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研究

    作者:姚洪博

    目的 探讨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牙科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患者56例(64侧),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28例(31侧),采取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33侧),采取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治疗,种植修复6个月后,统计其种植体留存率,术后随访1年,统计两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种植成功率、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较对照组高(P<0.05),修复后骨吸收量:修复1年后,观察组的骨吸收量(0.50±0.05)mm少于对照组的(0.58±0.04)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5.35);修复3年后,观察组的骨吸收量(0.56±0.05)mm少于对照组的(0.68±0.0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9.48).结论 对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种植术的效果较好,种植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 短种植体应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否的短期临床评估

    作者:常爱增;孙斌;李志韧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提升术(OSFE)联合短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区时植骨或不植骨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4-7mm)的患者30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8mm长的种植体植入,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对照组)或不植骨(实验组),愈合3个月后完成修复.分别在术后当天、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及CBCT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变化.结果:36枚种植体(实验组17,对照组19枚)植入平均剩余骨高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5.01±0.92和4.91±0.79mm(P>0.05),术后平均提升高度为3.46±0.97(实验组)和5.13±1.25mm(对照组)(P<0.01).1年后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分别为100%和94.7%(P>0.05),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72±0.96和4.57±0.77mm(P<0.01),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较好的稳定性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负载后的随访中,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短期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短种植体植入时植骨或不植骨均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 T形窗入路上颌窦底提升牙种植修复单颗上颌第二前磨牙缺失

    作者:张庆福;牛璐;闻慧胜;符国才;聂恒金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上颌窦底提升入路,同时对该入路的适应症和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5例单颗上颌前磨牙缺失伴上颌窦底过低性垂直骨量不足患者,采用自牙槽嵴顶颊侧向上颌窦侧壁延伸的T形开窗入路完成上颌窦底提升,上颌窦底提升与种植体植入同期完成,6个月后二期手术,然后进行种植体支持的单冠修复.结果:5例单颗上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垂直骨量不足患者,通过T形开窗入路完成上颌窦底提升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通过种植体支持的单冠完成缺失牙的修复,目前随访半年至1年,效果良好.结论:T形开窗入路能在相对直视下进行上颌窦底黏膜的剥离与骨粉、种植体的植入,减少上颌窦黏膜破裂,对部分提升难度较大的单颗上颌后牙缺失病例,可采用T形开窗入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

  •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94例五年临床回顾

    作者:林盛筱;冯源;解涓;宋应亮;谢超;李德华

    目的 总结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后5年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手术远期疗提供数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同一术者的连续临床病例.收集术前计划行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患者共94例,男性55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6.9±11.8)岁.完成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者共90例(96侧上颌窦),同期植人种植体126枚.患者术前拍摄曲面体层X线片,术后、功能负载后以及每年复诊时拍摄根尖X线片及曲面体层X线片,评价种植体存留率、边缘骨吸收情况,并观察上颌窦底新骨改建情况.结果 术中有4例上颌窦底黏膜穿孔,黏膜穿孔率为3.08% (4/130);愈合期内4枚种植体脱落,种植体早期成功率为96.80%(121/125).功能负载后患者随访率为72.09%(62/86),种植体随访率75.00%(90/120),随访时间(34.4±20.4)个月,随访中所有种植体功能行使良好,种植体功能负载后累积存留率为100.00%.愈合期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0.75 ±0.51) mm,随访期内边缘骨吸收(0.48±0.41) mm.种植体植入位置剩余骨高度(7.27±1.30) mm;术后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高度为(2.77 ±1.15) mm;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52士1.39)mm;经过(7.4±2.6)个月的愈合期,上颌窦底新骨形成高度为(3.81±1.60) mm.在经历(34.4±20.4)个月的随访期后,上颌窦底新骨高度较功能负载时降低了0.37(0.10,0.88) mm.结论 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安全可靠,术后影像学证实获得了良好的上颌窦底提升及成骨效果,上颌窦底新骨高度在远期随访中略有降低.

