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睑黄色瘤的铒激光治疗

    作者:王璇;宋志玲;王淑芳

    资料:睑黄色瘤患者11例(21眼),女性6例(12眼),男性5例(9眼);年龄42~63岁。双眼10例,单眼1例。肿物均在内眦上方,面积1.0~4.6 cm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睑自然闭合,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铒激光能量300~450 mJ,频率10~15 Hz,脉宽250 μs,光斑直径0.1 cm。术者一手持激光聚焦输出柄,一手示指将患者上睑轻向下牵拉,充分暴露病损部,将激光聚焦,垂直距病损部约10~15 mm,依次由表及里进行扫瞄式清除,每次切削深度20~25 μm。清除范围超出瘤体边缘1 mm。照射局部残留黄色瘤时将能量减至100~200 mJ,频率为1或5 Hz,进行点射清理。术毕涂以抗生素眼药膏少许,创面无需包扎,若有出血仅当日包扎1天。局部涂红霉素眼膏或金霉素眼膏3~5天,每天2次。  结果:随访8例,时间4~12个月,5~7天痂皮完全脱落,无复发、瘢痕及色素沉着。

  • 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机治疗近视眼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值差值的比较

    作者:齐颖;周跃华;张晶;张丽

    目的 通过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机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与机器预计值之间差值的比较,更好地预测术后角膜厚度.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屈光中心治疗的近视患者共119例(234眼),按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低于-3 D,63眼)、中度近视(-3~-6 D,93眼)和高度近视(高于-6 D,78眼).方法 采用Zimmer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机切削角膜基质.术前和术后1周,采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计算实际切削深度,与激光机本身预计切削深度值相减得到差值,比较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的差值,以判断激光切削的精确性.主要指标 CCT值、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差值.结果 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三组术前CCT分别为(521.95±37.97) μm、(523.16±30.38) μm、(524.77±33.57) μm (F=0.125,P=0.882).每组术前预计切削值分别为(41.83±8.53)μm、(69.15±12.72) μm、(96.23±11.46)μm,实际切削值分别为(46.13±9.78)μm、(77.05±16.72)μm、(107.78±14.27) μm),各组间预计切削与实际切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3.63,-5.57;P=0.01,<0.001,<0.001);三组实际切削深度与预计切削深度的差值分别为(6.40±4.44) μm、(8.89±6.84)μm、(11.81±8.72)μm (F=10.497,P<0.001),三组间差值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07,<0.001).结论 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机治疗近视的实际切削深度比预计切削略深,对低、中度近视有较好的预测性.

  • 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中角膜切削厚度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日平;辜美山;孙丽霞;李瑾瑜

    目的 通过术中利用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评估飞秒激光制瓣联合LASIK、LASIK与LASEK三种手术中角膜切削深度的差异.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3月到2014年5月行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的患者103例200眼,其中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50例100眼,角膜板层刀LASIK组30例57眼,LASEK组23例43眼.方法 术中使用实时角膜厚度测量(OCP)技术分别测量制瓣后激光切削前和激光切削后的中央角膜厚度,从而计算实际角膜基质切削深度.比较各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激光系统预期大切削深度的差异及三种术式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的组间差异.主要指标 理论角膜切削深度、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结果 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7.22±31.13)μm,准分子激光系统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52±25.47) μm(t=-12.55,P<O.001).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16.30±22.93)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4.26± 16.37)μm(t=-12.44,P<0.001).LASEK组OCP所测角膜切削深度(106.72±23.77)μm,预计角膜切削深度(99.31±20.46)μm(t=-4.44,P<0.001).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预计值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为(17.69±14.10)μm,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组为(22.04±13.38)μm,LASEK组为(7.41±10.95)μm.飞秒激光制瓣及板层刀制瓣LASIK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较LASEK术式组切削深度差值较大(P均<0.001).飞秒激光组与角膜板层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结论 术中实时光学相干厚度测量的方法所测三种准分子激光手术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激光系统预计值大,术前预测角膜基质床厚度时需考虑到预计值与实际值差值存在.

