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肝脏撞击伤动物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作者:陆明;汤礼军;田伏洲;麻晓林

    目的 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肝脏钝性撞击伤模型,并进行评价.方法 健康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3组(n=14).通过增加了T型二次打击头的改良型生物撞击机,用轻、中、重3种质量的钢球分别撞击1组大鼠,复制出3组损伤程度不同的大鼠肝脏钝性撞击伤模型,即轻度致伤组、中度致伤组、重度致伤组.各组再按观察指标不同,随机平分为A组和B组.测定大鼠A组致伤前后生命体征变化及自然存活数,B组致伤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含量及致伤后腹腔内出血量.所有大鼠死亡后均进行损伤分级并进行评分.结果 各组平均股动脉压致伤后均低于致伤前(P<0.01),且致伤后平均股动脉压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1或P<0.05);各组AST、ALT含量致伤后均明显高于致伤前(P<0.01或P<0.05),致伤后各组AST、ALT含量均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或P<0.05);各组腹腔出血量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多(P<0.01或P<0.05);各组肝脏损伤评分随损伤程度的增加而增高(P<0.01).结论 各组大鼠肝脏损伤程度随钢球质量的增加而加重,分级明显.该大鼠肝脏创伤模型建模过程简单,具有稳定的肝脏损伤的伤情特点,可重复性好,损伤程度均一并可分级调节,费效比低,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

  • 肝脏损伤救治中几个重要问题

    作者:高劲谋

    近20年来,肝脏损伤的处理有很大发展和改变,主要是CT扫描的进步带来早期精确的诊断,以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更多地采用非手术治疗。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栓塞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与此同时,对需要立即手术的患者的认识和判断变得格外重要。事实上,大多数Ⅳ~Ⅴ级肝脏损伤仍需手术治疗,而且伴有肝后静脉损伤的患者在处理上仍面临巨大挑战,且维持较高的死亡率。因此,处理这类损伤的手术技术必须寻求发展和突破。

  • 肝脏损伤诊治进展

    作者:高劲谋

    随着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展,肝脏损伤的非手术治疗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但对于有致命性大出血的严重肝脏损伤,尤其伴有肝后静脉损伤时,多予手术治疗,且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高.按照肝脏损伤的级别合理采用综合手术治疗方法,将明显改善治疗效果,第一肝门阻断(Pringle法)下肝切除是一重要治疗手段.肝后静脉损伤的主要对策是全肝血流阻断或转流下肝切除或肝切开显露和修补肝后静脉;难以耐受此术式时,肝周填塞是明智的选择.

  • 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的损害控制性复苏救治

    作者:艾涛;高劲谋;胡平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复苏在抢救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31例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患者(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9~75岁,平均32.7岁)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止血性复苏、损害控制手术)救治情况,统计其治疗结果,包括复苏结果、终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1例均出血控制后成功复苏;24例在术后送入ICU前即达到初期复苏目标[心率≤120次/min,血压90/60mmHg,中心静脉压6~8mmHg,尿量0.5~1ml/(kg· min),血红蛋白80~100g/L,红细胞压积0.3~0.3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3例(9.69%);治愈26例,死亡5例(16.13%),主要死亡原因为合并伤及术后并发症。结论应用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救治严重肝脏损伤伴大失血,及早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可显著提高生存率。

  • 肝脏损伤的诊断治疗策略

    作者:杨俊

    肝脏损伤手术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其治疗策略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转变,非手术治疗越来越多地被接受。但对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法( FAST)评估腹腔积血并伴有血流动力学状态不稳定、有明显腹膜炎症状的患者需行急诊剖腹探查术。非手术治疗肝脏损伤分级在Ⅳ~Ⅴ级的患者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需及早地发现并相应处理。手术治疗严重肝脏损伤成功的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及时运用损害控制理念和策略。肝后静脉损伤的主要对策是全肝血流阻断或转流下肝切除或肝切开显露和修补肝后静脉;难以耐受此术式时,肝周填塞是明智的选择。

  • 损害控制性手术在基层医院治疗Ⅳ~Ⅴ级肝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全明;周海华;陈跃宇;王建球

