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后神经网络损害与下肢步行功能结局的关系

    作者:黄东锋;李乐;毛玉瑢;肖湘;江利;林玲;鲍晓;林强

    目的:应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研究脑卒中后神经网络受损情况,应用三维运动分析对比下肢步行功能改变结局的关系.方法:11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并做三维步态检查,比较中枢神经损伤与肢体运动改变的关系.同时还应用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估.结果:脑卒中患者皮质脊髓束皮质放射纤维部分各向异性(FA)值患侧明显小于健侧(P<0.05),而表观扩散系数(ADC)两侧差异无显著性.脑卒中患侧FA值与患侧步时相关系数为0.615,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运动功能结局的分析显示FA与步时相关.FA值与各项量表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受损可一定程度由FA值反映,对监测其病程有一定价值,而ADC结果则没有显著性意义.

  • 一种生物融合式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作者:边辉;汪琦;刘晓;赵铁石

    目的:设计一种康复机器人用于损伤踝关节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法:基于对踝关节生理结构的分析,结合机构学理论知识将其等效为球面副,应用生物融合式康复机构设计理念得到包含弹性转动副的人机闭环机构;应用球面几何、影响系数法对该机构进行康复运动分析,并综合考虑安全、卫生、患者康复体位等因素完成踝关节康复机器人样机设计.结果:本研究所设计的康复机器人在运动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机械驱动量的改变实现踝关节一定姿态下输出作用力的调整.同时,还可以在机械驱动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踝关节主动作用力的改变实现其位姿的调整;实验验证该康复机器人样机在电机驱动下可实现踝关节典型康复运动,能够满足踝关节康复治疗对机器人运动形式的要求.结论:基于生物融合式康复机构所研制机器人在完成踝关节基本康复运动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患者能动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三维运动学特性研究

    作者:刘志宏;何川;冯建民;邓廉夫;郑乃权

    目的 探讨单髁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与骨关节炎病变膝关节及正常膝关节在正常平地行走中的三维运动学差异.方法 在瑞金医院骨科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间进行的7例单髁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例和10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步态分析比较.7例单髁病例中,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65 3岁(53~73岁),步态分析时间距手术后平均7个月(4~12个月),所有单髁膝关节置换均使用Oxford(Biomet Ltd)活动平台内侧单髁膝关节假体,手术病例对侧膝关节也存在内侧间隙骨关节炎并等待进行手术.10例健康人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6 8岁(53~61岁),所有健康人对照组均无髋膝关节疼痛和髋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病史.本研究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MX-F40,Vicon,Oxford UK),对多点体表标记点进行步态数据记录,计算股骨相对于胫骨的旋转和移动运动学数据,比较单髁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在上述三维运动中与对侧病变膝关节和正常膝关节的差异.结果 在步态周期内,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三维运动学表现与对侧病变膝关节及正常对照组膝关节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其中,在矢状面屈伸运动、水平面的内外旋运动、冠状面内外翻运动以及前后方向平移运动中,单髁置换后膝关节运动曲线都与正常膝关节更为接近.结论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运动学表现上比对侧病变膝关节在旋转运动和平移运动中,更接近与正常膝关节的运动学特性.

  • 模拟呼吸运动分析肺癌VMAT剂量影响

    作者:李衍龙;李光俊;王雪桃;苏晨;柏森

    VMAT是一种能提高靶区剂量适形度的新技术,与静态IMRT技术相比,在保证计划质量的同时能减少单次治疗时间。但呼吸运动会导致肺部肿瘤和器官位置变化,影响靶区和OAR的受照剂量。笔者利用ArcCHECK模体和呼吸运动平台模拟呼吸运动分析肺癌VMAT计划剂量影响,为肺癌VMAT计划设计和评价提供参考。

  • 原发性痛经与运动关系的调查分析

    作者:张秀书

    目的:了解幼师女生原发性痛经状况,分析痛经与运动的关系,探索运动处方干预原发性痛经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原发性痛经研究的相关理论内涵。方法: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幼师高校1150名女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结果:在1150名调查对象中,有效问卷1119份,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的发生率为56.84%,其中舞蹈专业痛经发生率为31.52%,其他专业为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专业痛经程度较舞蹈专业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舞蹈专业和其他专业痛经者的运动习惯、运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幼师女生多,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经过不同专业女生痛经的比较,运动因素可影响原发性痛经的发生和发展。

  • 心脏超声图像的运动分析研究进展

    作者:刘旭;寿文德;舒先红

    心脏腔室的运动特征与心功能的健全与否是密切相关的,临床上常根据超声心动图像来观察目标的运动,并结合其它方法对心脏状况做出判断,但往往定量分析的准确程度不够.本文介绍了目前心脏超声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基于超声心动图进行心脏运动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图像的运动跟踪、动态分割、超声成像过程仿真等,同时就一些研究方向和思路进行了探讨.

  • 小鼠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评估方法

    作者:孙源君;马坚妹

    目前已存在多种针对小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的行为学评分方法,常用的包括Basso Mouse Scale( BMS)法、单帧运动分析、爬梯实验和斜面实验等.其中,BMS和单帧运动分析属运动学分析,前者的评分与损伤程度有较高一致性,但是较为复杂,后者观察指标简单,但是只能做粗略的评估;爬梯实验和斜面实验是观察小鼠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而评分,指标客观,但前者应用前提是小鼠已恢复到可负重行走,并需要事先对小鼠进行训练,后者的敏感性可能有品系差异.

