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CT筛查中青年健康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作者:赵雩卿;霍白鸽;于淑英

    目的 初步分析中青年男性健康体检的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CT成像(CTA)结果.方法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VIP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金融从业者中,筛选出无症状中青年男性共8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CTA、颈动脉超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脂的测定.结果 80例体检者中,采用CTA共检出冠状动脉病变19例,占总例数23.75%.颈动脉超声检出一侧以上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IMT)或斑块形成者41例,其中17例冠状动脉CT同时检出冠状动脉病变,亦即41.5%颈动脉超声下有异常发现者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阳性与阴性之间进行比较,仅年龄和颈动脉IM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创、可靠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尤其对中青年男性亚健康高危人群,凡颈动脉超声提示异常者,无论血脂异常否,均有必要进一步行冠状动脉CTA筛查冠状动脉病变.

  • 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侯小玲;汪奇;杨霞;杨俊杰;何柏;陈韵岱

    目的 回顾性比较双源CT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与普通螺旋扫描在评价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对101例患者应用Double flash螺旋扫描模式行冠状动脉CT扫描,114例患者应用普通螺旋扫描,分析2种扫描模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分法:1分为优秀,4分为不能诊断;由2位高年资医师以双盲法单独对所有的冠状动脉段图像进行评价.结果 Double flash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1.67±0.39)mSv和(4.92±1.32) mGy,普通螺旋扫描的ED和CTDIvol分别为(5.08±1.419) mSv和(31.68±15.45) mGy,2种扫描模式的ED和CTDIvo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uble flash螺旋扫描不可诊断节段比率为0.57% (7/1219)低于普通螺旋扫描冠脉不可诊断节段比率0.72% (10/1381),但2种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和30%两个时相图像伪影互补17.8%(18/101).结论 Double flash扫描模式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保证较高诊断的图像质量.

  • 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研究

    作者:沈利利;杜昊;王晓彦

    目的:观察低电压与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意义.方法:随机将我院72例行128排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给予常规方法扫描;B组给予管电压80kV与270mg I/mL对比剂实施扫描;比较两组扫描结果.结果:两组对比噪声比及信噪比差异不显著(P>0.05);B组碘摄入量、受照有效剂量(ED)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管电压80 kV+270mg I/mL扫描方案不仅能够降低图像对比噪声比,另外还减小了辐射及对比剂用量,值得推广应用.

  • 11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结果与冠脉CT病变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石亚君;汪剑锋;宋小武;李智;朱金秀;卢喜烈;文冬凌;赵立朝

    目的 了解已确诊冠心病患者的平板运动试验(TET)不同结果与冠脉CT病变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 选取1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TET结果分为阴性组、可疑阳性组、阳性组,比较三组间冠脉造影结果及冠脉CT斑块病变特征.结果 TET阳性者37例(31.4%),可疑阳性者39例(33.0%),阴性者42例(35.6%),冠心病TET假阴性率达35.6%;TET可疑阳性组与阳性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数目、狭窄程度、病变血管发生率及冠脉CT斑块病变性质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T可疑阳性组冠脉CT非钙化斑块数目比例多于阴性组[21/13(P=0.031)].结论 对平板运动试验阴性和可疑阳性患者,不应轻易否认或排除冠心病诊断,而应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

    作者:田洪森;要跟东;赵梦华;徐宝元;张凯;刘津军;石建平;沈玉珏;霍燕飞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狭窄程度25%~50%)的急性胸痛低危患者的短期预后以明确其是否需要进一步行诊断性检查。方法纳入2008年3月~2012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心肌梗死溶栓(TIMI)危险评分为低危、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215例。通过观察患者30天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以明确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的必要性。结果30 d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95%CI:0%~2.6%),该患者在住院期间第3次复查肌钙蛋白T时呈阳性结果。无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或需要血运重建。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近期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此类患者行系列心脏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有可能获益,但无需行进一步诊断检查。

  • 作者:

    关键词:
  • 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石亚君;王浩;邵鹏;秦浩;卢喜烈;荆晶;文冬凌;赵立朝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可疑阳性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特点.方法 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胸痛住院的36例患者在人院行TET后均诊断为可疑阳性,同时在2周内行CAG检查和冠状动脉CT成像(CTA),并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结果 36例患者中,23例经CAG证实为冠心病(阳性),13例冠状动脉无病变(阴性).23例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9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9例.23例TET可疑阳性冠心病患者CTA共检测52个斑块,其中非钙化斑块29个,钙化斑块23个.结论 TET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因其方法简单、经济、无创,目前仍不失为一项重要检查方法.同时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性质与TET可疑阳性具有相关性.

  • 冠状动脉CT成像联合同位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等危症患者的诊断

    作者:李建龙(综述);张虹(审校)

    冠状动脉CT联合心肌灌注显像( MPI)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既有解剖学依据同时也从心肌灌注层面提供证据,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已有应用。但采用该技术进行冠心病等危症患者冠心病筛查的公开报道较少。冠状动脉CT与MPI相结合可更全面地从无创性检测方面了解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为冠心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预后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 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陈义;谢娟

    目的 探讨分析精细化护理干预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采用德国的Difinition FLASH,sinmens双源CT行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1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检查流程,干预组给予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心率控制时间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心率波动幅度>10bpm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患者扫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心率控制时间以及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心率波动幅度>10 bpm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中运用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有助于患者心率的平稳,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成像质量,有助于临床诊断,值得推广运用.