  • 不同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角膜组织切削深度预测性的评价

    作者:郑秀云;雷玉琳;刘素美;孟小丽

    目的 评价蔡司 MEL80和威视VISX Star S4两种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切削深度的预测性.设计前瞻性对比研究.研究对象84例(168眼)近视及散光患者.方法 采用眼前节OCT分别测量两种激光仪治疗前后患者的角膜厚度,计算实际切削量,与相应仪器显示的预计切削量比较,并对其差异值作回归分析.主要指标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结果 蔡司MEL80实际切削量与预计切削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威视VISX Star S4实际切削量大于预计切削量,在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削量为实际切削量与预计切削量的差值,威视△切削量与近视、散光相关分析,r=0.643,P=0.000,具有高度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切削量(VISX Star S4)=2.324 *|近视|+5.270*|散光|-6.772.结论 不同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其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深度存在差异,临床医师需掌握其特点,以提高LASIK手术的安全性.

  • 视网膜定位联合液相铺片法用于感光细胞片层制备研究

    作者:李根林;王钢;王津津;陆文秀;王景昭

    制备高质量的感光细胞片层是取得良好视网膜移植手术效果的前提[1].为此,应首先做到以下几点:(1)在准分子激光切削时,视网膜铺片必须平整;(2)各视网膜植片切削深度应均一,即各植片在细胞成分构成上相同或接近;(3)激光切削要彻底,即整个感光细胞片层均能被全部切削.要达到以上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视网膜定位、取材及铺片操作程序.笔者自行设计的视网膜定位联合液相铺片法技术,经实际应用效果满意.

  • 不同品牌准分子激光机对角膜切削深度的比较

    作者:李海燕;孙同;李莹;金玉梅;胡明;孙传宾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光斑扫描模式的准分子激光机对角膜组织切削的差异.方法 研究选择大光斑(森美Summit SVS Apex)、大小光斑结合(威视VISX STAR S4)、小光斑飞点扫描(蔡司MEL 80、鹰视世纪波Allegretto Wave、博士伦Technolas 217z、雷赛LaserSight、舒荣Schwind Esiris)、裂隙光扫描(尼德克NIDEK EC5000)等准分子激光机.在仪器上输入一定的近视球镜和柱镜度数,根据仪器显示的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LASIK手术模式下,按照标准6.0mm光学切削区加8.0mm修边区设计,球镜度数为-6.0D时,各种仪器的大切削深度(μ m)分别是:森美70;威视82;蔡司93;鹰视80;博士伦103;尼德克104.1;雷赛102.球镜度数为-6.0D、柱镜度数为-2.0D时,各种仪器的切削深度(μ m)分别是:森美67;威视82;蔡司127;鹰视104;博士伦140;尼德克132.7;雷赛132.不同光斑扫描模式的准分子仪器,对于相同的近视球镜和柱镜的角膜切削深度比较:大光斑<大小光斑结合<裂隙扫描<小光斑.结论 在矫正相同度数的屈光不正时,不同品牌的准分子仪器对角膜组织的切削深度有所不同.对患者施行角膜屈光手术时,应考虑仪器的选择.

  •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近视的护理

    作者:张小兰;孙成淑;王顺清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oleusis,LASEK)简称EK手术,它作为一种表面切削术式已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并得到国内外眼科界的广泛认同[1].该术式以角膜上皮瓣代替角膜基质瓣,避免了使用板层角膜刀的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且相对更大的切削深度使近视手术适应证范围也更广,尤其是对于角膜较薄的近视病人,更是首选的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2].然而正是因为术中有角膜上皮的损伤,病人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也较高,畏光、流泪等不适感相对较重,视力恢复较慢.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宣教和护理,尤其是让病人充分认识术后疼痛和术后视力恢复时间,对病人术后视力及情绪的恢复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2004年5月~2011年5月行LASEK手术治疗近视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切削深度对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影响

    作者:冯宇宁;方学军;于芳芳;金鑫;杨帆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不同切削深度患者暗视/明视下对比敏感度(CSF)的差异,评估LASIK术后患者视功能状态.方法 对37例(72眼)接受LASIK手术患者按切削深度分为2组:A组切削深度为24.5~90.0 μm,平均(66.4±15.9)μm.B组切削深度为90.1~135.8μm,平均(107.0±13.6)μm.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月、3月、6月测量暗视/明视下CSF值.结果 LASIK术后3个月内各组CSF均较术前下降.B组暗视下在12.0及18.0c/d空间频率的CSF下降幅度较A组大(P<0.01),明视下在6.0、12.0及18.0c/d空间频率的CSF下降幅度较大(P<0.01).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近术前水平.结论 LASIK术后3个月内,近视度数高、切削深度大者CSF下降明显,但术后6个月时均趋向恢复.

