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精氨酸甲酯对严重烫伤大鼠回肠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宋铁山;胡松林

    目的了解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精氨酸甲酯(L-NAME)对大鼠严重烫伤后回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烫伤组和烫伤+L-NAME组,应用NADPH-d酶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回肠肌间神经内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和阳性反应面积.结果大鼠体表烫伤后3 d,回肠NOS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呈强阳性,阳性反应面积增加.L-NAME可降低回肠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数目,阳性反应面积减少,染色较淡.结论烫伤可引起大鼠回肠内NOS活性增加,L-NAME可能通过降低NOS活性,从而减轻烫伤引起的神经元损伤.

  • MN9202对缺血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宋铁山;胡松林

    目的实验用β-NADPH脱氢酶组织化学研究MN9202对缺血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用无创伤动脉夹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使回肠缺血.1h后松夹复流,分别于缺血前15min和再灌前1min腹腔注射MN9202(1μg/kg).缺血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动物存活1d后取回肠进行β-NADPH组化反应.结果肠缺血后N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在缺前后应用MN9202可使肌间神经丛内NOS阳性神经元较缺血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MN9202减少大鼠减少大鼠肠缺血后NOS阳性神经元,其NO量相应减少,可能是其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肠道mTOR信号分子调节GLP-1生成

    作者:许戈阳;张炜真

    目的: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在餐后具有重要的刺激胰岛素分泌、降糖效应。 L细胞如何感受机体能量状态从而调控GLP-1合成分泌尚不清楚。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TOR)是细胞内重要的能量感受分子。本研究发现肠道mTOR 调节L细胞合成分泌GLP-1。方法:在对照组小鼠,高脂饲料诱导的糖尿病小鼠、db/db和Neurog3-Tsc1-/-小鼠,以及 STC-1细胞模型上采用实时荧光PCR和Western blot观察GLP-1表达。酶联和放免方法观察血浆、培养基中GLP-1和胰岛素分泌。结果:饥饿抑制回肠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表达和释放。而饥饿后重饲具有显著翻转效应。高脂喂养可显著抑制小鼠肠道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合成。雷帕霉素在正常、糖尿病小鼠模型上均具有抑制回肠mTOR活性同时抑制了肠道GLP-1的表达和释放功能,而亮氨酸灌胃和Tsc1基因敲除具有显著刺激肠道GLP-1合成效应。过表达mTOR质粒刺激GLP-1启动子活性以及生成。结论:肠道mTOR活性通过感受机体能量调节GLP-1生成。

  • 空肠和回肠微血管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安;钟震亚;赵振富;张胜昌;田国忠

    目的:为小肠疾病的病机和手术治疗以及小肠移植提供微血管构筑的解剖基础.方法:对30例正常成人尸体小肠标本动脉红色乳胶灌注并解剖剥离,体视显微镜下观察人壁动脉形态并测量其管径;6例新鲜成人游离空回肠标本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粘膜下层微动脉配布规律并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①空肠和回肠前后长入壁动脉入肌点位置和管径均不同;②入壁动脉终支-粘膜下动脉形成:级动脉网,并分别向肌层和粘膜层发出返支和分支,构成粘膜层和肌层动脉网.结论:入壁动脉是肠壁动脉主干,粘膜下动脉则是肠壁的血供枢纽.

    关键词: 成人 空肠 回肠 微血管
  • 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

    作者:刘建中;刘恒兴;马会强;厉坤鹏;王宁

    Meckel憩室又称回肠远端憩室,是胚胎发育期间卵黄管闭锁不全形成的,憩室一般位于距回盲瓣20~100 cm回肠系膜对缘,长约2~5 cm.作者在制作标本时,在一具成年男性尸体中发现特殊的Meckel憩室1例,现报道如下.

  • 1例小儿克隆病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黄敏英;张婷婷;吴施惠;李思勤;郑淑君

    克隆病,又称为"局限性肠炎"或"肉芽肿性肠炎",为一种慢性、复发性、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肠炎,从口腔至肛门的消化道均可受累.主要侵犯回肠末端,以腹痛、腹泻、发热、营养障碍等为症状,并常常出现肠梗阻、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性贫血、消化道出血、维生素缺乏等并发症[1].2001年2月22日,我科收治1例小儿克隆病并发严重皮肤病变的患儿,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回肠淋巴瘤并回肠-盲肠型肠套叠一例

