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MRI图像纹理特征的膀胱肿瘤浸润深度检测

    作者:吴智德;史正星;张国鹏;卢虹冰

    对膀胱肿瘤浸润深度进行无创检测,为膀胱肿瘤的检测及分期判断提供参考.基于膀胱MRI图像,利用尿液和膀胱壁的天然密度对比,结合统计分析,得到在肿瘤及膀胱壁组织有统计差异的纹理特征.通过提取肿瘤及周围膀胱壁组织的均值、均匀度、标准差、粗糙度、自协方差系数和对比度等特征,再经分类器判断,得到感兴趣区域肿瘤浸润情况的伪彩图.就16位患者MRI扫描数据及术后病理分析结果,用于测试的56幅图像中,判断准确率为82.1%;15位患者的标记结果与病理分期相符,正确率为93.8%,与病理分析吻合较好.利用分类器和纹理特征判别肿瘤区域的属性,实现了膀胱肿瘤浸润深度标记和边界的初步划分,为膀胱肿瘤的无创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

  • 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留伟;李铁强;侯俊清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 Western bolt 方法检测40对膀胱癌与手术切缘非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再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5对术后固定的膀胱癌与切缘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结果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与TNM 分期呈正相关(P<0.05),并且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生存期呈负相关(P=0.0341)。
      结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可能是膀胱尿路上皮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分子之一,可能成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分子诊断的生物标志。

  •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联合基因芯片在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云飞;张华;张保群;王海涛;陈超

    目的 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联合基因芯片在肿瘤差异表达基因研究中应用摸索可行的技术方法.方法 采用LCM 技术分别自原发性膀胱移行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冻存标本获取细胞,提取RNA,用Agilent 2100 Bioanalyzer 芯片分析系统进行RNA完整度(RIN)检测.取总RNA 100 ng 进行线性扩增和荧光标记,获得aRNA 探针.取等量的癌组织探针与癌旁正常组织探针,与Agilent 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通过自身比较实验分析芯片的假阳性基因数,计算假阳性率(FPR).通过数据分析寻找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LCM 所获微量RNA 的RIN 都在8.0 以上,表明LCM 后RNA 完整度较高.100 ng RNA 经过线性扩增与荧光标记,获aRNA 产量约16 μg,片段大小0.5 ~ 2.5 kb.芯片自身比较实验结果良好,FPR < 1%,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靠性.相对于癌旁正常组织,癌组织发生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86 条,下调的基因112 条.结论 以LCM 技术获得的细胞提取RNA 用于制备基因芯片探针,获得了可信的芯片杂交结果,为肿瘤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 泌尿道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郭爱桃;陈薇;韦立新

    目的 探讨泌尿道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复习解放军总医院1999至2010年间经病理诊断为泌尿道上皮癌的病例,选取其中的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16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泌尿道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占同期泌尿道上皮癌的0.36% (16/4386),其中发生于膀胱10例,输尿管2例,肾盂3例,输尿管和肾盂多发肿瘤1例.男性8例,女性8例.年龄45~79岁,中位年龄63岁.临床症状11例有血尿,4例有尿路刺激征,4例伴腰腹部疼痛.仅2例有吸烟史.1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仅行活检.肿瘤中位直径为4.5 cm,组织学15例为混合性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其中13例混合有移行细胞癌,2例混合有腺癌,1例为单纯性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10例见脉管内癌栓,1例伴淋巴结转移,2例伴远隔脏器转移.临床分期1例为pT1期,7例为pT2期,6例为pT3期,2例为pT4期.14例获得随访资料,整体生存时间为25个月,6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32.4%.结论 泌尿道小细胞性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确诊依赖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和采用手术切除仍是首选治疗方式,配合化疗和(或)放疗可提高疗效.

