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顾庆华教授应用健脾清热法论治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作者:许琰杰

    研究顾庆华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发挥中医特色,辨证论治,以健脾清热为治疗大法.

  • 补脾益肠丸合锡类散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120例疗效观察

    作者:劳建春;李华康;陈志良

    1临床资料所有病例皆符合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肠镜检查肠道病变广泛而严重;局部和全身并发症多,症状反复发作,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196例均经确诊,排除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肠炎、Crohn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男121例,女75例,年龄≤20岁6例,21~40岁67例,41~60岁104例,>60岁19例.病程短2年,长18年.发病部位:直肠、乙状结肠32例,左半结肠57例,右半结肠4例,全结肠103例.中医辨证,脾气虚23例,脾阳虚27例,脾肾阳虚109例,肝郁脾虚11例,脾虚湿热26例.

  • 健脾清化汤干预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蒋宇峰;唐英;曹和欣;刘昕;何立群

    目的 观察健脾清化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竭(CKD3期)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70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竭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肌酐(Scr)、核因子kB(NF-kB)、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浆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的变化情况.结果 ①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身重困倦、脘腹胀满、口干口苦积分及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除食少纳呆、口干口苦积分外,其余分项积分及总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气短懒言、食少纳呆积分及总积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Scr、CRP、NF-k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cr、CRP、NF-k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GFR、ALB、PAB、T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GFR、ALB、PAB、T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脾清化汤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竭(CKD3期),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微炎症及营养状态.

  • 健脾清肠方结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临床观察

    作者:韩力;潘永福;黄春锦;丁皓;黄建平;汤雪峰;蔡淦

    目的 观察健脾清肠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大肠癌术后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5-Fu+ CF+奥沙利铂化疗方案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化疗间期加用中药健脾清肠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脾虚湿热证证候、生活质量(KPS评分)、化疗毒副反应和细胞因子IL-2、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脾虚湿热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23.33%(P<0.01).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在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肝功能、肾功能及周围神经(感觉障碍)方面以及化疗毒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肠结合化疗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患者脾虚湿热证证候,提高生活质量,改善KPS体力状态,增强细胞免疫.

  • 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及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何立群;侯卫国;沈沛成;蔡淦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对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患者临床疗效及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尿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影响,探讨"脾虚湿热"对加重慢性肾衰进展的机理.方法将106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针对慢性肾衰加重因素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60天.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慢性肾衰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IL-6、尿TGF-β,使IL-2有显著的增加.结论早中期慢性肾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湿热"作为加重CRF的影响因素,与高度表达的细胞生长因子和代表炎症的白介素对肾组织的损害有关,而"脾虚"与IL-2下降相关.

  • 肠舒止泻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梁春才;秦辛;韦斌;陈舒茵;苏齐鉴

    目的 评价肠舒止泻胶囊(鸡矢藤、砂仁、人参、山药、苍术、黄柏、黄连等)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440患者按3∶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肠舒止泻胶囊和参苓白术胶囊,疗程10 d,根据大便次数、止泻时间、证候积分和综合疗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全分析集(FAS)结果表明,试验组综合疗效的显效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试验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和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中位止泻时间6.00d,对照组中位止泻时间7.00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试验组大便泄泻、腹痛腹胀、肠鸣和口渴治疗前后的积分差大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过程中,试验组有1例病例出现烧心恶心欲呕,对照组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 肠舒止泻胶囊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 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衰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立群;蔡淦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脾虚湿热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健脾清化方组各53例.对照组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代营养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受体抑制剂等治疗;健脾清化方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结果:健脾清化方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均有下降,而红细胞总花环有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能显著降低血脂,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改善肾功能,降低蛋白尿.

  • 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作者:代述东;何涛;武琳琳;黄付仙;王强

    2009年1月~2009年6月期间,我们采用自拟中药口服配合保留灌肠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健脾解毒方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燕青;唐逸韵;邓皖利;李琦

    目的:评价健脾解毒方对脾虚湿热型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经大肠癌筛查属高危人群且符合脾虚湿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服用健脾解毒方煎剂,对照组服用健脾解毒方安慰剂,均每日1剂,连续服用6个月.比较2组便溏不爽、脘腹胀闷、神疲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情况及大便隐血试验(FOBT)转阴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单项症状中观察组便溏不爽、食少纳呆、口渴少饮、身热不扬、脘腹胀闷、肢体困重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FOBT阳性患者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解毒方可以明显改善脾虚湿热型大肠癌高危人群的临床症状,降低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率,从而降低大肠癌发生的风险.

  • 肾炎1号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脾虚湿热证35例临床研究

    作者:蒋春波;宋永亮;许田俊;倪道磊;金伟民;孙伟

    目的:评价肾炎1号口服液治疗慢性肾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71例脾虚湿热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终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 对照组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肾炎1号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10mL. 2组均治疗3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尿蛋白定量及血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腰酸无力、纳少腹胀等症状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除皮肤疖肿、疮疡症状外,其余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P<0.01),血白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P<0.01). 结论:肾炎1号口服液对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减少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调节血脂等作用.

