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症状自评与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陈健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症状及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对心理门诊来访中学生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SCL-90、CIAS测定.结果:(1)网络成瘾者SCL-90评定总分以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得分均高于非成瘾者(P<0.01).(2)网络成瘾者治疗前后CIAS评分显著下降.结论: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存在心理症状,心理治疗干预可以减弱上网倾向.

  • SARS时期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及干预

    作者:刘兵;陈建红;李映章;吴宇萍;李媛;吴海亮

    目的:研究大学生群体SARS时期心理行为表现及对策.方法:通过SARS相关知识问卷,在高校在校生及被隔离学生中进行.结果:大学生对SARS基本知识综合认知状况为很清楚占12.28%,清楚占32.83%,了解占38.09%,不清楚占16.42%;大学生对SARS严重程度综合认知状况为非常可怕占9.15%,可怕占31.83%,不可怕占47.12%,无所谓占5.64%;大学生对 SARS疫情公告、学院封闭式管理、隔离措施综合认知状况认为很必要占56.27%,必要占28.4 5%,一般占8.39%,不必要占4.76%.结论:掌握SARS基本知识是减少恐惧心理的理论基础; 科学及时客观真实公布SARS疫情是减少恐惧心理的必要手段;封闭式管理、隔离措施是防治 SARS传播重要方法.

  • 错(牙合)畸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作者:高宇峰

    目的:了解不同牙错(牙合)畸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关系.方法:选择无锡市患有不同类型、程度的错(牙合)畸形的中学生600名做问卷调查.调查错(牙合)畸形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果:(1)中学生对错(牙合)畸形的认知水平和对心理健康影响程度显著相关;(2)错(牙合)畸形对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明显超过男中学生;(3)对外界反馈的认知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说明中学生的心理结构还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年龄越小影响越大.结论:错(牙合)畸形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跟性别、认知水平、客观畸形程度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 潍坊市高三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作者:刘琪;姚生;于健;刘瑾红;左晋

    目的 了解高三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为提高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现况调查的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版和自编“高三学生健康相关问卷”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有效调查学生1538名,平均年龄(18.6±0.8)岁.其中吸烟65名,占4.2%;饮酒291名,占18.9%;早恋372名,占24.2%;过度使用网络96名,占6.2%;存在家庭暴力92名,占17%.结论 健康危险行为中抽烟、饮酒、过度使用网络及早恋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教育与卫生部门应引起重视.

  • 某高校四届大学新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

    作者:刘兵;陈建红;李媛;吴海亮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某普通高校1999~2002年四届大学新生共3848人,以此为框架人口.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连续4 a,在每年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中对全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取样本21个班,630人.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有效答卷615份,有效回收率为97.62%.

  • 实习护生就业态度的调查

    作者:陈玉英;陈泽红;黄漫容;彭丽辉

    目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就业态度,以加强就业指导.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2009届实习护生对就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护生的就业态度与就业现实有差距,93.62%的护生认为就业前的就业指导很有必要.结论:全面考虑影响护生就业因素,增强其竞争力;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就业指导.

  • 大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心理倾向的调查

    作者:孟昭瑛

    目的:引导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学习专业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方法:根据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情况,分析大学生在利用图书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倾向.结果:大部分读者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图书馆,但也有部分读者不能够正确利用图书馆而出现一些心理倾向.结论:针对读者的心理倾向提出高校图书馆对读者应加大信息宣传力度,开辟多种宣传教育途径,使大学生在图书馆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力.

  • 海南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调查

    作者:吴多育;高允索;郭敏;蒋湘玲

    为探讨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及预测能力,我们进行了中学生时间管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 在校中学生患涂阳肺结核90例的心理护理

    作者:郝俊玲;李秋玲

    我院2007-01/2007-12共收治在校中学生肺结核涂阳患者90例.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这些学生得知自己身患肺结核后,均表现为惊恐、焦虑、自卑.

  • 特困生特殊之处及其应对措施

    作者:杨帆

    贫困生工作是学生工作中的重点,而特困生则是贫困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特困生不仅仅在经济上特别贫困,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和一般贫困生、非贫困生截然不同的地方.处理这些特别之处,需要用到与一般贫困生截然不同的办法.

  • 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作者:张钲;周雪燕;张秀华

    目的:了解当前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心理健康维护对策.方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CR)"量表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问卷2 030份,学习焦虑951例,占46.8%.结论:德阳市中小学生学习焦虑心理较普遍,建议建立"校园快乐心理咨询室",适时了解学生心理,及时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健康愉快的学习成长.

