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寄生于人体硬蜱误诊2例分析

    作者:徐洋;王英;杨竞智

    蜱又名壁虱、扁虱,俗名草爬子、狗豆子.蜱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寄生虫,又是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多数生活在野外、林区、草原、山地等,寄生于这些地区的动物甚至人体,城市少见.蜱叮人吸血时多无痛觉,故不易被发现.叮咬处可出现损伤及炎症反应,易与皮下炎性包块相混淆,现将我院2001~2002年先后所遇误诊2例分析如下.

  • 儿童腭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作者:郭珺;邓达标;张慈慈;张红

    患儿男,6岁,因“发现腭部一隆起性肿物1年余”人院,查体:硬腭左侧见一圆形肿物,质地中等,表面暗红色,呈颗粒状伴局部溃疡,上覆白色伪膜,无明显压痛.CT检查:平扫示腭骨左侧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皮质不连续,内有分隔,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图1A、1B);增强扫描见软组织肿块明显强化(图1C).CT诊断:造釉细胞瘤.行腭骨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组织呈鱼肉样,无包膜,受压迫骨组织呈陷坑状.病理检查:受检组织由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呈束状、车辐状弥漫性排列,间质黏液样水肿或红染胶原化,组织细胞散在分布,见Touton氏巨细胞,含铁血黄素沉着,少量核分裂象(图1D).免疫组化:Vim、CD68、AAT均为弥漫阳性,Lyso zyme(+),Ki 67(阳性细胞数约10%).病理诊断: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BFH).

  • 胎儿硬腭的三维超声显像方法及其应用

    作者:包中涛;叶真;甘玲;古立娟;李海英

    目的 探讨胎儿硬腭的三维超声显像方法及其在产前诊断胎儿腭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100胎孕13~35周正常胎儿及32胎唇裂胎儿颜面部的三维容积数据,通过旋转x、y、z轴、调节灰度阈值和片层,显示观察胎儿硬腭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声像图.结果 正常胎儿硬腭矢状面显示率为93.00%(93/100),呈前后走向的带状稍强回声,表面光滑,前方与上牙槽突强回声相延续;冠状面显示率为91.00%(91/100),冠状面上硬腭位于中部,呈连续的弧形带状稍强回声,与上方鼻骨强回声构成三角关系;横断面显示率为90.00%(90/100),横断面上硬腭呈拱门形稍强回声,前方、左、右侧被上牙槽突强回声所包围;88.00%(88/100)的胎儿硬腭在3个位面上均可显示.32胎唇裂胎儿中,检出9胎合并腭裂并经随访证实,其腭裂部位、裂隙宽度、整体形态及走向显示清楚.结论 应用三维超声观察胎儿硬腭简便易行.掌握正常胎儿硬腭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胎儿腭裂的检出率及评判预后.

  • 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鼻腔、硬腭、副鼻窦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邵长征;李洋

    目的:通过总结鼻腔、硬腭、副鼻窦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常规MRI及MRI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腔、硬腭、副鼻窦ACC的常规MRI及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结果:病变主体位于上颌窦8例,鼻腔-筛窦内2例,硬腭5例.常规MRI表现:15例病变均呈囊实性,实性区域均呈等长T1WI信号,在T2WI上信号较混杂;囊性部分呈多发小囊状改变,囊内容物信号不一,T1WI可为等、稍低或稍高信号,T2WI则为程度不等的高信号.15例中12例侵犯翼腭窝,累及上颌神经、蝶腭神经;6例侵犯眶下裂,累及眶下神经;5例累及腭神经走行区.普通MRI增强扫描15例病变强化不均匀,实性部分均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囊性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6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均为速升-维持型.峰值时间为(132.3±6.5)s,流出率为(2.6±0.4)%,大上升斜率为0.6±0.3,大强化率为33.6±2.5.结论:MRI及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鼻腔、硬腭、副鼻窦ACC的定位、定性诊断.

  • 前臂皮瓣联合硬腭黏膜移植行眼睑再造术后护理

    作者:高岸英;樊学翠;王兴芹

    自1994年8月至2000年10月,对10例行前臂皮瓣联合硬腭黏膜移植眼睑再造手术的病人进行了周密的术后护理,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经长期随访,再造眼睑成活率为100%,效果满意.主要措施:密切观察术区皮瓣血液循环,加强"三抗"治疗的护理,防止血栓形成,定时冲洗结膜囊,加强眼球运动锻炼,做好口腔护理,预防睑球粘连及感染,防止发生术后并发症.

