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材料设计与表面粗糙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于玲敏;兖顺;丛良亮;于伶俐;金光春

    目的:分析比较种植体表面在水平边缘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方法随机选择骨量充足术式单一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下三种种植体系统:奥齿泰USII 系统(韩国奥齿泰株式会社,18枚), CDIC 系统(四川大学口腔种植中心,22枚),安克劳斯系统(德国菲亚丹公司,21枚)。术式采用单一的一段式非潜入式手术法。按术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两个时间段做临床影像学观察。结果奥齿泰USII系统在两个时间段骨量吸收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克劳斯系统组(0.17±0.14 mm)显示骨吸收量低(P<0.05),CDIC系统组(0.69±0.19 mm)与奥齿泰USII系统组(1.05±0.24 mm)除了在第一时间段骨吸收量显著减少外,CDIC系统组在3~6个月的时间段趋于稳定(P>0.05)。而三种种植体系统组与上、下颌骨植入点边缘的骨吸收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体边缘的骨吸收量会因其颈部设计的不同而不同,即精密颈部与微观表面结构的种植体系统比宏观表面的种植体系统边缘骨质更稳定。

  • 双侧上颌窦底提升种植修复10年后病例回顾

    作者:吴晓乐;冯瑜;张禄野;贺平

    目的 通过对采用单一骨粉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修复10年后进行回顾研究,评估其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2007年5月~2008年12月进行的单一骨粉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手术患者6例共21枚种植体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选取种植术后及10年后影像学检查、口内检查及ISQ检查.测量种植体边缘骨水平(CBL)、边缘骨吸收(MBL)、根尖骨高度(ABH)及根尖骨吸收(ABL);改良菌斑指数(mPLI)与改良出血指数(mSBI);计算种植体存留率,统计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共21枚种植体10年后复查,存留率为100%,总体ISQ值在70~82之间;MBL为(2.76±0.43)mm,ABL为(0.53±0.24)mm.21枚种植体软组织指数mPLI为1.51±0.61,mSBI为1.31±0.74,其中有4枚种植体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其余患者口腔卫生较好.结论 双侧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修复10年后临床复查,种植体均能正常行使咀嚼功能,10年存留率100%.使用单一骨粉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10年远期临床效果较佳,成骨效果满意.

  • 种植支持单冠与联冠对周边骨吸收影响的研究

    作者:冯波

    目的:放射线片评估种植支持的单冠及联冠修复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别.方法:59例患者植入87颗种植体,其中BLB种植体单冠修复17颗,联冠24颗;ITI种植体单冠24颗,联冠12颗,行X片牙槽骨边缘高度测定.结果:联冠的修复方式周边骨吸收值低于单冠修复的值,BLB、ITI两种种植系统的P值分别为0.01、0.037(p<0.05),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冠的修复方式较之于单冠种植体周边骨质吸收少,远期效果优于单冠的修复设计方式.

  • 影响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愈合反应的研究

    作者:张晓燕;张迪;周聪;金光春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骨结合成功标准是第1年边缘骨吸收<1.0 mm,之后平均每年<0.2 mm,无松动,种植体周围无X线透射像区,无疼痛、感染和感觉异常等症状,5年观察期成功率在85%以上[1].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是影响种植体长期稳定性和成功率的关键因素[2].种植体周嗣的骨吸收始于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大部分发生于一期手术至负荷后1年时间段.而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时大部分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症,种植体就位时边缘骨应力过大,引起骨代谢障碍.Oh等[3]曾在2002年提出导致早期骨吸收的几个原因是手术操作不规范,种植体周嗣情况,微小裂隙,负荷超载,生物学宽度,颈部顶模型因素等.Albtrktsson等[4]认为种植体在皮质骨周同骨结合比较理想.众所周知90%-95%种植体间接与骨组织接触,大多数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稍微偏高.

  • 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分析

    作者:宋勇;李想;蔡嫚;王耀辉

    目的 分析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特征.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50例口腔种植患者作为样本,患者种植体植入方法一致,植入后1 mo、6 mo及12 mo时,观察患者的口腔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发生情况、吸收量、骨吸收影响因素.结果 口腔种植患者骨吸收发生率为60%、患者术后1 mo吸收量(0.10±0.05)mm、术后6 mo吸收量(0.13±0.01)mm、术后12 mo吸收量(0.13±0.02)mm.骨吸收阳性者中,吸烟患者占75%,骨吸收阴性者中,吸烟患者占16.67%,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骨质、性别、年龄、种植体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种植体植入后1 mo时,骨吸收速度快,随后吸收速度减缓,吸烟为导致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高危因素,术者需严谨设计手术,并嘱患者戒烟,以减少骨吸收.

  • 平台转换技术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孟祥赟;许胜;董凯;柳忠豪

    目的:比较平台转换和平齐对接两种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在固定修复时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95例患者,其中41例患者植入平台转换种植体53枚,54例患者植入平齐对接种植体88枚.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功能负载12个月时,四个时间点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种植体植入当天,上部结构完成时,功能负载6个月和12个月时,平台转换种植体和平齐对接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00±0.00)、(0.08±0.04)、(0.24±0.16)、(0.36±0.19)mm和(0.00±0.01)、(0.18±0.12)、(0.65±0.38)、(0.79±0.41)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平台转换种植体在减少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方面比平齐对接种植体有明显优势.