  • 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角膜组织切削深度预测性的评价

    作者:庞辰久;宋晓虹;张黎;张英朗;王丽娅

    目的 评价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机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预测性.方法 采用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机对近视眼患者进行治疗,将患者分为标准化切削LASIK组(planoscan-Lasik,P组),个性化切削LASIK组(Zyoptix,Z组)以及LASEK组(planoscan-Lasek,E组).手术中用DGH超声测厚仪分别在手术前,激光治疗前和激光治疗后测量角膜厚度,计算出实际激光切削量,与预测理论切削深度进行对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差别进行比较,分别计算三组理论切削深度值与实际切削深度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并作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 Te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在P组预测组织切削深度为(102.04±33.46)um,实际组织切削深度为(129.41±38.96)um,实际切削深度较预测切削深度增加(27.37±18.02)u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Z组,预测组织切削深度为(115.59±23.29)um,实际组织切削深度为(149.18±30.73)um,实际切削深度较预测切削深度增加(33.59±19.98)um,两者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E组,预测组织切削深度为(106.96±18.43)um,实际组织切削深度为(111.12±18.73)um,较预测切削深度增加(4.16±2.89)um,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在三组中,实际组织切削深度与预测切削深度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34.45+0.762x(P组),y=29.698+0.576x(Z组),y=31.707+0.679x(E组).结论 Tachnolas 217z准分子激光在标准化和个性化Lasik手术中实际组织切削深度均较预测深度增加,而在Lasek手术中其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深度一致性较好,设计手术方案时应将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对于Lasik手术将角膜基质床厚度留在280um以上更为合适,而对于角膜偏薄的患者,采用LASEK手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 准分子激光切削模式对角膜不同区域切削深度影响研究

    作者:郑秀云;雷玉琳;侯杰;党光福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切削模式对中高度近视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研究.对65例(108只眼)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手术,其中A组39例(59只眼)使用Visx Star S4的普通切削模式,B组30例(49只眼)使用Zeiss Mel 80的Topography 切削模式.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眼前节OCT对角膜不同区域的角膜厚度进行测量,以手术前后厚度差值作为实际切削深度.结果 手术后A、B两组角膜中央区域实际切削深度均较术前预计值增加,两组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w=-0.355,R1w=0.723;t1m=-1.306,P1m=0.303).术后1周角膜5~6 mm区域,B组的平均切削深度略高于A组(t=-3.974,P=0.000).角膜上方、颞上方以及鼻上方三个扇形区域总的平均切削深度明显高于颞下方、下方、鼻下方的总平均切削深度(A组:t2-5mm=3.883,P2-5mm=0.000;t5-6mm=2.898,P5-6mm=0.005.B组:t2-5mm=5.168,P2-5mm=0.000;t5-6mm=3.516,P5-6mm=0.001).颞侧的切削深度明显高于鼻侧(A组:t2-5mm=23.456,P2-5mm=0.000;t5-6mm=22.163,P5-6mm=0.000.B组:t2-5mm=13.326,P2-5mm=-0.000;t5-6mm=25.397,P5-6mm=0.000).结论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不同切削模式对角膜非中央区域的组织切削深度有所不同,同一切削模式对角膜不同区域的切削深度也不同,对患者实施手术时,需要对各种影响切削深度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 不同手术参数对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

