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荧光谱客观分析在膀胱癌光动力学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邹钧;毕学成;何慧婵;姚永帮;韩兆冬;叶永康;梁宇翔;钟惟德

    目的 探讨紫外激光激发膀胱癌组织细胞荧光谱分析对改进膀胱癌光动力学诊断的意义.方法 以不含细胞培养液和血卟啉单甲醚混合液为对照,分别取浓度为0、10、100、200 mg/L的血卟啉单甲醚作为光敏剂,孵育膀胱癌组织细胞株T24 1~3 h,再以全固态紫外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波长355 nm)激发,检测膀胱癌组织细胞特征荧光光谱并分析药物峰位置.结果 在可见光区域390~780 nm,不含细胞的培养液和血卟啉单甲醚混合液未出现特征峰;无血卟啉单甲醚光敏剂的膀胱癌组织细胞的自体峰在445~490 nm处;不同时间不同浓度血卟啉单甲醚光敏剂孵育的膀胱癌组织细胞除在445~490 nm处有自体峰外,在628.65 nm处均出现药物峰,200 mg/L血卟啉单甲醚孵育2 h时膀胱癌组织细胞药物峰及自体峰荧光强度达到高,且药物峰的荧光强度超过了自体峰.结论 紫外激光激发的膀胱癌组织细胞荧光谱性质稳定、强度佳,对改进膀胱癌光动力学诊断具有确切价值.

  •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

    作者:利庆文;任宗良;吴国定;区向新

    目的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尿道改道方法.方法对6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2~18月,平均12个月,贮尿囊中平均容量380ml,内压力1.86~3.93kpa,平均2.45Kpa恢复完全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疗效可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原位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 儿童膀胱横纹肌肉瘤的影像检查

    作者:刘鸿圣;刘立炜

    RMS是15岁以下儿童常见的软组织肉瘤,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中约占8%.其中15%~20%原发于泌尿生殖系,主要分布于阴道、宫颈、膀胱、前列腺、精索及附睾.儿童期膀胱肿瘤主要为膀胱RMS,由于其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影像学检查对及早发现至关重要.现简单对儿童膀胱RMS的组织学、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作一综述.

  • 膀胱微囊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张伟;刘燕;庄洁;程桂颖;蒋艳霞;李玉军

    目的 探讨膀胱微囊型尿路上皮癌(M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MUC进行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6岁.肉眼血尿伴尿痛40天.镜检: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巢状结构中央可见多量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的囊腔,腔内空虚,囊壁被覆多层或单层尿路上皮,个别囊衬覆单层扁平细胞,中等大小,形态一致,核圆形,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侵及膀胱浆膜层,并呈盆腔淋巴结、左卵巢及左输卵管广泛转移.免疫组化:CKpan、CK7、34βE12、p 63和CEA均弥漫强(+),p53散在(+),而vimentin、CK20、mucin 5AC、PSA、CgA和Syn均(-),Ki-67阳性指数为30%.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骨转移.结论 MUC是一种罕见且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不良的尿路上皮癌亚型,由于瘤细胞形态温和,病理诊断时需与膀胱的腺(囊)性膀胱炎、肾源性腺瘤等良性病变以及原发性腺癌等病变鉴别.

  • 膀胱腺癌2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王兆亮;朱建善;刘强;许雁萍

    目的探讨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方法复习25例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技术进行观察分析,并对14例进行了随访.结果 膀胱腺癌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6∶1.组织学分型:肠型10例,非特异型7例,黏液型3例,印戒细胞型2例,混合型2例,透明细胞型1例.其中原发性膀胱腺癌22例,脐尿管腺癌3例.临床分期:T1/T2期6例,T3/T4及ⅢA/ⅢC期19例.随访14例,平均4年,7例死亡和转移的病例临床分期均为T3/T4期.特殊染色 84%的肿瘤AB/PAS(+).免疫组化瘤细胞CK、EMA、Ki-67、CEA均(+),vimentin、PSA(-).结论膀胱腺癌罕见,确立该诊断必须排除直肠、前列腺等腺癌的浸润或转移.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诊断有帮助.患者预后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张丽;郭爱桃;韦立新

    目的 探讨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1年间经病理诊断的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12年中诊断膀胱癌患者4 325例,其中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4例(0.09%),均为男性,年龄45 ~68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膀胱全切术.4例外观各不相同,表现为平坦浸润型、乳头状、息肉样及溃疡型.组织学上3例为单纯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其中2例伴神经侵犯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经典型尿路上皮癌,仅局灶见微乳头变异型成分;诊断时4例中2例为pT4期,1例为pT3期,1例为pT2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细胞HER-2均呈强阳(+).结论 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高级别癌,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HER-2蛋白强(+)可能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 原发于膀胱的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

    作者:邓元;张冠军;王凯;王鸿雁;刘希;李晓锋;杨哲

    目的 探讨原发于膀胱的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病理诊断.方法 对1例原发于膀胱的IVLBCL进行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和随访.结果 膀胱镜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见肿瘤细胞在膀胱黏膜小血管内聚集.瘤细胞表现为弥漫一致的中等大细胞,胞质少,核大、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D20、CD79a和Mum-1均(+),Ki-67增殖指数为90%.CD3、CD5、CD30和CD10(-).患者于确诊3个月后死亡.结论 膀胱的血管内大B细胞性淋巴瘤极为罕见,预后较差.

