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外培养小鼠耳蜗Corti器对庆大霉素的吸收

    作者:刘建平;戴春富;王正敏;迟放鲁;田洁;笪翠弟

    目的 观察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在体外培养小鼠耳蜗Corti器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时间庆大霉素吸收的差异.方法 分离小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加有庆大霉素-德州红耦联物,分别于培养后3 h、6 h、12 h、24 h、48 h、3 d.4 d和7 d收集标本,荧光染色后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基底膜庆大霉素的分布情况.结果 小鼠耳蜗Corti器在培养3 h后即可见外毛细胞的纤毛和胞体两侧的胞膜有庆大霉素分布;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庆大霉素在Corti器中的所有细胞均见分布,尤以外毛细胞明显,主要聚集在毛细胞顶端纤毛的下方;培养24 h后庆大霉素在外毛细胞的聚集达到高峰,而在支持细胞未见明显的聚集;体外培养7 d后在毛细胞胞质中仍可见庆大霉素分布.结论 小鼠Corti器体外培养可用来动态检测庆大霉素在耳蜗细胞的吸收和聚集情况.

  • 豚鼠中耳感染致Corti器P物质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

    作者:邱建华;刘顺利;苏钰;乔莉

    目的应用P物质受体(substance Preceptor,SPR)的多克隆抗体观察豚鼠中耳急性感染后内耳Corti器SPR阳性细胞的表达.方法豚鼠一侧耳经鼓膜注射1×108个/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制备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模型,3 d后灌注固定,取耳蜗基底膜铺片,行S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光镜下发现中耳急性感染后豚鼠耳蜗基底膜表达一种非正常耳蜗组织细胞本身的SPR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与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等在形态部位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主要集中在基底膜的游离缘,体积较大,约为红细胞的6~12倍,每个细胞均有多个突起,形成类神经元状.细胞呈SPR强阳性.在阳性细胞的胞质内可见空泡或颗粒状的结构.结论中耳急性感染可诱发豚鼠Corti器表达非正常基底膜所有的SPR阳性的非特异性反应细胞,这种细胞可能参与启动或诱发内耳的免疫反应.

  • 顺铂作用下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

    作者:许辉杰;黄魏宁

    目的探讨顺铂是否可引起沙鼠耳蜗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凋亡.方法对沙鼠进行顺铂连续腹腔注射,每日4 mg/kg体重,分别于健康对照组及给药4、5、6、7 d 各处死沙鼠12只,取左侧耳蜗,每组动物取10只耳蜗做平行蜗轴的石蜡切片,另2只耳蜗做底回蜗轴及基底膜超薄切片.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 method ,TUNEL)及透射电镜检测连续用药不同时间后底回SG及Corti器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连续应用顺铂5~7 d,在透射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底回SG神经元及外毛细胞中出现凋亡特征性病理改变,TUNEL标记的石蜡切片中可见给药5 d后SG和Corti器出现的阳性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给药6~7 d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结论细胞凋亡是顺铂损伤沙鼠SG神经元和Corti器细胞的重要方式.

  • 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的损伤

    作者:冯勃;姜泗长;杨伟炎;韩东一;孙建和;张素珍

    目的观察强次声波对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的损伤情况.方法将豚鼠置于频率8 Hz、强度为135dB SPL的次声声场中连续暴露90 min.应用扫描电镜分别观测强次声波暴露后即刻(2 h内)、2天和7天时动物Corti器超微结构的变化,计算各组耳蜗的受损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扫描电镜下见各实验组动物Corti器感觉毛细胞纤毛缺失、散乱、倒伏,表皮板等结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在存活较长时期后,还可见到纤毛融合,部分细胞的表皮板破裂,以及支持细胞分离,细胞溶解,形成空洞.耳蜗受损率分别为70%~80%.结论强次声波可引起豚鼠Corti器超微结构不同程度的损伤.

  • 豚鼠耳蜗Corti器铺片方法改进与免疫荧光染色比较研究

    作者:方舒;胡一勇;吕萍;于宁

    目的 提高本实验室豚鼠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铺片的实验效率,为内耳研究探索一种更为快捷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方法15只成年Dunkin Hartley豚鼠注射过量1%戊巴比妥钠处死,断头取双侧耳蜗,右侧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铺片方法,左侧为实验组,采用减少了组织固定、免疫荧光染色一抗孵育及漂洗时间的改良耳蜗基底膜免疫荧光染色铺片方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在20倍、40倍、63倍镜下观察并比较两组经荧光素标记的基底膜Corti器上的肌球蛋白7a或神经丝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耗时37.5小时,实验组耗时5.25小时.两种染色方法均能清楚显示肌球蛋白7a或神经丝蛋白的表达情况,成像效果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快速耳蜗基底膜铺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耗时短、可重复性好,值得在耳科学基础研究尤其是内耳形态研究领域推广.