    作者:孙西宇;张芦燕;胡亮;余野;熊彦;崔雨昕;王勤美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中制瓣参数及切削参数的不同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实验研究.选取32例(64眼)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每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近,飞秒激光制瓣参数选择随机设定一眼边切角90°,另一眼150°,角膜瓣厚度100 μm或110 μm,切削参数包括预设的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然后行常规飞秒LASIK手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边切角和角膜瓣厚度、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后,按不同基质切削深度分为3组:Ⅰ组,<80 μm;Ⅱ组,80~100 μm;Ⅲ组,>100μm.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中央角膜知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及各组间在同一时间点的中央角膜知觉差异.结果 术后1周、1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基质切削深度有关(B=-0.231、-0.247,P<0.05),术后3个月与基质切削深度无关(B=-0.22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边切角度(B=-2.569、-3.993、-0.607,P>0.05)、角膜瓣厚度(B=-4.422、-11.058、-10.368,P>0.05)、光学治疗区直径(B=-3.515、-11.510、-9.058,P>0.05)均无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较术前均明显下降(F=250.322,P<0.05),但各组间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2,P>0.05).结论 不同边切角、角膜瓣厚度和光学治疗区直径对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切削深度对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有影响.

  • LASEK术中切削深度与治疗度数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毛伟;周雨声

    目的探讨LASEK术中切削深度与治疗度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LASEK术中采用相同切削直径的切削深度与治疗度数,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3例(210只眼)的切削深度范围为34~218μm,平均(137.57±32.60)μm;治疗度数为2.50~19.25D,平均(11.26±3.03)D.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相关分析,线性回归方程为:y(切削深度)=16.899+10.718X(治疗度数).结论 LASEK术中切削深度与治疗度数成正相关.临床上建立一个切削深度与治疗度数的函数关系公式是必要的.

  • 准分子屈光手术中非球面系数对球差以及切削深度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利文

    目的 探讨准分子屈光手术中非球面系数(Q)对球差以及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镶术(LASIK)治疗的78例近视患者,采用Zywave像差仪测量患者屈光系统四阶球差值,术后第6个月球差值减去术前球差值即为球差变化值.采用Orbscan-Ⅱz裂隙光扫描地形测量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值,并记录术中治疗光区切削深度,对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与术后球差变化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结果 球差S1绝对值随着Q值的增大而增大.非球面系数Q值在分别为-0.1、-0.4和-0.8时,对应的透射率分别是0.973 8、0.973 9和0.974 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准分子屈光手术会给术后眼屈光系统带来很大球差,这系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增加所致,非球面系数Q值对球差、切削深度有显著影响.普通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虽能达到矫正视力效果,但亦会因球面系数Q值增加使球差增大,进而使切削深度无法很好掌握,术后易出现夜间视力下降等视觉质量问题.在手术过程中尽量减小球面系数Q值增加值,优化非球面切削深度对手术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 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研究

    作者:李海燕;孙同;李莹

    目的 探讨应用VISX CustomVue系统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角膜组织切削深度,并与标准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接受CustomVue个体化I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4例102眼,记录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同时根据患者的术前验光,应用VISX Star S4 OPM模拟软件,计算这些患者进行标准LASIK所需要的角膜切削深度,并对CustomVue切削深度与标准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 54例102眼中,CustomVue实际切削深度为(99.65±22.82)μm.应用6.0 mm光学区和8.0 mm修边区的标准LASIK的大切削深度为(75.40±20.03)μm;6.5mm光学区和8.0 mm修边区的大切削深度为(86.04±23.46)μm.CustomVue实际切削深度比标准LASIK切削深度增加(34.5±19.0)%(t=24.620,P=0.000).CustomVHe实际切削深度比大光学区LASIK切削深度增加(18.1±16.9)%(t=13.643,P=0.000).结论 应用CustomVue进行个体化LASIK手术,对角膜的切削深度要高于同等大小光学区的标准LASIK手术.在考虑进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时,应该注意考虑患者的角膜厚度.

