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口服"金双岐"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作者:刘天宏;何丽华;盖琳琳

    我院儿科自2003-02~2005-10用双岐杆菌制剂"金双岐"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满意,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因黄疸住院的新生儿85例,其中男48例,女37例,孕龄35~41周.出生体重<2 500 g 14例,2 500~3 999 g 63例,>4 000 g 8例.入选病例血胆红素均≥255 μmol/L,除外极低体重儿、RDS、NEC、先天性胆道闭锁、肠道畸形等.全部病例母乳喂养68例,混合喂养6例.人工配方奶喂养11例.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加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分析

    作者:李书印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对确诊溃疡性结肠炎68例患者,采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1 g,4次/d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3次/d,每次3片,8周1个疗程.结果:治疗8周后,治愈46例(67.6%),有效14例(20.6%),无效8例(11.76%),总有效率达88.20%.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用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 丽珠肠乐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

    作者:闫瑰娟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与肠肝循环的增加与新生儿肠道微生态有关.我院2004-06~2004-10应用丽珠肠乐治疗迟发型母乳性黄疸,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 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玉莲;王品品;张家洁;于凤琴

    目的:观察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0例随机分为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中定期检测胆红素,了解胆红素下降情况,观察患儿黄疸消失时间,并比较疗效.结果: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治疗组日均胆红素下降值高于对照组,胆红素降至正常值的天数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服用思密达和金双歧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口服思密达和金双歧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思密达和金双歧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便、安全、有效的药物.

  • 双歧杆菌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大鼠肠道保护作用的机制

    作者:苏衡;吕回;周伟;李美雪;黄龙光;李晶;袁伟明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防治新生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出生2 h内的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1)NEC模型组:人工喂养+脂多糖;(2)双歧杆菌干预组:人工喂养+脂多糖+双歧杆菌;(3)人工喂养对照组:仅人工喂养;(4)双歧杆菌对照组:人工喂养+双歧杆菌;(5)母乳喂养对照组:与母鼠同笼鼠乳喂养。脂多糖按30 mg/kg每天灌胃1次,共3 d。双歧杆菌微囊按1×1010菌落形成单位/ml加入到代乳品中灌胃,每天1次。喂养72 h,末次喂养后空腹12 h,断头法处死大鼠。取末段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形态学改变并对肠道损伤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组织 Toll 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TLR4、核转录因子(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NF)-κB p65蛋白表达。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方差分析、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NEC模型组、双歧杆菌干预组、人工喂养对照组、双歧杆菌对照组及母乳喂养对照组的NEC发生比例分别为11/15、4/15、3/15、2/15与0/15;肠道损伤评分分别为(3.37±0.27)、(1.53±0.44)、(1.75±0.37)、(0.92±0.39)与(0.30±0.18)分;TLR2蛋白表达分别为0.35±0.05、0.30±0.03、0.32±0.04、0.30±0.02与0.29±0.03;TLR4蛋白表达分别为0.48±0.05、0.34±0.03、0.36±0.03、0.37±0.04与0.35±0.02;NF-κB p65蛋白表达分别为0.43±0.03、0.29±0.03、0.35±0.02、0.32±0.02与0.30±0.02。5组的NEC发生比例、肠道损伤评分、TLR2、TLR4及NF-κB p65蛋白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H或F值分别为23.836、70.290、8.803、38.599和75.076,P值均<0.05),NEC模型组均高于其他4组(P值均<0.05)。双歧杆菌干预组的NEC发生比例与3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肠道损伤评分高于双歧杆菌对照组及母乳喂养对照组(P值均<0.01),但与人工喂养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和NF-κB p65蛋白表达量均低于人工喂养对照组和双歧杆菌对照组(P值均<0.05),但与母乳喂养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双歧杆菌干预组TLR2蛋白表达量与3个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致病菌或通过TLR2负反馈调节等方式,减少肠黏膜细胞TLR2及TLR4的蛋白表达,并进一步抑制NF-κB通路,使炎症反应得以缓解,发挥对NEC的防治作用。

