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피부성병진료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8468
  • 国内刊号: 44-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47
  • 曾用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曾凡钦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16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薛汝增;吴铁强;杨立刚;谷梅;陈征宇;杨斌;陈永锋;黎明;罗光浦

    目的:分析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6例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好发部位为腋下、腹股沟、颈部、阴囊;病程1 ~ 20年不等,皮损多样,与部位及病程有关;日晒、出汗、受热、摩擦是其加重因素;组织病理特点为基底层上裂隙形成,棘层松解形似倒塌的砖墙;误诊率56.25%;该病治疗时间长,无标准治疗方案.结论: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易误诊,病程长,难治疗.

  • BLyS及其受体BAFF-R在SLE患者中的表达及与SLEDAI和血清IgG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温斯健;林有坤;吴玲艳;郑文军;刘慧

    目的:通过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BLyS及其受体BAFF-R的表达水平,探讨BLyS及BAFF-R与SLE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60例SLE患者(其中病情活动期34例,稳定期26例)、50例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BLyS mRNA、BAFF-R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BLy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SLE活动指数(SLEDAI)、血清免疫球蛋白IgG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PBMC中BLyS、BAFF-RmRNA及血清中BLyS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4.02、14.6、9.56,P值均<0.01);活动期BLyS mRNA及BLy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t值分别为2.26、3.96,P值均<0.05),BAFF-R mRNA表达在活动期和稳定期之间没有差别(t=1.49,p>0.05).SLE患者BLyS mRNA及BLyS蛋白水平均与SLEDAI积分和血清IgG水平呈正相关(P值均<0.01),BAFF-R mRNA水平则与SLEDAI、IgG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SLE患者BLyS mRNA、BAFF-R mRNA、BLy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BLyS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活动,表明BLyS及其受体可能参与SLE的发生和发展,并为监控SLE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辅助方法.

  • TGM1基因RNA干扰表达载体pLVX-siTGM1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张三泉;高歆婧;丘文苑;陈荃;周欣;田歆;唐志平;赵恬;张芳

    目的:构建针对转谷氨酰胺酶1基因(transglutaminase 1,TGM1)的shRNA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进行HaCaT细胞内转染,筛选出显著抑制TGM1的shRNA干扰载体.方法:构建三个针对TGM1基因的RNA干扰质粒:pLVX-543 shRNAi、pLVX-1265shRNAi和pLVX-1649shRNAi.通过双酶切、PCR鉴定及基因片段测序分析验证构建效果.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HaCaT细胞.实时定量RT-PCR检测TGM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GM1蛋白的表达.结果:重组构建的三个干扰载体经PCR分析及插入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三对碱基成功插入到预计位点,序列完全一致.转染三个重组干扰表达载体72小时后,RT-PCR检测TGM1基因沉默的效率,pLVX-543 shRNAi、pLVX-1265shRNAi和pLVX-1649shRNAi分别为62.4%、73.5%和91.3%;Western blot检测TGM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pLVX-1649shRNAi干扰载体降低明显.结论:成功构建了TGM1 shRNA重组慢病毒载体,并且筛选出有效抑制TGM1表达的干扰载体pLVX-1649shRNA,为进一步研究TGM1基因在鱼鳞病发病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Tp0453及其截短蛋白的克隆、表达及活性检测

    作者:郑和平;覃晓琳;黄进梅;薛耀华;白顺;吕萍;杨斌

    目的:克隆和鉴定梅毒螺旋体(Tp)特异性抗原Tp0453及其截短蛋白(Tp0453-s),并用梅毒患者血清检测抗原反应性.方法:PCR扩增Tp0453和Tp0453-s基因,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Tp0453和pET-28a(+)-Tp0453-s,经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E.coli BL21 (DE3),对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用不同分期梅毒患者血清作为一抗,Western blot检测抗原反应性.结果:经鉴定,2个原核表达质粒均构建成功,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个蛋白大小与预期一致.Western blot检测显示2个蛋白均与梅毒患者血清特异性结合,而与非梅毒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结论: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Tp0453和Tp0453-s蛋白,2个蛋白均有良好的抗原反应性.

  • ERK在黑素瘤细胞和人正常黑色素细胞中的表达

    作者:张雪英;陈官芝;潘敏

    目的:研究ERK1/2和P-ERK1/2在人正常黑色素细胞和黑素瘤细胞A375中表达强度的差异,并分析其意义.方法:从健康青年人阴茎包皮中分离并培养原代黑色素细胞;传代培养黑素瘤细胞A375;Western-blot检测两种细胞中ERK1/2和P-ERK1/2的表达强度,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ERK1/2、P-ERK1/2在黑素瘤细胞A375的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人正常黑色素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75、104.39,P值均<0.01).结论:黑素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MAPK/ERK通路有关.

