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피부성병진료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8468
  • 国内刊号: 44-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47
  • 曾用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曾凡钦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张文;柏彩英;周强;范瑞强

    目的: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和梅里埃公司API和ATB试剂盒进行真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我院527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测结果.结果:共检出527株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412株(78.18%),光滑念珠菌47株(8.92%),热带念珠菌24株(4.54%),其他念珠菌44株(8.35%);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两性霉素B 100%,伏立康唑91.4%,5-氟胞嘧啶89.5%,伊曲康唑84.4%,氟康唑78.20%.结论:念珠菌性阴道炎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加强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 香莲外洗液对硝酸咪康唑抗白念珠菌增效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作者:吴盘红;谢婷;范瑞强;张文

    目的:探讨体外香莲外洗液对硝酸咪康唑抗白念珠菌的增效作用.方法:从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培养分离白念珠菌菌株,参照微量稀释法,以氟康唑药敏操作方法为标准,测定联合应用硝酸咪康唑溶液和香莲外洗液对12株白念珠菌的药物小作用浓度,并与二者单独应用进行比较;用联合抑菌指数来判断两者的联合效应.结果:单用硝酸咪康唑溶液的MIC均值为(7.92±6.13) μg/mL;单用香莲外洗液的MIC均值为(5.78±4.66) mg/mL;二者联用时,平均MIC值分别为:硝酸咪康唑(1.32±1.41) μg/mL,香莲外洗液(1.59±1.62) mg/mL; 两者的FICI为0.46.结论:香莲外洗液对硝酸咪康唑溶液抗白念珠菌有增效作用.

  • 白念珠菌伊曲康唑耐药性与乳酸脱氢酶抗体结合水平的关系研究

    作者:钟毅;黄怀球;张静;张晓辉;赵静;李美荣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与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抗体的结合水平与伊曲康唑耐药性的关系.方法:实验用白念珠菌临床株共30株,包括伊曲康唑耐药株、中介株和敏感株各10株,采用P0013B放射免疫沉淀分析裂解液提取白念珠菌总蛋白,应用ELISA法与LDH抗体反应,检测并比较三组菌株与LDH抗体结合的水平.结果:ELISA检测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48.71±34.36,中介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327.00±85.60,敏感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为443.43±35.64,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3).结论:白念珠菌耐药株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较敏感菌株低,提示白念珠菌与LDH抗体相对结合量下降可能与菌株耐药的发生有关.

  • 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的研究

    作者:杨青青;谭国珍;李伯有;张淑娟;余敏;罗益金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方法:该研究共纳入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5例天疱疮患者(包括7例红斑/落叶型和8例寻常型).首先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受试患者皮肤中所沉积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再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所识别的皮肤抗原成分.结果:在1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中,C3、IgG、IgM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2例、1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2例,IgG、C3和IgA三者共同沉积的1例;在15例天疱疮患者中,C3、IgG单独沉积的例数分别是4例和2例,IgG和C3共同沉积的6例,IgM和C3共同沉积的3例.免疫印迹研究发现9例(9/10)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1例(11/15)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识别皮肤中分子量约80 kD的蛋白质.结论:IgM在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患者的皮肤中沉积的几率很低,但大多数患者血清中的IgM抗体都能够识别分子量约80 kD的皮肤抗原.

  • 704例不孕不育患者性病病原体感染回顾性分析

    作者:翁智胜;李晓辉;易江华;彭洁雯;廖梦怡;龙晓林

    目的:了解不孕不育患者常见性病病原体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704例不孕不育患者,进行分泌物和外周血检测,分别采用培养法、涂片法、ELISA、TRUST、HIV抗体法检测解脲支原体(Uu)和淋球菌、念珠菌、衣原体、梅毒和艾滋病病毒.结果:有220例阳性患者,总感染率为31.25%.Uu阳性率为209/704(29.68%),其中女性Uu阳性率为204/603(33.83%),男性Uu阳性率为5/101(4.95%),男、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次为念珠菌37/704(5.26%)、衣原体8/704(1.14%),梅毒6/704(0.86%);淋病1/704(0.14%);HIV未检出.结论:泌尿生殖道的性病病原体感染可能是不孕不育原因之一,性病可危害下一代健康,有必要进行相关病原体检测,尽早诊断和治疗.

