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

    作者:利庆文;任宗良;吴国定;区向新

    目的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尿道改道方法.方法对6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随访2~18月,平均12个月,贮尿囊中平均容量380ml,内压力1.86~3.93kpa,平均2.45Kpa恢复完全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疗效可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原位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尿路分流术.

  •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

    作者:程双管;钱立新;吴宏飞;徐承良;华立新;眭元庚;张炜;顾民;徐正铨

    目的 评价改良Sigma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例膀胱、前列腺肿瘤患者采用改良Sigma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5 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吻合并外翻形成乳头,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 全膀胱切除后的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65 min。术后1例发生直肠阴道瘘,经横结肠造口后瘘口自愈;1例左肾积水伴上尿路感染者经输尿管顺行扩张后恢复正常,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低血钾,补充枸橼酸钾后治愈。全组无尿失禁、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改良Sigma手术时间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上尿路尿液转流技术在前列腺切除术中的止血效果

    作者:刘流;梁德江;满立波;何峰;黄广林;王海

    目的探索前列腺切除术中有效的止血方法. 方法对86例经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患者采用上尿路尿液转流、膀胱内置入可控性水囊导尿管方法进行术中止血,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导尿管引流血液量,比较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和尿流率等指标. 结果 86例手术时间平均45 min,术中出血平均140 ml,均未输血.术后导尿管引流量平均190 ml.术后输尿管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7.2 d.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8.6 d.84例拔除导尿管后即能正常排尿.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平均大尿流率21.5 ml/s.2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经窥镜尿道内切开后恢复正常.全组无继发性出血和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上尿路尿液转流技术可作为前列腺切除术中一种有效的止血方法.

  • 贮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增强缩窄回肠控制机制的临床研究

    作者:徐月敏;徐佑璋;乔勇;撒应龙;张炯;张心如;陈忠;李涛;徐庆康

    目的建立一种控尿可靠、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输出管. 方法选用缩窄后的回肠作为输出管,输出管的内口与贮尿囊作端侧吻合,其外口与脐孔作端端吻合,并将部分输出管固定在贮尿囊与腹壁之间的手术方法治疗10例膀胱癌患者.术后对输出管和贮尿囊作尿动力学和X线检查. 结果 1例术后55 d死于心脏疾病,余9例中8例白天和晚上均能控制排尿,术后尿动力学检查示贮尿囊充盈时输出管大闭合压明显高于贮尿囊空虚时输出管大闭合压,两者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7.14,P=0.000098 ). 结论采用回肠贮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可明显增强缩窄回肠的控制能力.

  • 双U形回肠代膀胱术的初步研究(附20例报告)

    作者:杨晓华;沈周俊;任黎刚

    目的改良回肠代膀胱成形方法,更好地解决膀胱全切术后贮尿和排尿问题. 方法 20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后,采用双U形方法作原位回肠代膀胱.于对系膜缘剖开肠管,肠片左右U形排列,连续缝合内侧缘;上下U形对折缝合成球形膀胱,上下U形缝合前行输尿管新膀胱再植和新膀胱尿道吻合. 结果成形手术时间(90±15)min.无严重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或术后早期死亡.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25个月.患者控尿、排尿满意,20例(100%)白天控尿,夜间轻度尿失禁或遗尿6例(30%);1例男性患者出现排尿困难,行TUR解除.贮尿囊容量250~450 ml,平均340 ml,剩余尿0~40 ml. 结论双U形回肠代膀胱术操作简便,新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结肠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附71例报告)

    作者:刘春晓;郑少波;徐亚文;李虎林;方平;徐啊白;陈玢屾

    目的 总结膀胱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去结肠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经验.方法 2002年8月~2006年5月,治疗浸润性膀胱癌71例,手术包括:①腹腔镜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②经5~7 cm长腹壁造口取出切除物,取乙状结肠15~20 cm,剔除对系膜的两条结肠带及其带间的环形肌层和浆肌层,构建新膀胱储尿囊;③完成储尿囊与后尿道的吻合,或关闭腹壁后腹腔镜下行储尿囊与后尿道吻合(26例).结果 71例手术时间240~390 min.其中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80~270 min(平均180 min),开放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140 min).术后4~8 d恢复饮食,3~4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4周拔除尿管.术后3个月平均储尿囊压力22.0 cm H20(17~38 cm H20),平均储尿囊容量340 ml(200~410 ml),残余尿量﹤25 ml(60例﹤10 ml),平均大尿流率12 ml/s(7.5~22 ml/s).静脉肾盂造影单侧肾积水1例,肠漏3例,储尿囊尿道吻合口狭窄2例,输尿管反流4例.15例夜间偶有尿失禁.术前39例勃起功能正常者中,术后20例恢复勃起功能.71例术后随访6~51个月,平均32个月,肿瘤复发或转移11例.结论 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盆腔淋巴结清扫彻底,是全膀胱切除手术中的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需用肠段短、储尿囊在原位、尿液自尿道可控排出、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18例

