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病并发DIC的实验室诊断进展

    作者:刘志国;王淑英;毛远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各种重症疾病中并发的血管内广泛凝血系统活化和微血栓形成,临床上以出血和血栓并存,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1].终末期肝病往往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很多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极其相似,但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因此肝病是否并发DIC的鉴别诊断非常困难,但是非常有意义[2].为了对肝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实验室快速诊断提供理想的检测方案和指标,本文就其实验室诊断与评价做了系统的阐述与比较.

    关键词: 肝病 DIC 实验室指标
  • 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效果比较

    作者:崔红英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指标在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健康产妇(健康组55例)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 与妊娠组相比,DIC组产妇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D明显升高(P<0.05).结论 对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是诊断DIC的必备条件,能够早期提示DIC并及早进行治疗,终止和切断DIC发展.

    关键词: DIC 凝血 纤溶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6例救治分析

    作者:贾后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产科DIC是许多产科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共同中间环节,其结果可导致广泛出血、溶血、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多脏器功能障碍[1].产科DIC发病急,病情凶险,大多发生在基层医院,母婴死亡率高,如能重视原发病,及早正确诊断,可降低发生率及死亡率.

  • 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护理体会

    作者:潘红玲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1],但产科DIC多数病因明确,做好主要病因预防,早期诊断,及时祛除病因,合理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 产后失血性休克合并DIC的抢救及护理体会

    作者:罗桂华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综合征[1].DIC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肝素的合理使用,是防止DIC发展的关键[2].本文对76例失血性休克产妇进行原因分析,成功救治6例失血性休克DIC产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重度颅脑外伤合并DIC的诊治(附10例报告)

    作者:郑光明

    目的:了解重度颅脑外伤合并DIC的诊断,降低重度颅脑外伤的死亡率.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检查,及时对重度颅脑外伤合并DIC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本组10例,治愈2例,治愈率达20%.结论:重度颅脑外伤合并DIC的正确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降低重度颅脑外伤合并DIC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颅脑外伤 DIC 合并症
  • 脑出血患者术后合并菌群失调性DIC的中医护理

    作者:卢昕

    1 病例介绍张某,女,68岁,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因突发左侧脑基底节区出血,而行"定向钻孔抽血术",抽出血性液体40ml.术后用"舒普深"、"优普同"抗炎治疗20余日,出现腹泻、便溏、口腔有乳白色片状分泌物.继续进行抗炎治疗后,患者腹胀如鼓,腹痛辗转不安,大便由酱红色变成粘液便.

  • 2例新生儿溶血病行换血疗法并发DIC患儿的护理

    作者:

    总结2例新生儿溶血病行换血疗法并发DIC患儿的护理经验,即换血前积极控制溶血、退黄治疗、纠正酸中毒、正确选择血源等,换血后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电解质、血糖、黄染消退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可促进患儿康复.

  • 乌司他丁对竹叶青蛇伤致DIC的影响

    作者:侯杰;周岁锋;刘芳芳;苏立成;赖贵龙;刘锦文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竹叶青蛇伤致DIC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5例竹叶青蛇伤患者分为常规组、UTI60WU组、UTI40WU组.常规组就诊后即予清创局封、静滴抗蝮蛇毒血清、根据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症支持治疗.UTI60WU组和UTI40WU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UTI20WU+ 0.9%氯化钠20 ml静脉注射,Q8h及Q12h,疗程均为1d.分别观察在治疗后0、1、3、5、7d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DIC评分,以及出血、肝肾功能变化等.结果:3组凝血指标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其中Fib的下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T随病程发展而延长,二者与DIC评分的变化高度吻合,均在3d时表现为差值;D-D在入院时即升高,并在伤后1d达峰值,7d时所有指标均未恢复正常.60WU组的DIC评分及D-D值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病程极期不再有差异,40WU组无此改变.结论:大剂量乌司他丁具有减轻DIC程度的作用,但不能阻断或缩短DIC的发生,总体来说,静脉用乌司他丁对竹叶青蛇伤DIC疗效仍不理想.

  • 不同DIC诊断评分标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评价的比较

    作者:沈剑;夏鹄

    目的:探讨不同DIC评分标准判断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DIC和MODS发生和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246例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入院第1、3、7天的各项生理参数和实验室指标,分别使用ISTH显性DIC评分标准、非显性DIC评分标准和JAAM DIC评分标准进行诊断评分,同时进行SOFA评分,观察不同DIC评分标准之间确诊率、诊断时间点的差异;比较DIC确诊组间的病死率、SOFA分值的差异,绘制三种DIC评分标准的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衡量各个评分系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准确性.结果:三种评分标准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反映危重病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和预后,使用ISTH显性标准确诊的患者病死率和SOFA分值高,诊断时间点同时或晚于ISTH非显性标准和JAAM标准;在DIC 确诊组间的病死率和SOFA分值的比较上,JAAM标准与ISTH显性标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TH非显性标准与ISTH显性标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AAM标准和ISTH非显性标准之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OFA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评分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9、0.724和0.778,相互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TH显性标准诊断DIC特异性高,敏感性差;ISTH非显性标准诊断DIC敏感性高,特异性差;JAAM标准诊断DIC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对危重病患者的MODS发生和预后判断更为准确,可作为早期干预治疗的首选诊断标准.

