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陈彧;万峰;江龙;陈生龙;王新生;沈冬焱

    目的:总结分析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30 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方法:88例中包括PTCA史18例,溶栓治疗后12例,梗死后心绞痛26例,心源性休克9例,左主干病变25例.其中急诊手术26例.结果:采用非体外循环法75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13例,平均旁路移植血管数(3.4±0.9)支,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4例.住院死亡5例,均为心源性休克下进行的急诊手术.术后早期急性左心衰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频发室性早搏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起搏治疗2例,药物治疗好转.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30 d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必要而可行的,选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 87例AMI紧急PTCA加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作者:向岚;曹萍

    目的加强AMI介入治疗术前、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对87例AMI紧急PTCA加支架植入术,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拔管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健康指导.结果术后病人安全度过卧床期.其中7例术后穿刺局部渗血、血肿形成,5例拔管后出现低血压等,经积极治疗护理痊愈.结论PTCA加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正确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AMI患者PCI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吴军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2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冠脉造影复查结果将其分为再狭窄组(n=41,出现血管再狭窄)和非再狭窄组(n=79,未出现血管再狭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结果]再狭窄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的高于非再狭窄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再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清VEGF、hs-CRP、PAPP-A、MMP-9、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3、d7再狭窄组血清VEGF、hs-CRP、PAPP-A、MMP-9、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再狭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血清VEGF、hs-CRP、PAPP-A、MMP-9、IL-10水平升高,对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王文斌;曹树军;唐学弘;传波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就诊于本院心内科行PCI的37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CI术中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无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两组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达峰值时间、抬高的ST段回落情况、住院时间,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心脏性死亡、休克、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比较术后d30的两组患者心脏彩超结果.[结果]心律失常组PCI时间窗显著早于无心律失常组,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均得到有效控制.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心律失常组有较高的ST段回落幅度,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d30时心律失常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中可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只要及时处理,预后良好.

  • PCI、CCU对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宁;司定然;商惠萍;王恒亮;张金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及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对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19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终临床综合诊治情况及患者和家属意愿,将其分为急诊组、普通病床组、PCI组、CCU组、PCI+CCU组.分别于入院d1、d2、d4检测各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水平,入院d10检测患者血清AST、ALT、Cr水平.所有患者入院d3~5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入院d2各组患者血清CK-M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入院d4各组患者血清cTnⅠ、AST、ALT、Cr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普通病床组、CCU组患者血清cTnⅠ水平均显著高于PCI组、PCI+CCU组;普通病床组的血清AST水平显著高于PCI组、PCI+ CCU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 CCU组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普通病床组、CCU组;PCI+ CCU组血清Cr水平低于普通病床组、PCI组、CCU组;入院d10普通病床组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PCI组、CCU组、PCI+CCU组;CCU组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PCI+ CCU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普通病床组LVEF显著低于PCI组、CCU组、PCI+ CCU组.入院d10普通病床组的存活率显著低于PCI组、CCU组、PCI+ CCU组.[结论]急诊PCI术后收治至CCU病床是治疗STEMI患者的佳方案.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院内病死率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马春剑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术后院内病死率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PCI术的157例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病死将其分为观察组(院内病死,n=32)和对照组(未发生院内病死好转出院,n=125).记录其实验室指标血清肌钙蛋白I(cTnI)、RDW、高密度脂蛋白胆固(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根据患者PCI术中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病变情况,记录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数目(CAD);记录PCI术后患者行心脏彩色超声所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RDW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及RDW与在院死亡率及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清cTnI水平、LVEF、RDW显著高于对照组,三支CAD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W与cTnI呈显著正相关(r=0.553,P<0.001).应用ROC曲线分析RDW预测在院期间死亡事件的效能,其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73(0.62~0.83),其佳诊断界值为12.4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DW>12.41%是患者院内病死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08,P<0.05).[结论]RDW可以作为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在院期间病死事件的指标,RDW>12.41%可增加患者院内病死率,不利于患者近期预后.