  •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孙柯;王照明;许林杰;滕晓东;姚洪田;任国平

    目的 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方法,观察5例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学表型,并对其中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10~53岁,平均年龄35岁;肿瘤位于膀胱顶底部3例,左侧壁2例,临床上表现为尿痛、血尿等症状.组织学表现为黏液丰富区和富于细胞区,梭形和星芒状肿瘤细胞散在或束状排列,间质可见大量纤细扩张的小血管网形成,各种炎细胞包括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AE1/AE3、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ponin全部阳性,3例钙结合蛋白、4例结蛋白和4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1)阳性.随访4例目前均存活,无复发.结论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特征的少见的中间型具恶性潜能的肿瘤.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膀胱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曾铮;周晓军

    目的 对已发表的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膀胱癌患者的诊断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比较其是否在诊断效能上优于传统的尿液细胞学检查.方法 检索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利用Meta-DiSc软件分别计算FISH检查组和细胞学检查组灵敏度、特异度、似然比和诊断性比数比.绘制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估计总诊断精确度.结果 有14篇文献被纳入,FISH检测膀胱癌总灵敏度为0.69(95%CI 0.66~0.73),特异度为0.84(95%CI 0.81~0.86),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7;细胞学检查检测膀胱癌总灵敏度为0.46(95%CI 0.42~0.51),特异度为0.88(95%CI 0.84~0.90),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1.FISH检查在总体诊断效能上与细胞学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SH检查对膀胱癌的诊断灵敏度高于细胞学检查,但尚不能证实FISH技术检查膀胱癌对初发患者和随访患者混合构成的人群具有较高价值.

  • 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16例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张伟;蒋艳霞;刘燕;于文娟;赵辉;李玉军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16例膀胱PU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观察,并进行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患者男15例,女1例;年龄40~85岁(平均64岁),60岁以上者11例.首发症状大多数表现为肉眼血尿(15例).组织学上,瘤细胞黏附性差,多弥漫排列,也可呈条索状、乳头状、巢团状或腺泡状,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深染,呈显著的浆细胞样,核分裂象易见.多数瘤组织侵及固有膜或肌层.12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16例患者组织中AE1/AE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K7、CK18均为弥漫强阳性,CK20和uroplakinⅢ各9例阳性,p63和E-cadherin分别有11例和10例表达,癌胚抗原阳性12例,p53阳性13例,CD138阳性15例,Ki-67阳性指数5%~70%(平均30%).而波形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LCA)、κ、λ、S-100蛋白、HMB 45、MelanA、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结蛋白均阴性.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10年,3例分别于术后3、27个月和5年死亡;2例复发,其中1例带瘤存活25个月,1例术后无瘤生存43个月;余8例术后7个月至10年健在.结论 PUC是尿路上皮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免疫组织化学CK7、CK20、p63和uroplakinⅢ阳性,波形蛋白和LCA阴性有助于其诊断.

  • 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临床病理学特征

    作者:张玉华;张秀茹;俞进;李洪利

    目的 探讨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性增生(PMP)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对北京天坛医院2001至2016年收集的6例膀胱PMP,采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易位情况.一抗选用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Caldesmon、Calponin、结蛋白、ALK、Ki?67、肌调节蛋白(MyoD1)、肌红蛋白、CD34、S?100蛋白、CD117、细胞角蛋白(CK)7、CK20、GATA3、p63及CK5/6,进行光镜观察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FISH、临床表现特点综合分析其临床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获得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6例,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27~53岁,中位年龄3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1例伴有排尿困难,1例表现为反复膀胱炎,均无手术及外伤史.随访4个月至13年,5例无复发,1例复发.光镜下病变位于黏膜下,部分区域延伸至膀胱壁浅肌层.表面为炎性渗出及出血.病变特征由增生的长而肥胖的梭形细胞构成,疏松或密集.间质疏松、水肿、黏液样,并有多少不等急慢性炎性细胞浸润.梭形细胞排列紊乱,也可呈致密条束状排列,特别在细胞丰富区域内.大多数梭形细胞无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2个/10 HPF),但不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梭形细胞胞质嗜酸性,可见长而逐渐变细的胞质突起.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空泡状,有明显的核仁,似节细胞样细胞.其间胶原纤维稀少,少数梭形细胞核退变,染色质模糊不清.部分区域呈肉芽肿样图像,血管腔内可见中性粒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梭形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SMA和Caldesmon,强阳性表达CKpan,不同程度表达结蛋白和Calponin,Ki?67阳性细胞约35%~55%,但不表达ALK、EMA、肌红蛋白、S?100蛋白、p63及CK5/6等.FISH检测显示本组6例PMP中均不存在ALK分离信号,未检出阳性病例,均为阴性.结论 膀胱PMP为一种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肌纤维母细胞增殖,形态学极易误诊为恶性肿瘤,要避免误诊.

