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质疏松高危患者种牙区骨密度测定和手术对策

    作者:孙振宇;王道富;张明睿;陈光;刘慧;赵承琳

    目的 观察后牙缺失患者缺牙区松质骨CT值对种植修复的影响.方法 2008年10月到2009年7月41例后牙缺失患者,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46.7岁.按照年龄和绝经与否分成骨质疏松高危组,绝经期女性和65岁以上老年男性,18例患者,24颗牙;骨质疏松低危组,非绝经期女性和64岁以下男性,23例患者,31颗牙.CT扫描后测定患者第三颈椎椎体和缺牙区松质骨的CT值作为该区的骨密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将缺牙区骨密度低的患者进行手术设计,实施骨挤压种植手术.术后检查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完成修复后做随访.结果 骨质疏松高危组患者第三颈椎椎体松质骨的密度与骨质疏松低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03,P>0.05),骨质疏松高危组患者缺牙区松质骨的密度与骨质疏松低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02,P>0.05),骨质疏松高危组患者缺牙区松质骨的密度与第三椎体松质骨的密度之间的差值和骨质疏松低危组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4578,P>0.05).两组患者种植体初期稳定性均好,除骨质疏松高危组有2例失败病例外均成功完成Ⅱ期种植修复,并随访正常.结论 绝经期女性和65岁以上老年男性缺牙区松质骨的密度和其他人群无明显差异,种植手术时更应关注缺牙区的骨质情况,骨挤压和充分发挥骨皮质作用有利于增加骨密度低的患者种植义齿的初期稳定性.

  • 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应用

    作者:刘文芳;刘宪;黄盛兴;梁美玉

    目的:评价上颌前牙区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同期种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上前牙缺失、牙槽骨厚度为3mm-4mm的患者,联合采用骨挤压、骨引导再生技术,植入Frialit-2种植体17颗,于植入后6个月行二期手术,同时测量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终完成烤瓷冠修复.结果:本组共17颗种植体,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牙槽嵴顶增宽的厚度平均为2.8mm±0.6 mm,修复完成后观察12-20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对于上颌前牙区牙槽骨吸收的患者,采用骨挤压联合骨引导再生术后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量,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法种植修复122例缺牙的临床观察

    作者:邱立新;胡秀莲;陈波;李健慧;林野;王兴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 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完成122例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病例.男性48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46.5岁(20~69岁),共植入157枚种植体.随访5年以上21例,3年以上41例,2年以上27例,1年以上33例,平均随访29.7个月.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均因上颌后牙种植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在8~11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而采用上颌窦底冲压法局部提升上颌窦底骨板及黏骨膜,提升幅度为2~5 mm.术中未使用任何骨移植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 N·m,则行一段式种植体直接安装愈合基台,3~4个月后进行种植义齿修复;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 N·m,则采取埋入式种植技术,3~4个月后再行Ⅱ期种植体暴露手术及修复.结果 122例中有12例上颌窦黏骨膜穿破,但在观察期内未发生上颌窦炎等并发症.157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05年10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技术安全、简便、易行;手术创伤小,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病例中选用.

  • 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体成功率的研究现状

    作者:马柯;赵和平;贾丽红

    骨质疏松症和牙缺失在老年人中伴发率较高,目前种植修复缺失牙是较为理想和科学的修复方法,而骨质疏松症会影响种植体的稳定性,是影响种植成功的风险因素之一,被种植医生列为种植的相对禁忌症.本文就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修复的可行性及临床中为提高骨质疏松患症患者种植体成功率运用的几种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牙种植体挤压植入后早期骨界面的组织学变化

    作者:杨德圣;刘洪臣;顾晓明;魏务建;李华

    目的:了解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界面骨的早期组织学变化.方法:18颗Compress种植体挤压植入3头小型猪的下颌骨中,在植入4小时、3天、7天处死动物,切割含种植体的下颌骨,制作HE染色的脱钙骨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结果:3天时髓腔内大量纤维样间充质细胞增生,并部分替代凝血块,7天时在间充质细胞中及骨切剖面有新骨形成.结论:种植体挤压植入后的骨结合一周内已开始形成.

  • 作者:

    关键词:
  • 骨挤压技术对去势大鼠种植后骨整合的影响

    作者:张斌;李莹;李晓刚;史久慧;赵尔飏;王(辶西)谦;关成超

    目的从组织学角度观察骨挤压技术对于去势所致骨质疏松症大鼠行种植后骨整合的影响.方法 72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36只行去势(OVX)手术.另一组作为对照组行假手术.120天后测量大鼠体重及骨密度,确定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处死对照组,将原试验组36只大鼠作为新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只大鼠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种植体.实验组经过骨挤压,对照组不经骨挤压.分别于术后28天、56天、84天处死动物、取材.切片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和骨计量学测量.结果 28天和56天实验组骨结合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84天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过骨挤压后的实验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整合更具优势.