  • 出生后大鼠听毛细胞纤毛发育过程

    作者:李丽贤;杨仕明;孙建和;郭维维;赵立东;李利;林昶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P1、P7、P14、P21)耳蜗Corti器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以便了解听毛细胞纤毛发育的过程.方法 取新生SD大鼠四个阶段的耳蜗,采用扫描电镜对出生后大鼠耳蜗Corti器形态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 发现这四个阶段在体大鼠耳蜗毛细胞从出生至毛细胞完全发育成熟,绝大部分都是以一排内毛细胞和三排外毛细胞的方式排列的,只有少部分在局部发现多出几个外毛细胞形成第四排.毛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随着时间的改变逐渐发育成熟.P14这个阶段是个重要的时期,Corti器表面柱细胞头板增宽,表面的微绒毛减少,Deiter细胞表面微绒毛也减少,动纤毛从底圈至顶圈逐渐退化已经基本结束,P14这个阶段Corti器各个部分发育已经完全成熟.结论 出生后14天之内,大鼠听毛细胞静纤毛和动纤毛与听器其他细胞形态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处于由不成熟剑成熟的逐渐发育过程,为研究大鼠出生后Corti器的发育、听觉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形态学证据.

  • 新生小鼠耳蜗Corti器的体外培养与观察

    作者:许涛;孟秀清;王爱梅;刘双月;牟华

    目的 建立新生昆明小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的简便方法并观察耳蜗毛细胞的组织学形态.方法 取生后3~5 d昆明小鼠耳蜗基底膜,平铺在胶原凝胶表面,然后在含有1%牛血清白蛋白的DMEM/F12培养基申进行培养.采用异硫氰酸四甲基罗丹明标记的鬼笔坏肽荧光染色方法观察耳蜗毛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耳蜗基底膜经24、48 h和72 h培养后,内、外毛细胞均生长良好,其结构完整,纤毛束排列有序,无任何缺失.结论 本培养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实验研究.

  • 肌动蛋白解聚与耳蜗毛细胞及其纤毛束的极性发育

    作者:靳楷;迟放鲁

    耳蜗毛细胞纤毛束是维持其形态与功能的重要细胞结构,参与Corti器正常形态发生与功能活动.本综述对耳蜗毛细胞纤毛的结构、运转机制、发育过程及与非经典Wnt/平面细胞极性(PCP)通路之间的联系进行总结,并探讨了肌动蛋白解聚作用与PCP相关蛋白对毛细胞纤毛发育与功能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和研究螺旋器形态发生和听觉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基于电镜图像的Corti器三维建模

    作者:邢琪;谢友舟;戴培东;张天宇;杨琳;CHEN Jim X;谭明

    目的 探讨建立Corti器的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方法,为进一步建立其力学模型打下基础.方法 制备豚鼠Corti器标本并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以Corti器电镜图像为参照标准,在三维建模软件3D Studio MAX的支持下,结合多种高级建模方法,创建Corti器的三维数字模型.结果 成功建立了Corti器三维可视化模型,该模型正确展示了Corti器三维组成结构及各结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论 本实验应用电镜图像建立Corti器的三维模型的方法是可行的,Corti器三维模型为研究耳蜗机械力学提供了重要基础.

  • 耳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

    作者:张天宇;戴培东;杨琳

    对Corti器感知和换能过程中生理机制和生物力学行为的研究,可以揭示内耳感音机制和过程.位于基底膜上的毛细胞能够感受小于1 nm的振动,研究这样灵敏感知过程的生理和力学机制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从力学观点看,声音在内耳的传导和感知过程可理解为一种机械振动在连续介质中的传递.

  • 耳生物力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上)

    作者:

    外耳的力学作用主要源于外耳道围绕2 000 Hz频率形成共振峰的共振作用.中耳听骨链是符合牛顿力学规律的不规则声学放大和传导系统.中耳的基本解剖结构包括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听关节、韧带及肌肉等,具有系统性声学放大和频率选择作用.内耳特异的螺旋状结构和Corti器的声能转换力学过程、基底膜频率选择性及非线性放大作用的力学机制,是内耳生物力学研究的核心.