  • SMILE与FS-LASIK对近视眼角膜基质切削深度可预测性的比较

    作者:徐雯;周跃华;张丽;胡雅斌;王玥

    背景 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已越来越多地用于近视的矫治,其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也受到关注. 目的 分析和比较SMILE与飞秒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对中央角膜组织切削深度的可预测性. 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在北京同仁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135例270眼,根据患者的选择分为SMILE组69例138眼和FS-LASIK组66例132眼,组间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匹配,分别接受SMILE和FS-LASIK,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采用RTVue FD-OCT测量术眼中央角膜厚度值,观察指标包括术中角膜实际切削深度、切削误差和术眼术后屈光度变化,术前与术后1周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值为实际切削深度,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间的偏差值为切削误差,比较2个组间各项测量指标的差异,探讨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之间的关系. 结果 SMILE组和FS-LASIK组术眼术后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6、-1.405、-1.420,均P>0.05).SMILE组患者术后角膜实际切削深度为(76.96±15.27) μm,低于预测切削深度的(96.76±16.5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16,P<0.01);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与预测切削深度分别为(77.92±18.69) μm和(77.42±15.60)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4,P=0.547).SMILE组术后切削误差量平均为(20.55-±8.51) μm,大于FS-LASIK的(7.17±5.97) 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50,P<0.01).2个组术眼角膜预测切削深度与实际切削深度值间均呈线性正相关(r=0.799、0.867,均P<0.01),SMILE组与FS-LASIK组术眼实际切削深度均随着预测切削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3.892+0.749X和Y=3.443+0.957X. 结论 SMILE术中实际切削深度低于预测切削深度,而FS-LASIK术中2者无明显差异,FS-LASIK可预测性好于SMILE.

  • LASIK治疗近视术后影响角膜非球面指数变化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季鹏;王静波;毕宏生;王兴荣;马晓华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会改变角膜的非球面形态,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手术治疗参数,如切削深度、治疗光区直径如何影响角膜非球面形态目前国内外报道较少. 目的 探讨LASIK治疗近视术中所需切削深度及治疗光区直径大小等手术参数对角膜非球面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3-7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行飞秒制瓣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89例175眼,术前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前佳矫正视力(BCVA)≥1.0.采用Orbscan-IIz角膜地形图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角膜中央6.0 mm区非球面指数(Q值),记录每例手术治疗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采用自身对照法比较手术前后术眼的视力和等效球镜变化,采用多元逐级回归分析法探讨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与LASIK手术前后Q值变化的关系. 结果 所有术眼的术前平均球镜度为(-5.57±1.89)D,柱镜度(-0.71 ±0.55)D,等效球镜度为(-5.93±1.98)D;术后6个月的平均球镜度为(-0.25±0.30)D.平均柱镜度为(-0.14±0.22)D,平均等效球镜度为(-0.32±0.37)D,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39、-23.91、-35.18,均P<0.01).术眼术前和术后6个月角膜中央6.0mm区域Q值分别为-0.13±0.09(-0.47~0.08)和1.09±0.54(0.22~2.51),术后Q值明显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1).所有术眼手术切削深度平均为(95±28) μm;治疗光区直径平均为(6.32±0.26) mm.切削深度和治疗光区直径对术后Q值变化量(△Q)的多元回归公式为AQ=1.517+0.015×切削深度-0.3×治疗光区直径,切削深度与△Q呈线性正相关(β=0.803),而治疗光区直径与△Q呈线性负相关(β=-0.149).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Q值有正性增大趋势,增加手术的切削深度和减小治疗光区直径可导致角膜Q值增加.

  • 准分子激光皮下角膜磨镶术后雾状混浊形成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晓雄;张少维;邢怡桥;张宁;万金方

    目的:通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等级的分析,探讨haze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接受LASEK手术的92例(179只眼)连续病例中,选取随访超过3个月的病例83例(162眼,占总眼数的90.50%),其中男性23例(45只眼),女性60例(117只眼);年龄为18-48岁,平均(26.81±7.23)岁;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度数)为-15.75--4.00D,平均(-9.24±2.48)D;术前角膜中央厚度为440-533 μm,平均(489.83±18.00)μm.应用SPSS12.0软件中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与手术前后各项检测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术前屈光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中角膜切削率(术中角膜切削深度/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等因素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为67.90-143.30 μm,平均(117.60±14.55)μm;术中角膜切削率为0.135-0.295,平均(0.240±0.028);角膜上皮愈合时间,3 d为127眼(78.40%),4 d为27眼(16.67%),5 d为6眼(3.70%),6 d为2眼(1.23%);术后后一次复查时的角膜haze,0级为130眼(80.25%),0.5级为13眼(8.02%),1级为11眼(6.79%),2级为5眼(3.09%),3级为3眼(1.8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aze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3,P<0.05),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呈正相关(r=0.155,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不能预测haze的发生.结论:LASEK术后haze形成等级与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小,主要的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 传统与个体化LASIK术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的对比研究

