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不同类型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作者:郑朝旭;谭敏;陈流华;余俊峰;林伟斌;吴志棉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型(SR)和激素依赖治疗型(SD)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129例成功完成LS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SR组(82例)与sD组(47例),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统计方法中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均数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结果]129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3%,1例SR型患者因术后腹腔感染、败血症而死亡.血液学疗效:79.1%患者完全显效(CR),10.1%部分显效(PR),10.8%无效(NR).SR组与SD组患者术前1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0±66)×109/L和(124±69)×109/L(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20±46)min和(121±45)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3±145)mL和(95±288)mL(P0.05),术后48 h总引流量分别为(106±148)mL和(65±67)mL(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和8.5%(P0.05).术后7 d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40±215)×109/L和(426±264)×109/L(P<0.05).血液学疗效:SR组CR 70.7%,PR 12.2%,NR 17.1%,而SD组CR 93.6%,PR 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S治疗ITP)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术前准备妥当的情况下,SR型患者手术安全性与SD型相近,但其总体血液学疗效明显差于后者.

  • CD4+T细胞及其转录激活因子STAT4/6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肖建红;李君君;陈运贤;文峰;罗泽宇;曹翊雄;龙星星;罗聪;张阳春

    目的 探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及其信号转录激活因子STAT4/6表达情况.探讨其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新诊断为ITP患者30例及正常健康人30例,抽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3+?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RT-PCR检测CD4+T细胞转录激活因子STAT4/6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健康组比较,ITP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4+CD25+?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D8+比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TP组STAT4/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D4+T细胞亚群及细胞中STAT4/6表达变化可能促使机体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转化及分泌抗血小板抗体增加,CD8+T血小板破坏增多.STAT4/6的表达异常可能在IT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凌奕文;张复华;赵莹;陈焯文

    目的 探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作用,为ITP的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照组60例健康体检者、研究组55例ITP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MDSCs、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ARG),T细胞亚群.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中MDSCs比例、iNOS和ARG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0.78±0.45)%vs.(1.75±0.34)%,(0.54±0.33)mIU/mL vs.(1.02±0.13)mIU/mL,(0.32±0.19)mIU/mL vs.(0.86±0.15)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3,0.034).研究组中治疗达CR及R者,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s、CD4+CD25+细胞比例均高于发病时(1.65±0.36)%vs.(0.76±0.39)%,(0.95±0.63)%vs.(0.25±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42).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MD-SCs较健康者明显下降.MDSCs、Treg细胞可能参与改变ITP患者免疫失衡状态,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单个核细胞中microRNA-30a表达增高及其意义

    作者:叶辛;张蕾;石磊;谷明莉;张薇薇;张建荣;秦琴;钱宝华;邓安梅

    目的 探讨microRNA-30a是否参与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技术检测38例ITP患者及35例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microRNA-30a和Lyn mRNA的相对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PBMC中microRNA-30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且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2=0.42,P<0.05);ITP患者外周血PBMC中Lyn mRNA表达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且与microRNA-30a呈负相关(r2=0.33,P<0.01).结论 microRNA-30a可能通过Lyn参与了ITP的发病机制.

  • ITP脾脏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麦刚;彭兵;吴仲;胡韦

    目的 某些重要细胞因子构成的复杂网络参与ITP的发病过程并影响临床进展.脾脏是细胞因子产生的重要来源场所之一,也是血小板破坏多的器官.本文重点研究IL-2、IL-4、TNF-α等几类重要的细胞因子,观察其在脾脏内的表达情况,以区别以往众多学者在血清中的细胞因子表达研究.方法 收集脾脏标本32例,其中ITP组与正常对照组各16例.用免疫组化研究方法,检测ITP患者及对照组脾脏组织中IL-2、IL-4、TNF-α的表达强度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TP组IL-2在脾脏组织中表达水平(139.92±7.39),显著高于正常组(105.63±20.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TNF-α在脾脏组织中表达水平(129.18±9.52),显著高于正常组(103.42±11.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ITP组IL-4在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127.68±8.22),稍高于正常组(121.82±10.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TNF-α、IL-4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ITP患者脾脏内IL-2、TNF-α表达强度增高,表明IL-2、TNF-α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ITP患者的脾脏组织对ITP的发病有促进作用.