  • 陈以平教授辨治膜性肾病验案1则

    作者:高志卿;邓跃毅;钟逸斐;申盛文

    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陈以平教授在辨治膜性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受益匪浅,兹撷取陈师辨治膜性肾病验案1则,以飨同道.

  • 黄雅慧辨证论治功能性便秘的经验

    作者:赵宏高

    黄雅慧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对于现代人的体质认识,在经典论治的基础上,将功能性便秘分为脾虚湿热证、肝郁脾虚证、津亏肠燥证、脾肾阳虚证四型论治,特别是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提出以三仁汤治疗湿热为主的功能性便秘的新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 袁士良从脾虚湿热论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经验

    作者:袁保;翟金海;杨静;花海兵

    袁士良教授在辨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方面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常以整体辨证结合"清化论"论治,袁师发现本病以脾虚湿热证多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连温胆汤加减论治,临床疗效确切.附验案1则以佐证.

  • 药物依赖性便秘的辨证及治疗

    作者:史仁杰

    药物依赖性便秘,是一种病程长久,服药或效或不效,停药后反复,长期依赖药物排便的功能性疾病.这类便秘,因长期服用大黄、番泻叶、芦荟等蒽醌类药物,使肠壁神经感受细胞的应激性降低,肠壁神经末梢细胞甚至发生崩解、变性等改变,即使肠内有足够粪便,也不能产生正常蠕动及排便反射,因而导致顽固性便秘,使便秘的治疗更加困难.笔者在临床诊疗中,认识到药物依赖性便秘多为虚秘或虚实夹杂型便秘,主要可分为脾虚湿热、阴虚燥热、肾阳亏虚、气虚气滞4型.部分患者因为长期服用清热通下药物,燥结已清,津血或气血往往有一定程度的受损.

  • 四妙丸加减治疗小儿多汗症脾虚湿热型思路探析

    作者:田怡;李江全

    脾虚湿热型多汗症多因小儿平素脾胃虚弱,加之饮食不节,受纳过盛,积滞内生,又反致脾胃愈加亏虚,脾脏统摄无权,津液外泄而为汗,或脾脏升清不能,胃腑降浊失司,湿聚中焦,郁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所致.其病机关键为脾胃虚弱、湿热蕴阻.临床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多选用四妙丸加减以清下疏中、利水畅中,同时注重随证加减,防纠过正.附验案1则以佐证.

  • 慢性糜烂性胃炎诊治探讨

    作者:陆雯艳;胡雨峰

    慢性糜烂性胃炎(CE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情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发病总属本虚标实,其中脾胃虚弱为本,气滞、湿热为标,而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作用亦不容忽视.辨证强调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治疗以益气健脾、清热祛湿为常法,标本兼顾,三因制宜,随证变通.同时,调摄食性,防治并举.

  • 免疫相关性胃肠疾病证治述要

    作者:单兆伟;吴静;吴星星

    临床常见的免疫相关性胃肠病包括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多病程迁延,或为终身性疾病.此类疾病以内伤为本,外邪引动为标,究其根本,总不脱离脾虚湿热.临证选方用药宜轻剂缓投,勿过于苦寒辛燥,忌峻剂剋伐,健脾化湿解毒为要,分期分型论治.

  • 七味白术散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功能性腹泻疗效观察

    作者:施义贞;包剑锋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七味白术散合白头翁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热型功能性腹泻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4年12月浙江省庆元县中医院中医科门诊辨证为脾虚湿热型功能性腹泻患者8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22~60岁,平均(32.5±12.3)岁;病程6个月~11.2年,平均(2.7±1.4)年.对照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龄25~58岁,平均(41.2±18.6)岁;病程7个月~9.5年,平均(2.5± 1.6)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 紫草油治疗宫颈糜烂30例

    作者:江畔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病,临床以白带增多、腰骶酸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为特点.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脾虚湿热、郁久化热或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损伤任带二脉;或由于经行产后,湿毒之邪乘虚而入,使秽浊之气内侵,日久蕴结于宫颈所致.治疗当以清热燥湿、活血化瘀、收敛生肌为法.笔者用紫草油治疗本病30例,其中年龄22~45岁,平均33.5岁;病程0.5~3年;Ⅰ度糜烂12例,Ⅱ度糜烂15例,Ⅲ度糜烂3例,均经窥阴器检查确诊.

  • 平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及对相关因子水平影响

    作者:陆红;陈永安;尹秋芳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近来研究显示IL-17/IL-23轴在炎症性肠病中起了重要作用[1],而α-防御素(HNP1-3)与UC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2].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副作用少,可以长期维持治疗等优势.我们通过研究平溃方干预前后相关IL-6、IL-17及α-防御素在辨证为脾虚湿热型的轻-中度UC中的变化,为进一步阐释UC发病机制及平溃方的治疗机制提供参考,也为临床应用平溃方提供理论依据.

57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