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皮肤性病诊疗学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피부성병진료학잡지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东省皮肤病医院)
  • 影响因子: 0.66
  • 审稿时间: 1个月内
  • 国际刊号: 1674-8468
  • 国内刊号: 44-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6-247
  • 曾用名: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创刊时间: 199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广东
  • 主编: 曾凡钦
  • 类 别: 皮肤病与性病
期刊荣誉: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对寻常型银屑病 Th22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晓兰;邓列华;杨文彪;李秀娟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以及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2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NB-UVB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NB-UVB治疗20次,以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 PASI)评分评价疗效;取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用三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Th22细胞,ELISA法检测IL-6及IL-22的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B-UVB治疗后 PASI 评分明显下降( P<0.01);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外周血Th22、IL-6及IL-22的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外周血Th22细胞的百分比(1.19±0.31)%,血清IL-6的水平(15.27±1.66) pg/mL及IL-22的水平(38.52±3.31) pg/mL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值均<0.01),且三者水平高低均与PASI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NB-UVB可能通过影响Th22细胞及IL-6、IL-22细胞因子来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 伊曲康唑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甲真菌病对甲生长速度的影响

    作者:杨娴;李其林

    目的:运用伊曲康唑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甲真菌病,观察对患者甲生长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甲真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90例,实验组予伊曲康唑及辛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仅予伊曲康唑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做真菌镜检及培养,运用游标卡尺测量甲生长长度,计算每天生长速度。结果:停药后即刻、2个月、4个月,实验组的临床痊愈率和真菌学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甲生长速度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辛伐他汀能够加快甲的生长速度,有利于甲的生长,说明辛伐他汀发挥了增效剂的作用。

  • 双氢睾酮对人毛囊生长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贤燕;刘本;李英;陈智睿;梁盼盼;赖维;万苗坚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双氢睾酮( DHT)对体外培养人毛囊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的人毛囊培养于浓度为10-5 mol/L、10-6 mol/L、10-7 mol/L、10-8 mol/L、10-9 mol/L的DHT中,设置空白对照组,每日测量毛囊生长长度;运用免疫荧光技术评估各组毛囊毛母质细胞增殖程度。结果:不同浓度DHT对体外培养的毛囊生长产生不同影响:DHT培养浓度为10-5 mol/L、10-6 mol/L时抑制毛囊生长(正常对照组与DHT 10-5mol/L、10-6mol/L实验组毛囊每日平均生长长度相比,P值均<0.05),毛母质细胞增殖活性减弱,毛囊较早进入退行期;DHT培养浓度为10-7 mol/L时促进毛囊生长(正常对照组与DHT 10-7mol/L实验组毛囊每日平均生长长度相比,P<0.05),毛母质细胞增殖活性强,毛囊生长期(ana-gen)延长;DHT培养浓度为10-8 mol/L 、10-9 mol/L时对毛囊生长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正常对照组与DHT 10-8mol/L、10-9mol/L实验组毛囊每日平均生长长度相比,P值均>0.05)。结论:不同浓度DHT对体外培养毛囊生长的影响不同。

  • 347例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检测及分析

    作者:凌勇活;孙菲;张霞;阮建波

    目的:分析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的感染情况,为制定HPV感染的预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47例尖锐湿疣患者皮损组织进行HPV感染21种基因亚型检测。结果:347份 CA 组织标本中 HPV 阳性330例,检出率95.10%,21种HPV亚型均能检测出。排名位于前6位的亚型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HPV6(36.31%,126/347)、HPV11(29.39%,102/347)、HPV16(13.83%,48/347)、HPV52(11.24%,39/347)、HPV58(8.07%,28/347)、HPV39(8.07%,28/347)。单一低危型感染占31.82%(105/330),单一高危型感染占27.88%(92/330),多重感染占40.30%(133/330)。不同性别中,单一高危型和多重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 P<0.05),而单一低危型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中尖锐湿疣以 HPV6、HPV11、HPV16、HPV52、HPV58、HPV39为主,对今后研发针对本地区的预防性疫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构建以 eGFP 为报告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