  • 实时定量PCR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bet和GATA-3的表达水平研究

    作者:林万飞;罗敏;李锦玲;陈翠珊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T-bet、GATA-3 mRNA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方法:按入选标准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提取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GAPDH基因作为内对照,检测T-bet mRNA和GATA-3 mRNA的表达,并计算两者的比值.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PBMC 中T-bet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51±1.28,2.87±1.40,P<0.01),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9.32±8.42,0.037±0.016,P<0.01),T-bet/ GATA-3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0.26±0.32,96.63±85.03,P<0.01 ).结论:慢性荨麻疹病的发生伴有Th1/Th2免疫失衡.

  • 一株致面部感染的灰黄青霉的形态学观察

    作者:张静;黄怀球;袁立燕;薛汝增;张晓辉;钟毅;赵静;李美荣

    目的:明确一株致面部感染的灰黄青霉的形态学特征.方法:使用SDA培养基对灰黄青霉进行大培养,观察其菌落特征;使用玻片法对灰黄青霉进行小培养,制作扫描电镜样本后观察其微观形态特征.结果:此株灰黄青霉的菌落呈灰绿色至深褐色,接种后5天菌落直径为1~1.5 cm,表面可见大量的放射状皱纹,中心有脐状突起;质地呈绒状,带轻微絮状,在边缘面上的颗粒状通常更为突出;边缘可见淡黄色色素环;菌落反面呈乳黄色,质地平滑,表面可见放射状皱褶.扫描电镜显示分生孢子梗长,孢梗茎表面粗糙.帚状枝复杂,瓶梗呈瓶状,梗基顶端无膨大,分生孢子链较长,排列成圆柱状,可弯曲,分生孢子呈圆形或宽椭圆形,孢壁粗糙.结论:此株灰黄青霉的形态特征与野生株基本相符.

  • 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1例

    作者:王媛;李莉;彭学标;周再高

    报道1例10月龄患大疱性表皮松解萎缩坏死型药疹女婴,经甲泼尼龙20 mg/d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后成功治愈.

  • 骨膜增生厚皮症2例

    作者:张添;车敦发

    1 病例资料例1:男,28岁,因四肢末端肥大10年余,面部皮肤增厚7年余至我院门诊就诊.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手足指趾末端增粗,进行性加重,逐渐形成杵状.掌跖皮肤角化增厚,掌纹加深,伴手足多汗.自觉掌部稍有麻木感,不影响活动.踝关节肿胀,无明显疼痛强直.7年前,患者逐渐出现面部皮肤增厚,从额部开始形成皱褶.面部及头皮油腻,皮脂溢出, 逐渐形成狮面状.

    关键词: 骨膜增生厚皮症
  • 成人手足口病1例

    作者:汪丽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以手、足和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多发于儿童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主要与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有关,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1],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有较强的传染性.本文报道1例由儿童传染所致手足口病的成人病例.

    关键词: 成人 手足口病
  •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西替利嗪治疗145例特应性皮炎疗效观察

    作者:陈晓吟;王艳芳;张文君;梁慕兰;刘玉梅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采用开放对照研究方法,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74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治疗,治疗组71人给予西替利嗪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疗程6周.结果:治疗组症状总积分平均值从治疗前的8.19±0.18下降至治疗后的1.09±0.12,对照组患者症状总积分平均值从治疗前的8.18±0.20下降至治疗后的2.31±0.07;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NB-UVB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特应性皮炎可以提高疗效,在进行NB-UVB照射治疗过程中掌握NB-UVB护理要点,对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疗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中药洗剂联合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疗效观察

    作者:李勇忠;李扬;陈怀

    目的:观察中药洗剂联合联苯苄唑凝胶治疗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确诊为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洗剂煮水外洗和外擦联苯苄唑凝胶治疗,每日2次;对照组外用联苯苄唑凝胶治疗,每日2次,均连用2周.结果:治疗组治愈37例,显效7例,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愈30例,显效6例,有效率为78.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0,P<0.05).结论:中药洗剂联合联苯苄唑凝胶外用治疗白念珠菌包皮龟头炎安全有效.