  • 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中Ki-67、c-erbB-2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时淑舫;陈书媛;周小鸽;黄受方

    目的 探讨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及Ki-67、c-erbB-2表达的意义.方法 依据WHO(2004)泌尿系统肿瘤中ISUP分类标准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分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标本中Ki-67、c-erbB-2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进行3~60个月随访.结果 在尿路上皮乳头状瘤(UP)、乳头状肿瘤低恶性潜能(PUNLMP)、低级别乳头状尿路细胞癌(LGPUC)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细胞癌(HGPUC)中,Ki-67(L)分别为4.05±2.3、13.8±6.9、30.1±4.4和59.5±6.8;c-erbB-2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1).UP患者随访无复发;PUNLMP复发率为15%(3/20),LGPUC复发率为65%(13/20),HGPUC复发率为70%(7/10).结论 Ki-67和c-erbB-2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细胞增殖程度及组织学诊断的参考指标.

  • 膀胱绒毛状腺瘤4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岳振营

    目的 探讨膀胱绒毛状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4例膀胱绒毛状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其大体、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年龄45~ 68岁,平均59岁.影像学检查示肿瘤均位于膀胱顶部或前壁.肿瘤由中央为纤维血管成分的绒毛状或分支乳头状结构及管状腺体组成.腺管内可见黏液分泌,乳头表面细胞呈单层高柱状,柱状上皮细胞间可见大量杯状细胞.其中2例为绒毛状腺瘤与低分化腺癌并存,肿瘤大部分区域为绒毛状腺瘤,局灶绒毛相互搭连成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并与浸润性低分化腺癌相移行.免疫组化示肿瘤villin、CK20和EMA(+),CDX-2和PSA(-).结论 膀胱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膀胱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常伴发癌,因此临床需要完整切除并全部取材.

  • 膀胱副神经节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余春开;宋志刚

    目的 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PU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研究12例膀胱副神经节瘤病例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发病年龄50.6岁(34~ 80岁).肿瘤大径0.8~4.8 cm.镜下肿瘤组织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内含丰富的血窦形成的血管网.肿瘤组织在膀胱黏膜下层或肌壁间可表现为穿插性生长,也可膨胀性生长而形成边界清楚的结节.1例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多灶凝固性坏死,局灶可见脉管内瘤栓,Ki-67指数为60%,此例随访88个月,无复发和转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gA、Syn和CD56弥漫强(+),上皮性标记物(-),支持细胞S-100(+).10例得到随访资料,随访时间4~88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组织学形态或免疫组化表达与其他肿瘤有重叠,容易误诊为尿路上皮癌、神经内分泌肿瘤或恶性黑色素瘤,但结合免疫组化可以明确诊断.膀胱副神经节瘤良、恶性判断主要依据为有、无转移.

  • 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的临床意义及与肿瘤肌层浸润的关系

    作者:许洁;张芬;张明辉;李丽;庄恒国;刘艳辉;赵彤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在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中的意义及与膀胱肿瘤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 用2组DNA探针CSP3/CSP7分别杂交于3号和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GLPp16/CSP17分别杂交于9号染色体长臂(9q21)和17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检测36例疑似膀胱肿瘤患者血性尿液中的脱落细胞,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比较,分析与肿瘤分期的关系.结果 FISH检测总敏感度为73.33%,总特异度为88.46%,总敏感度高于尿细胞学检测(26.70%);肌层浸润敏感度(88.24%)高于非肌层浸润敏感度(53.85%),二者分别高于尿细胞学检测(35.29%,15.38%),差别显著(P<0.05);3、7、9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分别为88.34%、64.71%、70.59%和88.24%,3号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FISH检测尿脱落细胞诊断膀胱肿瘤优于常规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有肌层浸润的膀胱肿瘤意义更明显,3号和17号染色体的畸变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

  • 膀胱癌中转录因子E2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谢庆祥;张闽峰;林福地;韩聪祥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转录因子 E2F 与膀胱癌发病及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膀胱癌和正常膀胱组织中E2F和PCNA的表达;应用原位凋亡 TUNEL 方法测定膀胱癌中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膀胱癌中E2F阳性率为42.3%,显著高于正常膀胱组织的22.2%(P<0.05).膀胱癌中E2F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PCNA指数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肿瘤复发和细胞凋亡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E2F异常参与膀胱癌的发病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