    目的:回顾性比较在基层医院采用损害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救治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中术后的死亡率,评价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38例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手术病例,其中按AAST分级,Ⅳ级23例,Ⅴ级15例;35例均合并其他器官损伤;行损害控制性肝脏手术16例,一期确定性手术22例。对比分析损伤控制性手术与一期确定性手术两组之间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两组在病人年龄、受伤时间、外伤分级、休克指数和术前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损伤控制性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死亡率较一期确定性手术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救治Ⅳ~Ⅴ级严重肝脏损伤治疗中选择损害控制性手术,能有效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 实验性肝脏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作者:麻晓林;杨志焕;王正国;朱佩芳;安波;李兵仓;王大田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肝脏撞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 新西兰兔麻醉后,快速推注60%泛影葡胺40ml,用BIM-Ⅳ型生物撞击机致伤,在钢球撞击剑突致伤的同时,400KV高速脉冲X线机在不同延迟时间拍摄撞击瞬间腹腔及肝脏的变形情况.结果 动物腹腔在急剧的压缩变形之后恢复得较为缓慢,受撞击后0.5毫秒,腹腔被压缩至大,达4.32cm(达腹腔厚度的65.2%).腹腔压缩变形的同时,肝脏发生严重的压缩与变形,在撞击方向上大可被撞击压缩3.74cm(压缩量为71.3%),肝脏与心、肺之间还产生明显的不均匀性变形和位移,心尖向上的垂直位移达1.18cm.结论 肝脏撞击伤的主要力学机制是能量通过腹腔急剧的压缩变形而直接压迫肝脏,使其产生严重的相对位移和不均匀性压缩变形,同时肝脏与心、肺之间还产生明显的不均匀性变形和位移,这可能是合并心、肺损伤的主要原因.

  • 雌激素对肝脏撞击伤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晓华;孙海华;孙士锦;麻晓林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肝脏撞击伤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18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A组:伤前不应用雌激素;B组:伤前应用常规剂量雌二醇(1mg/kg);C组:伤前应用大剂量雌二醇(5mg/kg).BIM-Ⅳ型生物撞击机撞击动物剑突致伤.测定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同时检测肝脏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肝脏组织雌激素受体表达.结果 实验动物肝损伤发生率100%.B组、C组与A组比较,血清TNF-α、IL-6、IL-8、肝脏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A组(P<0.01),且B组与C组比较,C组明显低于B组(P<0.05);B组及C组血清雌二醇(E2)、肝脏组织ER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1),且B组与C组比较,C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雌激素剂量依赖上调靶器官雌激素受体水平,从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生成及降低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雌激素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用于雄性动物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调节剂.

  • 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32例救治分析

    作者:王建柏;高劲谋;胡平;李昌华;韦功滨;何平;艾涛

    目的 探讨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10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32例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15~84岁,平均37.4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7例(56.3%),坠落/跌倒10例(28.1%),压砸/掩埋伤3例,其他2例.分析其救治方法及治疗结果.结果 32例均为多发伤.入院后按"CRASH PLAN"原则,快速做出伤情评估,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及抽血做凝血功能、配血等检测,按照损害控制复苏(DCR)原则进行复苏.术前有凝血功能障碍19例.大量输血按新鲜冰冻血浆、悬浮红细胞各6~10U和10U冷沉淀配送22例.肝脏损伤Ⅳ级20例、Ⅴ级12例.手术包括清创性肝切除22例,改良肝周填塞13例;手术时间30~90min.本组共存活24例,死亡8例(25%),因肝脏损伤及其并发症死亡6例(18.8%,6/32).结论Ⅳ、Ⅴ级肝脏损伤容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DCR是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的救治策略;"改良肝周填塞法"和清创性肝切除是抢救严重肝脏损伤并发凝血病时的主要损害控制性手术措施.

  • 185例肝脏损伤综合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

    目的 探讨肝脏损伤的治疗方法,改善肝脏损伤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科收治的185例肝脏损伤手术患者的处理原则、手术方式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其中男性149例,女性36例;年龄15~79岁,平均37岁.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制订的肝损伤分级标准:Ⅰ级19例,Ⅱ级31例,Ⅲ级59例,Ⅳ级48例,Ⅴ级28例(其中合并肝后静脉损伤17例).肝损伤AIS评分平均为(3.19±1.19)分.多发伤患者ISS评分平均为(18.76±6.64)分.以肝修补、大网膜填塞修补、Pringle法阻断肝蒂后肝内止血或清创切除、肝周填塞或加选择性肝动脉结扎作为处理肝脏损伤的主要手段.结果 本组存活163例,死亡22例,死亡率11.89%.其中17例合并肝后静脉损伤者存活9例.死亡患者中除死于严重合并伤外,大失血或合并凝血障碍为主要死因.结论 依据肝脏损伤的分级选择手术方案,肝后静脉损伤进行确切的肝后填塞和适当的辅助措施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 肝脏损伤 止血 手术
  • 交通事故所致肝脏损伤76例急救分析

    作者:黄进;毛志森;梁文贤;许思亮

    目的探讨交通事故所致肝脏损伤的特点、手术时机与救治成功率的关系.方法对76例交通事故所致肝脏损伤病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多发伤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手术时机与救治成功率的关系.结果本组67例(88.2%)合并多脏器损伤,伤后6小时内行肝止血术的伤者有较高的救治成功率.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实施合理的手术以及行有效止血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 严重肝脏损伤的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