  • 深圳地区367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作者:杨榕青;黄捷

    目的:探讨深圳地区慢性荨麻疹(CU)和湿疹主要变应原的种类,为其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llergyscreen过敏原检测仪对178例CU和189例湿疹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分析.结果:178例CU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84.83%,特异性IgE阳性率60.67%;189例湿疹患者血清总IgE阳性率80.95%,特异性IgE阳性率54.50%.CU和湿疹变应原阳性率前三位均为:尘螨、蟑螂、点青霉.结论:变应原与CU和湿疹发病关系密切,找出致敏因素对CU和湿疹的治疗及预防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粉尘螨滴剂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相关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作者:张东兴;吴豫梅;刘诗;李俊兰;黄映梅

    目的:评价粉尘螨滴剂联合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相关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8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400例,前4周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同时舌下滴服粉尘螨滴剂;对照组400例,口服地氯雷他定片,两组均用药12周,在治疗8周、12周及停药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估.结果:两组病人在用药后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有效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提高;用药8周、12周后,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75.18%、91.73%,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7.03%、91.44%,与用药前相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96%、59.46%,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81,P<0.01),与用药12周相比试验组无统计学差异(2=0.84,P>0.05),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2=27.61,P<0.01);两组停药后均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粉尘螨滴剂联合地氯雷他定片治疗相关慢性荨麻疹能够快速起效,且安全性高.

  • 中药干预白念珠菌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谢婷;范瑞强;吴盘红

    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历史悠久,从天然中药中寻找筛选抗真菌新药或研发针对耐药白念珠菌的药物,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对白念珠菌的干预作用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中药 白念珠菌
  • 光动力疗法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黄晓雯;席丽艳

    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一种光化学疗法,利用聚集于靶细胞内的光敏剂在低强度无害的可见光照射下产生的单线氧和氧自由基等活性因子杀死靶细胞.光敏剂可分为卟啉类、叶绿素类、染料类(如酞菁、萘酞菁)等,相比于第一代血卟啉衍生物(HpD),第二代、第三代光敏剂的靶向性和光动力活性都有很大提高,尤其是第三代光敏剂,将多聚体、脂质体等与传统光敏剂相结合,大大提高了PDT的特异性和组织选择性.良好的光源也是PDT不可或缺的条件,单色性好、方向性好、亮度高、相干性好的激光逐渐取代早期的非相关光源(弧光灯、卤素灯、荧光、钨灯和氙灯),目前国内外较多选用氩离子泵浦染料激光[1].

  • 男性非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病原学研究进展

    作者:石正琪;郑和平;李国明

    男性非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病因学复杂,除沙眼衣原体等已明确的致病菌外,仍有近50%患者病因未明.近年来研究发现生殖支原体、解脲脲原体(生物2群)、阴道毛滴虫以及单纯疱疹病毒等也与非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相关.阐明非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的病因学对其治疗和控制病原体传播有重要意义.

  • 中药药浴联合咪唑斯汀片治疗慢性湿疹30例

    作者:张红阳;张鹏;廉晓日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内服咪唑斯汀和外用赛肤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药浴治疗,2周为一疗程,两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药浴联合抗阻胺药及外用保湿剂治疗慢性湿疹疗效佳.

  • 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对比

    作者:蔡川川;陈萍;张萍

    目的:比较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与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方法:将160例跖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对照组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1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6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1月后治疗组痊愈率为77.5%,对照组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5%,对照组为78.75%;6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3.23%,对照组为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阳霉素皮损内注射较超脉冲CO2激光治疗跖疣的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

  •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钟道清;林玲;罗权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PBMC中的Th17细胞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相关性,初步明确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4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期25例,静止期18例)及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D4(+)IL-17(+)细胞表达水平,并分析进行期银屑病组和静止期银屑病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流式细胞染色示银屑病患者PBMC CD4(+)IL-17(+)细胞数量相对于正常人明显上调(t=12.057,P<0.01),对照组、进行期组、静止期组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34,P<0.01).银屑病患者PBMC CD4(+)IL-17(+)细胞的表达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指数PASI呈正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数量上调,其水平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Th17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有着重要作用.提示针对Th17细胞的生物靶向治疗也许可以作为治疗银屑病的新的有效方法.

