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比较不同心电图编辑技术改善期前收缩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特点

    作者:徐同江;刘建新

    目前,冠状动脉CTA已经成为临床诊断和排查冠心病重要的无创影像检查手段[1]。扫描时患者的心律变化和是否能屏气配合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曝光过程中患者突发期前收缩常导致心电门控信号识别错误,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导致检查失败。研究结果显示,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配合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编辑可以改善心律不齐患者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2-3],但采用ECG编辑功能中何种技术方法效果佳尚不清楚。笔者旨在探讨忽略法(disable Sync)、删除法(delete Sync)、插入法(insert Sync)和移动法(shift R-peak)4种ECG编辑技术[4-5]改善期前收缩患者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探讨

    作者:杨瑞;王宏宇;陈晓荣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32例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并进行大密度投影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和仿真内窥镜,评价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各支的显示情况及对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横断面图像对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89%(28/32)、94%(30/32)和81%(26/32).结论 多层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及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术后复查的手段.

  • 回顾性心电门控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分支血管受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秋莲;贾玉琳;肖喜刚

    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比较新型的主动脉显影技术,它不仅能够获取常规非心电门控CTA获得的信息,还能够通过多期相动态重建,获取急性主动脉夹层内膜片的动态变化及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程度的信息.因此,在急性主动脉夹层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下,回顾性心电门控主动脉CTA能够对动态受累的分支血管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 双源CT在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容积及功能中的价值

    作者:周舟;王道清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容积及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PAF患者心电门控扫描资料(扫描时PAF发作29例,未发作31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用同样方法扫描的30例无心肺疾病的对象为对照组。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分析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容积和功能。结果 PAF非发作组和 PAF发作组、对照组左心房大容积(LAVmax)分别为(102.32±30.36)ml、(120.71±41.58)ml和(93.36±18.82)ml;小容积(LAVmin)分别为(44.63±15.29)ml、(64.72±30.81)ml和(94.88±41.23)ml;PAF发作组LAVmax、LAVmin高于PAF非发作组和对照组,储器功能(LARV)、管道功能(LACV)及射血功能(LAEF)低于对照组(P<0.05)。 PAF非发作组、PAF 发作组和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分别为(139.21±26.65)ml、(130.94±36.83)ml 和(159.82±33.67)ml,收缩末期容积(LVESV)分别为(50.87±15.16)ml、(66.14±31.72)ml 和(54.91±18.85)ml;PAF发作组 LVEDV、LVEF 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作组左心室每搏射血量(LVSV)低于非发作组和对照组,且非发作组低于对照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评价左心功能是一种准确可行的方法,PAF患者左心房重构,功能受损,累及左心室,射血功能减弱,充盈增强,不发作时有不同程度恢复。

  •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作者:李鸿鹏;吴恩余;田新华;陈蕾;陈延杰

    近年来,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研究已成为无创性冠脉疾病诊断的研究热点.冠脉图像质量受心率变化,对比剂浓度,延迟扫描时间,重建图像的时相选择,扫描参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较大.由于各家医疗单位的自身条件不同,对于MSCT的设备一般是无法选择的,而对于其他可调节因素(如心率,对比剂,延迟时间,重建时相等)的控制就成为冠脉成像图像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

  • 多层螺旋CT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爽;张帆;游陆;赵侃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随访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术后3~20个月接受MSCT检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用容积重建、二维曲面重建、大密度投影法和仿真内窥镜技术.这些患者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MSCT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显示14个病人接受植入的22个支架中,17个支架通畅,1个支架完全闭塞,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一致,4个支架因为伪影的影响不能被评价.在可用于影像学评价的图像中,12个支架内腔直径可被测量,3个支架出现再狭窄.结论:MSCT是评价支架通畅与否的一项新的很有价值的无创方法.

