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匹格列酮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提高伴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非糖尿病病人内皮依赖舒张功能

    作者:王延风

  • 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心血管高危人群的影响

    作者:祝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匹格列酮对心血管高危人群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及脂质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我院收治的的90例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运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匹格列酮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运用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进行治疗,跟踪随访6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及脂质状况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CIMT、hs—CRP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脂质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匹格列酮治疗心血管高危因素患者比单独使用阿托伐他汀预后影响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心血管高危人群的影响

    作者:李艳芳;邱龄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与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高危心血管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脂联素及脂质状况的影响. 方法 90名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治疗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六个月后的CIMT、hs-CRP,脂联素、MMP-9的血浆水平及检测血脂水平. 结果 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均显示CIMT的显著降低(P<0.001),无组间差异(P>0.05).两组的MMP-9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h-CRP、脂联素及血脂水平均有有意义的影响,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提示影响更显著(P<0.05).联合用药组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升高而单独应用阿托伐他汀组未被观察到. 结论 阿托伐他汀明显改善CIMT,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匹格列酮对脂质状况和炎症因子有额外的影响.

  • 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疗效评价

    作者:蔡玲伟

    目的:评估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饮食运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 mg,3次/日口服,并联合匹格列酮30 mg,1次/d 早餐前口服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有明显改善,肝功能改变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硫普罗宁联合匹格列酮在治疗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中,可以使临床症状与肝功能显著改善,疗效显著。

  • 噻唑烷二酮类化合物有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陈惠英;李弥图

    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化合物是一类抗糖尿病制剂.它的家庭成员目前有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匹格列酮(pioplitazone)、罗西格列酮(rosiglitazone)、恩格列酮(englitazone)和希格列酮(ciglitazone)等.目前研究多的为前3种.其中曲格列酮已于1997年1月被FDA批准用于NIDDM的治疗.

  • AQP7表达水平对砷染毒小鼠心脏组织砷含量的影响

    作者:吴俊霞;王益君;陈致飞;张璇;向全永;王晓珂;陈刚;王春

    目的 了解AQP7表达水平的改变是否会引起砷(As3+)染毒小鼠心脏组织中砷含量的改变.方法 雄性ICR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胰岛素+砷组和生理盐水+砷组;匹格列酮+砷组和玉米油+砷组,每组12只.胰岛素+砷组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胰岛素0.30 ~0.5 IU/d,其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匹格列酮+砷组以腹腔注射的方式给予匹格列酮4 mg/kg·d,其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玉米油.4周后,尾静脉注射0.4 mg/kg As2O3,15 min后取小鼠心脏组织,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其砷含量,比较各组砷含量的差异.半定量RT-PCR检测AQP7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1)胰岛素+砷组心脏组织中砷含量(3517.37±562.29) ng/g与其对照组(4164.26±289.52) ng/g相比显著降低(P<0.05).半定量RT-PCR结果,胰岛素+砷组心脏组织中AQP7的表达水平与其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9).(2)匹格列酮+砷组心脏组织中砷含量(4249.20±748.22) ng/g与其对照组(4065.72±402.22) ng/g相比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51).半定量RT-PCR结果,匹格列酮+砷组心脏组织中AQP7的表达水平增加,但与其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结论 三价无机砷可能是通过细胞膜上水甘油通道蛋白AQP7进入心脏组织.

  • 匹格列酮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保护机制

    作者:马静;赵坤霄;赵林林;解汝娟

    目的:研究匹格列酮对各种应激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匹格列酮保护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以高葡萄糖、糖基化终产物和过氧化氢孵育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esangial cells, MCs );以p38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 SB203580和匹格列酮(pioglitazone, PO )分别预处理RMCs,再给予上述3种刺激因素孵育RMCs,观察RMCs 中磷酸化p38MAPK、核因子(NF-κB)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蛋白表达。结果与各刺激组相比,匹格列酮预处理的肾小球系膜细胞p38MAPK、NF-κB和TGF-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结论匹格列酮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保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激活及减少 NF-κB 、TGF-β的表达相关。

  • 匹格列酮对酒精性肝病预防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银利;徐波;张怀生

    目的 研究匹格列酮对大鼠酒精性肝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20只)、模型组(40只)、匹格列酮组(40只).空白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酒精性肝病模型组给予从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匹格列酮组在给予5%递增到22%及54%浓度的梯度酒精的同时,给予匹格列酮(5 mg·kg-1·d-1).于5周及10周后检测血清ALT、AST水平,并分别处死每组一半大鼠,取肝脏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改变.结果 模型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63.0±9.9)、(84.0±10.6)和(82.0±12.5)、(163.0±21.4)U/L,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均<0.05);5周后,45%(9/20)大鼠发生肝脂肪性变性;10周后,90%(18/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50%(10/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匹格列酮组5、10周后,血清ALT、AST分别为(48.0±8.6)、(64.0±7.9)和(62.0±13.6)、(83.0±16.1)U/L,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均<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升高(P均<0.05);5周后,30%(6/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10周后,70%(14/20)大鼠发生肝脂肪变性,30%(6/20)大鼠出现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结论 匹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鼠实验性酒精性肝病具有预防作用.

