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피부성병진료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8468
  • 国内刊号: 44-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47
  • 曾用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曾凡钦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多菌型麻风患者联合化疗6个月后停药随访7年结果分析

    作者:沈建平;严良斌;余美文;李进岚;余秀峰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患者经过6个月联合化疗后停药,随访7年的结果。方法:对新发或复发未经治疗的多菌型麻风患者给予WHO联合化疗多菌型方案治疗6个月,停药后观察7年,评价临床和细菌学疗效。结果:共收录多菌型麻风患者114例,中途退出43例,71例纳入分析。疗前患者平均细菌指数为2.93±1.39,停药满7年时所有患者细菌指数阴转,平均年下降0.42。7年中共观察到麻风反应38人次,反应频率为53.5%。有1例在停药13个月时复发,复发率为0.05/100人年。结论:多菌型麻风患者6个月联合化疗有效。联合化疗6个月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与报告的经1年或2年联合化疗的多菌型患者情况相似。

  • 斑驳病患者KIT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程艳艳;陈少锋;黄燕君

    目的:研究斑驳病患者中KIT基因突变,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调查2个斑驳病家系,其中家系1共有10名成员,4人为斑驳病患者;家系2共有8名成员,3人为斑驳病患者。对患者及其家系中健康人的KIT基因进行测序,并选择同时期100例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患者均表现为先天性白斑和白色额发,且白斑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白斑形状从开始时的三角形或棱形逐渐融合成大片,分布从开始时的前额逐渐分布至四肢、关节、躯干,白斑面积达体表总面积60%以上。测序结果表明,两个家系中7例患者存在同样的突变,即KIT基因的第12位外显子中的第1861位碱基发生改变,从鸟嘌呤( G)突变成腺嘌呤( A),导致621位氨基酸残基从缬氨酸变成了苏氨酸,而家系中健康人及对照组在此位点不存在该基因突变。扩增21个外显子,全部扩增成功,其他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情况。结论:斑驳病患者中存在KIT基因突变。

    关键词: 斑驳病 kit基因 突变
  • 多发性脂囊瘤角蛋白17基因的突变研究

    作者:周欣;杨艳;马少吟;田歆;唐亚平;张锡宝

    目的:研究多发性脂囊瘤( SM)角蛋白17基因的突变,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多发性脂囊瘤患者、患者父母以及100例正常人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对角蛋白17外显子1及其侧翼和外显子6进行扩增,并对其PCR产物直接进行双向测序以检测突变。结果:在家系中两例患者第42位密码子由CTG突变为CCG,结果导致角蛋白17 V1区杂合错义突变(L42P),即亮氨酸由脯氨酸替代,而此家系中的正常人和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的DNA测序结果未发现此突变。结论:此家系中患者表型可能由角蛋白17基因头区的L42P突变所致。

  • 念珠菌生物膜研究热点与前沿可视化分析

    作者:袁娟娜;范瑞强;吴元胜;陈信生;谢婷

    目的:分析念珠菌生物膜文献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方法:使用基于java平台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Ⅱ,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念珠菌生物膜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经典文献、高频主题词、突现主题词的分析,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共分析1631篇文献、10篇经典文献、20个高频主题词、5个突现主题词,确定念珠菌生物膜的研究热点为生物膜的形成、基础实验技术、模型建立及耐药问题,研究前沿集中在生物膜体外模型、药敏实验建立新方法上。结论:可视化分析为快速把握念珠菌生物膜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提供了科学量化参考。

  • 地塞米松对 F.monophora 感染巨噬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蔡文莹;鲁长明;李希清;蒋丽;孙九峰