    作者:侯佩金;傅广波;王云炎;庄海军;孟俊嵩;汤鹏

    目的 评价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后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以乙状结肠直肠交界为中点,将肠管纵行剖开20~24 cm,做乙状结肠直肠侧侧吻合,形成低压贮尿囊,顶端固定于骶骨岬处,两输尿管由贮尿囊上方引入,采用改良黏膜沟法做抗反流吻合,利用肛门括约肌控制排尿.结果 全膀胱切除后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为80 min.拔除肛管及输尿管支架管1周~2个月后可获得满意的尿便分流,2个月后排尿次数稳定,白天4~5次,夜间1~3次.术后并发夜间遗尿2例,2个月后自行消失;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高氯性酸中毒、低钾血症2例,尿道残端癌1例.无吻合口梗阻、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易于被患者接受,是一种比较好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

  • 无水乙醇肠黏膜处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高金龙;王晓雄;洪宝发;徐阿祥

    目的:观察无水乙醇处理大鼠肠黏膜的远期结果.方法: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1 min,四种方案处理大鼠小肠黏膜.在大鼠膀胱扩大术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组织学的变化;在大鼠代膀胱模型中观察处理后肠段黏膜功能的变化.结果:以无水乙醇浸泡 0.5 min、 1 min 或无水乙醇涂抹 1 min 处理后5月,肠段发生了明显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皱缩;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的肠段没有皱缩,肌层纤维化不明显.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处理后1月,代膀胱内黏液残留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后2月~5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1月和5月,代膀胱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分泌或吸收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水乙醇组织穿透力强,容易在肠黏膜处理的同时损伤大鼠肠段肌层,大于 0.5 min 的处理将造成处理后肠段纤维化.无水乙醇涂抹 0.5 min 不损伤肠壁肌层的适度处理,只能在术后早期减少黏液的分泌量,不能改变肠黏膜远期的分泌和吸收功能.

  • 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应用--附15例报告

    作者:冯钢;刘春晓;梁世民;吴保忠;张勇强;杨帝宽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 15例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2.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4周自主可控排尿,白天完全自控排尿15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13例,2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80~350 ml,平均310 ml;大尿流率13~25 ml/s,平均17 ml/s;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 施行改良输尿管-结肠直肠吻合术32例疗效报告

    作者:郭战军;郑杰;王存章;孙承义;王琦;王彤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方法:对32例膀胱全切除术患者行输尿管-结肠直肠吻合术,并对此术式作了一些改进.结果:随访3个月~60个月,效果满意,患者能自主排尿排便,经B超、IVP及血清电解质检测,有两例患者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结论:改良输尿管-结肠直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 腹膜外回肠膀胱术

    作者:李鑫;李树森;李占文

    目的:探讨腹膜外回肠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4~2001年作者施行腹膜外回肠膀胱术7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5例手术全部成功,6例术后发生输尿管回肠吻合口漏尿,均通过负压引流自愈.1例术后1年左输尿管吻合发生肿瘤,再次手术,在腹膜外行肿瘤切除,将输尿管和回肠重做吻合.结论:腹膜外回肠膀胱术除保留了传统回肠膀胱术的优点外,还具备更多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14例临床分析

    作者:程双管;钱立新;吴宏飞;徐承良;华立新;张炜;殷长军;眭元庚;徐正铨

    目的:介绍并评价改良Sigma手术的可控性尿流改道临床疗效.方法:14例膀胱、前列腺肿瘤患者接受该手术.取25cm左右乙状结肠折叠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末端合并吻合并外翻形成乳头,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术后发生直肠阴道瘘1例,经横结肠造口过渡后自愈;1例左肾积水伴上尿路感染,经输尿管顺行扩张后恢复正常,该患者术后3个月发生严重低血钾,经补充枸橼酸钾后治愈.平均随访22.5个月,本组未见尿失禁、上尿路感染.3例肿瘤复发,2例肉瘤复发患者于术后6个月后死亡.结论:改良Sigma手术费时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无上尿路积水、感染及明显酸碱电解质紊乱,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 改良Sigma直肠膀胱术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王竞;范波;徐松涛;范志江;丁立;李锋

    对11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改良Sigma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0cm后全层切开,再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在骶岬处,两输尿管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分别潜行肠黏膜后远端纵行切开,并将肠黏膜切开两缘缝合于输尿管侧壁上.评估改良Sigma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临床效果.结果 :全膀胱切除后的直肠膀胱术平均手术时间60min.1例术后5个月出现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经口服枸椽酸钾及静注碳酸氢钠后治愈.全组无尿失禁、肾功能损害及严重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提示改良Sigma手术时间短,对肠管扰动小、操作简便,术后尿控满意,上尿路积水、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正位回肠新膀胱术15例临床报告

