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咸苦辛酸属性体用论

    作者:王华楠

    阴阳互根互用,是五行五脏体用功能关系的基础.五脏体用功能通过五味功能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以实现,并运用于临床调节五脏功能的治疗中.

    关键词: 体用 五味 学术探讨
  • 五味与五脏浅析

    作者:朱春沁

    "味"是指饮食或中药的本身所固有的气味,五味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不仅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着基本的营养物质,而且在疾病时则起到充养正气、祛除邪气和康复疾病的重要作用.因为所谓疾病就是人体的气血阴阳发生了偏颇,并导致其生理功能或生命活动出现障碍,机体内在的稳态被打破,出现了病理性的改变和征象,而食物或药物正是利用其气味来"补偏救弊",调整阴阳以恢复机体的稳态,利用食物或药物的气味进行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保健及益寿延年是中医的主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五味 五脏
  •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辨识

    作者: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

    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相关论述启发下,探讨了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认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成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 《神农本草经》疗“五脏”用药属性钩玄

    作者:李鑫举;赵志恒;周颖;宋瑞雯;张萍

    《神农本草经》重视五脏的重要性,强调“五脏”用药应注重药物的属性.该文初步对《本经》治疗“五脏”及其病证的用药进行了整理分类,发现其明言治疗“五脏”或“五内”有关的药物共计三品,四类,47味;四气五味多用药以性味甘、平为主;治疗“五脏”用药不仅有虚实之分,同时也说明“五脏”病证有虚实之别.

  • 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方金苗;杜武勋

    中药四气、五味药性理论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四气、五味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必须突出中医理论整体观思想,重视四气、五味药性间的密切联系,将四气、五味分别研究与整合分析相结合,并开拓性的运用新技术、新思路,才能推动研究的不断深入.

  • 治疗糖尿病上市中成药处方规律研究

    作者:陈新则;马浩玲;丁丽琴;张德芹;吴晓磊;伍明江

    目的:探讨治疗糖尿病常用中药处方规律,总结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用药特点.方法: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局(CFDA)批准上市生产的中成药数据库中,以糖尿病、消渴为关键词检索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运用SPSS19.0软件对各处方中药的用药频率、功效分类、四气、五味、归经频次与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目前已上市且功能主治有明确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品种有184个,涉及中药饮片204种,其中补虚药使用频率高,其次为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平性、微温、寒性和微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肾、肺、脾、肝经.结论:目前已上市治疗糖尿病中成药用药以补虚药和清热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反映了糖尿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特点和攻补兼施的用药规律,对临床医生治疗糖尿病遣药组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肝毒性中药与中药药性的关系

    作者:林小琪;靳洪涛

    目的: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144种具有肝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中寒温性药物、苦辛甘味药物、归肝肺经药物居多,有肝毒性中药也有这种趋势,肝毒性中药与一般中药在四气五味归经方面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结论:提示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归经无相关性.

  • 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

    作者:陈晓红

    目的:探讨茎木类中药的药性特点.方法:以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植物类中药(439种)为样本,从中得到29种以茎木类入药的中药,分别统计439种(对照组)和29种(茎木类组)中药药性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茎木组中温性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药性寒者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五味及归经未见明显特点,茎木类中药具有祛风湿功能(P<0.01).结论:茎木类中药在药性特点上有其规律性,可能具有共同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 对中药理论构建的思考

    作者:刘鹏

    对中药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医疗实践、传统文化思维与哲学思维等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药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其外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模塑,但传统文化在认知事物时经常无法准确地呈现本质与界定因果,因而又制约着对中药的探索.古人阐释中药性效的多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假说的阶段,每种假说都有其适用范围与局限性,但古人对其却鲜有明确的界定,而且古人已有的假说也不足以解释中药得以发挥效用的全部.对传统中药理论的评判,有赖于多种形式的实践与检验.