  • 杆状病毒介导内耳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俊;王士礼;蔡昌枰;李彪;张一帆

    目的 探讨重组杆状病毒作为内耳基因治疗载体的可行性及其转染特点.方法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Bac-GFP,建立新生大鼠耳蜗Corti 器体外模型,加入携带报告基因的病毒悬液,观察外源基因表达情况,并将其通过圆窗直接显微注射进入豚鼠内耳,观察杆状病毒在体内的转染特点.结果 Bac-GFP联合丁酸钠可以高效转染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 但并没有改变Corti器的正常结构.体内试验显示杆状病毒可以忠实和长效转染螺旋神经节细胞,而未被补体系统灭活.结论 实验证实杆状病毒有希望成为内耳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

  • 模拟失重和噪声对大鼠听功能及耳蜗Corti 器损伤的协同作用

    作者:吴玮;陈娜;韩浩伦;王刚;王鸿南;周丽斌;李保卫;丁瑞英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和噪声对大鼠听功能及耳蜗Corti器损伤的协同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失重组、噪声组和失重+噪声组,每组12只。失重组以Morey -Holton法模拟失重环境,噪声组暴露的噪声环境为模拟航天载人飞船内复合噪声,包括72±2 dB SPL的持续稳态噪声和160 dB SPL的脉冲噪声,失重+噪声组则同时暴露于上述失重及噪声环境中,空白组常规饲养,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暴露1周和2周后,每组随机选出6只大鼠行ABR阈值检测后取材行 HE染色、免疫荧光(DAPI)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耳蜗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暴露2周后大鼠ABR阈值较暴露1周时升高,失重+噪声组ABR阈值高( P<0.01),其次为噪声组。HE染色示暴露1周和2周后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耳蜗Corti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失重+噪声组严重。免疫荧光染色示暴露1周后大鼠耳蜗毛细胞死亡方式以肿胀坏死为主,失重+噪声组严重(肿胀率10%),其次为噪声组(肿胀率3.33%);暴露2周后大鼠耳蜗外毛细胞以核缺失为主,失重+噪声组缺失率高(缺失率13.6%),其次为噪声组(缺失率12.7%),失重组毛细胞缺失以内毛细胞为主。扫描电镜示,失重+噪声组毛细胞静纤毛损伤严重,其次为噪声组,再次为失重组。结论模拟失重和噪声环境对大鼠听功能的影响有协同作用,且这种协同作用对耳蜗Corti器有显著的损伤作用。

  • 大鼠内耳前体细胞的增殖研究

    作者:曾亮;江红群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及生长因子对大鼠内耳前体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①分离取出出生后1天(P1)、7天(P7)、14天(P14)、21天(P21)、30天(P30)、60天(P60)各天龄12只(24耳)SD大鼠的球囊斑、椭圆囊斑、Corti器的前体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进行单细胞悬浮培养,至第七天,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所形成的细胞球进行计数;②取P1大鼠球囊斑、椭圆囊斑、Corti器高增殖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为四组,培养液分别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 -1)、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 LIF),对照组不加生长因子,观察不同生长因子对细胞球数量的影响;③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球的表型特征。结果①P1SD大鼠内耳各器官单细胞表现为nestin阳性,培养7天后,可形成悬浮的细胞球,球体细胞免疫荧光表现为nestin和BrdU阳性;②耳蜗Corti器只在P1、P7可形成细胞球,而球囊斑、椭圆囊斑各天龄段均可形成细胞球;③培养液中添加EGF、bFGF、IGF-1组,培养形成的细胞球数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添加LIF组则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内耳球囊斑、椭圆囊斑以及耳蜗Corti器内有高增殖能力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的特性;随着鼠龄的增长,这种增殖能力总体表现为减退趋势;EGF、bFGF、IGF-1均可单独促进P1大鼠内耳前体细胞的增殖,而LIF无促增殖作用。