    目的:探讨F.monophora体外感染模型中地塞米松( DEX)对模式识别受体及免疫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四组:F.monophora与加入 DEX的巨噬细胞共培养组、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单纯加入DEX的巨噬细胞组及巨噬细胞空白对照组。定量PCR检测各组中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TLR-2、TLR-4的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中TNF-α的表达量。结果: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及单纯加入 DEX 组的 Dectin-1表达显著升高,在加入 DEX 后Dectin-1表达明显受到抑制(t =121900, P <0.05);加入 DEX 的共培养组中 TLR-2表达增加,但与F.monophora和巨噬细胞共培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022, P>0.05);F.monophora感染引起TLR-4显著下调,加入DEX对TLR-4表达无影响(t=2021,P>0.05)。相对于F.monophora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组,DEX共培养组中巨噬细胞分泌TNF-α的量显著下调(t=1514000, P<0.05)。结论:DEX可抑制巨噬细胞Dectin-1的表达,并下调 TNF-α的表达量,进而使机体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但对TLR-2、TLR-4表达无明显影响。

  • 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 HPV 感染模式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分析

    作者:李嘉彦;罗育武;杨日东;王焕丽;黎小东

    目的:了解复发性尖锐湿疣( CA)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亚型和感染模式,以及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据纳入标准,选择135例初诊CA患者,将治疗3个月后疣体复发患者81例设为复发组;疣体治疗消失后,随访3个月内未复发患者54例设为治愈组;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检测HPV亚型;在治疗和随访3个月的截止点采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和治愈组HPV感染均以低危亚型HPV6/11为主。复发组单一亚型感染40例(49.38%),混合亚型感染41例(50.62%);治愈组单一亚型感染36例(66.67%),混合亚型感染18例(33.33%),两组HPV感染模式的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礸2=3.93,P<0.05)。复发组外周血T细胞与治愈组比较,CD3+总 T细胞[(68.13±8.03)%]降低,CD4+T 细胞百分率[(32.42±4.88)%]降低, CD8+T 细胞百分率[(38.61±4.19)%]升高, CD4+/CD8+比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复发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8+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HPV亚型混合感染模式和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异常是促使尖锐湿疣复发的重要因素。

  • 银屑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作者:皮肖冰;王晓霞;王继辉;赖春颜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C677C/T多态性及其与长期小剂量甲氨蝶呤( MTX)方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PCR-RFLP )的方法检测1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对照组的 MTH-FRC677C/T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 MTX 治疗用药前,治疗后1、2、4、12周定期检查实验室指标,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银屑病组MTHFR基因CC、CT、TT基因型分布分别为54.17%、32.50%、13.33%,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3.00%、45.00%、12.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0,P>0.05)。有105例银屑病患者纳入疗效评估,各基因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P>0.05)。35.00%(42/12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将有、无不良反应的两组基因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6,P<0.05),CT+TT 基因型占不良反应组的71.43%,与无不良反应组(3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5,P<0.05)。29.17%(35/120)出现肝毒反应,将肝毒性组和无不良反应两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5),肝毒性组T等位基因出现频率较无不良反应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P <0.05)。结论:MTHFR 基因C677C/T多态性与银屑病的发病和MTX疗效无关,但与MTX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肝毒性有关,T突变基因是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

  • 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分析

    作者:李民;徐敬星;史同新;于增照;张骋;刘树萍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 CSF 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 P =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难治愈重度痤疮1例

    作者:蒋丽;张军民;曹翠香;肖星

    报告1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难治愈重度痤疮。患者男,17岁,因“反复面部丘疹3年,加重3月”就诊。患者皮疹特点:双侧面颊部大片红斑、丘疹、结节、脓疱、囊肿伴糜烂、溢脓及结痂等,在外院经多次传统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符合难治愈重度痤疮诊断。5%浓度5-ALA光动力疗法治疗6次后获得理想效果。

  • 带状疱疹患者家属发生水痘2例报告

    作者:曾佳聪;杨健

    水痘和带状疱疹分别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原发感染和再活化引起不同临床表现的2种疾病。水痘传染性强,而带状疱疹的传染性则尚未十分明确。本文报告一组带状疱疹患者家庭内2名密切接触者2周内相继患水痘的病例。