  • 膀胱肿瘤细胞克隆分析及意义

    作者:张绍渤;张燕平;刘丽娜;张彦宁;黄受方;程亮

    一、膀胱上皮细胞的克隆性增生与膀胱肿瘤膀胱上皮性肿瘤常常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患者膀胱之不同部位,不同病灶可显示相同或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对于此特征,不同学者具有不同的观点.

  • 假瘤型腺性囊性膀胱炎

    作者:周本成;陈晓东;田野

    病例简介:患者男,32岁.反复肉眼血尿2年余,CT及B超提示膀胱肿瘤.术中见膀胱左侧壁有一肿物,约5.0 cm×4.5 cm×4.0 cm大小,菜花状,有蒂,蒂长约3 cm,直径约0.5 cm.临床诊断:膀胱癌.

  • 膀胱神经内分泌癌17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蒋艳霞;于文娟;张伟;李玉军;鲁青;刘燕;李宏;侯峰;李敬敬;庄洁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内分泌癌( 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7例膀胱NEC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观察,并随访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48~86岁(平均61岁),60岁以上者14例。首发症状大多表现为全程或间歇性肉眼血尿,肉眼主要呈息肉状、分叶状、蕈伞状和溃疡状。组织学上,参照肺神经内分泌肿瘤WHO分类的标准,诊断为小细胞癌13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3例和不典型类癌1例。其中6例伴有尿路上皮癌成分,2例伴有腺癌成分。9例瘤组织浸润至肌层,5例浸润至外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7例膀胱NEC对神经内分泌标志物 CD56、突触素和嗜铬粒素 A ( CgA )的阳性表达比例分别为16/17、16/17和12/17,同时表达上皮性标志物角蛋白(CK)7和广谱角蛋白(CKpan),分别为12/17和15/17。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的表达比例为11/17。14例获得随访,其中9例术后1~34个月死亡,平均存活11个月,5例术后1~12个月仍健在。结论膀胱NEC是一种罕见的膀胱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CD56、突触素、CgA、CKpan等免疫标志物阳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生物学行为上,膀胱NEC是一种极具侵袭性和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目前治疗本肿瘤的首选方法。

  • 重组hIFN-α-2B-BCG的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作者:孙二琳;刘春雨;韩瑞发;范晓东

    目的 构建hIFN-α2B-BCG重组体,探讨其对膀胱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对重组BCG与常规BCG生长情况和形态学进行比较;生长10代后,ELISA法测定菌体内、外表达hIFN-α-2B量.重组BCG体外作用于膀胱肿瘤细胞EJ、MB49后行电镜和MTT检测细胞抑制率.结果 常规BEG与重组BCG生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d为近似对数生长期,600 nm处吸光度(A)值从0.1升到1.2左右,然后进人平台期.重组BCG和常规BCG抗酸染色均为阳性,均保持相互连接的特点,但重组BCG稍大,余无明显异常.1 ml重组BCG分泌IFN-α-2B为997.2 pg,菌内含量为99.3 pg.连续传10代的重组BCG分泌量为990.3 pg,与第一代无明显差别,二者形态学也未见明显差异.重组BCG作用于肿瘤细胞后可见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胞质内线粒体肿胀,空泡样变性,核染色质溶解,细胞质坏死.重组BCG对两种细胞的抑制率都显著高于野生BCG(P<0.05).结论 重组hIFN-α-2B-BCG的分泌性表达持续稳定,其生长和形态特征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重组BCG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杀伤作用强于野生BCG.