    作者:孙旭阳;方学军;刘汉强

    目的:对比研究传统与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采用Technolas 217z100型准分子激光机进行LASIK手术的中低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87例161眼,分为传统切削组和个体化切削组.术中采用光学相干厚度测量仪(online optical coherence pachymetry,OCP)实时监测所有患者的角膜厚度,并记录掀瓣后激光切削前及切削后的角膜基质厚度,计算出实际角膜切削深度.比较各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的差异及两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的组间差异.结果:传统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为94.37±22.76μm,理论切削深度为85.69±21.1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为90.08±15.98μm,理论切削深度为76.30±13.6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增加8.68±6.30μm,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增加13.78±7.6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切削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与理论切削深度差值较传统切削组切削深度差值增加5.10±1.10μm.结论:传统LASIK及个体化LASIK术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均比理论切削深度增加.个体化LASIK中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偏差较传统LASIK切削深度偏差更大.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三种不同切削模式的疗效

    作者:巴俊;李艳红;吴岩;朱玮;金依华;于靖

    目的: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三种不同模式:标准模式(standar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S-LASIK)、非球面切削模式 (aspheric ablation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A-LASIK)和组织节约模式(tissue-saving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T-LASIK)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为2011-02/2012-10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手术,并随访6mo以上的患者66例112眼.采用博士伦公司217z准分子激光机进行手术,Moria公司OUP90制作110μm角膜瓣.根据患者的屈光度、角膜厚度和暗光下的瞳孔直径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削模式,分为S-LASIK组(n=36)、A-LASIK组(n=40)和T-LASIK组(n=36).检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6mo患者夜间视力满意度、裸眼视力、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K值、薄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及5mm瞳孔直径高阶像差分析.观察分析各组手术前后各检测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术后6mo夜间视力满意度调查,A-LASIK组优于T-LASIK组和S-LASIK组.术后6mo三组等值球镜在±0.5D以内占96.43%.术后三组高阶像差RMS (RMSh)、垂直彗差(C7)、球差(C12)较术前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SIK,A-LASIK和T-LASIK组角膜实际切削深度较理论切削深度分别增加14.94±29.81,11.2±10.94,5.83±17.09μm;单位面积单位屈光度的切削厚度分别为0.85±0.27,0.72±0.08,0.59±0.09μm/(D·mm2) (P<0.05),T-LASIK和A-LASIK切削的角膜厚度较S-LASIK分别节约30.59%和15.29%.结论:S-LASIK,A-LASIK和T-LASIK均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散光,术后彗差、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有增加,A-LASIK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其他两组的可能与相差的改变少有关.A-LASIK和T-LASIK较S-LASIK均可有效节省角膜.T-LASIK组在保证临床矫正效果的同时减少角膜切削量,尽可能减少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 波前像差手术与传统手术的切削深度比较

    作者:翟国光;李耀宇;邱岩;邸玉兰;屈哲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手术时角膜切削深度与传统手术切削深度的比较.方法:应用波前像差仪对648例近视度数-2.00~-10.00DS,散光0.00~-2.50DC的患者进行检查并设计手术,得出大切削深度值.并与相应的常规LASIK角膜切削深度进行比较.结果:无散光患者,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的切削深度与常规手术之间基本没有差异.散光对切削深度有一定影响,屈光度越小,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越大,屈光度越大,散光对切削深度的影响反而越小.光学区越大,则切削深度就越深,此时散光的变化对切削深度的影响也越明显.结论:波前像差手术对角膜切削深度的影响主要与光学区大小和散光大小有关.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