    作者:陈志文;冯姣;蒋敏敏;陈春梅;肖星;何娅;易修文;陈庭金;席丽艳

    目的: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的毕赤酵母表达载体,为后续致病真菌功能基因的eGFP融合基因过表达作铺垫。方法:利用In-Fusion系统构建eGFP的表达载体PPICZαB-eGFP,氯化锂转化毕赤酵母X33,通过含Zeocin(100μg/mL)抗性的YPD培养基筛选,将得到的菌落X33-eGFP以引物3′-AOX/5′-AOX及 eGFP-F/eGFP-R进行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验证eGFP片段是否成功插入,后甲醛诱导表达。结果:以 X33-eGFP为模板的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片段eGFP成功插入至载体中,测序验证无突变。经甲醛诱导后的毕赤酵母X33-eGFP在蓝色荧光激发下,可观察到发出绿色荧光。结论:成功建立了毕赤酵母X33-eGFP,且证明了eGFP片段可以在毕赤酵母AOX启动子中得到表达。

  • 临床沙眼衣原体分离株对阿奇霉素敏感性及其耐药基因的检测

    作者:陈文韬;薛耀华;麦志达;郑碧英;郑和平

    目的:检测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性及常见耐药基因。方法:收集McCoy细胞培养阳性的111株沙眼衣原体临床菌株,PCR法扩增阿奇霉素耐药相关23S rRNA基因、核糖体蛋白L4基因以及L22基因,进行电泳并测序;随机选取46株临床菌株进行阿奇霉素药敏试验。结果:111株沙眼衣原体均未见常见耐药基因突变。46株沙眼衣原体对阿奇霉素小抑菌浓度( MIC)为0.08~0.32μg/mL,其中MIC50、MIC90分别为0.08μg/mL、0.16μg/mL。结论:广州地区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菌株对阿奇霉素敏感且无常见耐药基因突变。

  • 皮肤利什曼病1例

    作者:阙守红;王柳苑;陈文静;潘慧清;陈永锋

    报告1例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男,20岁,汉族,45天前曾去伊朗进行贸易生意,回国后7天无明显诱因左前臂出现丘疹,搔抓后局部形成溃疡、坏死,曾多次到当地就诊(具体不详)均无明显改善,背部、右手臂及左下肢亦出现相似皮疹,伴轻压痛。皮肤病理:真皮浅层、血管、附件周围较致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核尘,少许浆细胞团块浸润,见较多针尖大小嗜碱性颗粒状物质。抗酸染色:阴性。 PAS染色:针尖物部分阳性。 Gimsa染色:真皮组织细胞内可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六胺银染色:阳性。患者随后在外院行利什曼原虫PCR结果显示阳性,血清抗体阳性。终诊断为:皮肤利什曼病。

    关键词: 利什曼病
  •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1例

    作者:谢杰;林尔艺;艾菁;刘雅慧;阙守红;黎明;杨斌;顾有守

    报告1例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男,22岁,四肢及项部色素减退斑21年。查体:项部、四肢弥漫性黑褐色斑,其上有较多色素减退斑,大小不一,少数融合,对称分布。皮损病理检查:表皮灶性角化过度,表皮下裂隙,真皮乳头见嗜伊红均质物沉积,可见较多色素滴落及噬黑素细胞,血管周围少许淋巴细胞。甲基紫染色阳性。根据临床表现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误诊1例

    作者:张静;李莉;王琦;曾抗

    患者男,70岁。反复四肢、躯干结节、斑块伴发热半年,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结缔组织病”。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可见无浸润带,真皮浅深层灶片状炎细胞浸润。真皮内血管、神经、汗腺周围可见泡沫样细胞聚集。特殊染色: AFB (+)、GMS (-)、PAS (-)、GRAM (-)。组织液抗酸染色镜检结果:右耳垂5+,右眉弓6+,右颧6+,下颌6+,平均细菌密度指数5.75。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Ⅱ型麻风反应。患者曾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一直误诊误治,未正确诊断,皮肤科医生应加强对麻风的认识和警惕性。

  • 2016年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研究进展学习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七届中医皮肤科国际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作者:

  • 卢帕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黄久遂;张丽丹;林玲;李薇;孙昌洁;吴小纯

    目的:探讨卢帕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近期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39例给予口服卢帕他定片,每次10 mg,每日1次;对照组37例口服氯雷他定每次10 mg,每日1次。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痊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9.5%。对照组痊愈14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8.4%。结论:卢帕他定片可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疹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手术后切口部位坏疽性脓皮病5例分析