    作者:李毅宁;刘为安;苏学峰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除术后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方法膀胱全切除术后患者15例采用正位回肠新膀胱术(回肠末段折叠成"U"型尿囊与尿道吻合尿液经原尿道排出).结果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随访3-18个月.膀胱容量(310±17.75)mL(230~360 mL),膀胱充盈压(2.82±0.64)kPa(1.35~4.39kPa),排尿膀胱压(7.02±1.21)kPa(5.32~9.09 kPa),残余尿(10.5±3.43)mL(3~68 mL),大尿流率(17.6±1.56)mL/s(13.8~19.7 mL/s).无排尿困难者,白天均可控制排尿;14例<3个月夜间熟睡遗尿,12例>6个月遗尿消失,1例偶有熟睡时遗尿.术后半年13例复查B超,1例出现肾轻度积水,残余尿达68 mL,经留置尿管及膀胱训练后改善.15例复查生化指标,1例血氯偏高,其肾功能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是较理想的膀胱全切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

  • 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21例报告

    作者:钟德生;韩垂栋;吴开碧

    目的:探讨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对21例膀胱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W形回肠代膀胱术,并对术式进行改进.结果:21例手术时间平均4.5小时,随访12~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白天控尿良好者19例(90.5%),夜间控尿良好者18例(85.7%).术后12个月贮尿囊容量360±45ml,充盈压16.1±4.3cmH20,大排尿压84.8±20.4cmH2O,大尿流率17.4±5.9ml/s.新膀胱造影发现新膀胱呈球形,完全位于盆腔,未见输尿管返流.B超及IVU检查发现原上尿路积水3例均明显减轻,其余未发现输尿管狭窄和上尿路积水征象.肾功能正常.结论:改良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保留性功能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加去管化乙状结肠新膀胱术

    作者:简继文;匡载星;张海森;龙仙

    目的 探讨保留性功能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加去管化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蔡松良等改良膀胱切除术,紧贴前列腺包膜操作,保留海绵体神经血管束及部分前列腺包膜,尽量不分离前列腺韧带.截取带蒂乙状结肠20~25cm,对系膜缘剖开,按照Reddy方式缝制贮尿囊,双输尿管与新膀胱抗逆流吻合,新膀胱与保留之部分前列腺包膜吻合.结果 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性功能4例正常,白天5例完全控尿,夜间4例完全控尿,1例夜间轻度尿失禁.新膀胱容量250~450ml,平均350ml,剩余尿0~80ml,平均30ml.结论 保性功能膀胱癌根治性切除加去管化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是一种病人生活质量高、疗效好的手术方法.

  • 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

    作者:夏维木;张立;徐玉生;马春羲;陈荣剑;王健;唐崎;周文龙;王名伟;刘定益

    目的 评价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在尿流改道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研究分两组,I组,22例,行Roux-y输尿管乙状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吻合术;Ⅱ组,21例,行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结果 Ⅰ组肾盂肾炎3例,肾积水2例,轻度酸中毒3例,残余尿量为0~18m,平均7.6ml,膀胱容220~360ml,平均287ml;Ⅱ组2例偶有发热,无肾积水和酸中毒,残余尿为0ml,膀胱容量350~560ml,平均480ml.结论 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和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 肠管在腹腔镜泌尿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周尊林;崔先泉;徐中华;胡三元

    自1991年Clayman[1]报告第1例腹腔肾切除术以来,腹腔镜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可以通过这一微创技术完成.肠道在泌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过去,这些手术通常要作很长的正中切口.而现在许多手术,如可控性尿流输出道、顺行可控灌肠术(ACE)、回肠膀胱术和膀胱扩大术等,已能通过腹腔镜辅助或单用腹腔镜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较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具有美容效果.现将肠管在腹腔镜泌尿外科应用的近期成果作一综述.

  • 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附11例分析)

    作者:徐永干;戚裕宏;徐正铨

    目的:探讨改良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膀胱多发性肿瘤患者采用改良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式,折叠乙状结肠约25cm后全层切开,缝合成低压袋,顶端固定于骶岬处,两侧输尿管末端作改良的粘膜下隧道与肠粘膜吻合,从低压袋上方引入再植.结果:本组11例患者全膀胱切除术后,仅一例发生右肾积水合并继发感染,经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发生尿失禁、肾功能受损、电解质紊乱.结论:改良的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且病人无需挂袋或自家导尿,术后二月后大便成形,基本达到大小便分流,术后尿控满意,并发症少,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作者:乔庆东;王磊;冀阳;胡新生;常伟

    目的 探讨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4)个月.向贮尿囊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患者贮尿囊的平均压力小于手术前压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贮尿囊平均周径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个月时,患者贮尿囊平均容量达到(550±90)mL,无输尿管反流,自控排尿良好,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未出现肾盂肾炎及尿路感染.结论 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贮尿囊容量大、自控排尿良好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