  • 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邓国辉;崔凤;徐坤元;袁杭

    作者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 64排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及左心室功能

    作者:李建斌;李强;李盛

    目的:评估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CTA)的同时进行左心室功能分析定量评估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连续临床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50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检查.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分段法进行分段,采用4级评分法对每段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评估.并以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为对照,对CT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42例顺利完成了检查,其中35例同时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功能检查.共评价冠状动脉508段,其中可以用于诊断的占91.93%.64排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7,P=0.15),两者有较高的相关性(r=0.64).结论:64排螺旋CT可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像及左心室功能分析,冠状动脉成像总体质量较好,左心室功能分析结果可靠.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应用的初步探讨

    作者:邓国辉;姜永乐;崔凤;袁杭;徐坤元;林中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寻找一种可靠的、无创伤性的检查冠状动脉疾病的方法是临床心脏病学研究的方向,多层螺旋CT(MSCT)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可望很好地用于心脏及冠状动脉的成像.笔者对这种方法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 多层螺旋CT评价左心室功能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新疆;秦东京;李建平;翟峰;李振勇;张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左心室功能价值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对1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和25例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对左室容量和室壁厚度进行测量,得出射血分数和室壁增厚率,将多层螺旋CT所得结果与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结果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所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EDV)、收缩末期容量(ESV)、射血分数(EF)、心肌收缩末期厚度(EST)、心肌舒张末期厚度(EDT)及室壁增厚率相关性较好,多层螺旋CT检查所得测量结果普遍小于超声心动图所得结果,但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各心功能指标测量准确,相关性比较好,成像时间短,无呼吸运动伪影,是一种临床使用价值很高的技术.

  • 64排螺旋CT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作者:李博;吴清华;吴延庆;程晓曙;李晓;姜醒华;李菊香;苏海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术后3~20个月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患者同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结果显示,18例患者接受植入的28个支架中,22个支架通畅,3个支架完全闭塞,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一致;另外3个支架因为伪影的影响不能被评价.结论 64排螺旋CT是评价支架通畅与否的一项新的很有价值的无创方法.

  • 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杨瑞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可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三维重建,评价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各支的显示能力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结果: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近、中段及严重狭窄显示较好.结论:16层螺旋CT作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选及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术后复查手段可广泛用于临床.

  • CT诊断右心房憩室一例

    作者:白爱国

    病例资料患者,男,74岁,未诉特殊症状,因计划去西藏高原旅游,担心突发冠状动脉事件而来院体检,行冠脉CTA检查.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0.35 s/r,层厚0.625.小剂量团注测试确定扫描延迟.注入80 ml对比剂,流率4.5 ml/s,后以20ml生理盐水冲洗.扫描结束后,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

  • 一组房间隔病变的CT诊断

    作者:毛定飚;吴昊;滑炎卿

    房间隔的病变除了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外,主要包括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lipomatous hypertrophy of the interatrial sep-tum,LHIS)和房间隔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等.以往诊断房间隔病变多采用超声检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其分辨力足以详细观察房间隔,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甚至能了解房间隔病变在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笔者搜集一组典型房间隔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通过分析其CT表现,旨在评价CT对本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 钙化积分扫描缩短冠脉CTA扫描范围及降低辐射量的作用

    作者:付维东;龚建平;宦坚;张伟;张博;乔方

    目的:探讨使用钙化积分扫描缩短增强扫描范围以降低后门控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行冠脉钙化积分及冠脉CTA检查,其增强扫描的实际扫描范围根据钙化积分扫描图像来决定,即冠状动脉树上缘1 cm至心尖部心包影即将消失的层面.并按常规方法在定位像上测量增强扫描的预计扫描范围,即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下缘2 cm.比较两种扫描范围及相应的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实际扫描范围比预计扫描范围平均缩短(2.09±0.76) cm(t=17.31,P<0.01),冠状动脉CTA各序列总剂量较常规方法平均减少(1.51±0.87)mSv,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0.92,P<0.01),相当于各序列平均剂量总和的9.20%.结论:使用钙化积分扫描图像能有效缩短增强扫描的范围,从而明显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辐射量.

  • 多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肺重组的佳时相研究

    作者:叶晓丹;肖湘生;李惠民;于红;刘士远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回顾性重组肺影像的佳R-R时相,探讨心电门控肺部扫描的可行性及合理的扫描方案. 资料与方法 对1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以相同参数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组10%、30%、45%、60%、75%、90% R-R 时相的横断面影像.范围包括自气管隆突至心尖的双侧肺,比较不同的R-R时相肺动脉层面、下肺静脉干层面、下肺基底段支气管开口层面、心尖层面影像,评价影像质量. 结果 各时相影像质量的综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后发现75%时相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重组的佳时相为75%的R-R时相. 结论 选择75%的R-R时相回顾性心电门控为佳R-R时相重组肺可以大限度地减轻心脏运动伪影对肺组织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影像质量,在常规影像伪影较多时,可增加病变的信息量,减少假阳性的产生,提高诊断准确率.