  • 匹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

    作者:蒋秀琴;缪珩;耿厚法

    目的:观察匹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匹格列酮治疗组,匹格列酮灌胃8周时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别检测各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浆TNF-α水平,取大鼠肾皮质提取RNA,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8周时糖尿病组大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以及血浆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用匹格列酮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糖尿病组显著下降,TNF-α mRNA表达也显著降低.结论:匹格列酮能抑制TNF-α浓度的升高,下调TNF-α mRNA的表达,提示匹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匹格列酮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淼;刘娟;王龙;吕珊;丁国宪

    目的:使用高脂饮食诱导(high fat diet-induced,HFD)的肥胖小鼠模型,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匹格列酮(pioglitazone,PGZ)对肥胖小鼠棕色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FD肥胖小鼠模型(n=30);肥胖小鼠随机分为PGZ灌胃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PGZ 10 mg/(kg·d)灌胃1个月,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检测灌胃组及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血胰岛素含量:使用RT-PCR检测小鼠棕色脂肪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棕色脂肪组织UCP-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PGZ灌胃的肥胖小鼠棕色脂肪功能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提高;PGZ灌胃组小鼠体重、血胰岛素含量和口服葡萄糖耐量改善.结论:PGZ通过调节棕色脂肪功能基因表达提高棕色脂肪功能,可能是PGZ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机体代谢的重要原因.

  • 匹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炎症标志物的影响研究

    作者:孔宪如;董吉祥;徐志刚;史光英

    目的研究胰岛素增敏剂-匹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中的抗炎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人20例(对照组),2型糖尿病35例(糖尿病组),测定两组人群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计数(WBC),观察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糖尿病组使用匹格列酮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糖尿病组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经匹格列酮治疗后CRP、TNF-α、WBC水平下降明显(P<0.01),且该作用与血糖下降程度无关.结论匹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且抗炎作用不依赖于血糖下降.

  • 2型糖尿病患者匹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水平动态观察

    作者:任跃忠;王巧宏;宋作珪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匹格列酮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54例,正常对照组35名,其中糖尿病患者又随机分为匹格列酮组(30例)和安慰剂组(24例),分别给予磺酰脲类+双胍类+匹格列酮和磺酰脲类+双胍类+安慰剂治疗12周,用ELISA方法分别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AI-1、TNF-α水平的改变.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浆PAI-1[(0.75±0.12)AU/ml]、TNF-α[(30.29±13.05)pg/ml]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56±0.08)AU/ml,(21.39±9.57)pg/ml,均P<0.05],经匹格列酮治疗后,患者血浆PAI-1水平从(0.77±0.12)AU/ml降到(0.69±0.07)AU/ml,TNF-α从(29.13±2.14)pg/ml降到(16.46±3.63)pg/ml(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PAI-1、TNF-α表达增加,匹格列酮能够降低高水平的PAI-1、TNF-α,并改善糖代谢、脂代谢紊乱,匹格列酮可能对延缓或阻止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有益.

  • 匹格列酮抑制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

    作者:程张军;杨平华;周家华;沈锋

    目的:探讨匹格列酮在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对C57BL/6J小鼠实施2/3肝切除,建立小鼠肝再生模型.实验组小鼠按体重给予匹格列酮20 mg· kg-1·d-1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在术后不同时间点收集小鼠残余肝脏和血清,计算肝脏体重比;监测术后肝功能和血糖变化;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匹格列酮20 mg· kg-1·d-1对小鼠术后肝功能和血糖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匹格列酮组小鼠术后肝脏生长缓慢,肝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5).结论:匹格列酮抑制小鼠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

  • 匹格列酮对正常人和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作者:雷翔;许雪亮

    目的 研究匹格列酮对正常人和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lpathy,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培养正常人和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在其增殖和分化的过程中加入匹格列酮.MTT法观察匹格列酮对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油红O染色定量的方法观察匹格列酮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 浓度为1 μmol·L-1的匹格列酮能够促进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在各个实验时间段,匹格列酮对眼眶前脂肪细胞有促分化作用,在48 h时作用明显.与正常人比较,匹格列酮对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的促分化作用更明显.结论 匹格列酮可能通过增加成熟脂肪细胞的数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对伴有糖尿病的TAO患者,匹格列酮治疗可能诱发眼部病变的加重.

  • 国产匹格列酮片单用及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余叶蓉;李延兵;樊继援;王颜刚;喻红霖;王椿;廖志红;高桦;赵文娟

    目的观察国产盐酸匹格列酮片单用及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117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用匹格列酮组(PIO-mono)和匹格列酮加磺脲类药物组(PIO-SU),进行为期12周的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血糖、糖化白红蛋白(HbA1c)、血清胰岛素及C肽、血脂、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 结果治疗后PIO-mono组HbA1c、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分别下降了1.64%、 2.1 mmol/L、 5.2mmol/L(P<0.01), PIO-SU组分别下降了1.06%、 2.3 mmol/L、 5.4 mmol/L(P<0.01), 上述指标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在血糖水平下降的同时,两组空腹及餐后血清胰岛素及C肽水平均有轻度下降,血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水平降低,HDL-C升高.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观察到肝肾毒性反应. 结论国产匹格列酮片每日30 mg单用及与磺脲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有效降低HbA1c和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并能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和改善脂代谢紊乱,耐受性良好.

  • 罗格列酮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循证证据

    作者:王双;朱兰;李峻

    1 前言随着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围绕其展开的临床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发病机制.而胰岛素抵抗与众多疾病关系密切,其中与冠脉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并可能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目前各类抗高血糖药物中,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成为近年来所谓糖尿病理性化治疗方案的主要药物之一.在这类新药中,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因其严重的肝脏副作用,已不再临床中应用,国内目前上市的药物有罗格列酮和匹格列酮(pioglitazone),本文主要阐述有关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临床治疗的循证证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