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胸超声指导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芝兰;朱雯瑾;韩克;杨春;王冬玲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指导Ampl 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封堵术适应症33例先心病,其中23例ASD、6例VSD 、4例PDA.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封堵器,即刻观察疗效.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21例ASD、5例VSD、4例PDA封堵成功,2例ASD及1例VSD封堵失败,总成功率为 90.91%(30/33).21例ASD病例中,14例选用TTE测量缺损大径与球囊测量大伸展径比较,TTE测量缺损大径与球囊测量大伸展径比较有明显相关性(r=0.563, P<0.05).7例选用TTE测量缺损大径基础上加3~4 mm作为封堵器大小的选择.筛选 6例膜周部VSD,5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VSD例数虽少,但发现VSD形态变化多,VSD右室面形态各一.筛选4例PDA封堵成功.30例成功封堵术封堵即刻无残余分流为93.33%(28/3 0),6.67%有低速少量分流(2/30).术后一周复查心脏均有一定缩小,6个月复查心脏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 TTE可用来筛选ASD、VSD、PDA封堵术病例,术中检测指导Amplatzer 封堵器定位和释放,观察即刻疗效,治疗可靠;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有较大价值.

  • 王琦用药30讲--第2讲动静论

    作者:王琦

    中药中有动静之分,动者能行,多气薄辛香而攻走;静者能守,多滋腻味厚而补守。遣药用方时应掌握药性动、静的不同,把握药物的动静变化,或动中有静,或静中有动,又或动静相因,以做到动静相宜,体现用药动静走守之奥妙。

    关键词: 动药 静药
  • 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廖琼;张红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及其二者联合对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躁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0例,A组应用右美托咪定、B组应用地佐辛、C组应用右美托咪定及地佐辛,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麻醉前( T0)、气管拔管后5min( T1)及气管拔管后10min( T2)时间点的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和心率( HR),同时观察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入液体量等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T0时间点SBP、DBP 及H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A组及B组患者T1、T2时间点SBP、DBP 及H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 C组患者T1、T2时间点SBP、DBP及HR较A组及B组更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苏醒期均未发生中度躁动、过度镇静和苏醒延迟,发生轻度躁动A组9例、B组10例和C组2例,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C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地佐辛能更有效的稳定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的血压及心率,降低躁动发生几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动""静"演绎下的养生

    作者:汪东颖

    从哲学意义上的动静出发,结合祖国医学的动静观,探讨其在传统养生中的应用以及对现代养生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哲学 养生
  • 从李东垣《脾胃论》探讨“风药”的运用

    作者:李颖飞;龚雨萍

    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发散外邪、升阳举陷、散化湿邪、调理气机、发散阴火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浅述其用药禁忌。为避免其不良反应,遂提出“动静结合、法于阴阳”的风药配伍法则,以期将“风药”在临床中得以继承和应用。

  • 针灸提高运动成绩分析

    作者:李萍

    采用针灸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已引起国际运动医学界高度重视.关于针灸提高运动能力早在我国古代便有所记载,为了引起对这一课题的重视和探讨,现将我所应用针灸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针灸提高运动成绩的机制、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提高成绩
  • 气有余未必是“火”

    作者:毛峪泉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曾言“气有余便是火”,本文从《丹溪心法·火字解》出发,得出丹溪所言的“火”侧重于“动”,并非“气有余”.此外,火只是气有余的一种表现,气有余也可以出现其他的病理状态.

    关键词: 气有余 朱丹溪
  • NO、NOS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作者:陈香宇;段芳龄;李建生;马军;高天慧;朱武凌;白经修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动态变化, 了解NO、NOS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诱发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Wistar雄性大鼠70只,检测造模前(Ⅰ组),造模后第1天(Ⅱ组)、第1周(Ⅲ组)、第2周(Ⅳ组)、第4周( Ⅴ组)结肠粘膜NO、NOS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用±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的检验水准.结果 1、Ⅱ、Ⅲ、Ⅳ组同Ⅰ、Ⅴ组相比,结肠粘膜NOS的活性及NO的水平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P<0.01),而Ⅰ、Ⅴ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病理学改变:Ⅰ组未见明显病理学变化;Ⅱ、Ⅲ、Ⅳ组粘膜及粘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杯状细胞减少,有糜烂及溃疡形成;Ⅴ组溃疡基本愈合,残存溃疡有明显修复性改变,如粘膜上皮修复、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等.结论 NOS、NO过量生成和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关.

