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平台转移对上颌前牙区种植修复美学和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刘欣;黄宝鑫;李志鹏;古佩明;梁晓铟;邵建婷;陈卓凡

    目的 探讨不同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对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2016年于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进行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的24例患者25枚种植体,其中平台转移组12例(12枚种植体)、平台对接组12例(13枚种植体).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通过拍摄临床照片和X线片检查,进行红色美学指数(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ES)评估并评估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应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平台转移组与平台对接组均获得100%的种植体存留率.平台转移组MBL为[(0.38 ± 0.39)mm],低于平台对接组[(0.98 ± 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33.5,P=0.002).平台转移组和平台对接组PES分别为(9.33 ± 2.61)和(8.15 ± 1.7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52.5,P=0.168).平台转移组和平台对接组WES分别(6.83 ± 1.59)和(7.15 ± 2.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2.5,P=0.437).结论 采用平台转移和平台对接两种种植体-基台连接方式进行上颌前牙区单牙缺失种植修复均可获得高的种植体存留率和满意的美学效果.平台转移可以减少种植体周围MBL,但其修复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种植体植入深度对周围硬组织影响的系统回顾及Meta分析

    作者:陈世玉;李昀生;邵健;江燕军

    目的 系统评价种植体的植入深度对周围硬组织水平变化的影响,从而获得理想的植入深度,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方法 在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2006年1月1日~2016年6月1日发表的文献,语言为英文和中文,对入选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绘制森林图,效应指标是平均数和95%置信区间.结果 检索文献105篇,初步纳入28篇,全文阅读后终纳入5篇.不考虑是否使用平台转移情况下,早期阶段平骨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骨下水平组[MD=0.30,95%CI(0.20,0.39),P<0.000 01].亚组分析时,2项研究与平台转移相关,但未能得出有意义结果(P=0.99).4项研究与非平台转移相关,分别在3~6个月,平骨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骨下水平组[MD=0.26,95%CI (0.15,0.38),P<0.000 01];>12个月时间段,骨上水平组骨吸收量少于平骨水平组[MD=-0.59,95%CI(-0.72,-0.46),P<0.000 01].结论 骨水平种植体植入骨下水平时,在骨重建过程中的边缘骨吸收量可能大于平骨水平或骨上水平.

  • 平台转移设计种植体植入1年后下颌后牙区的骨丧失

    作者:冯爱菊;王维英;肖菲;郭力强;赵保东;郭苏伟;张雪健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 种植体表面处理与骨结合效应:3i种植系统的临床应用

    作者:肖菲;刘沂;王烁琳;徐昊;郭力强;赵保东

    背景: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修复方式,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种植系统众多,在临床应用效果上各有特点.目的:观察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3i种植系统对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修复效果.方法:95例患者植入双重酸蚀的OSSEOTITE种植体150枚(植入后1~3个月行永久修复),植入Nano Tite种植体7枚(植入后1个月行永久修复).随访观察24个月,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57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根周未见X射线透射区;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见松动、脱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无种植体宿主不良反应.提示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修复效果满意.

  • 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的骨吸收:现状与争议

    作者:李平;戴静桃;李安;唐尤超

    背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直接影响着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及美观,除了过度负荷及病理性炎症两大因素外,种植体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目的:综述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关系。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SCI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种植体结构设计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design,marginal bone loss,bone loss,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种植体设计;边缘骨吸收;骨吸收;骨缺损”。排除本综述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后按纳入标准筛选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口腔种植治疗中,避免种植体边缘骨是能确保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美学修复效果基本要求,优化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故种植修复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因素:合理匹配种植体的尺寸,不同种植体选择合理的颈部设计,一体式种植体,基台设计及种植体-基台连接等。

  • Dentis种植系统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辛策;肖菲;张伟伟;徐昊;赵保东