  • 广东省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赵培来;王小坡;陈韵;招文颖;伍英伟;李志坚

    目的:分析佛山市2004~2011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1年佛山市淋病和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自2005年以来,淋病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在梅毒报告病例中,隐性梅毒构成比为50%,其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Ⅰ期+Ⅱ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减少趋势.淋病及梅毒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分别为1:0.13、1:0.85,发病均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职业构成均以工人、民工为主.报告例数主要集中在南海区、顺德区.结论:由于近年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自2005年以来佛山市淋病与梅毒的流行呈减少趋势,但控制梅毒母婴传播的任务依然艰巨.

    关键词: 淋病 梅毒 流行病学
  • 广东省江门市1286例女性性工作者性传播疾病调查分析

    作者:张焕梅;黄海花

    目的:调查广东省江门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中4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为本市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开展酒店、桑拿、发廊、站桩点等场所的外展活动,使用中国性病控制中心编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FSW基线调查问卷对FSWs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做血清学梅毒、艾滋病检测及宫颈分泌物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1 286例FSWs中4种性病总阳性231例,阳性率17.96%;特异性梅毒血清学(ELISA法)阳性率9.25%;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TRUST)阳性率5.52%;艾滋病血清学(ELISA法)初筛阳性5例,WB法确证阳性4例,阳性率0.31%;淋球菌阳性率1.94%;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阳性率6.45%.结论:近年来,FSWs已成为江门市的性病高危人群,应定期对其监测并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 流行病学治疗在梅毒孕妇配偶人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潘鹏;蔡于茂;洪福昌

    目的:探讨在梅毒孕妇的配偶人群中应用流行病学治疗的合理性、接受性及初步效果.方法:依托<深圳市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在梅毒孕妇人群中开展配偶通知,以配偶人群为研究对象,予流行病学治疗措施,收集配偶人群的临床和实验室等资料.结果:本研究纳入688名梅毒孕妇,通过患者通知方式通知到并就诊的配偶共556人,其中,接受流行病学治疗者共196人(35.25%),拒绝治疗者共360人(64.75%).接受治疗者中,血清TRUST试验呈阴性者177人,呈阳性者11人,拒绝检测者8人;拒绝治疗者中血清TRUST试验呈阴性者199人,呈阳性者159人,拒绝检测者2人.结论:虽然流行病学治疗的可接受性尚不理想,但是,在梅毒孕妇的配偶人群应用流行病学治疗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非常高的必要性;建议通过加强临床咨询服务,在梅毒孕妇的配偶人群中推广应用流行病学治疗措施.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治疗
  • 假水疱型着色芽生菌病

    作者:胡永轩;鲁长明;梁宇恒;席丽艳

    患者女,77岁.主诉:右前臂红斑、小水疱10月余.现病史:患者10个月前右腕部被铁钉刺伤后出现红斑,后逐渐增大,时有渗液,伴有瘙痒.曾因"右前臂红斑"就诊于外院,拟诊为"深部真菌病",口服兰美抒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皮损进一步扩大.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5月1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起病以来无畏寒、发热等不适,睡眠、精神、胃纳正常,体重无下降.

  • 麻风病化疗研究进展

    作者:沈建平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联合化疗对多菌型麻风治疗1年,目前大多数国家接受此方案.由于1年疗程复发率很低,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开始了对各种类型麻风病人统一给予6个月的超短程联合化疗研究,同时积极筛选具有抗麻风杆菌活性的新药.目前已经初步制定出在利福平耐药情况下的替代抗麻风治疗方案.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麻风的治疗将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皮肤性病诊疗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