的中医药研究文献属于国家中医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这一"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活跃的领域"[1],迄今为止,其研究论文的数量尚不得而知,一些学者则估计有9000篇[2].本着对当代中医药文献资源进行普查的动机,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50年<伤寒论>研究论文进行普查,以掌握论文总数、每年论文数,论文地理分布、机构分布,各类研究论文数等基本数据.为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及时调整中医药研究方向服务,为衡量评估重点学科和学科建设服务.

  • 《内经》与《伤寒论》对风邪的不同理解

    作者:张宇鹏;于峥

    风邪是六淫中易侵犯人体、致病广泛的邪气.风邪的特点在<内经>与<伤寒论>中都有着非常详尽的阐述,但两书中各自理论的重点不同,对风邪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别.

  • 《伤寒论》灸法浅析

    作者:孙敬青

    <伤寒论>中对灸法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重视脉象,辨证施灸.(2)回阳救逆,急症用灸.(3)温阳消阴,虚寒宜灸.(4)治病求因,以热治热.(5)灸药结合,各取所长.(6)强调禁忌,谨防火逆.

    关键词: <伤寒论> 灸法 方法
  • 论《伤寒论》的词义特点及对临床应用的影响

    作者:崔锡章

    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对中医理论形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在古医籍词义发展中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书中某些医学术语的意义由特定义向一般义以及由一词多义向词义单一转变的两大突出特点对于医经的临床应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使著作内容明确,易读易懂;使医者便于掌握,不出歧义与理解错误.

    关键词: <伤寒论> 词汇
  • 《伤寒论》中厥的基本病机探讨

    作者:陈可胜

    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有关厥的条文研读、比较、分析,探讨厥亦即手足厥冷这一主证形成的病因、病机,提出致厥的基本病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阳虚致厥、阳郁致厥、血虚致厥,并给出具体方剂.后进一步总结出各种厥证实际上常是上述几方面综合形成的结果,仅是侧重不同.因此,临证时凡遇见各种厥证,当主要从上述3个方面探讨,辨其轻重缓急,确立治法方药,则厥证可除.

  • 《伤寒论》难辨之虚实证辨证方法浅析

    作者:任辉杰;郁晓维

    今人时常感叹于<伤寒论>辨证的神奇,出人意料,特别是虚实辨证更是关键,实乃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那么仲景究竟是如何辨虚实呢,如何看来一派虚象却能用攻伐峻剂呢?笔者就此对<伤寒论>相关条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多仲景指出"此实证""此为虚"之类,多为相对难辨之证,故而指出以示后人,本篇亦仅就此类证候对<伤寒论>的虚实辨证特点进行探讨,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运用和指导临床.

    关键词: <伤寒论> 虚实辨证
  • 半夏泻心汤治肿瘤体悟

    作者:花宝金;鲍艳举

    半夏泻心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临床应用于多种疾患,疗效显著.根据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我们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肿瘤,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伤寒论>的方证和六经的理解.

  • 《医宗金鉴》中的伤寒内容特色

    作者:黄海

    <医宗金鉴>是由清代朝廷编订颁发的大型医学丛书,它的第一分册"订正仲景全书",研究<伤寒论>不仅系统全面,而且很有特色,它对<伤寒论>的条文依据章节重新归类,并对一些内容相同的条文进行合理归并,对一些内容复杂的条文合理拆解,对错漏的条文大胆修正,还用"三纲鼎立"理论,作为太阳病分章节的依据和解释条文的论理工具.书中还有歌诀体裁,便于记忆.

  •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考

    作者:米鹂

    考证不同传本、传文中的仲景医方,进行比较、校勘、辨伪,并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外仲景遗方进行辑佚,明确在不同传本、传文中仲景医方的存在状态.

  • 北宋社会因素对《伤寒论》研究的影响

    作者:倪世美

    <伤寒论>自王叔和收集整理后,未能广泛流传.至北宋,政府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伤寒论>,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印刷技术改新进步则大量出版<伤寒论>,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同时提高医生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医学队伍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习研究者日众,伤寒学研究蔚然成风,伤寒学派开始形成,"经方"崛起,使<伤寒论>研究走向新阶段,为明清时期的伤寒分派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伤寒论》《金匮要略》"搏""摶"辨

    作者:钱超尘

    "摶"之俗体作"(摶)",与"搏"形近,近一个世纪来<伤寒论><金匮要略>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凡"(摶)"皆讹为"搏",而赵开美本<伤寒论>、元大德<千金翼方>或作俗体"(摶)",或作繁体"摶";元邓珍本<金匮要略>、赵开美本<金匮要略>皆作俗体"(摶)",是诸善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无一作"搏"者.本文确证铅字排印本、电脑录入本<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搏"皆为讹字,当作"摶".2005年8月人民卫生出版社白文本<伤寒论>据笔者意见已将"搏"改为"抟".

  • 《伤寒论》日本内阁本与中国北图本互勘研究

    作者:钱超尘;梁永宣

    通过对北宋所刻<伤寒论>大字本、小字本的考证,确证杨守敬所谓"影抄北宋本"为其所伪造.日本崛川济安政本对中国影响深远,恽铁樵本系据崛川济安政本影印,而非据赵开美本影印.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伤寒论>与中国北京国家图书馆所藏宋本<伤寒论>进行穷尽性校读比勘,并对书首题记、书末<伤寒论·后序>等详加考查,首次发现同一宋本竟有如此巨大差异.

  • 试论乌梅丸以气味配伍组方

    作者:张磊;张晗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其为历代医家推崇的关键在于紧扣病机,方证对应,组方合理,配伍精当.本文从酸辛苦甘,刚柔相济;清上温下,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土木两调3个方面讨论了乌梅丸按照气味配伍组方的特点.

  • 浅谈《伤寒论》中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叶桂兴

    太阳与阳明合病在<伤寒论>中出现3次,但关于太阳与阳明合病的概念、诊断与治疗,各医家理解不一.笔者认为太阳与阳明合病非两经症状的简单相加,而太阳伤寒兼阳明受邪或受累的症状,其病症中心仍在太阳,其治仍从太阳入手,重在发表,兼及阳明.

  • 试论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之说

    作者:王再涛

    文章通过柯琴"六经为百病立法"论述,从症候、辨证、论治等方面阐述该学说的合理性,指出了柯琴这一认识从本质上把握了<伤寒论>在临床的价值,为后世医家在临床实际中运用仲景方证辨证提供一个思路,对今天认识<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有一定启示.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中医的伤寒病

    作者:吴崇典

    分析SARS的流行病学史,其症状、体征诸方面和古代伤寒病相似之处甚多,包括发热特点、初发症状、临床表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循环衰竭及愈后症状等.<伤寒论>方药的效验正在今天SARS的治疗中得到印证.

  • 浅析《伤寒论》阳明病下法

    作者:韩优星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382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