  •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及临床特征

    作者:屈峰;肖亚军;郑金榆;肖传国

    目的 探讨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介绍本例的病理与临床特征,结合国内已报道的39例临床资料及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本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NSE、CD56和Syn.行膀胱全切术及化疗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膀胱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有独特的病理形态.临床表现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早期即可发生转移,预后凶险.确诊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是主要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间质性膀胱炎伴甲状腺机能亢进1例

    作者:郝青;张树华;王学丽

    患者女性,38岁.因尿急1月余,症状加重伴血尿5天入院.患者6年前有甲亢手术史,术后T3、T4仍高于正常,对症治疗.查体:颈中偏右见长约6 cm手术瘢痕,甲状腺Ⅱ度大.B超示膀胱前后壁各探及-偏强回声光团,大小分别为2.8 cm×2 cm,1.7 cm×1.3 cm,形态欠规则,边界清,内有血流信号,提示膀胱肿瘤.

  • 泌尿系统多原发性恶性肿瘤2例

    作者:张丽华;黄志勇;聂进军

    例1男性,50岁.无痛性血尿1周.B超、CT及膀胱镜证实为膀胱肿瘤.手术探查发现左肾占位,疑为结石.行左肾输尿管及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术. 病理检查巨检:全膀胱8cm×5cm×5cm,底部三角区右侧见一肿块2cm×2cm,切面灰白色,侵及肌层.左肾14cm×10cm×7cm,切面见一肿块,大直径6cm,位于肾上极,未累及肾盂.精囊腺、前列腺未见异常.镜检:膀胱肿瘤呈乳头状生长,乳头表面被覆移行上皮,细胞层次增多,达6层以上,细胞有异型,核分裂易见.肿瘤浸润膀胱深肌层.肾肿瘤细胞排列呈肉瘤样,细胞短梭形,胞浆嗜伊红,核深染,有异型,浸润肾实质.癌组织周围肾小球未见异常.肾盂粘膜上皮正常,未见癌侵犯.表明肿瘤来源于肾小管,与肾盂无关.免疫组化染色:Keratin强(+)、Vimentin(+)、EMA(+/-)、actin和myglobin(-).病理诊断:多原发性癌:肾梭形细胞癌;膀胱移行细胞癌Ⅱ级(图1,2).

  • 膀胱癌肉瘤1例

    作者:陈立平;张俊阁;孙亚欣;白凤玲

    患者男性,80岁.体检发现膀胱肿物20余天.B超示膀胱前壁、侧壁有5 cm×3.5 cm和3 cm×1.8 cm大小的强回声光团,内部回声不均匀,周边不规则,提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示前壁有一肿物,较大,表面有溃疡及出血.术中见膀胱左侧壁有6 cm×4 cm×3 cm菜花样肿物,有蒂与膀胱壁相连.

  • 膀胱复合性小细胞癌1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李印;何海生;谷国梅;李清苗;段盼盼;田永京

    膀胱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SCCB)临床十分少见,近年文献报道有增多趋势,发病率已由每0.05/10万上升至0.14/10万,约占原发膀胱恶性肿瘤的0.7%[1].SCCB常与其他类型膀胱癌混合存在,形成复合癌,常见的是尿路上皮癌和鳞状细胞癌[1-4],而同时复合3种其他类型的小细胞癌非常罕见.本文报道1例SCCB,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

  • 膀胱移行细胞肿瘤组织中p21、Rb及TGF-β1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胡学信;段尚林;王建业;侯卫华

    膀胱移行细胞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本文检测p21、Rb及TGF-β1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 膀胱肿瘤 p21 Rb TGF-β1
  • 膀胱原发性黏液腺癌伴绒毛管状腺瘤1例报道

    作者:戴利;乔东方;赵家璧;邵素英;吴金花;周晓莉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膀胱癌病理类型以尿路上皮癌为主,占膀胱癌的90% ~95%,其次为鳞状细胞癌(3%)、小细胞癌(2%)和腺癌(1%)[1].膀胱腺癌发病率较低,其中原发性黏液腺癌更是罕见[2].现将我院近期诊断的1例原发性膀胱黏液腺癌伴绒毛管状腺瘤报道如下.

  • 前列腺素合成酶-2在膀胱癌中的表达

    作者:孙凤岭;李瑛;杨同君;邓永江;臧桐

    前列腺素合成酶-2(cyclooxygenase-2,COX-2)作为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一个限速酶,与许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特别是在结、直肠癌中,已经证明有COX-2的高表达,且应用其抑制剂可以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但其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目前尚不清楚.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膀胱肿瘤中COX-2的表达进行了检测,证实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

5740 条记录 5/287 页 « 12345678...28628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