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二红;赵景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NASH的主要的危险因素有肥胖、Ⅱ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空肠-回肠短路手术和小肠细菌过度繁殖及药物和毒物等.发病机制主要是两次打击学说,此外有缺氧和微循环障碍、营养不良及遗传因素相对病理学特征主要有以大泡为主的大小泡混合性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空泡状核肝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和窦周纤维化.患者多无明确的症状和不适,偶见乏力,右上季肋部疼痛,疲倦或不适.肝肿大为其常见体征.绝大多数NASH患者超重或肥胖,20-81%有血脂异常,主要为三酰甘油增高.NASH的诊断依据Powell等建议的标准.目前对NASH的治疗仍以去除病因为主,同时必须严格禁酒.在调整饮食和运动的同时,可适当选择降血脂药、护肝药、抗氧化剂以及一些中药,并辅以对症治疗。

  • 双侧听神经瘤研究进展

    作者:张军;何筱仙

    散发的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即单侧听神经瘤,双侧听神经瘤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肿瘤综合征即Ⅱ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2, NF2)中出现。位于第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NF2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是单侧和双侧听神经瘤的分子机制。其肿瘤发生机理符合“两次打击”模型。现将对目前有关双侧听神经瘤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历史回顾 Wishart在1822年报道了一个在21岁时两耳听力丧失,经尸体解剖证实有双侧听神经瘤及多个颅内肿瘤的病例,被认为是第一个有记载的NF2病例。1991年Eldridge等[1]研究听神经瘤经病理组织学证实肿瘤起源于第八对颅神经前庭神经分支的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因此听神经瘤被病理上更为精确的术语“前庭神经鞘瘤”(vestibular schwannoma)所代替。1991年由美国国立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统一发展会议建立的对NF2的诊断标准[2]为:有以下临床特征之一的患者可诊断为NF2:①双侧前庭神经鞘瘤;②单侧前庭神经鞘瘤,有NF2家族史(一级亲属);③有NF2家族史(一级亲属)及以下各项中的任意两项:神经纤维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神经鞘瘤、幼年晶状体囊性浑浊。故双侧听神经瘤即为Ⅱ型神经纤维瘤病。

  • "两次打击"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NF-kB p65 mRNA的表达

    作者:陈民利;徐孝平;应华忠;吕建敏;王德军

    目的观察用油酸(OA)和脂多糖(LPS)两次打击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核因子--kB(NF-kB)p65 mRNA表达量的变化,探讨转录调节因子NF-kB p65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用OA(0.2mL/kg)和LPS(2mg/kg)两次打击,建立两次打击急性肺损伤(ALI)模型,进行ALI大鼠血液白细胞(WBC)分类计数和肺指数测定、肺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中NF-k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两次打击后的ALI大鼠血液中WBC和肺指数显著升高,WBC分类呈现淋巴细胞比率降低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的变化,呈典型的急性炎症表现,肺脏病理改变严重.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I大鼠肺组织细胞中NF-kB p65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在ALI大鼠肺组织细胞中NF-kB p65 mRNA的表达量增强,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病作用.

  • 烟碱预处理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

    作者:凌丽;肖雪;刘安平;谢雪莲

    目的 通过复制"两次打击"SIRS大鼠模型,探讨迷走神经切断及烟碱预处理对大鼠SIRS的作用,为临床治疗SIRS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雄性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将40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未予处理;单侧迷走神经切断组:在诱导SIRS 模型前7d,行右侧颈部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组:在诱导SIRS 模型前7d,开始每天给予烟碱液5mg.kg-1ip;联合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组:在诱导SIRS 模型前7d,联合迷走神经切断+烟碱预处理.造模前晚禁食,不禁水,术日采用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采用腹颈正中切口显露右侧颈部迷走神经主干.比较4组大鼠TNF-a、IL-6含量.结果 迷走神经切断后能提高炎症反应,烟碱预处理后能降低炎症反应,联合二者处理后炎症反应介于两者之间,且与未行迷走神经切断和烟碱预处理时炎症反应应答能力亦存在差别.结论 中枢神经能够通过副交感神经途径调节炎症反应;烟碱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其可不依赖于迷走神经的完整性而独立发挥作用.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裴强;王晓素;王宪波

    1980年,Ludwid等人首先提出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概念[1],其肝组织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相似,但没有过量饮酒史.遗传易感性与多元代谢紊乱相互作用参与了NASH的发病,机制复杂.Day和James等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提出两次打击学说[2].第一次打击为各种原因引起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肝脏脂肪沉积及肝脂肪变,并启动细胞适应程序,而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相对不足并为氧应激提供了足够的反应基质,结果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对内、外源性损害因子的敏感性增强;第二次打击主要为氧应激脂质过氧化损伤引起炎症坏死.