  • 正源方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鼠的影响

    作者:曲永红;王鹏远;唐俊琪;王晓娟;唐志书

    目的:通过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鼠动物模型,观察正源方对模型小鼠血小板系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正源方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复方皂矾丸组、正源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采用隔日腹腔注射豚鼠抗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建立小鼠ITP模型.于造模第8天开始,复方皂矾丸组按1.68g/kg灌胃,正源方低、中、高剂量组按3、6和12g/kg灌胃,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天,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的变化.实验结束后,计算脾脏指数,进行骨髓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巨核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通过腹腔注射GP-APS,模型组小鼠外周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脾脏指数明显升高,骨髓巨核细胞总数、颗粒巨核细胞比例增高,产板巨核细胞比例明显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正源方各剂量组(3g/kg,6g/kg,12g/kg)小鼠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3g/kg,6g/kg脾脏指数显著下降、巨核细胞数减少、产板巨核细胞比例增高,3g/kg颗粒巨核细胞比例显著下降;骨髓涂片显示正源方对巨核细胞的成熟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结论:正源方能够明显促进ITp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和脾脏的恢复,促使骨髓巨核细胞成熟.

  • 伴紫癜、抽搐和甲硫氨酸血症的citrin缺陷病患儿临床表型与基因突变分析

    作者:温鹏强;王国兵;陈占玲;刘晓红;崔冬;赏月;李成荣

    目的 分析1例伴紫癜、抽搐和甲硫氨酸血症为主要表现的citrin缺陷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SLC25A13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对患儿进行体格与一般实验室项目检查;应用串联质谱分析血氨基酸和肉碱浓度,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及半乳糖含量;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筛查SLC25A13基因18个外显子突变情况.结果 患儿面部针尖样出血点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27×109/L,正常参考值为100×109/L~300×109/L)支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儿凝血功能、心肌酶、肝功能、肝酶异常.串联质谱与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提示患儿有甲硫氨酸血症(甲硫氨酸水平:286 μmol/L;正常参考值为8 μmol/L~35 μmol/L),但不表现有半乳糖血症、瓜氨酸血症和酪氨酸血症.SLC25A13基因突变分析发现患儿携带有IVS16ins3kb突变,并且检测到第6外显子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异常,DNA测序证实患儿的SLC25A13基因第6外显子发生c.495delA突变,该突变在100名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为未报道过的新致病突变.家系突变分析显示患儿携带的c.495delA突变来源于父亲,IVS16ins3kb突变来源于母亲.结论 citrin缺陷病具有临床异质性、生化代谢改变多样等特点.患儿临床症状的迁延不愈甚至有加重表现可能与c.495delA突变有关.

  • 小剂量脾区放射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例分析

    作者:陈年春;王莹;周春华

    目的:探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小剂量脾区放疗,总剂量1 500 cGy.结果:16例患者接受脾区放疗,显效8例,良效4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脾区放疗可作为一种对顽固性ITP的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作者:朱付云;吴迪炯;孙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与T,B淋巴细胞、NK细胞及树突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异常直接相关,目前治疗仍为棘手.因具有多向分化和免疫调节的特性,间充质干细胞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成为近的研究热点,并由基础研究逐渐向临床过渡,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现就ITP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干细胞移植治疗ITP的现状以及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TP的机制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免疫机制

    作者:王厚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为特征.临床表现主要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ITP发病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对从免疫细胞亚群、血小板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因素来对ITP发病的免疫机制的进展作一综述.

  • 细胞免疫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

    作者:张雪皎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经典机制被认为是由于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破坏所致.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在ITP的发病中亦起着重要作用.对ITP自身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令许多新的定向免疫干预措施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本文就ITP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异常作一综述.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术语、定义、疗效评价的标准

    作者:房春晓;罗丹;杨峰霞;肖慧勤;叶铁真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获得性疾病,可发生于成人及儿童,临床以暂时性或持续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随着血小板计数的下降,出血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 高通量基因芯片初步筛选ITP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

    作者:王艺超;彭兵;吴仲;陈思瑞;李永彬;王昕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提取9例ITP患者及9例正常人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反转录制备含荧光分子Cy5标记的cDNA探针,与舍有30968点cDNA的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并进行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共筛选出154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18个,下调基因827个.差异表达基凶涉及免疫反应、细胞黏附及受体调节、细胞信号转导、细胞骨架和运动代谢、细胞凋亡、酶调活性等方面.差异表达基因生物路径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Fcγ受体介导吞噬通路,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内吞通路等.结论 基因芯片筛选ITP患者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是有效的.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为ITP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证据和治疗靶标.