    关键词: 中药 四气 五味 归经
  • 中药五味中"辛以润之"的理论探讨

    作者:尹刚

    中药中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其早记载,据目前资料,见于《尚书·洪范》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又云:"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

    关键词: 中药 五味 辛以润之
  • 从五味偏嗜论治肾脏疾病

    作者:宋立群;吕聪

    五味偏嗜指酸、苦、甘、辛、咸5种味道太过,无论是药物五味还是饮食五味都与人体有密切的关系.五味对五脏有滋养作用,但如偏嗜或久用,就会引起相应脏腑之气增加,偏胜,使该脏腑的平衡失调而发生疾病.如过咸:咸味作用于肾脏,易损伤肾中精气,肾气虚耗,温煦不利,水邪上犯,若上凌脾土,导致筋肉短缩,若水气凌心,则发为水肿,惊悸等.

  • 《伤寒论》药食同用治疗探究

    作者:张玉岭

    <伤寒论>共计10卷,22篇,397法,112方,用药90余种,因其组合有度,结构严谨,用药精当,故疗效卓著,被誉为"经方之祖".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医药著作,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视为规矩准绳.尤其是药食同用的临床应用,对提高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饮食调味善辨利弊

    作者:艾先立

    国人历来重视饮食调味,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史,很大一部分载录的是食物调味.三千多年前的<周礼·天官家宰>有烹饪调味叙述,列出"八珍"、"三羹"等美味名菜.春秋战国时期,洛阳有烹饪调味专著,那时人们对菜肴的色、香、味有了一定需求,渐进演绎为以孔子和吕不韦为代表的两大菜系,强调饮食的五味、五香等.

  • 熊胆真的能解酒护肝吗?

    作者:谭敦民

    近日,在酒店吃饭,看到了惊人的一幕: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喝得红头涨脸的金老板突然拿出一个小瓶,倒出一粒药,就着啤酒咽了下去,然后向酒友炫耀:"我胃不好,一般很少喝酒,可是今天我喝了好多酒,知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有这个……"他就势把小瓶举到桌子中间.酒友们隐约看见"熊胆"字样,"你们信不信,就这个小药丸,我吃一粒还能喝两瓶."

  • 张仲景

    作者:鲁湾

    他不仅以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成为"医圣",而且从病因学的角度提出养生观点,如养慎、调和五味、提倡导引等.他的<伤寒杂病论>处处闪烁着养生思想亮点.这样使养生有了一个新的视角,揭示养生与疾病的内在联系,把养生建立在了更坚实的基础上,更便于人们操作.他还把养生和人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认为社会实践不能以牺牲个人健康为代价.

  • 中药寒热与五味属性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杜虹韦;赵欣蕾;赫天兰;韩德强;姚琳

    目的:从量化角度探讨中药性能中的寒热属性与五味属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现代文献信息为基础,通过文献检索收集药性明确的常用中药,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中药寒热属性与五味属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寒热属性与五味属性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中药五味属性对中药的寒性属性的影响大于对中药热性属性的影响.

    关键词: 中药 寒热 五味 秩和
  • 浅析《黄帝内经》之药食五味观

    作者:丁然;占永久;黄广平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 黄芪五味辛甘汤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61例

    作者:李玉兰;郭燕华;董晓莉

    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指上气道各种疾病引起的咳嗽,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的总称.笔者以中药黄芪五味辛甘汤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6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有关标准,临床表现为咳嗽≥4周(晨起或入睡前),有痰、鼻塞、流涕或喉痒、咽干、有痰黏着感,并不停地清嗓;体征: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下流,咽部淋巴滤泡明显增生,黏膜淡暗肥厚;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3~14岁、同意参加本方案研究并能坚持完成全程治疗、无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者纳入本观察.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者,X线胸片检查有明确病变者,对本试验不够2个疗程者,合并肝病、肾病、代谢性疾病者.

  • 由"河图生成数"阐释五味

    作者:梁永林

    从"河图生成数"的数理中揭示出"天地合气,万物化生",阴阳相摩相荡而成百物.五行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提示以阴阳推论五味较五行推论五味更符合临床实际.气为阳,味为阴,气味阴阳"制中有生,生中有制,生化不息",才能维持隶属于五行的各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但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若制化失常,则会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病理变化.

  • 近10年关于中药药性的理论性研究及其分析

    作者:王磊;裴丽;杨云松

    对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层次探索是现代中药学发展的重要基础,近10年来关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可贵的成果,主要从文献及理论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并进行评价分析.期待以这些理论探讨为基础展现出中药药性理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摸索发展药性理论的更好方法.

210 条记录 6/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