    作者:张学伟;石炜;刘志敏;郑安斌;涂庭义

    1病例报告
      男性患者46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三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胀痛,呈持续性,不放射,不伴发热,呕吐,消瘦,黑便,给予对症治疗可减轻,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每日一次,小便正常,一周前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做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上腹CT示:右半结肠管腔增厚;三天前作结肠镜:回盲部可见一肠腔样物经回盲瓣突入腔内,表面充血,水肿,诊断回肠-盲肠型肠套叠。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体检:T:36.7℃,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0mmHg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如常。入院后行肠套叠复位并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回肠末端套入回盲部,予以手法复位,发现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0cm处有一3×2cm大小质中包块,未侵犯浆膜层(术后解剖肿块沿腔内生长),分别距肿块远近端5cm行小肠部分切除,小肠端端吻合。病检:表浅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侵及黏膜肌壁浅肌层;免疫组化染色:CD20(+);CD3散(+);PCK|、CD56(-);MIN-1(+);bcl-6(+);CD10散(+);bcl-2(+);ki-67<60%。

  • 回肠重复畸形2例报告

    作者:朱国民

    1 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复畸形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我院曾先后收治回肠重复畸形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9岁,因腹痛、腹部包块2天,行B超检查,拟诊"腹腔囊肿"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腹膨隆,中下腹可触及约14cm×10cm×7cm包块,边界清楚,固定,有压痛.剖腹探查发现在距回盲部40cm处肠管上有一大小为13cm×10cm×9cm的囊性肿块,呈紫褐色,肿块连同回肠扭转一周.行肿块及其附着回肠切除,回肠端端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回肠重复,壁有坏死.

    关键词: 重复畸形 回肠
  • 回肠异位胰腺并消化道大出血1例

    作者:张平;丁炳桐;吴炳森

    患者女,34岁.因脐周隐痛不适,解柏油样便3天于2000年7月12日急诊入院.患者于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继而解柏油样便,量约400ml,伴头晕、乏力、出汗,于当地卫生站静脉点滴止血药物及抗生素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入院前共解柏油样便5次,总量约1 200ml.否认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及慢性肝病史,家族中无同类似疾病患者.入院检查:贫血貌,T 37.8℃,P 98次/分,BP 90/60mmHg(1 mmHg=0.133 kPa),心肺检查无异常.

  •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的诊治

    作者:蒋彦永

    胃肠道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2%~3%.其中胃的平滑肌肉瘤多见,小肠次之,结直肠少.胃的平滑肌肉瘤好发于近端胃,且发生于胃大弯较小弯为多.小肠中空肠近段好发,十二指肠次之,空肠远段和回肠较少.结直肠中以直肠发生为多,结肠较少见.

  • 回肠及回盲部脂肪瘤病二例的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祁秀敏;张熔熔;万佳艺

    目的:探讨肠脂肪瘤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影像学、内镜检查和病理形态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肠脂肪瘤病患者2例,并以“肠脂肪瘤病”或“脂肪组织增生”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维普网络数据库和万方网络数据库于1980—2015年间所有公开发表的病例报道,剔除重复报道病例,共收集得26例肠脂肪瘤病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因腹痛入院,1例术前诊断为结肠癌,另一例为肠套叠。2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肠脂肪瘤病。术后分别随访6月和48月,未见异常。文献报道26例肠脂肪瘤病中,20例临床表现为腹痛,其中3例伴贫血;另有6例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及呕吐等急性症状。术前行内窥镜检查的16例患者中,提示恶性肿瘤13例,但行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肠脂肪瘤病。结论肠脂肪瘤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需与恶性肿瘤等疾病鉴别。

  • 复发性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一例

    作者:王光尧;陈平;赵伟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 慢性环状阑尾炎急性发作并嵌顿性回肠内疝一例

    作者:李冬瑞;刘建华

    患者男性,46岁,因“腹痛伴停止排气排粪2d”于2011年9月2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d出现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胆汁.疼痛无向他处放射,同时停止排气排粪;当地就诊予以腹腔穿刺抽出淡血性液体,遂转诊于我院.

  • 妊娠合并回肠内疝肠绞窄一例

    作者:王贺雷;何亮;曹雪源;夏明杰;所剑

    患者女,29岁,因“停经30+4周,无明显诱因下腹痛5h”于2011年5月18日急诊入院.患者5年前曾行阑尾切除及右侧卵巢囊肿剥除术.入院查体:孕晚期腹型,右下腹见7 cm纵行陈旧瘢痕,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余无异常.