    关键词: DIC 评分 脓毒症
  • 产后失血性休克、DIC 2例的抢救体会

    作者:李宏;钟强

    临床资料产后大出血仍是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因出血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致严重贫血、组织缺氧,以及持续的低血容量状态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多器官衰竭(MOF).本文报道2例诊治体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DIC 抢救
  • 微量肝素预防外科DIC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显玲;徐亮

    目的对手术后可能并发DIC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微量肝素,观察伤口是否渗血、血小板计数(BPC)、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含量(Fd)等指标与用药前有无变化.方法 30例外科术后患者,于术后当天静脉滴注肝素0.2~0.3 mg/kg.d,连用3 d.结果无一例发生伤口渗血,BPC、PT、APTT及Fd等指标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结论对手术后可能并发DIC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微量肝素,不但安全简便,而且不需实验室监测.

    关键词: 术后 肝素 微量 DIC 预防
  •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手术前后管理

    作者:张乐鸣

    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继发细菌性腹膜炎常发生感染性休克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后期多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新生儿腹膜炎的现代概念深化了对病理生理的认识,临床治疗观点也更趋系统化、整体化~([1]).

  • 重症中暑合并DIC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小平;彭森

    2003-07月中下旬~08月上旬武汉市出现持续高温天气.我科仅于2003-07-28~08-09就收治中暑病人41例,其中重症中暑27例,死亡11例,除1例为猝死外,其余10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合并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DIC是导致重症中暑病情加重和致死的重要因素,早期防治DIC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现分析如下:

    关键词: 重症中暑 DIC
  • 培氟沙星致过敏性休克并DIC 1例

    作者:刘福凤;于志红;李彩霞

    患者,男,22岁,以往体健,因单纯性阑尾炎于2004年9月16日在局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充血肿胀表面有脓点.术后应用培氟沙星(苏州建元药业制造有限公司;规格:0.2g/支,批号040516)0.4 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内静滴,qd.用药后患者感下腹部疼痛,至次日上午4:00疼痛减轻,嘱其下床活动.于当日8:00继续应用上述液体静滴,约滴入300mL时患者述下腹部出现疼痛,至液体全部滴完时,患者述疼痛逐渐加重并有烧灼感,且出现躯干瘙痒.查体:腰背、腹部及大腿内侧可见斑丘疹,色泽紫红;下腹稍隆起叩诊为鼓音.遵医嘱肌注盐酸异丙嗪25 mg,静注生理盐水20 mL加地大塞米松10 mg.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且腹痛加剧,于20:00查体发现腹部隆起叩诊为浊音,下腹穿刺抽出血性液体,全身出现散在出血点,斑丘疹已成为血性水泡,Bp:95/60 mmHg(12.6/8 KPa)、P:102次/min,立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约1000 mL血性液体,大网膜、肠系膜可见多个血肿,阑尾残端高度充血水肿缝线在位.遵医嘱输血补液,术后第二日患者神志恍惚,球结膜下出血,鼻腔流血,全身淤斑,Bp:85/45 mmHg(11.3/6 KPa),P:122次/min,至此诊断为Ⅱ型变态反应,虽经全力抢救,患者于阑尾炎切除87 h后死亡.

  •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抢救(附18例报告)

    作者:雷春荣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疾病引发的血管内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中因产科并发症引起者尤为常见.产科DIC发病急骤,病势凶猛,母婴死亡率相当高.我们对我科18例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产科DIC的抢救体会.

  • 剖宫产并发DIC的抢救及护理

    作者:李文红

    剖宫产终止妊娠是处理产科高危妊娠的重要途径,而在剖宫产术中、术后大出血所致的DIC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急剧,病情凶险,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本院自1995年10月至2004年10月9年间共发生剖宫产大出血并发DIC 16例,现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以期提高对剖宫产并发DIC的抢救及护理的认识.

    关键词: 剖宫产手术 DIC 护理
  • DIC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张克俭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随后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出血、微循环功能障碍、微血管栓塞和微血管病性溶血.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关键词: DIC 病因 诊断
  • 产科重症DIC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作者:赵见云

    目的:分析产科重症DIC的临床诊断以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4例重症DIC患者,均行凝血功能检查及纤溶实验检查,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诊断及治疗体会.结果:14例患者中10例成功救治,占71.4%;4例死亡,死亡率为28.6%;3例因失血过多发生死亡,另外1例进展为MODS经抢救无效发生死亡;5例患者同时行子宫切除手术,占35.7%.结论:对产科重症DIS应及早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纤溶实验等相关检查,对于确诊的患者应采用综合治疗方式尽早进行治疗,以降低患者发生死亡的几率.

    关键词: 产科 重症 DIC 诊断 治疗
  • 临产孕妇产前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侯宁洁

    目的:通过对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测,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指标变化情况.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出现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及血栓检塞性痰病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

397 条记录 13/20 页 « 12...10111213141516...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