  • 试论手法在软组织损伤治疗中的松、顺、动

    作者:胡国强

    软组织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患,在生产劳动、体育运动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它包括: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骨膜、神经和血管等.它们因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活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的,均称为软组织损伤.另外,因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而造成关节部位的微动错位,也包括在软组织损伤的范围之内.祖国医学称之为"筋伤".

  •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作者:华菲;沈振亚;朱江;余云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陈一欢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7年间对42例成人PDA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完整资料.25例管型及漏斗型导管单纯用丝线双重结扎,11例型或瘤型采用缝扎或切断缝合术的方法.6例用垫卷置于导管上方压迫结扎:其中合并其他心脏病的11例于体循环下心内直视缝扎或结扎导管.组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栓塞、灌注肺等并发症.随访无假性动脉瘤及再通发生.结论: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PDA是较为安全的选择,特别适合有合并心血管畸形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对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应用价值──附 147例分析

    作者:吴明;马虹;邓昭文;林劲;张敬文;李新明

    目的 : 探讨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鉴别原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 的患者.方法 : 选择窦性心律呈束支传导阻滞的 147例患者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9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50例 ]的心电图资料,用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 两组各有 1例误诊为室速,误诊率为 1.4%.结论 :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也适用于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对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应用价值──附 147例分析

    作者:吴明;马虹;邓昭文;林劲;张敬文;李新明

    目的 : 探讨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鉴别原伴有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速 ) 的患者.方法 : 选择窦性心律呈束支传导阻滞的 147例患者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CRBBB) 9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50例 ]的心电图资料,用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进行分析.结果 : 两组各有 1例误诊为室速,误诊率为 1.4%.结论 : Brugada宽 QRS波群心动过速分步式诊断标准也适用于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 3种动静脉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李浩;吕伟明;刘奕山;林勇杰;陈国锐

    目的 : 探讨不同动静脉转流术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疗效.方法 : 17例 ASO患者随机分为 3组,分别施行分期动静脉转流术 (分期转流组,6例 )、一期动静脉转流术 (一期转流组,6例 ) 及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 (一期并水压组,5例 ),比较各组术后 14日和术后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结果 : 术后 14日和 6个月分期转流组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为 (7.5± 1.4) cm和 (10.8± 1.0) cm; 一期转流组为 (10.5± 1.3) cm和 (19.6± 5.2) cm; 一期转流并水压组为 (28.4± 1.1) cm和 (37.4± 1.7) cm. 结果显示一期并水压组术后 14日及 6个月动脉血在深静脉中的逆行距离均比另两组长.结论 : 一期动静脉转流并水压破坏深静脉瓣膜术能使动脉血在术后短时间内更迅速地向患肢末端灌注,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广泛性闭塞的较有效的手术方法.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1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艳全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常见类型,虽然比脑出血死亡率低,但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治疗方法多采用溶栓、抗凝、降纤等。其中静、动脉溶栓是迅速、直接的干预方式。本组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进行了动脉溶栓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动、静脉溶栓均有效;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早期致残率低;动脉溶栓受条件和技术限制;静脉溶栓适合在基层医院中开展。

  •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分析

    作者:高峰;滕宏伟

    目的: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研究机械取栓治疗和动脉溶栓以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之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颅内血管闭塞或者狭窄的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采用的溶栓方法不同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动脉溶栓组),有25例患者;B组(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有17例患者;C组(机械取栓组),有19例患者.对这三组的溶栓治疗效果以及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接受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比治疗之前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前后组间的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3例患者发生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52.0%,B组有9例,发生率为52.9%,C组发生发生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患者为0,发生率为0%,三组急性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过程中,采用机械取栓治疗和动脉溶栓以及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均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机械取栓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