    作者:易恒安;李敏;邱宇芬;张弘;莫令君;王京

    目的:分析5例手术后切口部位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便于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2015年间诊治的5例手术后切口部位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病历资料。结果:5例手术后切口部位坏疽性脓皮病患者,男1例,女4例,平均发病年龄56岁。1例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例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且既往曾诊断过坏疽性脓皮病。手术后至发病的平均时间为12天。3例在诊断明确并用药前曾行清创术治疗,病情不同程度加重。全部患者诊断明确后,均给予系统用激素联合环孢菌素治疗,达到完全缓解,随访9个月~11年,4例未见复发,有1例复发。结论:手术后切口部位坏疽性脓皮病是少见的术后并发症,早期诊断并合理治疗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局部清创加重病情,增加致死率。

  • 淋巴瘤样丘疹病7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作者:谢瑶新;吴伟芬;庄建波

    目的:探讨淋巴瘤样丘疹病( LyP )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7例患者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31.9岁,病程2周~10年;皮损多形性,初起表现为丘疹及小结节,逐渐出现中央坏死,后期为萎缩性疤痕,个别患者可伴有轻度瘙痒;皮肤组织病理以A型多,表现为真皮浅中层大量淋巴细胞,大致呈楔形浸润,部分细胞大、核深染,见核分裂像;部分细胞核大,呈泡状,胞浆淡染,可混杂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免疫组化均显示大细胞CD30+。5例患者给予小剂量甲氨蝶呤等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易误诊,诊断需临床密切结合组织病理。

  • 154例甲脱落与手足口病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俊兰;张东兴

    目的:探讨甲脱落与手足口病的临床关系。方法:针对154例在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甲脱落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4例患者年龄3月~21岁,平均发病年龄(3.32±1.42)岁,共572个趾指甲受累,平均每个患者4.5个趾指甲受累,其中127例(82.5%)患儿出现甲脱落前1~8周曾有手足口病史。结论:手足口病与甲脱落关系密切,甲脱落是否由病毒引起尚无定论,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甲脱落 手足口病
  • 5%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作者:尚智伟;冯海瑕;王为平;付宏伟

    目的:探讨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将165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上臂内侧皮下注射转移因子注射液,每次1支,每周2次,共15次,同时隔晚临睡前用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患处。对照组仅隔晚临睡前用咪喹莫特乳膏外搽患处。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差异。对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疣体消退者分别随访4周、8周、12周,比较两组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76%,对照组有效率为77.5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6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疣体消退者随诊4周、8周、12周复发率分别为6.67%、10.00%、15.00%和28.57%、33.33%、40.48%,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咪喹莫特乳膏联合转移因子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治愈率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价格便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Nrf2信号通路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尔婷;彭丽倩;刘清;江娜;李华平;朱慧兰

    Nrf2信号通路是缓解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时重要的抗氧化应激通路,其转录激活过程是整个氧化应激过程关键步骤,在抵抗外界氧化应激损伤过程中维持体内氧化还原平衡,提高细胞抗氧化应激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概述Nrf2信号通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外显子测序在遗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

    作者:周志明;张锡宝

    迄今为止,发现的遗传性皮肤病约为330种,但是绝大部分的遗传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或未完全明确。目前,外显子测序技术已经应用到寻找与各种复杂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和易感基因的研究中,已有多篇该技术用于逆向性痤疮、掌跖角化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疾病的文献报道,说明该技术在遗传性皮肤病研究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皮肤中泌乳素生理功能及其在皮肤病中的作用

    作者:程云龙;盛萍;樊翌明

    皮肤是垂体外泌乳素( prolactin,PRL)的重要合成部位及靶向器官。泌乳素及其受体表达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皮肤附属器、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免疫细胞中,参与调节细胞增殖与分化、毛囊周期、免疫应答等生理过程。本文综述PRL及其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白塞病、干燥综合征、银屑病、痤疮、脱发等皮肤病中的作用。

  • 性病门诊患者梅毒与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作者:刘晗;杨立刚;梁春梅;张瑶红;洪璇;陈征宇;柯吴坚;张晓辉;高钰琳

    目的:了解性病患者对梅毒、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干预工作提供线索和数据。方法:采用统一的梅毒、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问卷对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7月间的202例性病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梅毒、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分析影响知晓率的因素。结果:参与调查人员年龄以20~30岁为主,占56.93%;职业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工商户、文员、学生为主,分别占19.80%、19.80%、13.86%和7.92%;同性恋者占19.31%。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81.19%)高于梅毒知晓率(67.33%)(χ2=10.15,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梅毒、艾滋病知晓率均高于高中及以下者( P值均<0.05);同性恋者知晓率高于异性恋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获得途径以电视为主,占57.43%。结论:性病门诊患者艾滋病知晓率明显高于梅毒知晓率,梅毒、艾滋病知识各题知晓率间也有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取向是影响梅毒、艾滋病知晓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大对梅毒等其他性病的宣传教育。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的性健康教育促进方案,以提高大众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性病预防意识,避免或减少性病的发生。