  • 牙周炎及吸烟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王丽萍;张树标;范长斌;方颖

    目的 探讨牙周炎及吸烟单因素和双因素协同效应对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影响.方法 设置健康组、牙周炎组、吸烟组、牙周炎合并吸烟组4个后牙缺失病例组,植入Straumann纯钛螺纹柱状标准型种植体进行修复,通过SIDEXIS-XG软件测算负载后1年种植体边缘牙槽骨吸收状况(MBL);记录负载12个月时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牙周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吸烟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牙周炎合并吸烟组与健康对照组在MBI及mSB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mPLI及 P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积极有效的牙周治疗及维护下,牙周炎或吸烟者植入Straumann标准型种植体,可获可靠疗效,但对牙周炎合并吸烟者可出现边缘骨明显吸收,更容易出现种植体周探诊出血,在病例选择上要引以注意.

  • 骨质疏松症患者种植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美杰;赵和平;李冰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全身性骨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且发病率呈不断提高的趋势.骨质疏松症是种植治疗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其引起的初期稳定性不足,不良的种植体-骨界面的骨结合,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等特征会对种植治疗产生极大的威胁.本文就影响骨质疏松症患者接受种植治疗的近、远期成功的关键因素及进展作一综述.

  • 球帽式和Locator式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牛文芝;王鹏来;秦雁雁;李晓飞

    目的:评价球帽式和Locator式下颌种植覆盖总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共完成2颗种植体支持的球帽下颌覆盖总义齿9例,Locator下颌覆盖总义齿11例,上颌均制作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完成后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对各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进行评估,同时进行义齿满意度调查.结果:Locator组、球帽组在咀嚼功能、固位功能和舒适程度的满意度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Locator组与球帽组患者满意度、种植体周牙槽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球帽、Locator附着体种植覆盖义齿在下颌无牙颌的应用中临床效果明显.

  • 单颗后牙缺失不翻瓣种植短期临床观察

    作者:彭文军;张海燕

    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采用翻瓣和不翻瓣种植技术完成的种植手术病例进行比较,评价不翻瓣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牙区单牙缺失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研究组行不翻瓣种植手术,对照组行常规翻瓣种植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反应.以种植体植入即刻为观察基线,观察冠修复后即刻及6个月、12个月三个时间点时的种植体稳定性,软组织的沟内出血指数(SBI)和探诊深度(PD),以及牙槽嵴边缘骨高度变化(MBL).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反应轻微,对手术的满意度较高.两组种植体稳定,无术后感染发生.牙周软组织健康,SBI(0)占总观察数的85%(34例).研究组三个时间点PD分别为2.645±0.401mm、2.545±0.270mm和2.550±0.278mm,对照组分别为2.690±0.401mm、2.630±0.342mm和2.545±0.333mm.研究组术后12个月总MBL为0.255±0.105mm,对照组0.325±0.273mm.两组PD和MBL均值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翻瓣种植与翻瓣种植的软组织表现和边缘骨改变无差异,但不翻瓣种植能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反应,尤适用于老年缺牙患者.

  • 作者:

    关键词:
  • 后牙区种植义齿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惠莉;张娴

    目的 探讨影响后牙种植义齿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行后牙区种植单冠修复的172例患者,共183颗ITI种植体,观察患者年龄、种植体长度、直径、位置、种植修复体冠根比例(CRR)及慢性牙周炎病史等因素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结果 对患者随访1~3年,种植体总生存率为100%;种植修复体CRR的平均值为(1.05 ±0.18).在修复后第1年,MBL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测量值,P <0.05;慢性牙周炎病史患者的MBL值相对较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种植义齿修复后一年内MBL显著,慢性牙周炎病史与MBL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 种植体植入深度对周围硬组织影响的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

    作者:陈世玉;李昀生;邵健;江燕军

    目的 系统评价种植体的植入深度对周围硬组织水平变化的影响,从而获得理想的植入深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 在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2006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发表的文献,语言为英文和中文,对入选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绘制森林图,效应指标是平均数和95%置信区间.结果 检索文献105篇,初步纳入28篇,全文阅读后终纳入5篇.不考虑是否使用平台转移情况下,早期阶段平骨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骨下水平组[MD=0.30,95%CI(0.20,0.39),P<0.000 01].亚组分析时,2项研究与平台转移相关,但未能得出有意义结果(P=0.99).4项研究与非平台转移相关,分别在3~6个月,平骨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骨下水平组[MD=0.26,95%CI (0.15,0.38),P<0.000 01];>12个月时间段,骨上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平骨水平组[MD=-0.59,95%CI(-0.72,-0.46),P<0.000 01].结论 骨水平种植体植入骨下水平时,在骨重建过程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可能大于平骨水平或骨上水平.