  • 普瑞巴林联合 NB-UVB 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爱莉;易敏;马少吟;李振洁;王立新;朱慧兰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PHN老年患者62例,其中观察组32例,对照组30例,均予常规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对照组予普瑞巴林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NB-UVB照射治疗,8周为一疗程,比较两组在治疗4周、治疗8周、停药后4周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以及24小时持续睡眠时间等,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 VAS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24.01、21.49,P值均<0.05)。治疗第8周、停药后第4周两组VAS评分继续下降,治疗后各时点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依次为2.37、2.15、2.51,P值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睡眠时间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7、8.50,P值均<0.05)。两组治疗第8周与第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65、1.42,P值均>0.05)。治疗后各时点24小时持续睡眠时间两组间无明显差别( t值分别为1.52、1.00、1.17,P值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普瑞巴林联合NB-UVB可显著降低PHN患者VAS,缓解患者神经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单用普瑞巴林。

  • 淋球菌流行株对阿奇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检测

    作者:吴文伟;劳丽嫦;方镇强;李鸣九;郭炽星;蒋敏慧

    目的:检测2013年度本地区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阿奇霉素等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85株菌株对7种抗菌药物的小抑菌浓度( 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平洋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 PPNG)菌株。结果:85株淋球菌中检出68株对青霉素耐药(80%),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32株(37.6%);四环素耐药率为84.7%,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 TRNG)34株,占40%;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6%和3.5%。未发现对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大观霉素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分别为16.5%和5.9%。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青霉素和四环素MIC50及MIC90均大于耐药标准的32倍。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克肟的敏感性较高,出现阿奇霉素的耐药株。

  • 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贤周;苏丽玉;蓝莉芳;梁红丽;罗红英;安良敏

    目的:观察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我院自配0.1%复方酮康唑洗剂外洗,每天2次;对照组给予2%酮康唑乳膏外涂,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7天,均治疗1疗程,在疗程结束时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70.00%,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7.50,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1%复方酮康唑洗剂治疗念珠菌性间擦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 中药熏蒸配合口服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55例疗效观察

    作者:梁天山;吴艳华;李其林

    目的:评价中药熏蒸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均用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0.04,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蒸配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对治疗慢性湿疹急性发作可获得较好疗效。

  • 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邱苗芳;王晓华;陈谨萍

    目的:观察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和赋形剂,每天1次,疗程为3周。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他克莫司软膏组和外用赋形剂的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12.58,P<0.05)。治疗组中7.14%的患者局部有刺激反应,症状于1周后消失。结论:他克莫司软膏用于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疗效明显,个别病例出现局部瘙痒不良反应。

  • 强脉冲光对31例重度痤疮患者面部疗效及皮肤油脂的影响

    作者:黄茂芳;沈秀玲;戴京萍;邓景航;林仕英;朱慧兰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治疗痤疮的疗效以及对皮肤油脂的影响。方法:对31例面部重度痤疮患者,采用420 nm强脉冲光治疗2次,治疗结束后随访6周,计数皮损判定疗效,同时采用皮肤生理测试仪器测量皮肤油脂变化。结果:2次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明显减少,疗效从第1周到第6周保持稳定(礸2=0.42,P=0.937);无论男女、皮肤型别,患者皮脂分泌均较治疗前减少(P值均<0.05)。结论:420 nm强脉冲光治疗重度痤疮疗效肯定,并可以减少面部皮脂分泌。

