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增量后种植牙术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中华

    目的 探究骨增量后种植牙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56例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引导骨再生技术(GBR),检查种植区牙龈愈合情况,牙齿松动改变、修复体功能与美观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愈合,未发生感染,其中有3例发生牙龈开裂,其他患者牙龈组织修复完好,牙齿松动度改善,牙龈附着良好,牙龈组织形态美观,术后2年内未发生明显骨密度系数或骨质吸收改变.结论 GBR技术可提高矛缺失种植修复患者的骨增量效果,保障种植体稳定性,提高满意度.

  • 上颌窦内提升术研究现状

    作者:刘彦博;何东宁

    上颌窦内提升术作为一种骨增量技术,扩大了种植手术适应症,由于其创伤较小,成为上颌骨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种植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经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就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术前评估、术式分类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骨代用品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袁长永;王鹏来;李敢;耿晓庆;刘宗响

    目的 评估在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的高度(RBH)>4 mm的情况下使用或不使用植骨材料对上颌窦内提升术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RBH>4 mm需要做上颌窦内提升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植入23颗Straumann种植体,术前拍摄CBCT,测量RBH高度.按标准流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对照组同期植入Bio-OSS骨粉,实验组不植骨粉,两组均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3个月复诊,检查患者软硬组织愈合情况,摄根尖片检查患者种植体周围骨愈合情况及上颌窦底新骨形成状况.若情况良好,则行二期手术及上部牙冠修复.术后6,12,24,36个月复查,评估种植体骨结合情况,测量上颌窦内新骨形成高度和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程度.两组种植体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有1颗种植体出现骨结合失败,其余种植体一期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3个月后二期冠修复,两组成功率均为95.7%.术后6、12、24、36个月复诊,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窦新骨形成高度以及边缘骨丧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RBH>4 mm时,采用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样可以有效地提升牙槽骨的高度,并减少手术的创伤.

  • 颌骨硬组织不足的牙种植术研究新进展

    作者:曾参;施斌

    目前,牙种植术(Dental Implant)是口腔修复中一种在美观、功能和适应症等方面都大大优于常规修复的修复方法。然而在临床上运用也存在瓶颈,有研究表明40%~60%的种植病例均存在颌骨硬组织不足的问题,使种植体的植入与上部结构的修复都存在困难。本文将重点从近年来的颌骨硬组织不足的新种植手术方式进行综述。

  • 短种植体应用于上颌窦内提升植骨与否的短期临床评估

    作者:常爱增;孙斌;李志韧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提升术(OSFE)联合短种植体修复上颌后牙区时植骨或不植骨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4-7mm)的患者30例,行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8mm长的种植体植入,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对照组)或不植骨(实验组),愈合3个月后完成修复.分别在术后当天、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测量种植体稳定性及CBCT影像学检查种植体周围骨水平变化.结果:36枚种植体(实验组17,对照组19枚)植入平均剩余骨高度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5.01±0.92和4.91±0.79mm(P>0.05),术后平均提升高度为3.46±0.97(实验组)和5.13±1.25mm(对照组)(P<0.01).1年后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分别为100%和94.7%(P>0.05),窦底新骨形成高度在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72±0.96和4.57±0.77mm(P<0.01),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较好的稳定性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义齿负载后的随访中,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短期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联合短种植体植入时植骨或不植骨均可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

  • 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

    作者:张一凡;陈波

    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应用于临床已30余年,证实为疗效可靠的上颌后牙区骨增量技术.虽然该术式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处理不当仍有可能植骨或种植失败.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并非一定放弃骨手术,恰当处理后仍可获得良好的骨增量效果.对于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感染,早诊断、早干预并进行妥善处理,种植体的近期存留率仍较高.本文就经外侧壁入路的上颌窦外提升术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及处理进行讨论.

  • 伴上颌窦囊肿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后牙种植1例

    作者:李娜;陈灼庚;徐普

    目的 通过1例伴上颌窦囊肿的上颌窦外提升术10个月后行牙种植术的病例报告,总结此类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 上颌窦外提升术前锥形束CT(CBCT)发现缺牙区上颌窦有椭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术者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10个月后发现囊肿致术区颊侧骨缺损,且囊壁暴露,术者遂抽出囊液,完整摘除囊肿,0.9%氯化钠溶液加庆大霉素彻底冲洗上颌窦,骨缺损处放置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结果 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CBCT示骨量稳定,骨结合良好,囊肿无复发.结论 在伴有囊肿的上颌窦外提升术后种植的病例,若在牙种植术时发现囊肿暴露,应及时摘除囊肿,以防囊肿影响种植体骨结合.