  • PCI救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近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金杰;曾光豪;潘慧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疗效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338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分析其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338例AMI患者经PCI术后病变血管再通率为902.4%(305/338),术后6个月复查时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601.6±72.3)%,明显高于术前(327.8±6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期间,55例AMI患者发生再梗死、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血管事件,不良预后总发生率为162.7%(55/338).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源性休克、血清肌酐(S C r)水平及梗死面积均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I治疗老年AMI能有效实现血管再通,但高龄、多支血管病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SCr及AMI发病前发生心源性休克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可对上述因素积极干预,改善AMI患者预后.

  • 山莨菪碱及rhBNP单用或联合对AMI行PCI术患者冠脉微循环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作者:李松;江倩;彭丹;覃松柏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及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单用或联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冠脉微循环及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行PCI术的150例AMI患者分成A、B、C三组,各50例.A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PCI术,B组在A组基础上于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后立即予以冠脉内注射rhBNP治疗,C组在B组基础上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球囊扩张前予以冠脉内注射山莨菪碱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左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治疗指数(LVMI)]结果差异,记录其术后血流灌注分级(TMPG)情况、心肌灌注损伤并发症[无复流现象(NRP)、低血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时,三组CK-MB、cTnI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C组B组>A组(均P<0.05).B、C组术后TMPG 0~1级率及术后1个月内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组NRP、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山莨菪碱+rhBNP疗法在AMI患者的PCI治疗中对减轻其心肌血流再灌注损伤程度、改善冠脉微循环状态等具有积极意义.

  • β2微球蛋白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 PCI 术后心肾功能的评价意义

    作者:张丽;姚艳敏;宋巧凤;王希柱;闫玉敏;周文华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对心肾功能评价的意义。【方法】本院确诊为 AMI 并进行 PCI 的患者244例,根据β2‐MG 值范围分为β2‐MG正常组(A 组)129例和β2‐MG 升高组(B 组)115例。比较两组血肌酐、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心功能(Kil‐lip 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蛋白(NT‐proBNP)、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者的血肌酐值均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A 组患者的血肌酐值为(66.2±16.3)μmol/L ,明显低于 B 组(79.4±18.5)μmol/L ,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B 组患者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 A 组( P <0.05),两组患者舒张压和 SpO2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② B 组患者 Killip 心功能分级为Ⅲ级和Ⅳ级的占20%(23/115),明显高于A 组7.0%(9/129),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 B 组 NT‐proBNP 水平明显高于 A 组( P <0.05);③两组术中情况比较,B 组患者出现2支及以上病变血管的例数为40例,占34.8%,较 A 组12.4%(16/129)明显升高( P <0.05)。 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B 组肾损害发生率为14.8%(17/115),明显高于 A 组 2.3%(3/129),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05)。【结论】β2‐MG 浓度的测定对于早期判断 AMI 患者 PCI 术后肾功能异常具有重要意义,与 NT‐proBNP 联合使用具有更好的价值,其可以用于心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初步筛查。

  • 超高龄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功能的远期观察

    作者:车玫;许嘉鸿

    [目的]探讨超高龄(≥80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脏功能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超高龄(≥80岁)心肌梗死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2),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冠状动脉造影以及PCI治疗,对所有入选的患者记录住院期间的所有观察指标数据,并通过门诊检测以及通过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所有观察指标数据,随访的平均时间为3~5年,所有指标均采用随访后一次所记录的数据,记录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球形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E峰、A峰和E峰减速时间,比较两组存活率.[结果]观察组患者LVESV、LVEDV均显著小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长轴直径与左心室短轴直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球形指数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IVST)与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LVMI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E峰显著高于对照组,A峰显著低于对照组,E/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E峰减速时间显著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因心衰导致死亡1例,对照组由于心肌梗死以及并发症导致死亡7例,观察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62% vs 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894,P=0.027).[结论]超高龄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的远期疗效,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5年生存率.