  • 42例外阴、肛周赘生物误诊为尖锐湿疣原因分析

    作者:付小京;唐显华;徐霞;张志海

    目的:了解外阴、肛周其他疾病误诊为尖锐湿疣( CA)的主要原因。方法:分析我院接诊的42例被误诊为外阴、肛周CA患者的诊断过程及相关资料。结果:42例患者后诊断分别为阴茎珍珠状丘疹(11例,26.19%)、外阴假性湿疣(10例,23.81%)、传染性软疣(5例,11.90%)、皮赘(5例,11.90%)、扁平湿疣(3例,7.14%)、鲍温样丘疹病(3例,7.14%)、阴道正常皱壁(3例,7.14%)和皮内痣(2例,4.76%),所有病例醋酸白试验均呈阴性。误诊为CA的主要原因是未严格按诊断标准进行规范诊断。结论:应进一步强化临床医生规范诊断性传播疾病流程的意识。

  • 异维A酸对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亚胜

    目的:探讨异维A 酸对痤疮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4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口服异维A酸胶丸治疗,每次10 mg,每天2次,连续治疗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2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4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中IL-4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t=5.61,P<0.05);治疗后中重度痤疮患者血清中IL-4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5.34,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P>0.05)。结论:异维A酸能抑制中重度痤疮患者外周血IL-4的过度表达,恢复Th1和Th2细胞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窄波 UVB 治疗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作者:贺安

    目的:观察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窄波 UVB治疗白癜风疗效。方法:选择90例背部受累的白癜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A组应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窄波UVB照射治疗,B组单纯采用窄波UVB照射治疗,C组外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三组疗效。结果:A组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B、C两个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分别为9.52、10.67,P值均<0.05)。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窄波UVB治疗白癜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欢迎订阅《中华皮肤科杂志》(邮发代号28-30、国外M 0344)、《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邮发代号28-6、国外BM 6696)

    作者:

    《中华皮肤科杂志》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是了解中国在皮肤性病学预防和治疗、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新进展的窗口。月刊,每册11元,全年132元,欢迎订阅(邮发代号28-30、国外M 0344)。每期有皮肤科教程栏目,介绍临床医师感兴趣的某些皮肤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全年授予Ⅱ类(函授形式)继续教育学分5分,欢迎网上投稿(网站www.pifukezazhi.com),编辑部电话:025-85478124,E-mail:pifukezazhi@yahoo.com.cn。

  • 《中国性科学》投稿、征订启事

    作者:

    《中国性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性学会主办的国家级有关性科学的权威性杂志;也是我国第一本以“性”为刊名,以“性”为研究对象的专业杂志。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题写刊名并曾担任名誉主编。
      本刊系中国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所发稿件通过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及本刊网站全文上网。本刊刊载内容不仅包括与性学有关的基础医学和男科、妇科、皮肤病、性病、优生优育等临床医学,还包括性药学、性健康教育、性心理学、性社会学计划生育等专业内容,同时也涉及性用品、性药品等行业领域。主要栏目有:性医学、生殖与健康、性传播疾病、中医性学、性健康教育、性心理学、性法学、大众性学、国外性学动态、产品研发等。

  • 0.5%碘伏溶液治疗带状疱疹感染皮损的疗效观察

    作者:倪旭英

    目的:观察0.5%碘伏溶液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感染皮损的疗效。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感染皮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0.5%碘伏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对照组30例采用3%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创面,均临床观察7天,记录两组患者感染皮损的糜烂面渗液、干燥结痂或痂皮脱落情况,判断疗效。结果:7天治疗后,观察组≥90%的糜烂面渗液不明显或已结痂干涸,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23.67,P<0.05)。结论:0.5%碘伏溶液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并感染的皮损较传统方法3%硼酸溶液湿敷有较好的疗效。

  • 自制复方烟酰胺沙星软膏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观察

    作者:邓淑萍

    目的:观察自制复方烟酰胺沙星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按入选标准入选的90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治疗组每天早晨、中午各点涂复方烟酰胺沙星软膏1次,晚上薄涂0.1%阿达帕林凝胶1次;对照组每晚薄涂0.1%阿达帕林凝胶1次,疗程均为8周,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8周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1.1%,明显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66,P<0.05)。结论:自制复方烟酰胺沙星软膏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Ⅰ~Ⅱ级轻中度寻常痤疮,可协同作用于炎症性和非炎症性皮损,疗效显著。