    目的:探讨Dentis种植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2例牙列缺损患者行Dentis种植体植入,3-6个月后行上部义齿修复,并进行临床和放射学的随访观察.结果:206枚种植体中有2枚在修复后6个月内脱落,其余未见松动、脱落和植入体根周X射线透射区,留存率99.0%,成功率99.0%.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配合应用相应术式,Dentis种植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 平台转移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影响

    作者:王乐

    平台转移是指小直径的基台连接于大直径的种植体平台上.平台转移区别于传统的平台对接,是对种植体平台与基台的连接方式进行的改进.初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20世纪宽直径种植体的问世而缺少与之匹配的基台部件,所以选择了小直径基台来修复此类种植体,而负荷后的放射线片显示这些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未发生吸收,反而保存了原有牙槽嵴顶的骨高度.这一极其偶然的发现引出了目前广泛应用的概念"平台转移".14年后Baumgarten、Gardner、Lazzara和Porter等[1-3]相继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

  • 平台转移设计对犬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影响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徐昊;赵保东;时艳;王维英;刘淑娇;肖菲

    目的:比较平台转移设计种植体与传统对接连接种植体在功能负重与非功能负重状态下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动态变化,细化平台转移设计对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只犬随机编为1~6号,拔除双侧下颌第二、三、四前磨牙,3个月后按设计顺序植入Ankylos、GS-Ⅱ、US-Ⅱ种植体共36颗.术后3个月时行二期手术,4个月时右侧取模,4.5个月时戴冠,12个月时处死动物.植入即刻、第3、6、9、12个月时摄片.测量肩台—骨结合冠方高点(IS-CLB)、肩台—颈部牙槽嵴顶(IS-BC)距离.根据所用种植体的不同分为A、G、U3组,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G组负重侧与非负重侧的IS-CLB、IS-BC在种植术后第6、9、12个月时与U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G组间无差异.各组自身负重侧与非负重侧比较,均无差异.各组自身比较,种植即刻与3个月时无显著差异,3个月与6个月、6个月与9个月、9个月与12个月时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潜入式种植体颈部骨组织的显著性变化始于种植二期术后.种植体植入并行使功能12个月,颈部骨组织的吸收与功能负重无关.

  • 不同平台转移距离对种植体周围骨改建的影响

    作者:薛敏;郑海英;封伟;刘国惠

    目的 探讨不同平台转移距离对种植体周围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后牙区接受Ankylos系统单冠种植修复患者29例,3.5 mm与4.5 mm直径种植体各20颗,收集种植即刻与术后1年的X线片,分别从垂直向、水平向测量两组种植体近远中术后1年的骨量变化.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种植体周围垂直向、水平向骨改建无显著差异(P>0.05),4.5 mm种植体骨沉积出现率高于3.5 mm,且两组骨沉积宽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平台转移距离增大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保存,在牙槽骨骨量充足的情况下应选平台转移距离大的种植体.

  • 水平内移距离对种植体及其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作者:陈志飞;顾卫平;刘斌;陈岗;孙佳麒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平台转移种植体不同水平内移距离对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以Ankylos C/X ?4.5 mm×11 mm种植系统为参照,利用Mimics、Solidworks及Pa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平台转移种植体水平内移距离分别为0.0、1.0、1.5、2.0 mm 4组模型,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垂直和斜向加载,分析边缘骨组织以及种植体基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种载荷下平台转移组( PS)骨组织等效应力峰值均小于平台对接组( PM),随着水平内移距离增加,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峰值减小,但当差异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2.0 mm),种植体周骨组织等效应力峰值有增加趋势。结论平台转移种植体水平内移距离增加对减少边缘骨组织应力有积极影响,但当种植体与基台直径差距过大时,仍有应力集中的趋势。

  • 两种种植系统临床骨稳定性比较

    作者:刘健;周黎娜;朱丽;葛自力;惠建华

    目的 探讨骨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种植完成负重后中长期骨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牙片和曲面断层片观测38例XIVE和42例ANKYLOS单牙种植病例在修复完成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的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统计对比骨吸收高度的显著性差异.结果 XIVE种植体在植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高度明显降低,1~3年内骨吸收速度逐渐变慢,个别病例仍有进行性吸收;而ANKYLOS种植体在植入以后1年内,种植体周围牙槽骨有匀速的缓慢吸收,1~3年内牙槽骨高度呈稳定状态,可见骨改建形成;2种种植体在不同观测期,骨吸收水平ANKYLOS均要优于XIVE.结论 除了表面处理技术和负重条件等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的控制环节上,骨水平种植系统比软组织水平种植系统有一定优势.