  • PRF与Bio-Gide在前牙区种植GBR植骨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

    作者:岳增文;曹选平;刘进忠;闫波

    目的:观察、评价不同屏障膜在前牙缺失种植术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成骨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12年7月至2014年10月前牙缺失需要骨增量种植手术病例。按照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在Bio-oss植骨材料表面覆盖PRF膜,对照组在Bio-oss植骨材料表面覆盖Bio-gide生物膜,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CBCT观察成骨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病例临床效果满意,骨结合良好,CBCT显示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较术前明显增宽,垂直向和水平向成骨良好,两组成骨效果观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区牙槽骨植骨手术中使用PRF膜和bio-gide作为屏障膜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PRF取自患者静脉全血,制取设备简单,成本低廉,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GBR PRF CBCT 骨缺损 骨增量
  • 纳米晶胶原基骨在牙槽嵴骨增量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郭慧

    目的 探讨纳米晶胶原基骨用于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时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3例行一期牙种植术但存在牙槽嵴骨量不足需要同时进行骨增量手术的患者,采用纳米晶胶原基骨进行骨增量,植入16颗种植体.结果 所有对象愈合期感染率为0%,伤口均一期愈合;6~8个月后X线检查提示种植体周围的骨结合好,16颗种植体均稳固,修复效果良好;骨增量后牙槽嵴平均宽度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晶胶原基骨对牙种植术中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是一种理想的骨增量修复材料.

  • 上颌窦底骨增量是否需要使用骨移植材料

    作者:李芳;程余婷;黄晓林;周倩;伍超;石前会;王永;廖健

    背景:上颌后牙区常因骨量不足而增加了此区行种植牙的难度,上颌窦底提升术成功地解决了此难题,在术中使用骨移植材料能获得充足的骨量,不使用骨移植材料还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创伤和费用.目的:结合新的相关研究动态,对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使用和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方法:第一作者以"dental implant,maxil ary sinus,bone augmentation,bone substitute"为英文检索词,以"牙种植、上颌窦、骨增量、骨替代材料"为中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维普、万方、知网数据库中1985年1月至2018年8月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与总结,终纳入78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在行上颌窦底提升且同期种植术中,使用和不使用骨移植材料都能获得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不使用骨移植材料还具有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治疗周期、降低创伤与疼痛、节约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和失败率等优点,获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因此,相信在未来的上颌窦提升领域中,不使用骨移植材料的手术方式将成为种植医生们的首要选择.

  • 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初期稳定性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丽萍;张树标;范长斌;方颖

    背景:上颌后牙缺失后,部分病例出现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骨高度极端不足,如何做到简单、快捷、有效的进行种植修复是正在努力探索的课题,通过钛板或钛网固定种植体获得足够的初期稳定性,缩短治疗周期同时提高成功率是目前探索的方向之一.目的:探讨在上颌窦底剩余骨量极端不足(1~3 mm)时,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应用钛网连接固定种植体增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方法:24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量1~3 mm,进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植骨,同期植入Straumann种植体63颗,术中采用钛网辅助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术后6个月上部结构修复,随访30个月.结果与结论:术中种植体扭力均达到10 N·cm以上,与未连接钛网前术中种植体扭力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6个月后种植体ISQ值为69.78±4.78;负载24个月时种植体末端骨厚度(2.53±0.36) mm,与刚植入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种植体边缘骨吸收(1.07±0.40) mm;术中未发生上颌窦黏膜破裂,观察期内种植体稳固,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没有脱落现象,上部结构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满意;X射线检查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种植体周围未见骨低密度影,无上颌窦炎症影像;2例在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失访.结果表明上颌后牙缺失2个以上牙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在极度不足(1~3 mm)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大直径的Straumann黏膜水平即刻种植体,同时采用钛网辅助增加初期稳定性,可以进行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获得理想的近期临床效果.

  • 骨增量技术在上颌骨前牙区囊肿术后骨缺损中的美学应用

    作者:谢洪;邓巍;孙晓菊

    目的 总结骨增量技术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美学效果.方法 对24例颌骨囊肿患者,手术摘除囊肿后,应用Bio-Oss骨粉、Bio-Gide可吸收胶原膜骨诱导成形术,修复骨缺损区.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的颌骨缺损区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颌骨形态佳.结论 使用骨增量技术修复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有利于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外形及功能.