  • 母乳及配方乳中糖巨肽对体外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影响

    作者:石卉;郑少伟;黄龙光;周伟

    目的:探讨母乳及配方乳中糖巨肽对体外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影响以及量效关系。方法成熟乳取自2014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广州地区身体健康、无特殊饮食习惯、生活安定、奶量充足的30例产妇,从母乳中分离出酪蛋白,通过凝乳酶水解酪蛋白分离糖巨肽,再使用超滤和离子交换色谱法纯化人乳糖巨肽。将牛乳糖巨肽及人乳糖巨肽按一定浓度(0、250、500、1000、1500、2000和3000 mg/L)添加至婴儿双歧杆菌液体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通过比浊法(检测培养基OD600 nm值)确定婴儿双歧杆菌浓度,比较人乳和牛乳糖巨肽促进婴儿双歧杆菌增殖活性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人乳纯化的糖巨肽浓度为1712.20 mg/L,纯度为80.3%。培养基中牛乳糖巨肽浓度在250~2000 mg/L的范围内增加其初始浓度,可以提高双歧杆菌的菌体浓度和增殖速率。培养36 h时,不同糖巨肽浓度下,双歧杆菌的生长均处于对数生长期,因此选取36 h作为双歧杆菌浓度的观察时间点。当培养36 h,培养基中糖巨肽浓度分别为1000、1500、2000和3000 mg/L时,人乳糖巨肽培养基中双歧杆菌浓度分别为2.255±0.036、2.583±0.088、2.877±0.080和3.219±0.081,均高于牛乳糖巨肽培养基中的浓度(分别为2.115±0.053、2.312±0.064、2.542±0.090和2.894±0.0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67、5.569、6.192和6.516,P值均<0.01)。结论牛乳糖巨肽及人乳糖巨肽在体外均具有促进婴儿双歧杆菌增殖的活性。在相同浓度时,人乳糖巨肽促双歧杆菌增殖活性高于牛乳糖巨肽。

  • 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Meta分析

    作者:周贤刚;钟渠;李锐

    目的探讨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了中国数字医院图书馆(www.chkd.cnki.net)、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k),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篇文献共计1326名患者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发表性偏倚分析显示12篇文献的倒漏斗图是对称的.异质性检验,双歧三联活菌片组与抗生素组、抗病毒药组、空白对照组具有临床及统计学上的同质性(P=0.66、0.67、0.85,I2=0%),可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双歧三联活菌片组与蒙脱石粉组不具有统计学上的同质性(P=0.02,I2=70.9%),故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分析显示:双歧三联活菌片组与抗生素组、抗病毒药组、空白对照组比较,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双歧三联活菌片与蒙脱石粉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现有的临床证据来看,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有效,安全性可能较高,但还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 双歧杆菌DNA上调脐带血单个核细胞Th1应答

    作者:赵辉;王晓川;王静漪;俞晔珩;王传清;杨毅

    目的了解双歧杆菌基因组DNA(bDNA)的免疫调节作用、双歧杆菌制剂抗过敏可能的机制.方法使用bDNA体外刺激脐带血单个核细胞(CBMC),以空白、DNase Ⅰ完全酶解的bDNA(d-bDNA)和人DNA(hDNA)作为对照.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终止培养,测定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IL-12、IL-10的水平;计数分泌IFN-γ和IL-4的阳性细胞数量;并检测细胞内信号蛋白T-bet(T-box expressed in T cells)、GATA3 mRNA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刺激12 h bDNA组细胞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P<0.05),这种IL-12水平升高也发生在刺激后24、48 h.刺激12、24h后,bDNA组细胞上清中IL-10水平比对照组、d-bDNA组和hDNA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A组加佛波脂(PMA)刺激后,分泌IFN-γ的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P<0.05).bDNA组分泌IL-4阳性细胞数少于对照组、d-bDNA组及hDNA组(P<0.05).bDNA组细胞在6、12、24h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T-bet mRNA的表达强度比对照组增强(P<0.05).bDNA刺激不同时间后,细胞中核转录因子GATA3 mRNA的表达强度与其他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双歧杆菌基因组DNA上调CBMC IL-12、IFN-γ分泌及T-bet表达,下调IL-4分泌,促进CBMC Th1应答.这可能是双歧杆菌产生抗过敏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 双歧杆菌纯化黏附素对ETEC和EPEC黏附肠上皮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赖卓胜;王群英;杨玉捷;王继德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和致病性大肠杆菌(ETEC)黏附肠上皮Lovo细胞的竞争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黏附试验计数肠上皮Lovo细胞黏附的细菌数并比较其结果.结果除黏附素浓度为1μg/ml和5μg/ml时不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外,10μg/ml、20μg/ml、30μg/ml浓度组均能明显抑制ETEC和EPEC对Lovo细胞的黏附,且随浓度的逐渐增加,这种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结论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能抑制ETEC和EPEC对肠上皮Lovo细胞的黏附且呈剂量依赖效应.