  •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法种植修复122例缺牙的临床观察

    作者:邱立新;胡秀莲;陈波;李健慧;林野;王兴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 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完成122例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病例.男性48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46.5岁(20~69岁),共植入157枚种植体.随访5年以上21例,3年以上41例,2年以上27例,1年以上33例,平均随访29.7个月.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均因上颌后牙种植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在8~11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而采用上颌窦底冲压法局部提升上颌窦底骨板及黏骨膜,提升幅度为2~5 mm.术中未使用任何骨移植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 N·m,则行一段式种植体直接安装愈合基台,3~4个月后进行种植义齿修复;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 N·m,则采取埋入式种植技术,3~4个月后再行Ⅱ期种植体暴露手术及修复.结果 122例中有12例上颌窦黏骨膜穿破,但在观察期内未发生上颌窦炎等并发症.157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05年10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技术安全、简便、易行;手术创伤小,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病例中选用.

  • 包绕式盖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中的成骨研究

    作者:李祥;陈松龄;黄代营;朱双喜;汪建龙

    目的探讨骨引导再生技术在上颌窦底提升中的成骨效果。方法对18只比格犬行双侧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牙种植术。采用自身对照,左侧上颌窦行包绕式盖膜(实验侧),右侧行上颌窦颊侧开窗口盖膜(对照侧)。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实验犬各6只,力学测试、大体标本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对照侧骨移植材料有移位,骨质吸收明显,种植体顶部暴露;实验侧种植体顶部骨移植材料无移位现象,有较厚的骨质覆盖。力学检测两组随时间的增加种植体被牵出的力增加;在24周时力学测试实验侧[(558.1±37.4)N]与对照侧[(471.4±31.5)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检查:双侧上颌窦底植入骨粉后均可见新生骨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成熟,骨粉颗粒逐渐减少。结论包绕式盖膜骨引导再生技术可减少上颌窦底提升后骨的吸收,促进种植体顶部骨形成。

  • CBCT在骨质疏松老年人微创种植牙上颌窦底内提升术中的应用

    作者:栗洪师;王雅迪;刘洪臣

    目的:探讨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在骨质疏松老年人微创种植牙上颌窦底内提升手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2月-11月间26例老年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后同期微创种植牙骨质疏松患者,应用CBCT影像诊断系统对上、下颌骨进行标准轴面、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同时进行曲面体视图,获得准确数据用于老年骨质疏松牙列缺损患者术前设计、术中引导、术后回访。结果: CBCT辅助上颌窦底内提升后同期植入37枚种植体,术后未发生上颌窦炎、窦底粘膜穿孔等并发症;有2例患者种植术后1 d出现术区面部软组织肿痛,鼻腔间断性出血,考虑有局部上颌窦粘膜破裂,局部使用抗生素术后5d后症状逐渐消失;术后6个月二期修复前CBCT检查种植体骨结合良好,二期修复负载后6个月随访观察种植体骨边缘吸收稳定,无种植体失败。结论: CBCT可以辅助医生顺利完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手术,为老年口腔微创种植术前制定设计方法,术后检查随访提供辅助分析条件。

  • 作者:

    关键词:
  • 山羊上颌窦及额窦黏膜可承受压强的对比

    作者:韩奕诗;任桓;孙小雪;李岩峰;孙一丹;张月;胡品;包文雅

    目的 探讨山羊鼻窦(上颌窦及额窦)黏膜的可承受压强的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原因,为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涉及黏膜问题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从获取的每块鼻窦黏膜(上颌窦顶、上颌窦底及额窦黏膜)上切取所需大小黏膜,以推拉力计及自制夹具、压具测得可承受压强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确定参数之间的关系,P <0.05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山羊上颌窦顶黏膜可承受压强为260.08±80.12 Kpa,窦底黏膜为306.90±94.37 Kpa,额窦黏膜为121.72±31.72 Kpa.上颌窦顶与额窦、上颌窦底与额窦、窦顶与窦底黏膜可承受压强均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顶黏膜较额窦可承受压强大,上颌窦底黏膜较额窦可承受压强大,上颌窦底黏膜较窦顶黏膜可承受压强也大.结论 额窦、上颌窦顶、上颌窦底黏膜可承受压强之间存在差异,且依次增大.