  • 骨挤压技术后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的临床监测

    作者:卢丽先;史东烨;朱曚曚

    目的 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连续监测骨挤压术后种植体骨愈合期稳定性变化趋势.方法 选择15名成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共植入15颗ITI(4.8mm╳12mm)种植体,种植区位于上颌后牙(骨质Ⅳ类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Osstell)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分别于术后第1,2,3,4,6,8,12周测量种植体动度.结果 在种植体植入时,初期稳定系数(ISQ)均值为(69.66±4.75).术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均值均上升,术后一周到达高点后又呈下降趋势,至术后第二周时达到低点,与植入时稳定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于术后第三周稳定系数(ISQ)均值逐渐上升.结论 本实验在上颌后牙Ⅳ类骨区,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OsstellTM)连续监测,初步定量反映出骨挤压术后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骨挤压术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 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及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美学区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成宏;葛云;赵向东;王歆;籍增平

    目的 评价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及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同期植入种植体用于前牙美学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CBCT检查术前、术后牙槽骨的形态和骨量,选取唇舌向牙槽骨宽度介于2.5 mm~4.5 mm的13例前牙种植区剩余骨量不足患者,采用微创骨锯、超声骨刀等方法行前牙(美学区)牙槽骨劈开术,骨扩张、同期植入23枚种植体,并辅以GBR技术,术后4个月~6个月内完成Ⅱ期修复.结果 23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Ⅱ期修复时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唇侧牙槽突较丰满,牙龈形态、色泽、与邻近组织基本一致.随访0.5年~2年,种植修复体稳定,无松动,功能使用良好,没有明显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结论 前牙美学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患者,采用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及骨引导再生技术行同期种植体植入,可增加骨量,拓宽种植手术适应证,并有利于支持及恢复缺牙区软组织外型,保证种植体的美学效果.

  • 不同程度的骨挤压对犬松质骨的生物力学影响

    作者:傅云婷;汪永跃;左艳萍;周颖

    目的 比较骨挤压技术对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成年杂种犬12只,建立松质骨挤压的动物模型,分别于其股骨髁处的松质骨内用敲击式柱状挤压器按照0,0.6,1.2,2.0 mm的挤压程度逐级挤压、植入48颗柱状种植体,在术后1,2,4,12周时取材,通过种植体推出试验测试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强度. 结果 松质骨经挤压植入种植体后,在1,2周2.0 mm挤压程度组的松质骨剪切强度明显高于0,0.6,1.2 mm组(P<0.05).4周和12周各组之间剪切强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挤压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松质骨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有益于提高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 骨挤压后种植体愈合期稳定性变化的趋势

    作者:张晓东;杨永勤;石飒飒;马瑞朝;廖丽斐

    背景:种植体稳定性是骨结合的基本条件及判断种植体成功的重要参数之一.一般认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与种植体受植区骨质量(骨硬度及骨密度)、种植体外形、直径和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目的: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连续监测骨挤压后种植体骨愈合期稳定性变化的趋势.方法:收集于2010至2011年在中国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Ⅳ类骨牙列缺损患者,上颌后牙植入 ITI 种植体(4.8 mm×12 mm).植入时以及植入后第1,2,3,4,6,8,12周利用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在 12 周均实现骨结合,并成功完成种植修复.在种植体植入时,平均种植体稳定系数为69.66±4.75.植入后种植体稳定系数均上升,植入后1周到达高点后又呈下降趋势,至植入后第2周时达到低点,与植入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从植入后第 3 周开始种植体稳定系数逐渐上升,8周时已达到延期稳定期.提示通过共振频率测量仪连续监测可以定量反映出骨挤压后种植体稳定性的变化,且采用骨挤压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 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5年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比较研究

    作者:谢艳婷;葛鑫;顾舒扬;张燕婷;江鹭鹭;何晶;尚德浩;邓春富;赵宝红

    目的 比较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5年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并且骨质分类为Ⅲ类骨的患者82例 (共使用111颗种植体).以种植体为研究单位, 根据是否行骨挤压术, 将纳入的病例分为常规种植术组 (53颗种植体) 和骨挤压种植术组 (58颗种植体).术后随访5年, 计算两组种植体5年成功率, 并测量种植体植入后半年和1、2、3年时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比较上颌后牙区Ⅲ类骨行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种植体5年成功率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结果 常规种植术组和骨挤压种植术组种植体5年成功率分别为96.23%和98.2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体植入后半年时, 骨挤压种植术组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常规种植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植入后1、2、3年时两组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常规种植术和骨挤压种植术对种植体的5年成功率及远期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 临床中对于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病例, 术者可根据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需要决定是否行骨挤压术.