  • 调节肠道菌群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探讨

    作者:高云;梁尚栋;穆松牛;张玉珍;许宝华;刘征宇;姜建梅

    目的建立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和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方法⑴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后,随机选取1组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自然恢复组,其余3组分别灌服微生态调节剂(主要成份为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含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⑵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小鼠灌服抗生素溶液同时分别加生理盐水,微生态调节剂,20%低聚果糖及中药(同前),给受试物后无菌采取粪便,观察各组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数量.结果⑴调节肠道菌群动物模型菌群失调后,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数量与自然恢复组相比较明显增加;⑵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给予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小鼠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及肠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果糖及中药可产生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 细菌细胞壁组分复合物对小鼠细菌感染的作用

    作者:魏骏飞;王志锐;徐昭;陈锦英

    目的:探讨双歧双歧杆菌完整肽聚糖(BbWPG)和细菌裂解物(BbBL)分别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裂解物优化组合成复合物对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以化学提取法、超声破碎法及酶解法获得细菌细胞壁组分.用大肠埃希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攻击,经BbWPG组和BbBL组复合物免疫的小鼠,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并作病理检查.结果:BbWPG组和BbBL组复合物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攻击小鼠的存活率分别为6/10、11/12和7/10、8/11,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复合物都能刺激脾脏的淋巴小结活跃增生.结论:2组细菌细胞壁组分复合物都具有对细菌感染的保护作用.

  • 细菌裂解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王志锐;葛新;吴庆刚;李晓霞;陈锦英

    目的:研究双歧双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裂解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上述4种菌经培养后,采用超声破碎法或酶解法获得其细菌裂解物.对细菌裂解物采用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溶血空斑试验检测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1.25g/L双歧双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裂解物(质量比6:4)与200mg/L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裂解物(质量比5:5)的混合制剂对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显著,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别(P<0.01或P<0.05).结论:细菌裂解物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在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婴幼儿急性腹泻的微生态制剂灌肠疗法疗效观察

    作者:张书红;宋华;刘凤霖;赵煜;刘捷

    婴幼儿急性腹泻是一种多发病,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发热及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症状为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 双歧杆菌对儿童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

    双歧杆菌是人肠道正常菌群中占优势的益生菌,被宿主摄入后可激活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均有调节作用.通过免疫排斥,免疫清除和免疫调节发挥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维持机体在健康状态时免疫功能的正常水平,促进免疫在疾病状态时的增强.尤其在儿童其免疫调节作用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该文就双歧杆菌对儿童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二裂菌属 免疫 天然
  • 重组两歧双歧杆菌疫苗的构建、鉴定、表达及其免疫保护力研究

    作者:江帆;李文桂;刘潇

    目的 构建铜绿假单胞菌重组(r)两歧双歧杆菌(Bb)疫苗,研究疫苗免疫后铜绿假单胞菌攻击小鼠的免疫保护力.方法 将PCR扩增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组外膜蛋白H(OprH)基因克隆至载体pGEX-1λT,电穿孔转化两歧双歧杆菌,得到rBb-pGEX-OprH疫苗.将疫苗进行PCR鉴定,再以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并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鉴定.将21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Bb-pGEX-OprH疫苗组(简称疫苗组)、空载体组和Bb对照组(每组7只),分别用rBb-pGEX-OprH、rBb-pGEX-l λT或Bb行灌胃免疫,每天1次,连续3d,持续3周,于首次免疫后4周以5×107菌簇形成单位(CFU)铜绿假单胞菌滴鼻攻击,每天1次,连续3d.攻击2周后处死小鼠,计数肺细菌负荷.另于免疫前、首次免疫后4周、攻击感染后2周取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gG水平.结果 PCR扩增出660 bp的OprH基因;PCR鉴定显示,rBb-pGEX-OprH疫苗构建成功;SDS-PAGE证实,重组疫苗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47×103的融合蛋白,与预期结果一致;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可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小鼠血清识别.3组小鼠肺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506.793,P<0.05),疫苗组肺细菌菌落数[(7.691±0.069)lgCFU/g]低于空载体组[(8.855±0.027)lgCFU/g]和Bb对照组[(8.958±0.037)lgCFU/g,P均<0.05].疫苗免疫后4周,3组小鼠血清Ig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216,P<0.05),其中疫苗组血清IgG水平(0.078土0.005)明显高于空载体组(0.054±0.004)和Bb对照组(0.052±0.004,P均<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rBb-pGEX-OprH疫苗构建成功,且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的保护力.

  •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霍丽娟;安丽婷;师永盛

    目的 观察单用美沙拉嗪及联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 将38例UC患者均分为美沙拉嗪组和联合用药组.美沙拉嗪组予美沙拉嗪(1.0 g/次,4次/d),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420 mg/次,3次/d),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用药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结肠镜下表现,采用Mayo疾病活动指数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分别采用次黄嘌呤氧化酶法及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水平.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资料秩和检验.结果 联合用药组Mayo疾病活动指数评分由7.16±2.01降至1.63±1.30,美沙拉嗪组由7.42±1.95降至3.00±1.2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3,P=0.043).联合用药组显效率(16/19)高于美沙拉嗪组(10/19)(Fisher精确概率法,P=0.039).治疗后,两组患者结肠黏膜NF-κB、TNF-α和COX-2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以联合用药组降低更为明显(t值分别=2.262、2.607、2.522,P值分别=0.027、0.012、0.014).治疗后,联合用药组和美沙拉嗪组血清TNF-α、IL-8含量均显著降低,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4.244、6.858、6.802,P值均<0.01).两组治疗后SOD活力均较治疗前上升,丙二醛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以联合用药组改变更为明显(t值分别=8.130和10.259,P值均<0.01).结论 联用美沙拉嗪和双歧三联活菌可更有效地抑制轻中度UC的炎性反应,双歧三联活菌可辅助治疗UC.