  • 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亚群及25-羟维生素-D3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戴淑文;郭庆;曾凡钦

    目的:观察25-羟维生素-D3(25-OH-D3)、树突状细胞(DCs)及其亚群在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初步探讨UCT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49例UCTD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采集UCT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25-OH-D3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pDCs、mDCs的水平.结果:49例UCTD患者临床表现中出现光敏感/颧部红斑30例(61.2%)、关节痛/关节炎28例(57.2%)、雷诺现象15例(30.6%);实验室指标异常者中ANA阳性45例(91.2%)、抗SSA阳性31例(63.3%)、白细胞减少15例(30.6%).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0.22±0.01)%]与对照组(0.14±0.01)%]相比升高;mDCs水平[(0.14±0.01)%)]较对照组[(0.09±0.01)%]相比升高;UCTD患者血清25-OH-D3水平[(41.99±1.91) nmol/L]较对照组[(56.38 ±2.72) nmol/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9、6.48、4.61,P值均<0.01).相关分析表明UCTD患者外周血pDCs水平与25-OH-D3水平呈负相关(r=-0.77,P<0.01).结论:UCTD患者临床表现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关节痛/关节炎及雷诺现象;实验室指标异常发生率高为抗ANA阳性,其次为抗SSA阳性及血液学异常.pDCs、mDCs、25-OH-D3可能参与UCTD的发病过程,25-OH-D3可能通过促进pDCs成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 疱疹样皮炎1例

    作者:彭星;田歆;刘玉梅

    患者,男,68岁.双侧肘膝关节伸侧红斑、水疱伴痒2月余.组织病理学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棘细胞间轻度水肿,局部可见表皮内疱,疱内中性粒细胞及渗液,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可见少量核尘.直接免疫荧光示IgA真皮乳头内点状阳性,IgG、IgM、C3均为阴性.诊断:疱疹样皮炎.

    关键词: 疱疹样皮炎
  • Sezary综合征1例

    作者:禹欢欢;肖阳娜;王晓华;蔡碧珊;饶朗;陈永锋

    报告1例Sezary综合征.患者男,70岁,反复躯干四肢红斑伴痒1年,加重半月.入院查体:双侧腹股沟各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皮肤专科检查:躯干、四肢红斑,脱屑,干燥,红皮样改变;双手掌、足底角化,脱屑,皲裂.组织病理示淋巴细胞移入表皮,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核不规则;免疫组化示:CD45RO(+)、CD3(+)、CD4(+)、CD8(-)、CD20(-);外周血涂片见异型淋巴细胞10%;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D4 +/CD8+为13.44,诊断:Sezary综合征.

    关键词: Sezary综合征
  • 头部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

    作者:莫盈锋;张玉娥;蒋俐华;李智卿;刘月美;金海英

    报告头部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患儿,男,出生4小时.出生后发现头顶指甲大小头皮缺损.皮肤科情况:头顶部见一处圆形头皮缺损,无头发,大小约2 cm×2 cm,中央凹陷,深度约0.3 cm,基底肉红色,无活动性出血,无渗液.诊断:头部先天性皮肤缺损.

    关键词: 皮肤缺损 先天性
  • 光动力联合皮肤微创清除术治疗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宋珊;周春红;叶浩森;陈立明;杨慧妮;冯军;梅淑清

    目的:比较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疗法联合皮肤微创清除术与单纯皮肤微创清除术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和复发率.方法:将40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0例采用5% ALA-PDT联合皮肤微创清除术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1~2次;对照组200例采用单纯皮肤微创清除术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2~4次.治疗后2、4、8周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记录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2、4周后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2.5%和90.5%,对照组分别为22.5%和41.0%;8周随访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3.5%和37.5%.2、4、8周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100.25、108.81、88.55,P值均<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ALA-PDT联合皮肤微创清除术治疗寻常痤疮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 注射用干扰素致重症药疹12例临床分析

    作者:胡荣欣;卢斯汉;李英;杜健群;许婍娴;汤琳

    目的:探讨注射用干扰素在治疗病毒性肝炎过程中导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体会.方法:收集我院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导致重症药疹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史、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结果:注射用干扰素所致重症药疹以重症多形红斑型为主,共9例,占75%,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例(16.7%),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例(8.3%).12例患者在停用干扰素并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后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注射用干扰素可导致重症药疹,应及时停用干扰素,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 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颉;徐冰冰

    目的:探讨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89例,治疗组给予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阿维A胶囊.2周为1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以及患者满意度评价,并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x2=11.40,P<0.05).治疗后2、4、6周,治疗组患者满意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随访3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6.0%,与对照组2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5,P<0.01).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x2 =2.36,P>0.05).结论: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优于单一用药,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点阵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贺安

    目的:观察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点阵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湿疹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慢性肥厚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点阵激光治疗,对照组仅外用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疗程均为3周,每周复诊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1、2、3周时的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钙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联合点阵激光治疗慢性肥厚性湿疹疗效好、安全,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推广.