  • 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陈同先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对其干预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社会支持问卷,对 136名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分析两问卷各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心理症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结果:体育院校大学生 SCL-90各因子分和国内普通人群青年组( 19~ 29岁)常模比较,结果发现,强迫 [( 1.53± 0.64)分]和人际关系 [(1.49± 0.73)]分则低于常模 [(1.67± 0.60)和( 1.70± 0.64) ]( P 《 0.05); 136名大学生中有心理症状者 20名( 15%),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社会支持情况,发现有症状组的主观支持 (4.60± 1.20)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2.33± 1.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 [(3.24± 1.51)和 (1.29 ± 0.67)]( P《 0.05).在 SCL-90中除躯体化、精神病性两因子外,其他因子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分均呈负相关( P《 0.05).结论: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

    作者:李慧民;许波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 方法: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 1 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 结果:低收入家庭学生的 SCL 90总均分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 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 F=2.73,4.99,6.56,3.05,2.64; P< 0.05~ 0.001),他们的人格 N维度亦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 F=3.58,P< 0.01),而其人格 E维度则低于高收入家庭( F=6.98; P< 0.001);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人格 P维度( F=2.41和 3.42; P< 0.05~ 0.01)和 N维度( F=3.67和 3.56; P< 0.01)差异显著,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 SCL 90总均分和 9个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

    作者: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中学生抑郁状况的差异.方法:于2004-08随机选取重庆市和四川省25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在校学生2 634人,男生1 298人,女生1 336人,年龄11~19岁.所有中学生均无精神疾患且同意参加调查.①中学生抑郁状态评估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共有21项,根据症状轻重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4级评分.Beck抑郁自评问卷总分≤4分,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分,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和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每一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根据适合受试者情况的时间频度圈出1(从无或偶尔),或2(有时),或3(经常),或4(总是如此).其中有10个条目是反应计分.抑郁自评量表总分≤40,无抑郁;41~47,为轻微至轻度抑郁;48~55,为中度抑郁;≥56,为重度抑郁].②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和t检验.结果:有抑郁症状中学生1 11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评估.同时满足Beck抑郁自评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抑郁症状评定标准者为抑郁症状阳性(中学生1 115人,初一男107人,女114人;初二男83人,女96人;初三男86人,女111人;高一男131人,女151人;高二男68人,女78人;高三男38人,女52人).①不同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比较:初二和13岁中学生比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轻,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的抑郁程度随年级和年龄增高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以年级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F值分别为F(5,1114)=4.658,P<0.01;F(6,1114)=3.047,P<0.01.说明中学生抑郁症状在年级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②不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初二年级抑郁症状水平低,其他年级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随着年级增高呈逐渐加重趋势.以年级为自变量,对男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F(5,512)=1.072,P>0.05;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F(5,601)=2.886,P<0.05.初一、高三男女生抑郁症状差异明显(P<0.01).③不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特点的性别差异:男女生抑郁程度随着年龄增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13岁女生除外).不同年龄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明显F(5,601)=2.434,P<0.05.各年龄的男女的T检验发现,13,14,17岁男女抑郁症状差异明显(t=3.462,2.689,P<0.01;t=2.223,P<0.05),其他年龄差异不明显.结论:①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水平的关键年龄是13岁,关键年级为初二.②女生抑郁症状水平存在随年龄和年级不断增高,且有显著的主效应.③同一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普遍重于女生.

  • 中学生高考前心理状态调查

    作者:张玉娟;杨福收;刘素芳;薛殿凯

    目的 :了解中学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状况,以建立确实有效的心理准备及干预措施. 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对 71名中学生高考前 1个月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 12.7 %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除人际敏感、恐怖外,毕业班学生的其他 5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 P< 0.001~ 0.05).重点班学生躯体化、抑郁、焦虑 3项的因子分 [(2.11± 0.64)分,( 2.30± 0.65)分,( 2.17± 0.60)分 ]明显高于普通班 [(1.65± 0.56)分,( 1.93± 0.59)分,( 1.75± 0.58)分 ]( t=3.255,2.495,3.005,P< 0.05).女生在躯体化、抑郁两项的因子分 [(1.92± 0.52)分,( 2.18± 0.59)分 ]明显高于男生 [(1.53± 0.55)分,( 1.77± 0.59)分 ]( t=- 3.024,- 2.891,P< 0.01). 结论:高考前的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重视,应对高三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教育.