  • 下颌第一磨牙平台转移种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作者:郭娜;游素兰;黄远亮

    目的 构建下颌第一磨牙平台转移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男性下颌骨1例进行螺旋CT扫描,将得到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建立下颌骨及牙齿的三维几何模型,并用Geomagic studio12软件进行曲面优化;利用UG NX6.0软件建立平台转移种植系统(韩国DIO种植体系统)的三维几何模型;后将各部分模型导入Hypermesh10.0软件中进行装配组合、网格划分以及材料属性赋值.结果 成功建立了下颌第一磨牙平台转移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与实际模型有高度的几何相似性,其网格质量较高、力学性能好.结论 结合CT扫描技术和多种有限元建模软件能够快速、精确地建立下颌第一磨牙平台转移种植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后续平台转移种植体进行有效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 口腔种植系统研发现状

    作者:何福明;赵士芳

    口腔种植系统的研发主要是新型种植材料和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研发,以及种植体整体外型、基台的设计研发.深化纯钛种植体的表面改性研究,使其具备更好的表面及整体性能,有效缩短临床愈合时间,以达到早期生物稳定并维持功能负重后的长期稳定性的良好效果.如何有效地保持种植体颈部骨组织高度和牙龈健康,对于确保口腔种植修复体长期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应用于后牙区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郁璐;何家才

    目的 评价Straumann种植系统的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骨水平种植体应用于后牙缺失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后牙区单颗种植修复的108例患者,分别植入58颗Straumann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和50颗骨水平种植体.随访2年,统计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高度、牙周探诊软组织情况和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 术后2年内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周围骨呈递减式吸收,骨水平种植体周围骨缓慢均匀吸收,骨水平种植体骨高度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牙周探诊检查两组牙周软组织健康相当,患者反馈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结论 在后牙区,骨水平种植体周围骨吸收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

  • 登腾种植体一期完成的临床观察

    作者:郭洁;丁见;赵保东

    目的:探讨和评价登腾两段式种植系统通过一期手术完成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缺牙患者,植入登腾两段式种植体55枚。患者一期手术完成种植体植入和安置愈合基台,进行非埋入式种植,3个月后行上部义齿修复。对植入的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进行定期临床和放射学随访观察。结果植入的55枚种植体无松动,均形成健康龈袖口,完成种植修复率100%,负载1年后,无明显骨吸收。患者对美观和咀嚼效果评价良好。结论使用两段式登腾种植体一期手术进行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好,种植周期缩短,成功率高,可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指导。

  • 两种不同直径Ankylos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比较研究

    作者:杨旭;张恒;邓燕;刘学;郭照中;章彦彦;黄建红

    目的:比较3.5 mm和4.5 mm两种不同直径的Ankylos种植体用于修复单牙缺失的边缘骨吸收量.方法:临床选择50例单牙缺失患者,采用3.5 mm和4.5 mm Ankylos种植体各25例,行潜入式种植手术,Ⅱ期手术2周后,按照常规方法完成金钯合金烤瓷冠修复.术后随访,通过X线检查骨组织的吸收情况.比较3.5 mm种植体和4.5 mm种植体X线检查结果.义齿修复后的临床观察期为12个月.结果:全冠修复后,两组植体及修复体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初期稳定性好,3.5 mm种植体在修复即刻及修复后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53±0.46)、(0.58±0.42)、(0.64±0.40)、(0.78±0.35)mm,4.5 mm种植体在修复即刻及修复后3、6、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33±0.24)、(0.35±0.26)、(0.41±0.28)、(0.51±0.29)mm.两组骨吸收量经检验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数排列为:(O)3.5 mm组(0.66 mm)>(O)4.5 mm组(0.42 mm)结论:在Ankylos平台转换结构中,肩台的宽度越大,即种植体的直径越大,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越少.在牙槽骨宽度足够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宽径种植体.