  • 广东省孕前筛查梅毒血清学试验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作者:蒋敏;吴瑞珊;梁惠民;庞韬;王奇玲;郑立新;蒋涛

    目的:了解2013年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实验室孕前筛查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总体情况,分析影响计生服务网络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的相关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发放梅毒血清质控样本,各实验室按要求做梅毒血清学定性试验,统计分析各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2013年分4次发放质控样本,共计有464家实验室参评了2 320项梅毒血清学试验,全省总体符合率96.64%.梅毒螺旋体和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定性试验的总体符合率分别为98.44%和93.08%,两者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89%和0,假阳性率分别为6.63%和7.01%.结论:全省孕前筛查实验室梅毒血清学总体检测能力较好,但仍需加强室内质量控制,以促进梅毒血清学孕前筛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李志坚;石正琪;招文颖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 +/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 中药薰蒸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带状疱疹40例疗效观察

    作者:梁天山;吴艳华;李其林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腰和(或)背部带状疱疹病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熏蒸治疗,2组均治疗10天,观察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35例(87.5%);对照组治愈26例(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9,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止痛时间(t=3.50)、止疱时间(t=12.35)、结痂时间(t=6.22)以及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t=9.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熏蒸联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带状疱疹明显优于单纯的抗病毒治疗,为带状疱疹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中药熏蒸 带状疱疹
  • 不同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赵艳阳;黄永寿;黄晓明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慢性荨麻疹提供临床资料和参考.方法:选取我院门诊50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0例.对照组给予依巴斯汀10 mg/d,研究组给予依巴斯汀30 mg/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后的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8.8% (222/250),高于对照组的70.0%(175/250),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6,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11.6%(29/250),对照组为13.6%(34/250),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P=0.521).结论:与剂量10mg依巴斯汀比较,30mg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更好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值得在临床推广.

  • 小分子透明质酸在老年皮肤粘膜保健及炎症防御中的应用

    作者:惠觅宙;郭清;席丽艳

    透明质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根据分子量大小又分成大、中、小分子透明质酸.大、中分子透明质酸作为皮肤保健美容产品已被皮肤保健领域广泛接受,但近年来容易被皮肤粘膜吸收的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透明质酸日益受到重视,其功能明显优于大、中分子透明质酸,尤其是小分子透明质酸有可以促进皮肤抗微生物感染和自身防护能力的特殊功效.本文针对小分子透明质酸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老年皮肤粘膜保健和皮肤粘膜炎症防御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 梅毒血清学固定与细胞免疫的相关性

    作者:张晓辉;梁春梅;刘晗;杨立刚;陈征宇;柯吴坚

    梅毒血清学固定是梅毒治疗后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其机理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NK细胞数量的降低、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失衡、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升高、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均与梅毒血清学固定有关.

  •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在多种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王琦;韩凯;陈平姣;曾抗

    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具有显著药理活性和悠久应用历史的药物,在多种生物学活性中,其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尤为显著.为了减低毒性,提高疗效,国内外学者从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药理作用研究等方面探讨其抗病毒活性.本文综述了鬼臼毒素及其衍生物的对多种病毒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探索鬼臼毒素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合理利用以及新的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依据.

  •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2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作者:易江华;翁智胜;彭洁雯;廖梦怡;李晓辉;辛甜甜

    目的:分析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点.结果:2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3例,平均发病年龄(43.65±14.28)岁.皮疹表现为多形性损害,其中以溃疡、紫癜为主,分别占65.21%、56.52%,所有患者均有下肢受累,其中发生于小腿者占65.21%,大腿占21.74%,四肢同时受累占4.35%,泛发全身占8.70%.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闭塞,有管壁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坏死,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碎裂,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外渗.结论:皮肤变应性血管炎以多形性皮疹为主要表现,典型组织病理表现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可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确诊.