  • 硬金属致巨细胞间质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代静泓;苗立云;肖永龙;孟凡青;蔡后荣

    目的 提高对硬金属粉尘致巨细胞间质性肺炎的临床、胸部影像学和病理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1例经胸腔镜肺活检证实的巨细胞间质性肺炎患者的硬金属粉尘职业史、临床、胸部x线、CT、病理资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女,30岁,钨棒磨削工,接触含钴和钨等硬金属粉尘3年,咳嗽和活动后喘息40 d.肺功能检查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明显下降(D<,L>CO占预计值%为39%),X线胸片和高分辨率CT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和边界不清的小结节影.肺活检病理表现为巨细胞间质性肺炎,肺泡腔内可见巨噬细胞和大量的多核巨细胞聚集,位于肺泡腔内的多核巨细胞内可见被吞噬的炎症细胞;细支气管及周围肺泡腔可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和肺间质纤维化.结合患者的职业史及特征性病理改变,诊断为硬金属致巨细胞间质性肺炎和硬金属肺疾病.患者脱离接触金属粉尘工作后,经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胸部异常阴影明显吸收.结论 巨细胞间质性肺炎是硬金属肺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在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需重视患者的职业暴露史.

  • 鼻中隔一期重建硬腭部分缺损的研究

    作者:陈剑秋;朱春生;贡振扬;王延生;林家峰;王宝东;安丰伟

    目的 探讨利用鼻中隔对硬腭部分缺损进行术后修补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上颌骨截除术后均采用一期鼻中隔修补硬腭部分缺损.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肿瘤切除后硬腭重建一期愈合,2例出现小裂隙,1例发生鼻中隔坏死.结论 上颌骨切除术后,可利用鼻中隔一期修补硬腭缺损.

  • 鼻中隔组织瓣修补上颌骨手术后的硬腭缺损

    作者:张庆泉;张华;张天振;陈秀梅

    目的 探讨应用鼻中隔组织瓣修补上颌骨切除后硬腭缺损的效果.方法 对26例行上颌骨手术的患者分别应用全鼻中隔组织瓣(16例)和部分鼻中隔组织瓣(10例)进行修复.结果 26例中21例Ⅰ期愈合,恢复了正常吞咽及发音功能.5例出现瘘孔,2例经换药愈合,3例经2次手术缝合后2例痊愈,1例仍遗留小的瘘孔;外侧颊部略凹4例;6例术后安装义齿不适合;无鼻背下陷者.随访时间6~134个月,中位时间34.5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总的3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2%、30.8%和11.5%.结论 应用鼻中隔组织瓣修复方法优点是鼻中隔不易被侵犯,取材方便,抗感染能力强,易于愈合.鼻中隔有软骨作支架,可减少面部的畸形.该修复方法适合于修复切除硬腭或部分切除硬腭的缺损.

  • 软腭前移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作者:叶京英;伊彪;刘静明;尹国平;王小轶;王丽曼;石兴丽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H-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H-UPPP)及硬腭截短软腭前移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OSAHS)的疗效,探索存在骨性鼻咽腔狭窄OSAHS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 32例OSAHS患者,年龄27~54岁,平均(-x±s,以下同)为(39.1±7.8)岁,均为男性,体重指数22.9~36.7 kg/m2,平均(29.0±3.6) kg/m2.术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11.7~113.7 次/h,平均(61.8±21.9)次/h,低血氧饱和度0.10~0.85,平均0.64±0.13.术前纤维鼻咽喉镜检查,全部患者均存在腭咽部狭窄,合并舌根平面阻塞14例.X线头影测量:SNA角72.9°~87.0°,平均(80.7±4.1)°;SNB角69.5°~85.0°,平均(76.8±4.5)°;PAS 0.5~2.1 cm,平均(1.2±0.5)cm;MP-H 1.2~3.5 cm,平均(2.2±0.7)cm;PNS 2.4~3.5 cm,平均(2.8±0.4)cm.全部患者行软腭前移联合H-UPPP手术.14例合并舌后隙轻度狭窄者,同期行颏前徙术.结果 术后6个月复查多道睡眠监测,32例患者中总有效27例,其中显效22例(占总例数的68.8%),包括AHI<5次/h者8例(占总例数的25.0%);无效5例(15.6%).手术后Epworth嗜睡程度评分由术前9.2±4.5下降至4.7±2.8,OSAHS初筛量度评分由术前56.0±15.3下降至17.5±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58和11.45,P值均<0.01).结论 硬腭截短软腭前移手术是针对存在骨性鼻咽腔狭窄的OSAHS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软腭前移手术与H-UPPP,可以提高其显效率及治愈率,即单纯腭咽平面阻塞的患者有望手术治愈.