  • 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在上颌前牙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陆学伟;崔玲玲;吴衍昌;焦晓辉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 22例上前牙单牙缺失伴牙槽骨萎缩导致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唇侧骨板骨吸收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植入22颗种植体,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观察7~36个月,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种植体丢失.结论 对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患者,应用垂直纵向骨劈开联合骨挤压和骨引导再生术行种植体植入,可改善牙槽骨质,可避免因钻骨造成骨量缺失,保存骨量,提高GBR成功率,拓宽了种植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获得种植体的Ⅰ期植入,大大改善修复后美学效果,临床效果良好.

  • 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临床应用

    作者:赖红昌;张志勇;张运昕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缺失骨高度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病例50例.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2±2.2)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67枚Straumann SLA种植体.术后3~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及骨量改变情况.随访期为(12.8±5.6)个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的留存率为97.01%,65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术中4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穿孔率为4.48%.术后当天与术后6个月X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增加(2.5±1.3)mm,边缘骨丧失(1.1±0.7)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后牙缺牙区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牙缺失,对窦底骨高度极度不足(<4mm)亦有治疗可能.

  •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黄征难;李宝勇;刘民;贾保军;王娟;宋慎琳

    目的:观察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的36例患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2.1)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瑞士Straumann种植体22枚、韩国奥齿泰SSⅡ种植体13枚、法国安多健种植体7枚.术后3~4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同时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随访期(12.2±3.6)个月.结果:36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2.83±1.12)mnl,41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5周脱落,脱落2个月后重新种植,成功负载.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 上颌后牙区窦嵴距小于3mm外提升结合骨挤压同期种植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姚钟雄;邵军;陈翔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距上颌窦底高度(窦嵴距)<3 mm时,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结合骨挤压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后牙缺失且窦嵴距<3mm的患者125例,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结合骨挤压后同期种植.术后随访12 ~60个月,分析及评估术后愈合效果、种植体累计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高度以及种植体稳定性.结果 125例患者共植入210颗种植体.种植体5年累计存留率达到99.5%.完成上部结构修复1年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吸收量为(0.85±0.25) mm,种植术1年后的骨高度吸收量平均每年<0.2mm.术后半年复诊种植体初期稳定系数(ISQ值)均>70.随访期间种植体行使咀嚼功能良好.结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窦嵴距<3mm的患者,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结合骨挤压后同期种植临床效果肯定,可有效缩减患者的就诊时间.

  • 上颌窦挤压提升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张运昕;赖红昌;张志勇

    上颌后部牙槽骨骨量不足时常采用上颌窦挤压提升术以利于种植体的植入,此方法不仅能降低手术技术难度,而日还能扩大牙种植的适应证,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就上颌窦挤压不植骨和上颌窦挤压植骨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适应证、成功率、种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并发症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引导骨再生术结合骨挤压在单颗上颌前牙同期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宋飞翔;薛浩伟;潘涛;堵梦雨;张令达

    目的 研究引导骨再生术(GBR)结合骨挤压应用于单颗上颌前牙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单颗上颌前牙缺失伴骨量不足患者19例,共植入19颗种植体.种植手术中联合应用GBR和骨挤压术以改善术区骨量不足的情况,同期植入种植体.4~6个月后复诊,行二期手术,2周后待牙龈形态恢复良好,修复缺失牙齿.牙冠修复完成后嘱患者3、6、12个月后复诊并拍摄CBCT或牙片,观察患者软硬组织及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 19例患者共植入19颗种植体,术前牙槽嵴下方1 mm唇腭向平均宽度为(3.3±0.20)mm,术后4~6个月后平均宽度为(6.7±0.2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8,P<0.05).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成功率100%,患者对种植修复后的效果满意.结论 GBR联合骨挤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种植术区骨量不足的问题,在修复单颗上颌前牙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拓宽了种植修复的适应证.

  • 漏斗胸患儿18例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柯丽清;邓美旋

    漏斗胸又称胸骨凹陷畸形,主要病变为以胸骨体下端及剑突为中心的胸骨及相连的肋软骨向内凹陷,形如漏斗状畸形,病因至今尚不清楚[1].漏斗胸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小儿多见,影响患儿的胸壁美观,而且由于凹陷的胸骨挤压心脏和肺脏,使患儿的心肺功能受限,出现呼吸增快、活动后气促,经常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并发支气管炎、肺炎.

  • 膝盖疼痛不宜随便揉

    作者:邢军

    人到45岁以后,因骨骼退行性改变,膝盖便容易出现不适或疼痛.早出现的是髌骨和股骨之间的软骨退变老化,也称为髌骨软化,这是膝关节老化的开始.髌骨软化的老年人会觉得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疼痛,上厕所时感到很吃力,走平路时会突然腿发软,这是因为做这样的动作时,病损的软骨受到挤压和摩擦,产生了疼痛.所以,老年人膝盖疼痛时,尽量不要再去做增加髌骨软骨挤压摩擦的磨损动作.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