  • 基于回顾性心电门控计算机断层摄影四维数据采集和结构化稀疏算法的心脏容积时间关系研究

    作者:李梦;赵鹏;肖晶晶;乔林波;潘文才;王爽;种银保

    本文拟研究心脏全心动周期各房室容积与时间的关系,用于指导动态心脏体模的运动测控.本课题组共筛选50例试验对象以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采集20个时相的心脏计算机断层摄影造影(CTA)图像,利用心功能分析软件测量心脏全心动周期各房室容积值.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心率等因素分组,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结构化稀疏算法拟合容积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研究结果显示,以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和心率分组,在时间点上各房室容积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时间因素与性别分组在左心室存在交互作用(F=8.597,P=0.006),其余分组与时间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右心室在不同体重分组之间容积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9.004,P=0.005),其余各分组之间容积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次,以结构化稀疏算法与小二乘法拟合的心脏各房室容积时间关系式的准确度相当,但前者拟合结果的表达式更简洁,其基函数的非零元个数仅为小二乘法的2.2%,且鲁棒性测试表明,拟合结果鲁棒性可靠.基于本文以上研究结果提出,若将拟合关系式用于心脏运动测控或能更准确模拟动态心脏的运动规律,为动态心脏体模运动仿真的测控装置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优化方案的临床研究

    作者:吕云罡

    目的:在64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64-MDCT)冠状动脉CT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扫描时采用优化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材料与方法:连续选取行64-MDCT CTCA检查的患者100例,将心率控制在65BPM以下,根据扫描方案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确定管电流及管电压.第1组曝光期相及大毫安输出均设定为75%R-R间期.第2组曝光期相设定为75%R-R 间期,大毫安输出设定为70%-80%R-R间期.扫描结束后,对两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之间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有效剂量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的ED值比第2组降低了20%.结论:优化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可以进一步降低辐射剂量.

  • 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及临床应用

    作者:周刚;尤志军;方虹

    自1992年Elscint公司首次发布双层螺旋CT以来,随着CT硬件技术的不断改进,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与开发,多层螺旋CT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1999年4层螺旋CT开发成功,2000年8层CT问世,2001年又推出了16层螺旋CT,超宽探测器及平板探测器CT也已在临床验证和研制开发中,CT技术的发展为影像学的未来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多年以来,冠心病的无创诊断一直是影像学家追求的目标,在多层螺旋CT推出之前,心脏及冠状动脉成像一直是电子束CT(EBCT)占主导地位,它在发现冠状动脉近段的病变上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但因其空间分辨率有限,图像对比噪声较大,对显示冠状动脉远段病变,鉴别斑块性质等方面尚不满意.多层螺旋CT的高空间分辨率、亚秒级扫描速度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图像重建算法,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准确度上超过了EBCT,特别是近2年应用于临床的16层CT,时间分辨力已接近甚至达到EBCT的水平,图像质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初步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已可部分取代传统的X线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极有可能成为冠心病的一种常规检查手段[1~3].本文综述有关文献,介绍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优势及临床价值.

  • 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在肥胖患者的应用

    作者:霍蛟;姚果林;高艳妮;裘晟;王飞;杨欢;张静;杨俊雅;陈向飞;杨小军;姚晓群;杨广夫

    目的:研究256层冠状动脉 CT 成像在肥胖患者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 CT 成像的166例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 BMI≥30)临床和影像资料(166例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109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57例)。将冠状动脉成像图像分为优、良、可、差4等级,由2位医生独立观察 CT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使用χ2或 t 检验比较分析不同门控方法、不同心率(≤70次/min、>71次/min)、不同 kV 值(120 kV、140 kV)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在显示优秀图像、合格图像(优+良图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在心率≤70次/min 组显示优秀图像优于心率>71次/min 组(P <0.05),显示合格图像无显著性差异(P >0.05)。回顾性心电门控不同心率组对显示优秀图像、合格图像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 >0.05)。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在120 kV、140 kV 组内对显示成像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患者接受射线剂量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结论肥胖患者冠状动脉256层 CT 成像检查应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应维持患者心率≤70次/min,采用120 kV 扫描,降低患者接受射线剂量。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