  • 广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 STD/HIV 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及就诊延误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作者:何婉苹;梁容娇;庄锦填;汤少开;梁凤兴;林壬娇;朱慧兰;叶兴东

    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 MSM )人群 STD/HIV 相关高危行为特征和就诊延误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对参加STD/HIV自愿咨询检测且已经出现疑似STD/HIV感染相关症状、近2年内发生过同性性行为的MSM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HIV和梅毒。结果:共调查313名MSM,38.02%近2年内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40.89%拥有固定的同性性伴,肛交性行为中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47.04%。本次病程中80.51%发生就诊延误,首次就诊间隔时间平均为30天,影响就诊延误的因素主要包括职业、对同性恋的态度、近2年是否发生异性性行为、是否曾患其它非梅毒性病、就诊频次、是否暂停性生活。血清学监测结果HIV感染率为20.77%,现症梅毒感染率为6.39%,同时感染HIV和梅毒的比例为4.79%,就诊延误发生者的HIV感染率和梅毒感染率均高于未发生就诊延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广州市MSM人群HIV感染率高,高危行为普遍存在,就诊延误发生率高,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质量以减少就诊延误的发生。

  • 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性病感染现状及艾滋病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赵培祯;黄澍杰;陈磊;刘凤英;沈鸿程;张晔;任旭琦;唐卫明;郑和平;杨斌;杨立刚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性病感染的现状,分析影响其艾滋病知识的因素,为下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利用问卷调查来进行数据收集,问卷内容包括病人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性病感染状态等。结果:研究共纳入456名就诊者,平均年龄为(34.06±11.40)岁;HIV感染率为3.29%,尖锐湿疣感染率为16.23%,生殖器疱疹为6.80%,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为5.48%,淋病为4.17%,梅毒为3.95%;26.75%的就诊者仅感染1种性病,2.41%的就诊者同时感染2种,0.44%就诊者同时感染4种,0.66%同时感染5种,无就诊者同时感染3种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为37.94%,教育程度低、年龄较大、已婚、月收入低和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结论:应加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各种性病的筛查,为其提供一整套规范化的诊疗服务,同时加强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做好重点人群性病艾滋病的一级预防。

  • 球形孢子丝菌致面部孢子丝菌病

    作者:

    关键词: 球形 孢子丝菌 面部
  • 球形孢子丝菌致面部孢子丝菌病

    作者:陈阳霞;曾维英;程庆;黄进梅;席丽艳;刘红芳

    患者女,56岁,农民。
      主诉:右面部红色丘疹、斑块1年。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出现一个针尖大小红色丘疹,后其周围出现类似几个丘疹,并逐渐增大融合成斑块,部分上覆少量黄色和暗红色痂,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曾于外院就诊,具体诊断不详,未予治疗。后类似皮疹逐渐增多,向下蔓延至颏部及颏下部。否认局部外伤史。为明确诊断于2016年3月9日来我院门诊就诊。

  • 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作者:王洪生;陈燕清

    非结核分枝杆菌(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杆菌和麻风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可引起多种不同系统和器官感染,主要受累器官为肺、淋巴结、皮肤、软组织和骨,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随着 HIV 感染患者的增多及免疫抑制剂等使用的增加, NTM 感染的报道日益增多,尤其是近10年来我国皮肤NTM感染连续多次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1-9]。

  • 2016年国家级复杂难治皮肤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即将开班

    作者: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皮肤性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将于2016年8月12-14日在广州市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复杂难治皮肤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61904120007(国)〕,学习班将邀请多位国内皮肤性病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将举行本年度第二期疑难病例大会诊。欢迎各医疗机构从事皮肤病临床诊疗的医务人员踊跃报名。参加学习班的学员将获得国家级I类学分10分(请携带学分卡)。

  • 书讯

    作者:

    关键词:
  • 2016年广东省第三届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新进展学习班暨广东省针灸学会腧穴外治专业委员会年会通知

    作者:

皮肤性病诊疗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