  • 规范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临床价值

    作者:弓梅芳;张麟;刘芳

    【目的】探讨规范随访对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终点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发生率、心功能改善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218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随访情况分为规范组( n=61),非规范组( n=112),未随访组( n =45)。记录所有患者住院期间临床资料、随访术后三年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规范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它两组,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小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1,P <0.05);三组全因死亡率、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规范组随访前后LVEF明显上升,LVSD、LVDD均明显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冠脉搭桥术后坚持规范随访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低,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 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董彦文;牧骑;祁宏;王凯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急诊PCI的70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按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通心络组36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12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可溶性CD40L配体(sCD40L)、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T-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心络组PCI术后的hs-CRP、sCD40L、ET-1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P<0.01),而NO浓度较常规治疗组高(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降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猪iPS细胞移植治疗猪心肌梗死模型的应用研究

    作者:廖莉;孙智山;曾建平

    目的 利用转缝隙连接蛋白43/闭锁小带-1(CX43/ZO-1)双基因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移植猪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对梗死心肌的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球囊堵塞前降支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冠脉内分别注射1640培养基(安慰剂组)、转CX43的iPS细胞、转CX43/ZO-1基因ips细胞;3个月后使用免疫电子显微镜及心脏彩超技术评价疗效.结果 转CX43/ZO-1基因iPS组与安慰剂组和转CX43的iPS组相比,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梗死区与正常心肌交界区可见到大量岛状心肌细胞、血管及完整的闰盘结构,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结论 转CX43/ZO-1双基因ips细胞可促进猪心肌梗死模型心肌细胞再生及心功能恢复.

  • 高压氧对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应性研究

    作者:张红;罗学胜;蒋功达;陈晓

    目的 探讨高压氧是否能有效提高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移植效应.方法 7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AMI)组、干细胞移植(MSCs)组、高压氧(HBO)组、干细胞移植+高压氧(MSCs+ HBO)组.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模型建立后第1天进行高压氧治疗30 d.心肌梗死后第3天进行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干细胞移植后第7天行心肌组织HE染色观察梗死心肌组织病理性变化,干细胞移植后第4周行EDU染色观察移植干细胞的存活及增殖情况,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各组心功能状况.结果 (1)干细胞移植后第4周,MSCs+HBO组与MSCs组比较,心肌组织局部干细胞存活增殖率显著增高(276.6±73.8 vs 20.5 ±12.3,P<0.01);(2)干细胞移植后第7天,AMI组及MSCs组心肌梗死面积及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均显著高于HBO组及MSCs+ HBO组(P<0.01);(3)心肌梗死后4周,HBO、MSCs、MSCs+ HBO组较AMI组心功能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改善为显著者为MSCs+ HBO组(P<0.01),但除外舒张末期容积(P>0.05).结论 高压氧辅助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心肌炎性损伤显著减轻,心功能明显改善,则提示高压氧能够增强干细胞在受损心肌局部的增殖活性,从而有效提高干细胞治疗AMI的移植效应.

  • 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NSTEMI患者PCI术后冠脉微循环功能影响的研究

    作者:范永臻;黄河;吴名星;黄浩波;彭辉兵;谢立强;刘元;易文艳;周丽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服用替格瑞罗和氯吡格雷对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本院60例以NSTEMI入院并在入院48 h内成功行PCI术及在PCI术后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系数(IMR)检测的患者,将60例患者按PCI术前服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分为替格瑞洛组(n=30)和氯吡格雷组(n=30),对比两组PCI术后IMR之间差异.结果 替格瑞洛组PCI术后IMR值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8.60±4.76 vs 24.68±6.31,P<0.01),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之间一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结论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相比术前服用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可改善冠脉微循环功能使患者临床获益.

  • MSCSHH心肌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夏礼;唐滔;伍明;吴晓明;周文武;史进;王文祥

    目的 探讨Sonic hedgehog(SHH)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移植大鼠心梗区后,血管新生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结扎法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40只).分别在梗死周边部位移植BMMSCSHH(转染组)、等量的BMMSC(细胞组)、BMMSC和pcDNA3.1-Shh DNA的混合物(混合组)、单纯pcDNA3.1-Shh DNA质粒(基因组)、等容积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移植后第1、2、4、8周每组分别取10只为标本,qPCR检测移植后各组间移植部位Ptc1、Gli-2、COUP-TFⅡ等SHH信号传导通路下游基因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ng-1促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 移植后第7天,转染组移植部位SHH下游基因Ptc1、Gli-2、COUP-TFⅡ表达分别较对照组、细胞组、基因组、混合组上调(Ptc1:P<0.01,P<0.01,P<0.05,P<0.05; COUP-TF Ⅱ:P<0.01,P<0.01,P<0.05,P<0.05;Gli-2:P<0.01,P<0.01,P<0.05,P<0.05);转染组VEGF、Ang-1等促血管再生因子分别较对照组、细胞组、基因组表达上调(VEGF:P<0.01,P<0.05,P<0.05;Ang-1:P<0.01,P<0.05,P<0.05),而与混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表达上升的趋势(VEGF:P=0.147,Ang-1:P=0.15).而在后续第2、4、8周检测上述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转染SHH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心梗区后通过上调其下游基因表达促进血管新生,其作用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