  • 轻度冠状动脉狭窄导致低危急性胸痛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

    作者:黄丽嫦;谢再汉;李飞

    目的:评估轻度冠状动脉狭窄致低危急性胸痛患者的短期预后,探讨进一步诊断性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急性胸痛患者77例根据是否进一步诊断检查分为未检查组51例(未行进一步诊断检查给予出院)和再检查组26例(为求确诊行进一步检查),观察患者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未检查组总MACE发生率为1.9%(95%CI:0-2.3%),再检查组在30d随访中未发生MACE。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为轻度狭窄的急性胸痛患者30d内发生MACE几率较低,无需进一步诊断检查。

  • 多层冠状动脉CT成像粥样硬化斑块与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梦华;宋文奇;刘吉祥;田洪森;王泰然

    目的 对多层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斑块分析,探讨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262例连续性可疑冠心病患者的CCTA检查结果进行冠状动脉病变定量和定性分析,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病变界定为显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结果 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的前降支(LAD)和左回旋支(LCX)CAP发生率明显高于无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患者组(LAD为70.8% vs 58.0%,P=0.013;LCX为42.3% vs 30.4%,P=0.021).两组右冠状动脉CAP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34.5% vs 29.8%,P=0.348).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男性、高脂血症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是非钙化CAP的主要预测因素.结论 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与CAP的严重程度和非钙化CAP具有显著相关性.

  • 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秦鹏

    目的:研究与分析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疑似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随机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对照组采用碘普罗胺对比剂(优维显,370mg/mL),120kVp管电压,观察组采用碘克沙醇对比剂(威视派克,270mg/mL),100kVp管电压.观察比较两组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图像CT值、辐射剂量等.结果:观察组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图像CT值、辐射剂量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后,能获得较高的图片质量,且能降低对比剂用量以及辐射剂量,因而值得推广应用于心率较低的受检者.

  • 两种预注射方式在冠状动脉CT成像中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观察

    作者:胡晴;杨尚文;吕春艳;窦燕;姚宜红;吴晓艳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中两种预注射生理盐水的方式对预防对比剂外渗的效果,以期更有效地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提高CT检查的成功率.方法 便利抽样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1982例患者为手动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手动旋钮注射生理盐水30 ml,速率约为1 ml/s;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行冠状动脉CT检查的2095例患者为高压组,方法为注射对比剂之前使用高压注射器以5.5 ml/s的速率注射生理盐水30 ml.比较两组患者对比剂的外渗发生率.结果 手动组患者对比剂外渗率为0.80%(1例),而高压组仅为0.07%(1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50,P<0.001).结论 高压预注射生理盐水能更好地预防对比剂的外渗,更有效地保护患者血管,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冠状动脉CT成像中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的价值

    作者:王艳微;邢艳;刘文亚;潘存雪;岳征

    目的:探讨不同心率条件下应用冠状动脉追踪冻结技术(SSF)对冠脉CT血管成像运动伪影的改善效果.方法:连续收集了113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使用Discovery CT 750 HD Freedom行冠脉CTA检查,图像均采用标准算法(STD)及SSF算法两种方法进行重建,由两位主治以上医师以Likert 4分作为评分标准,采用随机双盲法对冠状动脉分支及节段水平的图像质量进行独立判读.以扫描时心率为标准,分为1~6组,相同心率组不同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可判读性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心率组SSF算法重建图像质量在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每支血管水平评分均明显高于STD(P均<0.05);左主干两种算法图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节段评分SSF算法显著高于STD算法(P均<0.001). 3~6组SSF算法重建图像可判读性在节段水平均明显高于STD重建图像(P均<0.01);1~2组两种算法可判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组SSF算法重建图像可判读性在右冠状动脉每支血管水平明显高于STD重建图像(P均<0.01).结论:与标准算法比较,SSF能够明显改善各心率组图像质量,并明显提高了高心率组图像的可判读性.

  • 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 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舒震宇;丁忠祥;潘宇宁;徐健

    目的:评价低剂量联合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 AIDR)在肥胖患者640层容积CT 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疑似冠心病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以数值表法随机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行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图像;B组以100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算法(B1组)和3D AIDR算法(B2组)重建图像。分别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SD)、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 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5.37±0.49)mSv、(2.18±0.84)mSv ,平均减少了59%。A、B1、B2组三组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2.22±0.97)和(1.41±1.09)、(2.28±0.98)。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有统计学差异(t =-12.113,P <0.05),A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无统计学差异( t =0.963,P >0.05)。A组、B1组、B2组SI分别为(439.5±68.2) HU、(523.2±85.2)HU、(505.1±48.4)HU ;SD分别为32.1±6.8、64.8±6.9、38.6±7.4;SNR分别为12.6±5.7、8.3±3.2、13.8±5.1;CNR分别为11.2±3.4、7.5±6.9、11.6±2.8。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378、0.812、1.461,P <0.05),B2组与 A 组SI和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29、-0.241,P <0.05);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1.128、0.672,P >0.05)。结论3D AIDR重建算法在同剂量情况下明显改善图像质量,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大幅度降低。