  • 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应激反应的影响

    作者:钟世顺;张振书;李淑梅;赖卓胜;李东良

    目的 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应激反应后核因子(NF)-κB DNA结合活性、细胞胞质核因子抑制蛋白κB(IκB)、细胞胞核NF-κB p65的表达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8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培养的肠上皮Lovo细胞分为5组,分别经LPS( 100 ng/ml)、H2O2( 200 μmol/L)直接刺激3h以及经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30 μg/ml)预孵30 min后再予LPS( 100 ng/ml)、H2O2刺激(200 μmol/L)刺激3h,正常对照组未作任何处理.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胞质IκB和细胞胞核NF-κBp65的表达;RT- PCR方法检测TNF-α、IL-1β、IL-8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LPS和H2O2刺激后,细胞表现出较高的NF-κB DNA结合活性[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6.20±0.35)倍和(4.16±0.52)倍]和细胞胞核NF-κB p65的表达[分别为(0.64±0.05)和(0.67±0.06)],而细胞胞质IxB的表达则较弱[分别为(0.28±0.10)和(0.39±0.12)];以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预孵后,前二者活性明显降低,而后者的表达明显增强;LPS和H2O2处理后,TNF-α、IL-1β、IL-8等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LPS处理组分别为(0.92±0.10)、(0.38±0.03)、(1.44±0.25),H2O2处理组分别为(0.89±0.13)、(0.36±0.06)、(1.42±0.18)],而粘附素预孵后则可显著降低它们的表达水平.NF-κB DNA结合活性与TNF-α、IL-1β、IL-8三种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双歧杆菌分泌型粘附素对LPS和H2O2诱导的肠上皮细胞NF-κB DNA结合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NF-κB的活化可能与TNF-α、IL-1β和IL-8等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有关.

  • 胶体酒石酸铋与双歧杆菌、西沙比利治疗功能性结肠疾病的比较

    作者:秦海春;范红;陈艳敏;龙毓灵

    目的: 观察胶体酒石酸铋对功能性结肠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8例确诊为功能性结肠疾病病人随机分为3组.胶体酒石酸铋组62例,男性23例,女性39例,年龄(40±s[ WTBZ] 8) a,给胶体酒石酸铋165 mg, po, qid×4 wk.对照组分2组:双歧杆菌组46例,男性17例,女性29例,年龄(42±5) a,给双歧杆菌活菌制剂700 mg, po[ WTBZ], bid×4 wk;西沙必利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38±7) a,给西沙比利5 mg, po, tid×4 wk.结果:胶体酒石酸铋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值与总有效率分别为(307±6) 分和89%;与双歧杆菌组(163±5)分和70%;与西沙比利组(189 ±8)分和6 4%比较(P<0.01, P<0.05).结论:胶体酒石酸铋对功能性结肠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安全,不良反应少.

  •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体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王跃;程磊;刘明方;陈淑惠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表面分子脂磷壁酸(LTA)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MTT法、透射电镜及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双歧杆菌LTA对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形态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LTA处理前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双歧杆菌LTA对体外培养的BGC823细胞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经LTA处理的BGC823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出现凋亡小体,同时细胞周期发生变化,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LTA能下调Bcl-2蛋白和c-myc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p53蛋白和c-fos蛋白的表达.结论双歧杆菌LTA能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增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将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

  •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中热休克蛋白70的影响

    作者:丁洁;吴正祥;杨九华;吴强;杨枫

    目的 观察实验性结肠炎热休克蛋白(HSP70) 、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变化并研究双歧杆菌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5-ASA组及双歧杆菌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5-ASA组给予奥沙拉秦钠胶囊100 mg/(kg·d),双歧杆菌组给予双歧杆菌0.1 ml/d(108 cfu/ml),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2 ml/d;连续灌胃14 d.每天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评价结肠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和组织学损伤指数(TDI),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HSP70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HSP70、IL-10和TNF-α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DAI、CMDI、TDI、血清TNF-α显著升高(P<0.01),IL-10水平下降,血清及结肠组织HSP70表达减少(P<0.01).5-ASA组和双歧杆菌组DAI、CMDI和TDI、血清TNF-α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血清IL-10、HSP70及结肠组织HSP70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5-ASA组和双歧杆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SP70表达减少参与了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病;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提高保护性蛋白水平,调节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平衡对实验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