  • 后牙区不同冠根比短种植体单冠修复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婷婷;王远勤

    目的 观察后牙区不同冠根比(CIR)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97例后牙区短种植体修复患者,共植入154颗短种植体且为单冠修复,根据CIR分组:A组0≤CIR≤1.0,B组1<CIR<2.0,C组CIR≥2.0.随访36个月,分别记录不同组种植累计存留率、修复机械并发症及年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3年期间,154颗短种植体累计存留率为95.4%;各组短种植体累计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机械并发症与年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牙区不同CIR的短种植修复存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长期效果仍需观察.

  • 两种下颌骨种植体周边骨质吸收的对比研究

    作者:成宏

    目的:通过X线片评估奥齿泰种植体与ITI种植体在下领骨种植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差别.方法:49例患者植入59颗种植体,其中奥齿泰种植体31颗,ITI种植体28颗,行X线片牙槽骨边缘高度测定.结果:奥齿泰种植体骨吸收呈缓慢上升趋势,而ITI种植体骨吸收相对平稳,种植后0~6个月时ITI种植体周骨吸收高于奥齿泰种植体,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奥齿泰种植体系统骨结合较早,ITI种植系统远期骨吸收相对较少.

  • 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的骨吸收:现状与争议

    作者:李平;戴静桃;李安;唐尤超

    背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直接影响着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及美观,除了过度负荷及病理性炎症两大因素外,种植体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目的:综述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关系。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SCI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种植体结构设计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design,marginal bone loss,bone loss,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种植体设计;边缘骨吸收;骨吸收;骨缺损”。排除本综述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后按纳入标准筛选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口腔种植治疗中,避免种植体边缘骨是能确保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美学修复效果基本要求,优化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故种植修复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因素:合理匹配种植体的尺寸,不同种植体选择合理的颈部设计,一体式种植体,基台设计及种植体-基台连接等。

  • 超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应用

    作者:黄娜;李平;李安;戴静桃;王远勤;唐尤超

    背景:目前大量研究证实短种植体与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并不明确.目的:短期观察超短种植体应用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18例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患者,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5-68岁,平均余留牙槽骨高度为3.19 mm,均进行超短种植体植入结合上颌窦内提升治疗.通过用锥形束CT观察种植体修复后12个月的骨结合能力,以及种植体周围边缘骨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与结论:18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植入的21颗种植体均获得良好骨结合,完成义齿修复,均未发生软组织炎症.随访修复后12个月,21枚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变化分别为(-0.21±0.78),(-0.16±0.55) 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在上颌后牙骨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中应用超短种植体可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同时能够维持种植体边缘骨量稳定,但仍需长期临床观察.

  • 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5年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比较研究

    作者:谢艳婷;葛鑫;顾舒扬;张燕婷;江鹭鹭;何晶;尚德浩;邓春富;赵宝红

    目的 比较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5年成功率及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并且骨质分类为Ⅲ类骨的患者82例 (共使用111颗种植体).以种植体为研究单位, 根据是否行骨挤压术, 将纳入的病例分为常规种植术组 (53颗种植体) 和骨挤压种植术组 (58颗种植体).术后随访5年, 计算两组种植体5年成功率, 并测量种植体植入后半年和1、2、3年时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比较上颌后牙区Ⅲ类骨行常规种植术与骨挤压种植术对种植体5年成功率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结果 常规种植术组和骨挤压种植术组种植体5年成功率分别为96.23%和98.2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体植入后半年时, 骨挤压种植术组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常规种植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植入后1、2、3年时两组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常规种植术和骨挤压种植术对种植体的5年成功率及远期边缘骨吸收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因此, 临床中对于上颌后牙区Ⅲ类骨种植病例, 术者可根据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需要决定是否行骨挤压术.

  • 下颌后牙区短种植体联冠修复短期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张波;邵磊;赵宝红;邓春富;尚德浩;张翀;王丹宁

    目的 评估应用短种植体联冠修复下颌后牙牙列缺损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植入2枚种植体并用联冠修复下颌后牙牙列缺损的患者65例,共植入130枚种植体.其中,31例患者植入62枚短种植体(长度≤8.5 mm)作为短种植体组,34例患者植入68枚标准种植体(长度≥11.5 mm)作为对照组.记录并统计分析病例在手术当天及复诊时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种植体累积成功率、生物机械并发症、边缘骨吸收、临床冠根比等.结果 两组各有2枚种植体失败;两组种植体累积成功率、并发症及边缘骨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种植体组临床冠根比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情况下,对于骨量不足的患者应用短种植体修复下颌后牙牙列缺损能够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同时可以降低手术风险,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用于上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任帅;宋应亮;魏洪波;张思佳;谭乃文;周宇超;刘向伟;赵雯雯

    目的 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病例26例,均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种植体周软组织指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测量术后及终修复体戴入1年后随访时的边缘骨水平、根尖骨高度及软组织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35颗种植体纳入本研究,边缘骨吸收为(1.21±0.40)rmm,术后根尖骨高度为(1.33±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为(1.20±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较种植体植入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5颗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mPLI)为1.46±0.78,改良出血指数(mSBI)为1.26±0.74.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可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其效果较为满意.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