  • 不同种植体—基台连接设计对犬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及生物学宽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冯爱菊;周璇;赵保东;肖文林;郭力强;徐昊

    目的:研究负重与非负重条件下,不同种植体-基台连接对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及生物学宽度的影响.方法:6只犬随机编号,拔除下颌双侧第二、三、四前磨牙,3个月后植入Ankylos、GS-Ⅱ、US-Ⅱ种植体,据种植体-基台连接不同分A、G、U三组.第4个月后右侧行金属全冠修复,左侧不修复.种植即刻、第12个月拍X线片,测量种植体肩台(IS)-种植体-骨结合冠方高点(BIC)距离.制作带种植体的骨磨片,图像分析定位:种植体周围龈缘(GM)、结合上皮根方(aJE)、BIC、IS,测量各组GM-aJE(ED)、aJE-BIC (CTC)和GM-BIC(BW)垂直距离.结果:在负重或非负重条件下,A、G组IS-BIC、ED、CTC与U组有差异,A、G组间无差异.3组BW均无差异.各组间负重与非负重条件下无差异.结论:平台转移设计可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有更长结缔组织量.不同种植体-基台连接对生物学宽度影响不大,但对结合上皮附着位置有影响.

  • 不同种植深度Ankylos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对比研究

    作者:封伟;耿进友;孙园园;耿海霞

    目的:对比分析后牙区不同种植深度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后牙区接受Ankylos系统种植修复患者72例,共植入113颗种植体,根据种植深度分为3组:0 mm组(平齐骨缘),1 mm组(骨缘下1 mm),2 mm组(骨缘下2 mm)。随访24~66个月,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并评估种植体功能负载2年后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及3组之间的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不同种植深度的种植体周围骨质年均骨吸收量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负载2年后,0 mm组边缘骨水平稳定于种植体平台水平或以上的位点占28.6%,1 mm为52.3%,2 mm为70.4%,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台转移设计的Ankylos系统,种植深度低于牙槽嵴水平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

  • ANKYLOS种植系统临床应用5年效果评价

    作者:耿进友;封伟;孙园园

    目的:评价ANKYLOS系统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ANKYLOS种植体修复的178例患者,共213颗种植体。随访观察3~66个月,进行临床及X线检查,采用Wheeler等提出的存留标准进行评估,并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种植体的累积存留率。结果:年均骨吸收量为(0.19±0.11)mm,种植体松动脱落2颗,5年累计存留率为98.9%。结论:ANKYLOS种植系统平台转移设计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组织稳定,修复牙列缺失和缺损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修复效果。

  • 平台转移设计的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对后牙区种植体颈部骨量保存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名辉;王岩莉;舒明芳;孙长寿;崔军

    目的 通过建立两组临床种植修复模型,采用影像学方法比较平台转移设计的骨水平种植体与软组织水平种植对种植体颈部骨量保存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60例在滨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单颗后牙缺失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均采用种植修复.对照组A组应用的是韩国DIO公司生产的软组织水平种植体(IFI),实验组B组植入的是韩国DIO公司生产的平台转移设计的骨水平种植体(SM).修复后观察12个月并于12个月时拍摄根尖片,与修复后即刻拍摄的根尖片相比较,观察种植体颈部骨量吸收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种植体均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红肿、溢脓等感染的现象发生,种植体与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成功率100%,患者对种植效果满意.种植体颈部骨组织保存的评价:修复前A、B两组种植体颈部周围骨吸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后1年种植体颈部骨吸收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本实验观察范围内,平台转移设计的骨水平种植体在对后牙修复后种植体颈部骨量保存方面优于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