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动物模型实验研究

    作者:傅汝林;刘为民;张雅丽;刘宏潇;王欣

    目的:研究归脾冲剂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外源性抗血清(APS)建立小鼠模型,分别运用归脾冲剂、栀子地黄汤及强的松进行治疗,观察ITP小鼠的血小板、骨髓象、外周血象及脏器系数等的变化.结果:归脾冲剂能有效促进ITP小鼠的血小板恢复,促进骨髓巨核细胞的成熟,有效降低ITP小鼠因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及内脏大出血所导致的死亡.结论:归脾冲剂治疗ITP的机制与其促进抗体清除、提高血小板水平、促进骨髓恢复、有效提高ITP小鼠的血红蛋白含量、改善出血情况等作用有关.

  • 单次小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提升血小板作用观察

    作者:赵卫红;华瑛;卢新天;马岳红;孙青

    目的 了解单次小剂量(0.4 g/kg)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提升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血小板至安全范围(≥30×109/L)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8-04-01-2011-04-01收治初发ITP患儿62例,其中2008-04-01-2009-10-01收治的30例为激素组,初始接受常规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2009-10-02-2011-04-01就诊的32例为IVIG组,初始接受0.4 g/(kg·d)IVIG治疗1~5d,每天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升至安全范围则规范停用.比较两组治疗第1、3、5天时血小板升至安全范围比例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治疗前,激素组和IVIG组血小板中位值分别是10×109/L和6×109/L.治疗1d后两组血小板升至安全范围的比例分别是3.33%和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7~42个月后激素组和IVIG组分别有3.45%和3.23%血小板未升至正常(≥100×109/L).所有患儿均无颅内出血发生及死亡.结论 单次小剂量IVIG可使近半数初治ITP患儿血小板升至≥30×109/L相对安全范围,明显高于常规剂量醋酸泼尼松疗效.

  • 紫癜康颗粒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TPO的影响

    作者:崔庆荣;初杰;范颖;林庶茹;郝颖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含量的变化及紫癜康颗粒对其干预作用,探讨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变化与ITP发病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紫殿康高、中、低剂量组,共7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APS)的方法造模,观察14d,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酶联免疫方法检测ITP模型小鼠外周血TPO含量.结果:ITP时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TPO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康颗粒可以明显提高血小板计数和TPO的含量,而中剂量组疗效佳.结论:ITP小鼠存在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减少;调节巨核细胞的正性作用因子TPO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紫癜康颗粒可明显提高外周血小板数量和TPO的含量,使ITP得以改善.

  • IL-1O与TGF-β1在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作者:李德奎;刘跃;朱清红;朱名安;汪静涛

    目的 探讨IL-10以及TGF-β1在妊娠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剖宫产分娩的14例妊娠期ITP患者以及17例妊娠期GT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24例剖宫产分娩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母血、脐血中TGF-β1、IL-10的浓度,比较妊娠期ITP组、GT组母血与脐血中TGF-β1、IL-10的浓度,并分析TGF-β1及IL-10与母血血小板、新生儿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3组母血的TGF-β1、IL-10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脐血中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ITP组脐血中TGF-β1浓度与GT组及对照组脐血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GT组脐血TGF-β1浓度较对照组升高.在妊娠期ITP组及GT组中,母血、脐血中TGF-β1、IL-10浓度与母体及新生儿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GF-β1、IL-10在妊娠期ITP及GT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非妊娠期ITP不同,TGF-β1、IL-10在母血及脐血中的浓度与血小板水平无相关性.

  • 免疫法ITP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作者:肖建红;李君君;张阳春

    目的:应用免疫法建立ITP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病理状态,进一步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以判定疾病模型是否成功.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按照100 μl/20g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4稀释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隔日1次,隔日检测外周血小板水平.两周后,检测小鼠外周血PAIgG水平、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分类,了解骨髓象、脾脏组织病理和脾脏脏器指数变化.结果:GP-APS稀释倍数为1∶128时仍成阳性,说明豚鼠血清中已产生了特异性抗体.与正常组及造模前比较,ITP小鼠模型外周血小板明显降低,抗血小板抗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射GP-APS后24 h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明显增加(P<0.05),而产板巨核细胞减少(P<0.01).同时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组(P<0.01).结论:与正常组比较,ITP小鼠外周血小板下降、抗血小板抗体升高、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并伴成熟障碍,与ITP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应用GP-APS免疫法可成功建立ITP小鼠疾病模型.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王兆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自身抗原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一种或多种糖蛋白;细胞免疫也是血小板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ITP的诊断仍是临床排除性诊断,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ITP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仍是ITP的首选药物,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用于控制严重出血与重度血小板减少,脾切除仍是治疗慢性ITP的主要手段.血小板生成素(TPO)类似物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对成人慢性ITP患者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p)筛查,阳性患者应根除Hp.

  • 48例HBsAg、HCV-Ab阳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作者:国巍;白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常见病因是病毒感染.我国肝炎病毒(以下指乙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发病率高,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 9.75%,HCV-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3.2%[1].本文回顾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HBsAg或HCV-Ab 阳性患者48例,报告如下.