  • 甲真菌病与非真菌性甲病的鉴别诊断

    作者:何娅;刘应辉;张静;冯娇;席丽艳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等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甲的外形损害和色泽改变。其治疗方案与非真菌性甲病治疗方案迥异。如对非真菌性甲病认识不足,则容易简单地将甲损害等同于甲真菌病从而导致误诊,因此鉴别两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两者的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 部分炎症因子在银屑病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中的作用

    作者:李源;李影;周芳;王柳苑;杨斌

    近年来,研究学者认为银屑病易并发代谢性疾病,虽然二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发现银屑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共同的炎症因子参与。一般认为,代谢性疾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就一些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中均起作用的炎症因子作简要综述。

  • hsa-mir-145-5p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者:李璟蓉;王建琴;方锐华;曾仁山;莫金雪;郭云龙;贾淑青

    目的:检测hsa-mir-145-5p在尖锐湿疣( CA)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该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特征。方法:选取CA患者30例以及对照组20例,取材后提取组织总RNA,进行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hsa-mir-145-5p在各个标本中的表达。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分析hsa-mir-145-5p的靶基因,并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hsa-mir-145-5p 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为0.20±0.25,相对对照组(1.76±0.61)降低约88.6%。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多达58.9%的 hsa-mir-145-5p的靶基因属于磷酸化蛋白,并有15.4%的靶基因参与转录调控,17.7%的靶基因参与乙酰化。此外, hsa-mir-145-5p的靶基因还属于MAPK信号通路、Wnt 信号通路、TGF-beta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的信号分子。结论:hsa-mir-145-5p在尖锐湿疣组织中呈低表达特性。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HPV可能通过诱导hsa-mir-145-5p的低表达,释放hsa-mir-145-5p对MAKP及其它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翻译的抑制,从而激活相关信号通路。

  • 初发与复发尖锐湿疣皮损中 c-myc mRNA 的表达

    作者:贾淑青;莫金雪;王建琴;曾仁山

    目的:探讨c-myc mRNA在尖锐湿疣( CA)初发和复发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0例CA初发皮损、30例CA复发皮损中c-myc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15例正常包皮组织做对照。结果:CA初发及复发皮损中c-myc 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包皮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63、5.55,P<0.05);CA复发皮损中c-myc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CA初发皮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结论:c-myc与CA的发病相关,但与其复发可能无关。

  • 13例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女性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

    作者:万春喜;陈福娟;樊翌明

    目的:了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 KTPP)病人血清性激素水平。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13例KTPP女性患者及12例正常女性血清中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泌乳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KTPP患者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泌乳素水平分别为(153.77±77.46) pmol/L、(0.96±0.53) nmol/L、(4.32±2.73) mIU/mL、(10.31±8.98) mIU/mL、(14.71±7.34)μg/L,而正常对照分别为(159.75±53.10)pmol/L、(1.32±0.83)nmol/L、(4.61±2.01)mIU/mL、(8.93±2.35)mIU/mL、(12.3±7.69)μg/L,两组间性激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3例KTPP女性病人血清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

  • 广东省梅州地区142例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基因分型及药敏分析

    作者:江中洪;涂学君;江玉娥;曾抗

    目的:检测本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Ct)临床分离株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4种常用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性,并对Ct基因分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采集到符合要求的临床标本142例,采用McCoy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传代至感染率达到90%以上,收集标本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4种常用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对Ct临床株omp1基因片段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RFLP)法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培养出Ct阳性株82株,其中McCoy细胞感染率达到90%以上的菌株48株,阳性率为33.80%;共检出4个基因型,E型16株(33.33%),J型12株(25.00%),F型10株(20.83%),D型10株(20.83%)。药敏结果显示,低抑菌浓度(MIC)分别是:阿奇霉素0.063~1.000 mg/L,克拉霉素0.008~0.032 mg/L,多西环素0.016~0.125 mg/L,左氧氟沙星0.250~2.000 mg/L。结论:142例标本中Ct感染以E型为主要基因型,实验中未发现对这4种抗菌药产生耐药的菌株,克拉霉素、多西环素抗衣原体活性相对较强,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的抑菌浓度在较高的水平。