  • 认知行为干预对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王美佳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6例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包括讲解相关知识、发现不良认知、认知重建、健康行为塑造.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膀胱肿瘤术后灌注化疗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且成本低廉,值得推广.

  • 膀胱肿瘤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晓丽;乔够梅;杏玲芝;白玫;李娟

    目的 探讨对膀胱肿瘤患者实施自我管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膀胱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应用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体系,采用自设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表和自我护理能力实施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实验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和自我护理能力均提高(P<0.01).结论 对膀胱肿瘤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干预,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水平.

  • 吡柔比星联合白细胞介素Ⅱ膀胱灌注防治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研究

    作者:葛波;杨燕伟;张天禹;高漓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联合白细胞介素Ⅱ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66例患者,术后2周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吡柔比星(THP)+白细胞介素Ⅱ(IL-Ⅱ)组31例,THP 30 mg+IL-Ⅱ10万Iu+5%葡萄溶液40 ml膀胱灌注.THP组35例THP 30 mg+5%葡萄溶液40 ml膀胱灌注.每周1次共8次,以后每月1次,共1年,每次药物在膀胱内保留40 min,每3个月膀胱镜检查是否有膀胱肿瘤复发,并记录全身及局部情况.结果 66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THP+IL-Ⅱ组31例患者中复发4例,THP组35例患者中复发12例,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HP 联合IL-Ⅱ灌注化疗对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可能优于单用THP,但是其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是否适宜广泛应用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 膀胱结石并发鳞状细胞癌5例临床分析

    作者:童宪楼

    目的 探讨巨大膀胱结石并发膀胱鳞状细胞癌的病因和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巨大膀胱结石并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膀胱结石直径3~6 cm,膀胱病变组织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1例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膀胱憩室内结石行憩室切除加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拒绝手术.4例获随访1~3年,1例憩室内膀胱鳞状细胞癌者存活.结论 对病程长、巨大膀胱结石患者应考虑并发膀胱鳞状细胞癌可能.早期诊治膀胱结石是极其重要的.膀胱鳞状细胞癌预后差.

  • 丝裂霉素和卡介苗早期交替膀胱灌注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作者:詹中锋;曹振学

    目的 探讨表浅性膀胱肿瘤术后早期(6 h)用丝裂霉素C(MMC)与卡介苗(BCG)交替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65例病理证实的表浅性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早期(6 h内)开始应用MMC 40 mg和BCG 120 mg,每周1次交替膀胱灌注,共12次,以后每月1次,共6次,以后每间隔3个月1次,共2年.结果 随访1~12年,平均4.6年.7例肿瘤复发,复发率10.8%.2例死于肿瘤进展,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MMC和BCG早期、交替膀胱灌注可有效预防袁浅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 经尿道电汽化术治疗膀胱癌

    作者:殷锋彦;汤正岐;巨育泉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 TVBt )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 213 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行 TVBt 术.并发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 )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 TUVP ).术后采用丝裂霉素及卡介苗膀胱灌注.结果 213 例膀胱肿瘤均为 1 次切除,平均手术时间 TVBt 为 20 min , TVBT 加 TUVP 为 65 min .术中无膀胱穿孔,全组均无输血.术后平均留置尿管约 6 d. 210 例获随访,随访时间 0.5-8 年,复发 56 例( 27% ),其复发率与同期膀胱部分切除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VBT 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可重复手术.

  • 丝裂霉素与卡介苗序联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彪;黄江波;邓长柳;康超文;魏建华

    膀胱腔内灌注局部化疗或免疫治疗是预防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一个重要手段.我院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对4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采用丝裂霉素C(MMC)与卡介苗(BCG)序联交替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 膀胱造瘘患者的家庭健康指导

    作者:陈超

    临床上一些患者需要长期留置膀胱造瘘管并且带管出院,如部分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截瘫或尿道断裂患者,仅靠出院指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将护理知识延伸到家庭.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本院泌尿科通过全方位、个体化的家庭健康指导,协助16例患者及家庭做好家庭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5740 条记录 6/287 页 « 12345678...2862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