  •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误诊分析

    作者:戴晓宁;赵义刚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指有明确病因或在某些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由免疫机制造成的血小板减少伴随临床出血的一组病变.它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原发病的一种临床表现,由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论临床、血象、骨髓象与ITP都十分相似,实验室形态学诊断常会误诊为ITP.从而忽视了原发病因的处理与治疗.我院五年来收治11例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进行分析如下.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高文瑾;刘安生;王华;王旭青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12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疗程14 d或血小板>8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结果:12例患儿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8例,有效(R)2例,无效(NR)2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4.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高值为118.9×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P<0.01)。患儿对药物耐受良好,未见不良反应。结论:rh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良好的疗效,近期无明显不良反应。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2例临床分析

    作者:曹红利;乔小宁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近年的研究均支持ITP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是免疫介导的疾病[1].因此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本文对2008年7月~200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例ITP患儿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郭小嫚;李建厂;王翠翠;唐慎华;罗丹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其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作用.方法 选择滨州市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血液与神经病区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确诊为ITP患儿2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门诊健康查体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数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血清中TGF-β和IL-10的含量.结果 ITP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的数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TP患儿血清中TGF-β和IL-10的含量也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TP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的减少与TGF-β和IL-10含量的降低可能与ITP的免疫失调有关.

  • 细胞因子网络调控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晓勇;李冬云;陈信义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它在机体正常和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均具有重要而复杂的生物学作用,它们之间通过合成和分泌的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的相互调节、生物学效应的相互影响等组成一个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和皮肤粘膜出血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导致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在IT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疗法已被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细胞因子网络与ITP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分子生物技术的日趋成熟,细胞因子疗法将成为治疗ITP的有效措施.

  • 紫癜圣愈散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

    作者:韩雪燕;秦克力;王金环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P).ITP是血液系统的疑难病症,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1/3.欧美国家的年发病率为5~10/10万.

  • 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观察

    作者:张双玲;伍琳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于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丙种球蛋白与甲泼尼龙的联合用药。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则合并使用常规合理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9%(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6±0.3)分,高于对照组的(8.6±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取护理干预后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 王长洪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案2则

    作者:时霞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出现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广泛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王长洪教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数十载,学验俱丰,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配合西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显著.现择其验案2则总结介绍如下.

  • 沈丕安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经验

    作者:邓剑青

    介绍沈丕安教授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机为精血亏虚、瘀血阻滞,治疗宜补益肝肾、清热化瘀.并附验案1则.

  • 通脉止血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作者:王海燕;王华;姚召;赵莉;耿少怡;焦平

    目的 探讨通脉止血方(三七、生地黄、茜草等)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2013年9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河北省中医院儿科诊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泼尼松)和治疗组(泼尼松联合通脉止血方),观察期均为3个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5.0% (P <0.05),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16.33±22.49)×109/L和(76.02 ±21.94)×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的(30.13±13.34)×109/L和(30.87±12.84) ×109/L (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分化簇CD3+与分化簇CD4+值都明显上升,而分化簇CD8+值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明显升高,CD8+明显下降(P<0.05).结论 通脉止血方可促进T淋巴细胞亚群恢复正常,改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总体改善.

  • 血小板相关抗体直接法与间接法的比较

    作者:吴煦;王建中;屈晨雪;袁家颖;赵燕君;张爱玉

    目的:比较直接法与间接法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分析的诊断意义.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同时用直接法与间接法分析健康人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组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组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直接法分析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敏感度为61.02%,特异度为93.94%,阳性预测值为94.74%,阴性预测值为57.41%.间接法分析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敏感度为66.10%,特异度为87.88%,阳性预测值为90.70%,阴性预测值为59.18%.同时使用直接法和间接法分析、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敏感度为84.75%,特异度为87.88%,阳性预测值为92.59%,阴性预测值为76.32%.结论:同时使用直接法和间接法PAIg分析,可有效提高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隽;程毅敏;邹丽芳;汪蕾;姚一芸;唐勇;庄衍;励菁菁;朱琦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ized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老年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5例慢性ITP老年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每天1次,共14 d或至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停止给药.停药后继续观察14d.依据成人ITP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修订版)的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和评估.结果:经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80.0 %(20/25).用药后血小板计数高值平均达到(146.18±83.96)×109/L,停药后血小板计数缓慢下降,治疗后第28天血小板计数回落至(85.40±39.53)×109/L,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15.30±7.97)×109/L(P<0.01),但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PO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无显著影响(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头晕和乏力,分别为4例、3例、3例,腹泻和皮疹各1例.结论:rhTPO是治疗老年慢性ITP有效而且耐受性较好的治疗药物.

  • 第2代促血小板生成剂临床研究现状

    作者:赵永强

    促血小板生成剂概述体内天然的血小板生成素(TPO)可与巨核细胞的TPO受体(TPO-R)c-mpl结合,调节巨核细胞的分化和血小板的生成.1994.年TPO得以克隆,随即研制出第1代促血小板生成剂,并很快进入临床试验.受试者为接受化学治疗(化疗)的肿瘤患者和正常献血员.第1代制剂主要有2种,一种是在大肠杆菌巾表达且经聚乙二醇(PEG)修饰的重组人巨核细胞生长和发育因子(PEG-rhMGDF),另一种是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中表达的全长糖基化的重组人TPO(rhTPO).由于Ⅰ/Ⅱ期临床试验发现给药后可产生与内源性TPo起交叉反应的巾和性抗体并导致持久血小板减少,在美国已停止进行PEG-rhMGDF的临床试验;rhTPO在美国完成Ⅰ/Ⅱ期临床试验后,由于多种原因,后续的临床试验驻足不前.目前全球仅有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rhTPO在中国获得上市.但至少国内外的临床试验均证实促血小板生成剂确可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170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