  • 表浅肌肉腱膜皮瓣联合硬腭黏膜移植修复全层眼睑缺损

    作者:李冬梅;秦毅;陈涛;赵颖

    目的 探讨利用眼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皮瓣联合硬腭黏膜移植修复中、重度全层眼睑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26只眼)大于或等于眼睑全长1/2的全层眼睑缺损患者,采用硬腭黏膜移植替代眼睑后层,即睑板和睑结膜层;利用眼周血供丰富的SMAS皮瓣修复眼睑前层,即皮肤肌肉层.其中5例采用眼轮匝肌蒂皮瓣,5例为颞浅动脉皮瓣,7例为眉上皮瓣,9例为上睑皮肤轮匝肌双蒂瓣.手术操作中首先行硬腭黏膜移植,然后根据眼睑前层缺损的部位和范围设计眼周的SMAS转位皮瓣,术毕行睑缘缝合3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1个月.转位皮瓣全部成活,硬腭黏膜植片成活好,无收缩,眼睑外观及功能改善较满意.结论 眼周SMAS皮瓣联合硬腭黏膜移植可一次性修复缺损的眼睑全层,效果肯定.

  • 应用锥形束CT评估腭部种植体的植入部位

    作者:邹晖;赖仁发;孔卫东;林巍;陈敏莹

    目的 对腭部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的骨厚度和骨密度进行定量研究,为临床安全、稳定地植入腭部种植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测量34例正畸患者(18~35岁)腭部20个兴趣区的骨厚度、种植体可植入率高的10个部位的骨密度,将34例患者的头颅锥形束CT扫描数据导入EZ种植分析软件获得三维重建图像,以骨厚度、骨密度为指标的数据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将可植入率高的10个部位分为3类(Ⅰ~Ⅲ类),骨厚度:Ⅱ类(8.3±0.4 mm)>Ⅰ类(6.2±0.5 mm)、Ⅲ类(5.4±0.4 mm);骨密度:Ⅲ类(638.6±42.5 HU)>Ⅰ类(514.6±63.6 HU)>Ⅱ类(414.8±11.1 HU):3类骨厚度、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锥形束CT评估腭部种植体支抗的植入部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种植体安全、稳定.

  • 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对正常成人腭鞘管特征的研究

    作者:陈君蓉;许凡勇;肖家和

    目的 采用MSCT高分辨扫描多方位显示腭鞘管并进行测量分析.方法 采用MS CT高分辨扫描和MPR及CPR技术对167例(男83例,女84例)翼腭窝结构正常受试者行高分辨率CT(HRCT)多方位薄层扫描,显示腭鞘管及其通连结构的正常形态,并在横断、冠状及斜矢状面上观察腭鞘管的走行和形态,测量其长度、前口、中口和后口径值.对所获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结果HRCT及其CPR图像对167例腭鞘管的显示率为98,8%(330/334),左侧腭鞘管平均长度为(1.18±0.22)cm,的、中、后口径分别为(0.19±0.06)、(0.10±0.04)和(0.16±0.07)cm,前口大于后口,中口小(F=211.109,P<0.01).右侧腭鞘管平均长度为(1.07±0.29)cm,前、中、后口径分别为(0.19±0.06)、(0.10±0.03)和(0.16±0.06)cm,前口大于后口,中口小(F=139.350,P<0.01).腭鞘管长度在男性[左:(1.18±0.22)cm;右:(1.12±0.31)cm]和女性[左:(1.07±0.25)cm;右:(1.02±0.25)cm]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t=0.919,右侧:t=1.117;P值均>0.05).不同性别左侧腭鞘管的几径[前、中、后口径:男性分别为(0.19±0.06)、(0.10±0.04)、(0.16±0.07)cm;女件分别为(0.20±0.08)、(0.10±0.04)、(0.15±0.05)cm]和右侧腭鞘管的口径[前、中、后口径:男性分别为(0.19±0.06)、(0.10±0.04)、(0.16±0.06)cm;女性分别为(0.20±0.06)、(0.09±0.04)、(0.15±0.05)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左侧分别为-1.183、0.190、1.660,有侧分别为-1.420、1.210、0.802;P值均>0.05).结论HRCT薄层扫描及CPR重组可清晰显示腭鞘管及其通连结构,有利于其解剖形态的观察和径线的测量.