  • 广州市部分高校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性态度及性行为状况调查分析

    作者:汤少开;刘颖;黄雪梅;何婉苹;李锦亮;高可羡;叶兴东

    目的: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程度及性态度、性行为现状,为制订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及干预工作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问卷形式对本市几间高校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 656人,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全面,在6种性病中,平均能正确鉴别(2.86±1.65)种;性观念趋于开放化,性行为发生率较高(971/2 656,占36.56%),但安全套使用率低,部分大学生还存在多性伴、从事或接受商业性服务、饮酒或服用精神毒品类药物后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结论:应在高校中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普及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生殖健康知识,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误区,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技能,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发生态度及行为的改变,控制性病艾滋病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

  • 佛山市2004~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李志坚;何均初;王小坡;周业鹏

    目的:了解佛山市2004 ~2013年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SPSS15.0对2004 ~ 2013年佛山市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4~ 2013年佛山市累计报告梅毒病例47 632例,其中后天梅毒45 45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4.94/10万,年报告发病率缓慢上升,2012年达到高峰;Ⅰ+Ⅱ期梅毒年报告发病率曲线平缓;隐性梅毒年报告发病率与后天梅毒报告发病率变化基本一致;近十年胎传梅毒共报告2 1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17.4/10万活产数,2004至2007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呈波动下降趋势;年龄组别报告病例数多的是30~ 3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数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是工人、家务及待业、农民;顺德区和南海区病例数多.结论:青壮年是梅毒重点防治人群,但老年人群也不容忽视;要加强孕期妇女的梅毒筛查,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同时应加强梅毒监测,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我市梅毒的流行.

    关键词: 梅毒 流行病学
  • 定性研究与乘数法在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中的应用

    作者:王成;杨立刚;陈昂;何群;凌莉

    目的:调查估计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规模,了解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方法:采用“滚雪球”抽样法招募17名男性同性恋者,对其进行个人深入访谈,了解目标人群活动场所后,按场所分层,应用乘数法对广州市目标人群规模进行估计.结果:定性研究的访谈对象以20~25岁者居多,职业分布广,文化程度差别大;大多数被访者(14人)有幸福感;大部分(12人)表示生活感到有压力;大部分被访者(16人)能正确说出艾滋病预防与传播途径,多数人(12人)通过网络获取艾滋病相关知识;活动场所主要为公园类、酒吧类、浴池类等三类场所,乘数法估计广州市目标人群结果为24 893人(22 042~ 28 561人).结论:广州市男性同性恋人群生活压力较大,高危性行为普遍,已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 儿童皮肌炎

    作者:饶朗;陈文静;王晓华;禹欢欢;蔡碧珊;陈永锋

    患儿,女,6岁.主诉:下肢红斑1年,面部红斑、乏力伴发热8个月.现病史:患儿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红斑,自觉无瘙痒,无疼痛.8个月前,患儿面部眶周开始出现紫红斑,下肢红斑增多,融合成片.自觉乏力,食欲不佳,消瘦.近8个月以来反复发热,体温37.3~38℃.曾于外院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史及家族史:自幼体弱,体型偏瘦,无急慢性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皮肤科专科检查:双上眼睑及眶周红斑,双上臂伸侧、双侧肘、膝关节周围多个直径约1 cm红斑、丘疹;双下肢见网状青斑,散在紫红斑块,少许破溃、糜烂;双侧指间关节周围及掌指关节周围红斑、丘疹Gottron征阳性;四肢肌力4级.见图1~2.

    关键词: 皮肌炎 儿童
  • 抗核抗体在结缔组织病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永锋;王晓华

    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系以细胞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1].在结缔组织疾病中,细胞核的核仁、核内染色质、非组蛋白以及由RNA和相关蛋白构成的各种核糖核蛋白粒子都可以成为自身免疫反应攻击的靶子,继而产生ANA.迄今已有20余种抗核内各种不同成分的ANA被相继发现[2].其中不少抗体对疾病的诊断有高度特异性,已成为诊断某一疾病的血清标记性抗体,也有个别抗体被证实参与组织的病理损伤.

  • 中药熏蒸结合炉甘石洗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作者:李萍;汤楠;吴艳华;李其林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炉甘石洗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并探讨护理方法.方法:将60例亚急性湿疹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护理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皮损面予以处理,对照组仅以炉甘石洗剂涂擦,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清洁皮损,经中药熏蒸后,外用炉甘石洗剂.结果:护理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6,P<0.05).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特殊护理能提高炉甘石洗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疗效,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 麻风病防治新进展——第18届国际麻风大会会议精粹

    作者:沈建平

    第18届国际麻风大会于2013年9月16~21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市欧洲管理中心大厦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国代表约700名左右,其中中国代表约有70余名.大会的主题是“隐藏的挑战”,意味着虽然我们已经克服了许多困难,在麻风防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却仍然面临着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现将大会上报告的麻风防治主要新进展摘要如下.

皮肤性病诊疗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