  • 牙周病区域的即刻种植

    作者:叶平

    牙周病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牙周炎引起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给传统修复带来困难,牙周痛患者种植条件的特殊性及种植术后风险增高,都增加了牙周病患者即刻种植的难度.但只要牙周病患者种植术前的牙周状况得到良好控制,手术操作中严格要求并通过相应的骨增量技术,术后得到良好的牙周维护,也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 牙周病导致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的种植外科处理

    作者:施斌;白轶

    牙周病的典型特征即严重的附着丧失、牙齿松动移位甚至脱落,终导致功能丧失以及美学的缺陷.牙周病所导致的牙槽嵴严重吸收也成为种植治疗的难点,但随着种植体研究的深入以及种植术式的改进,针对不同牙槽嵴情况的种植义齿修复方法也逐步完善.本文将就牙周痛导致的下颌牙槽嵴严重吸收情况下的种植外科处理方法做一综述.

  • 改善颌骨种植区骨量不足外科手术研究进展

    作者:于博涵;邓春富

    对患者进行种植修复时,上下颌骨种植区垂直向和(或)水平向骨质的吸收,无疑给医生提出了一个难题.为确保种植区符合种植条件,必要的剩余牙槽骨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改善颌骨种植区骨量不足的外科手术技术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操作提供帮助.

  • 上颌前牙区囊肿摘除术后Onlay植骨延期种植1例临床报告

    作者:岳喜龙;许胜;任光辉;柳忠豪

    种植修复目前已经成为牙列缺损后常见的修复方法,发生于颌骨的囊肿通常会导致大量骨质破坏,尤其是上颌前牙区为囊肿多发部位,临床中摘除囊肿并拔除患牙后通常会造成大面积骨缺损,终使种植修复面临很大困难.目前,多种骨增量手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自体骨是移植材料的金标准,但术后自体骨不可预知的吸收常影响临床效果.本文就1例上颌前牙囊肿摘除术后的病例,取下颌骨外斜线自体骨块Onlay植骨联合Bio-oss骨粉行骨增量手术,延期种植修复,观察修复后2年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自体骨板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修复美学区即刻种植唇侧骨缺损1例报告

    作者:郑斌;徐普;陈灵;陆丽英;郁豆

    目前,多种临床技术应用于牙槽骨缺损的重建,为后期修复创造条件.多数学者建议采用自体骨重建牙槽骨,并保持适量软组织覆盖[1].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包括onlay骨块移植术[2-3]、骨引导再生术[4-6]和“三明治”植骨术[7]等.这些技术均需进行损伤较大的手术,且技术敏感性较高.因此,探索一种手术创伤小、技术敏感性低且效果肯定的牙槽骨重建手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报道了1例应用自体骨块移植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即刻修复上颌种植体唇侧骨板缺损的病例,并对自体骨重建牙槽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即刻种植术中引导骨增量技术的应用

    作者:周磊

    由于种植体生物相容性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目前的牙种植体均能获得理想的可预期的骨结合,在新拔除患牙的牙槽窝内即刻植入种植体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术式拔牙后即刻种植可有利于减少外科手术次数,有利于牙槽嵴骨量的保存,降低治疗费用并减少缺牙时间,更易被患者接受.但由其解剖生理因素决定,牙槽嵴在牙缺失后通常要出现唇侧骨板的吸收萎缩,这常导致种植体唇面暴露,出现美学上的问题.即刻种植的同时,在充分理解和使用引导骨再生原理的基础上配合骨增量材料的应用才能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本文就我们的临床体会结合文献进行了分析讨论.

  • 骨劈开术在口腔种植骨增量中的应用

    作者:张辉秋;孙连碧;蒋剑晖

    目的 探讨种植区骨量不足患者行骨劈开增量,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8例种植区骨量不足,牙槽嵴高度充足但厚度仅3~5 mm的患者.行骨劈开术并同期植入ITI种植体,直径3.3~4.1 mm,共计24枚,18例均采用固定修复.结果 24枚种植体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负载12 ~24个月,无一种植体失败,功能和美学效果满意.结论 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 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并可同期植入种植体,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上颌窦外提升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徐星天;王佐林

    上颌窦外提升术是一种用来增加上颌骨后牙区域垂直方向骨量的手术方法,它通过颊侧前庭沟切口在直视情况下,分离上颌窦底黏膜,在上颌窦底黏膜与骨质之间增加骨质高度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要.在上颌后牙区域,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不仅使种植体难以获得初期稳定性,种植体也容易穿破上颌窦黏膜,引起上颌窦内的感染,终导致种植修复失败.

4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