  • 螺旋神经节外周投射发育的体外观察

    作者:孔德秋;黄乃邦;廖辉;敖华飞;阮清伟

    目的 体外观察螺旋神经节外周投射发育情况,为建立螺旋神经节体外支配模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18只胚胎第16天小鼠Corti器(36只Corti器,分为三组,每组12只,分别体外培养2、3、4天)及4只出生当天小鼠的8只Corti器,全基底膜组织固定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铺片,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体外螺旋神经节外周投射发育过程,并比较其与在体发育的异同.结果 胚胎16天小鼠Corti器体外培养2天后(相当于在体胚胎18天),I型和II型螺旋神经节细胞树突向外周放射性生长并同时投射至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培养3天后(相当于在体出生当天),两型螺旋神经节细胞树突向外继续生长,聚集形成放射性纤维束,其中,纤维在内毛细胞底部形成内螺旋丛,外毛细胞区纤维沿外毛细胞分布生长并向蜗轴底回延伸;培养4天后(相当于在体出生1~2天),螺旋神经节外周纤维进一步退缩、纯化,形成明显的内螺旋束和相对不规则的外螺旋束.结论 体外培养的小鼠胚胎期Corti器尽管没有传出纤维的支配,仍保持了与在体相同的外周靶支配模式,证明体外培养的螺旋神经节支配模型可以作为研究两型神经节树突发育的替代模型.

  • 豚鼠耳蜗Corti器外隧道的结构

    作者:孙建和;胡吟燕;翟所强

    目的 观察豚鼠耳蜗Corti器外隧道的解剖特征.方法 健康杂色豚鼠11只,共22耳,借助火棉胶切片(5只10耳)和扫描电镜(6只12耳)观察和分析豚鼠耳蜗Corti器外隧道的解剖.结果 豚鼠耳蜗Corti器外隧道的内侧壁在耳蜗基底回和第一回由第三排外毛细胞和Deiter细胞的指状突起构成,外侧壁和顶壁由Hensen细胞构成.自耳蜗基底回逐渐向顶回,Deiter细胞的指状突起逐渐移向外侧,形成外隧道的外侧壁和顶壁.外隧道的内侧壁由第三排外毛细胞构成,Deiter细胞指突移向Hensen细胞构成外隧道的外侧壁和顶壁,外隧道腔隙逐渐缩小.第三、四回的外隧道完全被Deiter细胞所充填,Deiter细胞指突和Hensen细胞密切接触.结论 豚鼠耳蜗Corti器外隧道的这种结构特征在研究Corti器的微细结构方面增加了新的认识.

  • 重组杆状病毒载体介导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模型基因转染研究

    作者:王俊;李彪;蔡昌枰;张一帆;王士礼;胡胜平;田相龙;张敏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模型,探讨重组杆状病毒作为内耳基因转染载体的可行性及其转染特点.方法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制备重组杆状病毒Bac-GFP,建立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模型,加入携带报告基因的病毒悬液,观察外源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48小时后,培养组织生长良好.Bac-GFP联合丁酸钠可以高效转染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同时并没有改变Corti器的正常结构.结论 新生大鼠离体内耳组织转基因培养法是内耳基因治疗实验研究的一种可行方法.杆状病毒可以在体外高效、安全、快速的转染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有希望成为内耳基因治疗的新型载体.

  • 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及其转基因表达

    作者:刘英鹏;鄢开胜;王建亭;龚树生

    目的建立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模型及观察外源基因表达.方法采用出生后1~3天龄大鼠,分离出的耳蜗Corti器组织置入表面覆盖有胶原凝胶的培养皿中,在含有10%DME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加入携带报告基因的腺病毒悬液,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耳蜗Corti器体外培养8小时后,培养组织生长良好,形态结构清晰可辨,在该实验条件下,Corti器形态结构可以维持5天以上,长达7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周围组织生长的蔓延,Corti器的结构分界不清楚.腺病毒加入Corti器后12小时即有基因表达,24小时达到高峰,表达时间可持续1周.结论新生大鼠离体内耳组织转基因培养法是内耳Corti器体外培养实验研究的一种可行方法.

  • 耳蜗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飞帆;韩维举;韩东一

    Corti器被声波激发产生振动,并且形成正向反馈,使行波得到机械放大,从而使微弱的声音刺激信号得以放大,这样可以使内耳感受到强度范围极宽的声音,这是内耳的一种主动过程,被称为"耳蜗放大器",这种功能还有其他不同的名称:反馈马达(feedback motor)、逆向换能(reverse transduction)、负阻尼(negative damping)等.

  • 心钠素免疫反应物质在豚鼠耳蜗Corti器中的分布

    作者:陈合新;邱建华;王锦玲

    目的为了解豚鼠耳蜗Corti器组织中心钠素免疫反应(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s immunoreaction, ANP-IR)物质的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对耳蜗切片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进行研究。结果 Corti器中内侧第一、二排外毛细胞、Boettcher细胞和靠近螺旋韧带嵴的基底膜ANP-IR为阴性,其余的组织细胞均为阳性反应。结论 ANP在Corti器功能方面可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三排外毛细胞中ANP-IR含量不同,其在功能上是否存在有差异,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