  •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研究

    作者:楚德国;王琳丹;李德仁;吕铁铭;杨雯琦;赵学萍;王东

    目的 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方法 13例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 10mm)患者共16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基质(BioOss).术后即刻及二期复诊时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两者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术前剩余牙槽骨高度从2.46~8.54mm,平均5.46± 1.76mm;16个位点共植入15颗种植体,种植体长度从11.0~11.5mm,平均11.07±0.18mm.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7.95~12.97mm,平均10.37±1.61mm;术后修复完成时间从4~10个月,平均6.0±1.76个月;术后复诊拍摄CBCT时间3~6个月,平均4.31个月,复诊时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5.83~15.24mm,平均10.07±2.3 1mm;与术后即刻相比,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改变幅度从-2.12~5.32mm,平均降低0.30±1.84mm,占术后即刻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与术后即刻相比,复诊时4个位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增加(占所有位点的25%),增加幅度从0.24~5.32mm,平均2.16±2.19mm,其余12个位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降低(占所有位点的75%),降低高度从0.08~2.12mm,平均1.13±0.60mm.结论 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短期内大部分位点植骨高度降低,少部分位点植骨高度增加,总起来说植骨高度稳定无显著变化.

  • 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临床研究

    作者:毕力格图;姜国芳;陈建军;宝利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技巧,术中术后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上颌后牙缺失严重骨量不足36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49颗种植体手术临床资料.结果:31颗闭合式、16颗开窗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成功负载,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存留率95.9%.2例负重后脱落.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扩大了种植牙适应证范围,闭合式提升和开窗提升各有相对适应证,把握适应证、手术中的技巧,严格无菌操作,因牙位不同选择负重时间也很重要.

  • 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技术

    作者:周贤;胡秀莲

    因龋病、牙周病等原因导致的上颌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齿缺失后上颌窦腔的气化、扩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导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行种植修复遇到的主要难题.临床上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为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快速、有效的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与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入路植骨种植技术相比,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存在着术中微小黏膜穿孔不易被发现的缺点,故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技术也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临床病例研究对临床上3种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技术的方法、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处理措施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 自体植骨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宋治锋;丁载雄;张莉萍;顾圣祖

    目的:评价自体骨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对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高度4~6 mm)的患者种植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对4例上颌后牙骨量不足(高度4~6 mm)而需种植修复的病例,实施自体植骨的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共9枚.自体移植骨来自种植窝制备时中空钻取骨,在需做牙槽嵴修整处的牙槽骨棘取骨,如不够再用刮骨器取骨或从颏部手术取骨,将所取之骨碾碎备用.结果:术后7个月拍片,均显示骨性愈合;冠修复后行使功能18~24个月效果理想.结论:自体取骨植骨用于上颌窦提升,可扩大种植手术适应证,降低种植成本.

  • 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的应用评价

    作者:刘鑫(综述);王佐林(审校)

    种植义齿修复已作为一种功能可靠、理想的缺牙修复方法而逐渐普及[1]。牙槽骨的吸收和上颌窦的气化常常导致上颌后牙缺牙区骨量不足和骨质稀疏,从而严重影响了牙种植体的成功植入[2]。对于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病例,上颌窦底提升术(sinus floor elevation)是目前应用为广泛的骨增量技术。标准的上颌窦底提升术通过完整分离并提升窦腔黏膜,在窦腔黏膜和窦底骨板间填入骨移植材料,增加上颌窦底部的骨量,极大地扩展了牙种植体应用的适应证[3-5]。目前常用的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有两种,即侧壁开窗术(lateral window tech-nique)和上颌窦底内提升术(osteotome sinus floor el-evation technique)。研究认为:当剩余骨量≥5mm时,可以通过种植窝洞提升上颌窦底并同期植入种植体[6];当剩余骨高度<5mm时,种植体往往达不到较为理想的初期稳定性,因此需要等到移植骨改建完成后再延期植入种植体[7]。目前应用于上颌窦底提升的骨移植材料有自体骨(autogenous bone)、同种异体骨(allogeneic bone)、异种骨(xenogenic ;bone)、人工材料(alloplastic materials)或者几者的混合物。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也开始应用于临床骨重建。研究表明,上颌窦内骨增量的效果取决于骨移植材料的种类[8]。至于采用上颌窦底内提升术还是上颌窦外侧壁开窗术,是采用同期种植还是延期种植,对种植体的存留率并没有影响[9]。本文现就上颌窦底提升术植骨材料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疗效评价

    作者:赵保东;王艳辉;许家森;郑军;宫大连;于毅

    目的:观察使用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4例单侧或双侧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共126颗.全部病例均行X线曲面断层片,其中30例在后期随访中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上颌窦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为9.16mm(5~11mm),用骨挤压器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95mm(2~6mm),无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随访16~82个月,成功率达100%,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种植体顶端有一层完整骨质覆盖,种植体完全埋入骨质中.结论:应用骨挤压器,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与上颌窦外提升术相比,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其近、远期效果均满意;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可作为上颌窦提升种植体植入术后判断手术效果的有效手段.