  • 回肠腺肌瘤一例

    作者:张胜泉

    患者男, 86岁.因急性阑尾炎于 2000年 8月 2日入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距回盲瓣 70 cm回肠壁上有一直径约 1 4 cm肿物,肿物表面光滑,界较清,可推动,临床诊断为回肠壁平滑肌瘤.行肿物所在的肠段切除:切除的回肠长 6 5 cm,肠壁上有一息肉状肿物突入肠腔内,肿物 1 2 cm× 1 0 cm× 1 0 cm.肿瘤表面覆有完好的肠黏膜;切面见肿物位于黏膜下层,界清、质较软,内有些微小腔隙.镜检见肿物主要位于黏膜下层,部分生长于肌层的内环肌纤维中,肠黏膜层和黏膜肌层正常, 见图 1.肿物无包膜,由成熟的肠腺组织和平滑肌组成,腺体多聚集成群或小片状,少数为单个散在分布,部分腺体有不同程度扩张,有的扩张成囊状,所有腺体均覆以单层高柱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其胞质较丰富,细胞顶部胞质浅淡色或透明状,核椭圆形,成行地排列于细胞基底部,无异型核和核分裂,上皮细胞间有散在的杯状细胞, AB染色阳性,见图 2.少数腺体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及其内含有腺状结构.成群或单个腺体周围环绕有数量不等的成熟平滑肌,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内有较多扩张血管和淋巴管,其间有散在或灶状淋巴细胞浸润.病理诊断:回肠腺肌瘤.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同年 8月 30日痊愈出院.

  • 全结直肠切除 J型回肠袋套入式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作者:张毅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CNUC)是以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充血、水肿、渗出、糜烂、溃疡、出血以及多发性息肉样变为特征的慢性顽固性炎性肠病. 25%~ 30%的患者终发展为重症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desperate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DNUC) [1].我院自 1986年 6月以来手术治疗 DNUC 16例.现报告如下.

  •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楼文晖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是一类起源于胚胎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并可产生多肽激素的肿瘤。胃肠道NEN(gastrointestinal NEN,GI-NEN)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以及直肠NEN,其中回肠、直肠和阑尾NEN为常见[1]。NEN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多肽激素,分泌的激素能引起临床症状的称为功能性NEN;否则为无功能性NEN。近年来,NEN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目前尚缺乏全国的统计资料,据日本学者统计,空、回肠NEN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而直肠NEN占所有GI-NEN的60%~89%,与欧美国家的报道差异较大[2]。 NEN按组织分化程度和细胞增殖活性进行分级,增殖活性分级推荐采用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阳性指数两项指标,见表1。由于GI-NEN的肿瘤部位来源的不同,肿瘤类型、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系统性介绍不同肿瘤部位来源GI-NEN的诊断和治疗、晚期GI-NEN 的治疗和 GI-NEN 的预后及随访,以期为GI-NEN的临床诊治提供全面参考。

  • 小肠移植新进展

    作者:夏穗生

    小肠移植是临床上实质性脏器移植中难度极大的一种,起步甚早[1].1959年Lillehei首先报道狗小肠移植实验,至1964年美国Detering临床上试行2例(1例移植亲母节段回肠,1例尸体小肠移植给儿童),均分别于术后12小时和2天出现移植小肠坏死,而予以切除.在环孢素应用前,8次小肠移植中总的成绩不佳,存活能超过1个月的,仅Fortner 于1970年施行l例同胞姐移植170 cm回肠给同胞妹Gardner综合征患者,存活76天死于败血症.

  • 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在胃肠道重建术中的应用

    作者:王宏伟

    目的对回盲肠间置代胃术应用于胃肠道重建术中的临床前景做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内镜检查、食管压力测定、24 h食管pH监测、胃液总胆汁酸含量测定、上消化道钡餐透视和生存质量测定等多项指标检测方法,对8例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患者作代胃功能监测,并与同期15例空肠代胃术患者或15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回盲肠间置代胃术的回盲瓣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结肠有充分的容量,是一个良好的贮存袋。保留的幽门具有良好的抗碱性反流和防止胃排空过快作用。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结论回盲肠间置代胃术是理想的、接近生理状态的胃肠道重建方法。

    关键词: 回肠 盲肠 胃成形术
  • 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21例分析

    作者:陈立军;王菊岩;吴康英

    目的:总结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肠镜检查的诊断经验.方法:用Olympus电子肠镜对我院2002年8月~2004年12月期间检验的4623例患者中发现并诊断为回肠末端良性溃疡的21例进行全大肠及回肠末端检查,并均行活检和做病理组织学诊断.回肠末端溃疡肠镜下观察诊断沿用大肠溃疡的标准,但应排除结核等特异性肠道溃疡病的可能.结果与结论:在4623例常规行大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21例回肠末端良性溃疡,检出率为0.45%;溃疡均为多发,其中20例溃疡大小为0.3 cm×0.5 cm~0.8 cm×1.0 cm,1例溃疡大小为0.5 cm×0.6 cm~1.0 cm×2.0 cm.其检出主要取决于能否将肠镜进到回肠末端,且在检查时应尽可能将镜头反复来回推进仔细观察黏膜,以免遗漏.

709 条记录 28/36 页 « 12...25262728293031...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