  •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黑色素瘤 A375细胞的凋亡作用研究

    作者:王娜;王际童;王吴军;张兰兰;宋珊;刘海杰;史新明

    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凋亡作用,为黑色素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黑色素瘤 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评估致凋亡效果。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浓度在0.1430 g/mL时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呈作用时间的依赖性,药效在加药后72 h时强。在加药24 h时,A375细胞的凋亡率即高于阴性对照组(t=249.03,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对黑色素瘤细胞有明显的致凋亡作用。

  • 广东省惠州地区高校大学生痤疮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黄克;张俊鹏;陈小敏

    目的:了解广东省惠州地区大学生痤疮的流行情况,对大学生痤疮可能的发病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痤疮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对惠州市某高校在校2009~2012级学生按年级随机分层抽取2390人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指标包括饮酒、吸烟、蛋制品、大豆类及坚果、蔬菜、水果、辛辣食物、白肉、红肉、甜食、中性皮肤、油性皮肤、干性皮肤、混合性皮肤、敏感皮肤、用香皂洗脸、用洗面奶、用化妆品等,对比痤疮患病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2390人中47.36%患有痤疮;其中男性36.75%,女性53.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洗面奶、化妆品及蛋制品、辛辣食物、白肉、红肉、甜食、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 P值均<0.01)可能增加痤疮患病风险;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蛋制品、辛辣食物、白肉、红肉、油性皮肤、混合性皮肤和使用化妆品会增加痤疮患病风险( OR值均>1,P值均<0.05)。结论:大学生是痤疮发病的高发人群,合理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是预防痤疮发病的重要措施。

  • 16例小汗腺汗孔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冯钜豪

    目的:分析16例小汗腺汗孔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方法:对我院近8年来明确诊断的16例小汗腺汗孔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16例患者临床皮损均为单发结节,呈肤色、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或呈疣状增生,部分表面有破溃、结痂,去痂后易出血。基本的组织学特点是病变与表皮相连,向真皮内延伸。肿瘤细胞为基底样细胞,比周围的棘细胞小,且与周围棘细胞间有明显界限,部分可见到向管腔分化。临床分别拟诊为脂溢性角化病、化脓性肉芽肿、皮肤纤维瘤、寻常疣等。其中13例行手术切除术后未复发;3例激光术治疗后复发者再次行扩大手术切除后未复发。结论:小汗腺汗孔瘤临床少见,容易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外科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 印度毛霉感染引起的原发性坏疽型皮肤毛霉病

    作者:罗益金;曾凡钦;黄晓雯;李群;谭国珍;席丽艳;鲁长明;郭庆

    患者,男,58岁,农民。
      主诉:右小腿进行性溃烂伴疼痛6月。
      现病史:患者6月前因外伤致右胫前皮肤溃烂、渗血、渗液,伴疼痛,在当地治疗后无效。3月前皮损进行性加深、扩大,于外院行“右胫前溃疡切除+右大腿取皮植皮+负压引流术”,术后坏死组织病理提示“真菌感染”,予“氟康唑0.15 g每日1次”等治疗,疗效欠佳,植皮区迅速溃烂、渗出,伴恶臭。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慢性溃疡查因:深部真菌感染”收入院。起病以来无发热等不适,一般情况可。

    关键词: 印度毛霉 原发性
  • 印度毛霉感染引起的原发性坏疽型皮肤毛霉病

    作者:

    图1右胫前约13 cm ×15 cm的潜行性溃疡,深及肌肉及浅筋膜,部分骨头外露,流黄绿色脓液图2、3组织病理见表皮角化过度、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假上皮瘤样增生及溃疡,真皮内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HE,图2:40×;图3:100×)图4、5组织病理特殊染色见宽大无隔的透明菌丝,有分叉(图4:六胺银染色;图5:PAS染色)图6皮损分泌物真菌镜检可见菌丝图7、8活检组织培养可见白色绒毛状菌落生长,镜检见菌丝、孢子囊。

  • 警惕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组织胞浆菌病

    作者:廖万清;潘搏;潘炜华

    组织胞浆菌病由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引起,该病在美国中西部和拉丁美洲流行。既往认为该病在我国为输入性感染。随着医疗水平的改善,越来越多本土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病病例被报道。以组织胞浆菌菌素皮试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我国存在区域性组织胞浆菌病流行。对现有病例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报道的300例有较为完整临床资料的组织胞浆菌病患者中有178例明确为本土感染,75%的病例发生在长江流域的9个省市。

    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病
  • “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预通知

    作者:

    为提高广大皮肤科医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广东省皮肤病医院拟于2014年8月下旬在广州举办“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2014-05-011(Ⅱ)]。凡参加学习班并考试合格者,均可授予省级继续教育Ⅱ类学分5分。届时学习班将邀请国内著名中、西医皮肤科专家授课,并提供中医皮肤外治疗法的实际操作观摩与交流机会。欢迎踊跃报名。

  • 全国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招生

    作者:

    全国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研修班自2002年开办以来,已有4000余名国内外各级皮肤科教授、医师,皮肤美容师、技师,药师,化妆品工程师、技师,医学生等参加培训,促进了我国皮肤美容外用药与化妆品结合,皮肤美容与化妆品的融合与发展、中西医药结合,参加学员掌握了配制技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医学美容杂志社和马振友皮肤病研究所等机构于2014年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继续举办研修班(继续教育文号陕:14070),学期5天,以《皮肤美容化妆品制剂手册》第二版为教材,以外用药与化妆品制备示教和实习为主,由全国名老中医艾儒棣传授中医外用药应用与炼丹,赵炳南嫡传弟子邓丙戌传授赵炳南经验及鲜药应用及配制技术,顾伟程、马振友、李维凤、王伯亚等传授和示教外用制剂配制技术,张宝元传授化妆品配制技术。另提供皮肤美容原料药及教材邮寄信息。

  • 第十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暨2014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联合定于2014年11月21~24日在广州市举办“第十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暨2014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会议期间同时举办“特应性皮炎中西医治疗高峰论坛”和“中医皮肤科流派名医传承论坛”。

  • 第三届岭南-北卡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一期岭南-北卡性传播疾病临床与研究进展高级研修班通知

    作者:

    由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北卡大学、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岭南-北卡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7月16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美国及英国的Myron Cohen、Sena Arlene、Sparling Fred、Kevin Fenton、David Mabey等国际知名性病艾滋病领域著名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围绕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衷心欢迎全国各地性传播疾病学界的同道踊跃参与此次论坛,共同分享交流性传播疾病领域的前沿新知,推动我国性传播疾病研究的发展。开办时间:2014年7月15~16日,其中15日报到,16日召开学术论坛。地点:广州市越秀宾馆。

  • 侵袭性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技术的初步建立

    作者:鲁莎;席丽艳;胡永轩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灵敏且可定量的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根据马尔尼菲青霉ITS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通过常规PCR扩增目标序列后,将鉴定正确的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经PCR及测序鉴定后得到阳性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模板建立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和溶解曲线,得出拷贝数与循环阈值之间的线性关系曲线表达式,并做灵敏性、特异性试验。结果:荧光定量PCR 标准曲线阈值与模板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溶解曲线特异,相关系数为1.938,低检测的拷贝数为8.5个/反应管。结论:建立了检测马尔尼菲青霉病的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定量分析感染程度及对治疗的指示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皮肤性病诊疗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