  • 女子举重下蹲式上挺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危小焰;王向前;胡贤豪;吴瑛

    目的 从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方面对举重下蹲式上挺进行研究,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认识和寻找适合自己的上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录像和三维测力台同步测试的方法.结果 发现下蹲挺下蹲撑铃点低,人体重心下蹲撑铃比较迅速,杠铃上升距离短,所需杠铃上升速度小.但是下蹲挺撑铃的前后稳定角及平衡角小,稳定性低,稍有不慎就可导致动作失败.下蹲挺撑铃和起立时间较长,起立距离也较长,消耗的能量多.结论 下蹲挺上挺发力所需力小,但是撑铃和起立的稳定性差.

  • 下肢不等长对步态影响的实验分析

    作者:宋亮;邢阳辉;康婷;樊瑜波

    目的 采用正常人体单侧增高模拟下肢不等长,分析下肢不等长步态特征,研究下肢不等长对步态的影响,为下肢假肢穿戴者因下肢不等长引起的慢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单侧穿鞋增高人为制造下肢不等长,利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和地面反力采集设备采集受试者在正常步态和下肢不等长步态下的时空参数、地面反力和关节角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下肢不等长步态与正常步态在步长、步长时间和单侧支撑期存在显著差异.下肢不等长步态左右腿足跟着地期垂直方向地面反力均大于正常步态,髋、膝、踝角度存在明显变化.结论 下肢不等长是造成行走步态异常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下肢假肢穿戴者产生腿部关节疾病的原因.

  • 基于快速匹配算法的颈动脉超声图像的运动分析

    作者:徐明才;陶进绪;连娟;李昕;吴学咏;汪华

    颈动脉超声图像中的运动信息能够间接地反应颈动脉弹性等状况,结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能够为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提供定性与定量的依据.我们将改进后的金字塔快速匹配算法(modified block sum pyramid,MBSP)应用于颈动脉超声波图像斑点跟踪获得运动信息.理论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改进后的金字塔块匹配算法能有效地减少运动跟踪的运算量,并且有着和改进前的金字塔块匹配算法相同的准确度.运动跟踪结果能够为医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 微循环血流的二维运动分析

    作者:彭明飞;张志广

    对微血管中的血流运动的测量,人们已经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提出了飞点扫描、双窗法、单窗法、激光多普勒测速等测量方法[1]。属于图像分析类的方法主要有相关法、时空梯度法以及方向滤波法等。本文所关心的是图像分析方法。

  • 心血管的运动分析及符号描述

    作者:孙正;郁道银;谢洪波;黄家祥;陈晓冬

    本文根据由造影图像序列提取出的心血管结构及运动参数,结合心脏解剖和运动的先验知识,对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及其运动和变形进行定性的分析,包括血管的位置、运动的幅值和方向、运动形式等,并将分析结果采用符号表达,方便医生的观察和分析,为发现心脏的异常运动并确定其功能特性提供支持.

  • 轮椅驱动机构的分析研究

    作者:左辉;黄清世

    连杆为主动的曲柄摇杆轮椅驱动机构是一种新的发明构思.本文假定驱动力的作用力方向和其作用点运动轨迹的切线相同,将问题简化为静定问题来研究.文中进行了这一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后以一实例说明此机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过程,给出了驱动力的运动轨迹曲线和驱动力大小的变化曲线.

  • 关节运动机能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磊;刘文勇;孙晶;冯华;胡磊

    从技术和方法的角度阐述了关节机能运动学的发展历程.首先介绍了基于经典力学的关节运动机能学;然后从视频跟踪、透视技术、核磁成像三个方面分析了计算机辅助关节机能分析方法,并进一步讨论了机器人技术在运动机能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后,简要讨论了关节运动机能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 半自动救护担架车的研制

    作者:许致华

    1 实验资料1.1 工作原理在车体主板1下部设有前、后轮收放轮架系统. 前收放轮架系统由前轮撑杆15、前轮16和主板1组成;后收放轮架系统由后轮撑杆9、后轮连杆7、后轮8和主板1组成. 上车时,前收放轮架的前轮撑杆15遇到救护汽车底板时,捏左侧控制闸3,松开前部定位销14,前轮16即可收起,并由前轮托架11托住. 在这一过程中,车体前部由前导轮13支撑,同时复位弹簧18被拉伸,车体继续向前运动,捏右侧控制闸3松开限位舌5,后轮连杆7在滑槽4内向后滑动,后轮8随之收起,上车动作即完成;下车时,捏右侧控制闸3,后轮8由于自身重量落下,后轮连杆7在滑槽4内向前滑动,并通过连杆特殊形状的滑块6与限位舌5的相互作用锁死,然后前轮16在自身重力和复位弹簧18的共同作用下恢复到放下位置,下车动作即完成(图1, 2).

  • 腓骨近端截骨术后膝关节三维运动学特征研究

    作者:段德胜;陈开放;郭晓东;张攀;张永飞

    目的 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手术前后在平地行走中的三维运动学差异.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9月河南省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腓骨近端截骨患者7例,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49岁~71岁,平均(61±11)岁,于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在正常平地行走时股骨相对胫骨的运动学表现.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平均随访(6.9±0.3)个月.在步态周期内,与术前比较,腓骨近端截骨术后患者的矢状面屈伸运动[术前(18±14)°,术后(27±15)°,t=68.535]、水平面内外旋转运动[术前(6.3±2.1)°,术后(0.8±2.5)°,t=-38.841]以及前后运动[术前(-0.3±0.5)cm,术后(-0.5±0.6)cm,t=4.301]、上下运动[术前(0.02±0.29)cm,术后(-0.14±0.17)cm,t=24.546]、内外移动[术前(-0.3±0.4)cm,术后(-0.7±0.4)cm,t=6.738]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腓骨近端截骨可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运动学表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