  • 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

    作者:黄万琪;吴汉荣;周敦金

    背景:心理障碍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关系密切,此类研究亦有报道,但将高级统计方法偏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运用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研究颇为鲜见.目的:通过了解心理障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设计:分层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儿少卫生研究室.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武汉工业学院部分学生,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现况调查,以≥3项因子分在2.3以上138人(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神经衰弱)为心理障碍研究对象.预: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SCL-90及EPQ测试,由被试者独立答题,当场收回.主要观察指标:心理障碍大学生EPQ测试的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分值与SCL-90测试的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分的偏相关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SCL-90测试的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均与神经质分呈正相关(r=0.225~0.417,P<0.05),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与精神质分呈正相关(r=0.213~0.223,P<0.05),总均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因子分与内外向分呈负相关(r=-0.167~-0.278,P<0.05).人格特征和心理症状评分的相关主要由这两组变量中的典型变量人际关系敏感、焦虑与神经质的相关(r=0.459,P<0.01)及偏执与精神质的相关(r=0.354,P<0.05)所决定.结论:大学生心理障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了解心理障碍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症状的内在联系,为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影响

    作者:田可新;王秀梅;吴昊;李雪静

    目的: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探讨不同年级及性别的差异.方法:于2004-09/09对济南4所大学的579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人际关系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采用①生活事件量表:依据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主要摘用其中人际关系因子Ⅰ部分.②人际信任量表:包含各种环境下和不同角色的人际信任.③人性哲学修订量表:包括"相信人基本上都是善良的"正因子和"愤世嫉俗"负因子.④信赖他人量表:信任程度愈高得分愈低.⑤容纳他人量表:测试容纳他人和被他人容纳.⑥自制的调查问卷:如一般资料、个人特征、经济状况、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和影响情绪和心理的10大问题.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间大学生人际信任各测量指标;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回答完整问卷579份,有效率96.5%.①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评分,无论是人际信任量表或是人性哲学值得信赖因子分男生均明显高于女生(31.56±8.50,29.82±8.43,t=2.47,P<0.05;31.07±8.60,29.83±7.96,t=2.58,P<0.01),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以及生活事件量表人际关系因子分则正相反,男生明显低于女生(22.47%,31.71%,x2=6.52,P<0.05;7.49±2.81,7.98±3.21,t=2.94,P<0.05).②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值得信任、被人容纳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各年级学生,[(77.94±9.21,80.19±9.05,80.81±9.19,79.88±8.83),(28.81±8.71,30.96±7.83,31.32±9.09,30.65±8.45),(15.90±3.58,16.92±3.22,17.03±3.26,16.84±3.80),t=2.0~4.39,P<0.05~0.01],而人际关系紧张的发生率及负性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其他年级[37.5%,25.4%,22.3%,25.5%,x2=2.56~6.24,P<0.05;8.29±3.16,7.74±2.98,7.58±2.84,7.70±3.01,t=2.2~2.96,P均<0.05].③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按作用大小依次为健康状况(-0.253 4)、兴趣爱好(0.226 4)、家庭住址(0.195 1)、母亲教育方式(0.104 6)、性格类型(0.084 5)五项因子的回归系数,在α=0.05水平上进入回归模型且有显著性意义(t=2.11~5.70);④人际关系与人际信任呈显著正/负相关(r=-0.396 4~-0.460 0,P<0.01或r=0.122 2~0.190 0,P<0.05).结论:本调查结果显示,人际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男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关系好于女生,高年级的学生好于大一的学生,且与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生活费来源、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父母亲教育方式及性格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

  • 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刚

    目的: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识.探析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85-06/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sychological health,sports educ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3-03/2004-08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体育、心理健康",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体育及心理健康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篇相关文献,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10篇文献中,5篇涉及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作用,3篇涉及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2篇涉及体育活动的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资料综合:在大学生群体中,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人为数不多,但相当一部分人处于"第三状态".当代大学生心理"第三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习效率不高,缺乏目标与动力,情绪烦燥焦虑,常常感到生活无聊,提不起劲,自卑逃避等.根据已有资料归结,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有: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改善认知活动,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性情,锻炼意志,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改变睡眠模式;心理治疗效应等.体育活动的各种特征,如活动类型、活动强度、持续时间都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体育教育实践中,不能将其功能窄化,要自觉将其心理教育功能加以实施;在体育教育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才能获得效果.结论:体育活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应认真开展体育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 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作者:张智

    目的:探讨污名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危害.方法:通过文献调查法,对污名的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对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影响进行剖析.结果:污名是社会认知建构的产物,其形成与线索、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这四项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污名包括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其形成机制都与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有关,区别在于指向对象不同;公众污名和自我污名的思维模式都具有全盘否定的非理性特征,它降低了大学生的自尊、掠夺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对公众污名的内化会加重自我歧视.结论:公众污名与自我污名的相互消极影响会加重大学生寻求救助的心理负担,使急需咨询服务的心理疾患的大学生反而更少利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采用教育、澄清、接触等策略降低或消除公众污名,采用撕标签、挖潜力、求发展等策略清除自我污名对心理健康的危害,促进大学生心理求助和心理保健行为.

  • 中考生297名考试前焦虑抑郁情绪调查

    作者:李转清;何相好;马建东;郑晓龙;张兰兰;李军丽

    应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297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中招考试前2周进行了抑郁、焦虑情绪调查,结果发现女生的焦虑、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生,不同学校对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无差异.结果提示,学生家长、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中招考试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顺利参加中招考试.

50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