  •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黄征难;李宝勇;刘民;贾保军;王娟;宋慎琳

    目的:观察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牙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后牙区牙槽骨严重吸收的36例患者,种植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2.1)mm,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瑞士Straumann种植体22枚、韩国奥齿泰SSⅡ种植体13枚、法国安多健种植体7枚.术后3~4个月,行上部结构修复,同时观察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随访期(12.2±3.6)个月.结果:36例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2.83±1.12)mnl,41枚种植体成功负载,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5周脱落,脱落2个月后重新种植,成功负载.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能有效治疗上颌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上颌后牙缺失,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

  • 山羊上颌窦及额窦黏膜厚度对比观察

    作者:李岩峰;韩奕诗;任桓;陆云龙;董欣明;刘乐;胡品;王宁

    目的 探讨山羊鼻窦(上颌窦及额窦)黏膜的厚度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上颌窦提升术中涉及黏膜问题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 从获取的每块鼻窦黏膜(上颌窦顶、上颌窦底及额窦黏膜)上切取适当大小黏膜置于固定液中,24 h后制成组织切片,在带有刻度目镜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镜下随机选取三处读数并记录.结果 山羊上颌窦顶黏膜厚度为410.03士65.97 μm,窦底黏膜为461.33±91.37 μm,额窦黏膜为216.90±46.47 μm,上颌窦顶与额窦、上颌窦底与额窦、窦顶与窦底黏膜厚度均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顶、底黏膜较额窦黏膜厚,上颌窦底黏膜较窦顶黏膜稍偏厚.

  • 短种植体在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林娟;朱志军;沈铭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在较低牙槽骨高度上颌后牙区使用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使用价值。方法2009—2011年,选取窦底骨高度为3~6 mm患者26例,共植入37枚短种植体,随访25~48个月(平均36个月),回顾其临床及影像资料,采用Buser和Cochran存留标准评估短种植体存留率。结果37枚短种植体一例修复前失败,成功率97.3%。复查X线片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均小于1.5 mm。结论对于窦底骨高度严重受限的病例(3 mm≤高度≤6 mm),短种植体可以取得良好的且与常规长度种植体相同的稳定性。

  •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绮曼

    导致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原因有很多,长时间缺失牙造成牙槽嵴废用性吸收、因炎症导致的病理性吸收、上颌窦的气化等,增加了种植修复难度.针对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近年来国内外主要采用的几种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①骨增量方案,包括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经前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引导骨再生,块状骨移植术等;②非骨增量方案,包括单纯经牙槽嵴顶的上颌窦底提升术,短种植体,倾斜种植体等.如何选择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以得到满意的修复效果,一直是牙医们努力的方向.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目前已有较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专注于非骨增量方案的研究进展.

  • 植骨和不植骨上颌窦提升术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沈洪洲;马猛;黄圣运;张东升

    目的 探讨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 方法 通过Creo2.0 软件绘制上颌后牙区简化颌骨模型,垂直骨高度分别设定为10、7、5、3 mm,其中10 mm组直接植入种植体,其余组分别行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模拟植入种植体,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处理后骨组织应力值大小关系. 结果 当垂直骨高度为7 mm时,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后种植体与骨界面大应力值与10 mm时相比均变化不大;当降至5 mm时不植骨组应力值明显增加;当仅剩3 mm时,骨内应力值增加更显著. 使用植入物后种植体与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明显改善. 结论 种植体颈周是应力集中区域;当剩余垂直骨高度为7 mm及以上时,植骨和不植骨的上颌窦提升术应力分布无明显差异;当剩余垂直骨降至5 mm及以下时,建议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使用植入物.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