  • "两次打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作者:周国强;汪良;陈彦

    目的建立符合临床特征的、稳定的"两次打击"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模型.方法在失血性休克的"首次打击"后,用不同剂量的内毒素作为"第2次打击"制作大鼠SIRS模型.6 h后,分析症状体征、动脉血氧分压(PaO2)的变化、脏器功能及病理改变、外周血白细胞数和血清TNF-α含量的变化.结果 (1)实验组术后体温下降,呼吸加快,白细胞计数和PaO2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或<0.01);(2)心、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增高(P<0.05或<0.01);(3)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0.01);(4)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多脏器炎性改变.结论该模型为目前较理想的研究SIRS的动物模型,对SIRS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程中生命体征的动态观察

    作者:周卸来;葛丽英;冯国和;戚富琴

    目的 研究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程进展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动态变化.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SIRS模型组和实验对照组.SIRS模型组大鼠以失血+LPS“两次打击”法建立大鼠SIRS模型: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大鼠,再行颈动脉插管并连接Medlab系统以检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经腹腔测量体温.生命体征平稳后经颈动脉放血10 ml/kg体重,放血结束后马上腹腔注射内毒素LPS6 mg/kg.于放血结束后、放血结束后30 min、放血结束后60 min、注射LPS 6h后分别记录体温、平均动脉压、脉搏及呼吸频率各一次.实验对照组不予失血+LPs处理,其它实验操作同模型组,并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平稳6.1h后(相当于模型组给LPS 6h后)两个时间点各测定所需指标一次.结果 (1)实验对照组:体温、平均动脉压、脉搏、呼吸频率在观察期内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2)SIRS模型组:平均体温由麻醉平稳后的36.10℃下降至LPS处理后6h的32.86℃,平均下降3.19℃;呼吸频率各时间点间无显著性差异(F=0.194,P=0.940);MAP:当大鼠失血量达10 ml/kg体重时,平均MAP由114.9 mmHg显著下降至61.5 mmHg(P <0.001),但30 min后又显著回升,随后又开始进行性下降,至失血+LPS作用6h后,平均动脉压降至55.4 mmHg;脉搏:当失血量达10 ml/kg体重时,平均脉搏由344.6次/min显著增快至402.9次/min(P< 0.001),但30 min后又略有减慢,随后脉搏又开始进行性加快,至失血+LPS作用6h后,平均脉搏增快至452.5次/min.结论 在失血+LPS“两次打击”所致大鼠SIRS进程中,体温、MAP、脉搏都显示出显著的动态变化,但呼吸频率却无明显改变.

  • 胡黄连甙元对大鼠两次打击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荣;胡德耀;肖南;周学武;李东红

    目的:评价在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液中伍用胡黄连甙元apocynin,对随后发生的脓毒症造成多器官组织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大鼠"两次打击”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七组: 正常对照组,内毒素(LPS)组(iv LPS 150 μg/kg),失血性休克组(BP40 mmHg,45 m in),两次打击组(失血性休克40 mmHg,45 min,iv LPS 150 μg/kg)及两次打击+apo cynin(2.5, 5, 10 mg/kg)组.评价指标采用:(1)大鼠存活时间及存活率;(2)在i v LPS(或NS)后不同时相点(0.5, 1, 2, 4, 6 h)取大鼠血清及肺、肝组织(3 h、6 h ),检测血清丙二醛 (MDA)含量及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及MDA含量.结果:(1)两次打击组大鼠较正常对照组,LPS组及失血性休克组大鼠存活时间缩短,8 h,1 d,3 d存活率显著降低;肺、肝组织(3 h,6 h)MPO活力显著升高,肺组织(3 h,6 h)MDA含量显著增多,iv LPS后不同时相点血清MDA含量显著升高;提示病理模型有效.(2)在休克复苏液中伍用apocynin(2.5, 5, 10 mg/kg),可显著延长两次打击大鼠存活时间,提高存活率,尤中剂量组(5 mg/kg) 效果较理想.(3)Apocynin(5 mg/kg)可显著降低两次打击组大鼠肺、肝组织升高的MPO活力(尤6 h),显著降低肺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iv LPS 4 h,6 h后的血清MDA含量.结论:( 1)胡黄连甙元apocynin具有较理想的两次打击损伤保护作用,显著延长大鼠存活时间.(2)胡黄连甙元apocynin的抗两次打击损伤作用与降低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抑制中性粒细胞在重要脏器(肺、肝)的趋化、粘附、干预中性粒细胞功能有关.

  • 油酸-内毒素序贯致伤大鼠血浆和肺泡灌洗液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变化

    作者:张青;毛宝龄;钱桂生;李琦;陈正堂;徐剑铖

    目的探讨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在全身炎症反应和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油酸加内毒素脂多糖(LPS)序贯致伤大鼠,在油酸致伤后1、4、12和24h实施小剂量LPS第2次致伤,收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NF-α、IL-1β和IL-6蛋白含量.以单油酸致伤和单小剂量LPS致伤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TNF-α和IL-1β在油酸致伤4 h LPS第2次致伤后水平高,IL-6的高水平在油酸12 h加LPS致伤组;2次序贯致伤后IL-1β水平变化大,增高显著,血浆浓度达到(1 526±39.69)pg/ml,肺泡灌洗液内浓度为(840.4±95.29)pg/ml.结合肺组织病理学研究,肺组织损伤严重大鼠,血浆和肺泡灌洗液TNC-α、IL-1β和IL-6水平高.结论 TNF-α和IL-1β是早期释放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其中IL-1β的血浆和肺泡灌洗液中水平高,它可能在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发展和急性肺损伤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肺组织损伤程度与这些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有密切关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