  • 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马宁;崔艳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在心肌桥(M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MB的位置及分布,根据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有无MB进行分组,分析MB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结果:140例患者中MB患者53例(占37.86%),冠状动脉硬化者90例(占64.29%),心肌桥位于LAD 50处,占73.53%,检出冠状动脉斑块共计1 79处,位于LAD 99处.结论:MB多发生于LAD,MB-LAD患者MB前方血管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P<0.05).冠状动脉CT成像在冠状动脉MB的诊断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SSF在改善冠状动脉CT图像质量中的应用

    作者:何川东;刘启榆;陈娇;周莹;林华;管彬;廖丽萍

    目的:探讨冠脉运动追踪冻结平台(SSF)在改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检查的121例患者的标准重建图像及基于SSF的运动校正图像,平均心率(HR)≤60次/min 39例,HR 60~70次/min 42例,HR>70次/min 40例.分析平均HR、HR变异及HR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同一平均HR时,运动校正前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平均HR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HR≤6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 60~70次/min时,SSF在改善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小血管的图像质量中有价值;HR>70次/min时,SSF能显著改善左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结论:SSF在改善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中有良好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HR患者.

  • 冠状动脉CT成像不同管电压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影响的研究

    作者:林竹潇;张龙江;周长圣;周帆;顾海峰;鲍雪芹;卢光明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仪评价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不同管电压对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C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接受管电压为120 kV、100 kV、80 kV、70 kV的CCTA扫描.在CCTA检查前及检查后20 min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符合标准的血样经过淋巴细胞分离及抗γ-H2AX蛋白和抗ATM蛋白抗体孵育后,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T淋巴细胞内DNA双链断裂水平.对CCTA检查前、后DNA双链断裂的改变情况及不同管电压组间DNA的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组CCTA扫描后γ-H2AX和ATM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5).管电压由120 kV降低至80 kV,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差值逐渐减小;管电压降低至70 kV,γ-H2AX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差值增高;组间比较发现,除A组与C组(P=0.007)、B组与C组之间(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管电压的降低,四组间ATM阳性细胞百分比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1).结论: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CCTA管电压降低至80kV能够有效减少DNA双链断裂.

  • 基于运动校正算法的自然心率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杨仁杰;查云飞;杨文兵;彭宙锋;刘昌盛

    目的 与标准算法单扇区(SSEG)重建和双扇区(SSB2)重建比较,评价运动校正算法(SSF)在自然心率下对冠状动脉CTA运动伪影校正的价值.方法 连续搜集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的患者104例,回顾性重建R-R间期20%~90%期相,间隔5%.分别选择冠状动脉三大主要分支显示佳的时相,行SSEG、SSB2、SSF重建.根据扫描时平均心率划分为三组:A组(< 65次/min),37例;B组(65~80次/min),40例;C组(>80次/min),27例.比较各组内SSEG、SSB2和SSF重建在冠状动脉分支水平的图像质量评分、可诊断率及优良率.结果 A、B、C三组SSF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均大于SSB2和SSEG重建(P<0.05);A组SSEG、SSB2与SSF重建的可诊断率均为100%:B组SSEG、SSB2与SSF重建的可诊断率分别为90.8%、94.2%、100%,SSF重建大于SSB2和SSEG重建(P<0.05);C组SSEG、SSB2与SSF重建的可诊断率分别为66.7%、95.1%、96.3%,SSF和SSB2重建大于SSEG重建.A、B、C三组SSF重建的优良率均大于SSEG和SSB2重建(P<0.05).各组中,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使用SSF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均大于SSB2和SSEG重建(P<0.05).结论 自然心率下,SSF重建可取代SSB2重建校正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运动伪影,改善图像质量.

  • 运动校正技术在较快心率患者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与双扇区重建比较

    作者:李倩文;李鹏雨;苏壮志;姚新宇;王艳;王一帅;王臣;李坤成;杜祥颖

    目的 评价运动校正算法(SSF)消除较快心率患者多排CT冠状动脉成像运动伪影效果,并与双扇区重建(SSB2)进行比较.方法 连续搜集于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扫描期间心率在65~75次/min之间的患者,采用GE宝石能谱CT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并选取佳重建时相分别进行SSB2和SSF下薄层图像重建.按照冠状动脉15段分段法,采用5分制评分法,分别对SSB2及SSF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评分.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总体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应用配对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图像质量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研究,可评价冠状动脉共285段.不同图像质量评分等级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79,P=0.000),SSF组质量评分等级优于SSB2组.可评价的所有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评分平均秩次SSF组为314.01,SSB2组为256.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3,P=0.000).结论 与SSB2相比,SSF技术能够在较快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A成像中消除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