  • 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在上颌前牙区种植中的应用

    作者:林野;邱立新;胡秀莲;李建慧;邸萍

    目的:评估用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关闭即刻种植牙槽嵴顶创口和重建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的应用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285例患者,共299个牙位,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就诊过程中接受了硬腭结缔组织游离移植,以关闭即刻种植后伤口(183例)或增加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102例).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追踪1年以上(1至8年).结果:3例患者4个牙位的结缔组织瓣坏死,295个牙位的结缔组织瓣成活.按Jemt牙间乳头分类达到0度的有3个牙位,Ⅰ度的有26个牙位,Ⅱ度的有127个牙位,Ⅲ度的有18个牙位,Ⅳ度的有0个牙位.种植体唇侧软组织丰满度有87例达到Ⅰ度.结论:用腭部结缔组织游离移植关闭牙槽嵴顶种植创口或重建唇侧软组织丰满度,可改善美学效果,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 硬脑膜外视皮层电刺激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星;姚军平;章毅;刘娜;郑小林;阴正勤;侯文生

    目的 评价硬脑膜外电刺激经硬脑膜-脑脊液-软脑膜传递通路到达视皮层后的基本特征,以验证硬脑膜外电刺激视皮层假体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单方波电流从猫硬脑膜外刺激视皮层,通过改变刺激信号的类别、参数,记录皮层电压信号的变化,并与电极-组织界面相应的研究文献做比较,来观察由硬脑膜-脑脊液-软脑膜构成的传导通路对刺激信号的衰减影响.结果 改变刺激信号的类别,记录到的皮层电压信号与文献结果一致;当刺激电流单脉冲脉宽增加时,皮层电压峰峰值Vp-p增加不明显,相位发生明显的变化;当单方波电流的幅值增加时,皮层电压Vp-p的幅值也增加;当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减小时,记录电极所记录到的电压升高.当电极深度从0、200、400、600、800 μm依次递增时,记录电压的幅值逐渐减小.结论 硬脑膜外电刺激信号经硬脑膜-脑脊液-软脑膜传递到达视皮层后,仍然为有效信号,硬脑膜外电刺激视皮层假体方案是可行的.

  •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整复硬腭部腭瘘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波;李健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下称口腔修复膜)修补硬腭部腭瘘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硬腭部腭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患者采用口腔修复膜修补硬腭部腭瘘,对照组20例患者采用传统方法修复硬腭部腭瘘,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手术部位是否再次穿孔及龈颊沟是否变浅.[结果]治疗组在术后1~3个月再次穿孔的发生率为11.1%(2/18)显著低于对照组25.0%(5/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龈颊沟变浅发生率为5.5%(1/18)显著低于对照组发生率为90%(18/2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补硬腭部腭瘘疗效满意,且手术操作简单,对周围组织损伤小,术后龈颊沟变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 真皮
  • 多 房 型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5例 诊 治 体 会

    作者:安康

    多 房 型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是 慢 性 硬 膜 下 血 肿 的 一 个 特 殊 类 型 , 临 床 上 很 少 见 。 我 科 自 1992~ 1999年 共 发 现 5例 , 现 将 诊 治 经 过 报 告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1.1 一 般 资 料 本 组 5例 中 , 男 性 3例 , 女 性 2例 。 年 龄 61~ 75岁 , 平 均 68岁 。 回 忆 有 头 外 伤 史 者 3例 。 主 要 症 状 为 头 痛 者 2例 , 反 应 迟 钝 者 2例 , 语 言 不 利 者 1例 。 既 往 有 高 血 压 病 史 者 3例 , 糖 尿 病 史 者 2例 。 所 有 病 人 均 伴 有 肢 体 无 力 或 进 行 性 偏 瘫 。 病 程 长 短 不 一 , 分 别 为 2~ 4个 月 , 且 入 院 前 都 曾 在 基 层 医 院 拟 诊 为 “ 脑 梗 塞 ” , 并 进 行 药 物 治 疗 , 均 无 效 。 入 院 时 查 体 , 全 部 病 人 均 存 在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视 乳 头 水 肿 。

    关键词:
  •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原地区剖宫产的应用

    作者:赵凡;侯瑞礁;周为民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在高原地区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需行剖宫产手术的患者40例,分为硬膜外麻醉(EA)组和CSEA组,两组均选择L2~3行硬膜外穿刺,头端置管3 cm,CSEA组以26G腰麻穿刺针通过硬庥外穿刺针入蛛网膜下腔,注入重比重0.5%布比卡因5~7.5 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时间、麻醉效果、麻醉前后血压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结果: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明显短于EA组(P<0.05).麻醉后CsEA组血压下降幅度大于EA组(P<0.05).结论:CSEA在高原环境下应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婴幼儿硬腭吸附异物23例

    作者:裴霞;孙琪殷;翟佳羽

    目的:探讨婴幼儿硬腭吸附异物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广州市儿童医院口腔科2001-2007年诊治的23例硬腭吸附异物惠儿的病例资料.结果:使用德国产HABER弹性咬合器打开患儿口腔,门诊无麻醉条件下一次性取出异物,无并发症.结论:婴幼儿硬腭吸附异物与其口腔生理功能、解剖特点相关,预防是关键.弹性咬合器的使用,无损伤、操作简便.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