  • SHH基因转染BMMSC心肌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

    作者:杨曙光;伍明;唐滔;吴晓明;周文武;宋逢林

    目的 探讨SHH(Sonic hedgehog)基因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HH)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区移植部位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获得BMMSC后,电转染法将SHH基因转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实验动物20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5组,每组40只;分别在梗死与正常交界部位移植BMMSCSHH(转染组)、等量的BMMSC(细胞组)、pcDNA3.1-Shh DNA(基因组)、BMMSC和pcDNA3.1-Shh DNA的混合物(混合组)、等容积的低糖DMEM培养基(对照组).于移植后第8周取正常心肌与心肌梗死交界区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血管,通过血管密度分析法分析各组间交界区血管密度差异.结果 经CD34免疫组化染色后行血管密度分析显示:转染组(36.48±5.22)较对照组(16.71±3.41)血管密度增加(P<0.01);较细胞组(29.46±2.27)、基因组(28.78±2.91)及混合组(29.55±4.55)血管密度增加(P<0.05).结论 BMMSCSHH移植能有效表达目的 基因、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转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围术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

    作者:许研;董爱芝;巩林静;易正蓉;李明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GI)围术期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240例AMI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并根据随机数字余数分组法分为辛伐他汀组、替罗非班组、联合组和常规PCI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各组冠脉复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30 d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血管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TIMI)3级血流的获得率(95.0%)明显高于替罗菲班组(86.7%)、辛伐他汀组(80.0%)及对照组(70.0%,P<0.01);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4±3.7)%]明显高于替罗非班组[(50±4.2)%]、辛伐他汀组[(49±6.1)%]和对照组[(45±5.4),P <0.01];联合组术后1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7%)明显低于辛伐他汀组(8.3%)、替罗非班组(8.3%)及对照组(23.3%,P<0.01);联合治疗组心脏炎症相关指标均优于其他组别(P<0.01),且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老年AMI患者PCI围术期联合应用辛伐他汀和替罗非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手术造成的心肌损伤及炎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且具有临床安全性.

  • 心肌梗死早期与择期PCI近期临床预后的对照研究

    作者:张明;杨立绘

    目的 比较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临床预后.方法 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PCI组和择期PCI组,比较两组6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早期PCI组心绞痛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术等方面均明显优于择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CI能明显改善AMI患者的近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心肌梗死单个核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王秋英;李莘;赵书平;王薇

    目的: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评价心肌梗死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健康杂种犬20只结扎冠脉左前降支后分为两组,分离纯化后的单个核细胞注射到实验组梗死心肌内,对照组注射无血清培养基.利用DTI在术前、术后3d和术后1月于心尖四腔和左室短轴切面,取左室前壁、后壁、侧壁、室间隔以及二尖瓣环的DTI频谱曲线,测量收缩期波(S波),舒张早期波(E波)和舒张晚期波(A波)峰值速度,计算E/A比值.结果:实验组术后3d梗死节段和二尖瓣环的S波、E波峰值速度较术前明显减低, A波峰值速度增高,且E/A<1.非梗死节段S波、E波和A波峰值速度明显增高,术后1月梗死节段和二尖瓣环的S波、E波峰值速度较术后3d明显增高, A波峰值速度变化不明显;非梗死节段S波、E波和A波峰值速度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后3d缺血和非梗死节段各参数与实验组相同;术后1月梗死节段和二尖瓣环S波、A波峰值速度较术后3d减低,E波峰值速度明显增高,E/A比值>2;非梗死节段各参数较术后3d增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TI能够准确检测出左室节段性和整体的组织运动速度,反映心肌梗死单个核细胞移植前、后心功能的变化.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