  • 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

    作者:周静;龙丹;丁彬;李倩;贾永前

    目的 探讨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在抗血小板抗体产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亲和层析柱分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并以此为抗原刺激ITP患者(实验组)和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单个核细胞,观察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化情况及IL-6、抗GPⅡb/Ⅲa IgG抗体产生水平.结果 实验组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数量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且增殖的细胞以T细胞为主,CD4+T细胞略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CD28+、CD25+T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9例增殖的ITP患者单个核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检测到高于正常对照组的IL-6和抗GPⅡb/Ⅲa IgG抗体水平,12例ITP患者中3例T淋巴细胞增生不明显,其IL-6和抗GPⅡb/Ⅲa IgG抗体水平亦很低,对照组虽然有淋巴细胞的增殖,但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产生的相应抗体含量极低.结论 GPⅡb/Ⅲa 抗原刺激增强了抗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 对GPⅡb/Ⅲa自身反应的T淋巴细胞在激活B细胞及抗GPⅡb/Ⅲa IgG抗体的产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影响的研究

    作者:谢晓英;郭勇;向兵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研究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对难治性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水平的影响.方法 2009年2月-2013年2月,将22例难治性ITP患者按入院号顺序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先予甲泼尼龙及静脉免疫球蛋白滴注,血小板值迅速上升后联合使用2~3种不同组合的免疫抑制剂;单药组先予甲泼尼龙及静脉免疫球蛋白滴注,血小板上升后接受1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维持治疗3~6个月,结束治疗后随访6~24个月.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PAIG水平.结果 联合治疗组显效6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0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7例,两组治疗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96,P=0.005).两组对象治疗后PAIG水平均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治疗后PAIG水平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治疗难治性ITP疗效较好,且能明显降低患者的PAIG水平.

  • 加减归脾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1例临床报道

    作者:柯龙珠;张冬冬;王定雪;王镜辉;游静;张兰;李永红;罗莉

    目的:探讨加减归脾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免疫学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42例IT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1例,治疗组予加减归脾汤治疗,对照组予泼尼松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IL-18、IL-18BP、GPⅡb/Ⅲa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分别为90.5%和9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IL-18、IL-18BP、GPⅡb/Ⅲ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IL-18、IL-18BP、GPⅡb/Ⅲ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归脾汤治疗ITP疗效与泼尼松相当,其免疫学作用机制可能既与体液免疫有关又与细胞免疫有关.

  • 益气健脾摄血法配合西药治疗成人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IL-2、IL-4的影响

    作者:庹德军;申宇宁;姚宇红

    目的 观察益气健脾摄血中药配合西药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40例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总疗程为3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所有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2、IL-4水平变化,观察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及血小板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IL-2升高,IL-4下降,2组内治疗前后IL-2、IL-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IL-2升高及IL-4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对照组75%,治疗组9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对照组80%,治疗组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小板变化,治疗组血小板升高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2和IL-4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紊乱的过程,其水平的高低影响ITP的预后,中西医结合对IL-2水平的升高及IL-4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优.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免疫功能的研究

    作者:谷欣;朱燕昆

    目的 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后的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间于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科血液科诊断为ITP并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患者,检测时间距离手术时间>6个月;检测指标包括免疫功能检测:细胞免疫(检测T细胞亚群)、体液免疫(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及血常规,并进行术前与术后比较.结果 ITP患者脾切除术后与术前相比:IgG、IgA、C3、淋巴细胞、CD3 、CD4及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C4及CD4/CD8比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LS术后免疫功能并未下降,反而有所改善,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应积极考虑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 幽门螺杆菌根治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治疗意义

    作者:朱芸;卢巧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根治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治疗意义.方法 选取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到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就诊的伴Hp感染的80例ITP患儿,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Hp根治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和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和一年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p感染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P<0.05).观察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5.00%(2例),对照组患者一年内总复发率为36.67%(11例),观察组患者的一年内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P=0.01).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t=6.46,P<0.05).观察组的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例、血浆黏度、血小板凝集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比、血沉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54、-13.28、-16.79、-8.97、-6.51、-5.40、-2.94、-4.35,均P<0.05).结论 儿童ITP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儿童ITP的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

  • 探讨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

    作者:王艳梅

    目的:对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68例行脾切除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切除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腹控镜脾切除术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脾切除术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两种手术方式副脾发现率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手术效果相当;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52(76.47%),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8.82%)。结论脾切除术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治疗,疗效显著;其中,激素依赖型(SD)、年龄较轻以及骨髓巨核细胞、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较高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

170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