    作者:江宗兴;汤礼军;梁鸿寅;戴睿武;刘彦莉

    目的:探讨损害控制性手术( DCO)治疗严重肝脏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治疗的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20~74岁,平均32岁。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 AAST)肝损伤分级标准,其中Ⅲ级31例,Ⅳ级30例,Ⅴ级22例,无Ⅵ级病例。结果83例严重肝脏损伤患者中58例按DCO原则治疗,经复苏病情稳定后再接受相应术式的再次确定性手术,治愈56例(96.6%),再次手术后出现肝脓肿3例(5.1%)、膈下脓肿1例(1.7%)、胆漏2例(3.4%),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2例(3.4%),均死于肺部感染。25例患者按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愈20例(80.0%),术后再次手术3例(12.0%),肝脓肿3例(12.0%)、膈下脓肿2例(8.0%)、胆漏3例(12.0%),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死亡5例,4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严重出血。结论严重肝脏损伤治疗选择损害控制性手术,能达到提高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 肝脏损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防治

    作者:何平;高劲谋;胡平;李昌华;杨俊;刘朝普

    目的:探讨肝脏损伤并发腹腔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314例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1例,女性93例;年龄15~76岁,平均38岁。其中129例行非手术治疗,185例行手术治疗。结果54例出现腹腔感染,均发生在手术组,感染率为29.2%。185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单纯性肝损伤73例[美国创伤外科学会( AAST)分级Ⅰ~Ⅱ级5例,发生腹腔感染0例;Ⅲ~Ⅴ级以上68例,发生腹腔感染14例],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或腹部外脏器损伤112例( AASTⅠ~Ⅱ级肝损伤45例,发生腹腔感染7例;Ⅲ~Ⅴ级肝损伤67例,发生腹腔感染33例)。54例腹腔感染中,49例治愈,治愈率为90.7%。结论严重肝脏损伤或合并腹部其他脏器损伤较易并发腹腔感染,根据肝脏损伤级别采取合理术式、保证充分引流、重视综合预防治疗措施可有效减少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

  • 肝脏低温机械灌注保存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章强;朱志军

    肝移植术已成为挽救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手段[1-3]。随着器官移植的出现,器官保存技术也应运而生。肝脏保存技术分为单纯低温保存和机械灌注保存两种,由于单纯低温保存技术简单、易于操作,且保存时间可达24小时,基本能够满足器官保存的需求;但随着肝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供肝短缺越来越成为制约肝移植技术发展的一大障碍,供肝标准也不断扩大,边缘供肝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边缘供体尤其是无心跳供体器官不可避免地会有更严重的损伤,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为了更好地利用边缘供肝,迫切需要更好的器官保存技术减轻供肝的损伤。由于我国尚未采用脑死亡标准,对于供肝的保存要求更高,需要更好的保存技术以保证供肝的质量。机械灌注保存技术近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机械灌注保存技术是指在保存过程中持续向肝脏泵入保存液直至移植,它尽量模拟生理状态下的肝脏灌注来减轻保存过程中所引起的肝脏损伤[4]。机械灌注根据需氧与否可分为氧合机械灌注和非氧合机械灌注,根据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机械灌注和常温机械灌注,其中低温氧合机械灌注显示了对于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肝的良好保存效果,目前备受人们青睐,但是在灌注液的选择、氧合的应用与控制等方面尚无统一意见。

  • 肝脏损伤的外科治疗

    作者:胥少斌

    我院外科自1990年8月至2001年7月共收治肝损伤3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中男27例,女8例。年龄12~61岁,平均31岁。闭合性伤30例(88.8%);其中车祸17例,坠落伤6例,直接撞击7例。开放性伤5例(11.2%);其中刀刺伤4例,枪伤1例。右肝伤23例(65.7%),左肝伤9例(25.7%),左右肝均损伤3例(8.6%)。单纯为肝外伤者20例(57.1%),合并其它组织、脏器损伤者15例(42.9%);其中脾破裂5例,肾损伤……

  •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对于早期肝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凡;李兴武;陈建文;程佩萍;张伦军;刘玉侠

    目的 探讨血清中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对于早期肝脏损伤的价值,为肝脏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06例不同类型的肝病患者的血清标本,测定血清R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各肝病组血清RBP、PA、ALB均显著性降低(P<0.01),ALT和AST则显著性升高(P<0.01).急性肝炎患者的RBP阳性率低于ALT和AST,高于PA、ALB.在慢性乙肝、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组:PA和ALB阳性率比急性期升高,但仍然低于RBP.结论 血清RBP水平能准确、灵敏地反映肝功能变化,在肝脏疾病早期诊断和病程观察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 双环醇在抗结核药物引起肝脏损伤中的作用分析

    作者:陈国裕

    目的 研究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应用双环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扬州市江都区结核病诊疗定点医院2014年3月-2017年11月中的127例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双环醇,对照组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服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比较两组肝脏损伤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AST、ALT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ST、ALT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3.353、t=30.380,P<0.001、P<0.00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观察组治疗后2、4周症状积分为(8.49±1.27)分、(6.91±0.37)分,对照组为(10.62±1.14)分、(8.19±0.51)分,且治疗2、4周后观察组患者症状评分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对于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服用双环醇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进行推广.

  • 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魏玮;茅惠敏;杨蔺

    目的探讨脂肪肝患者合并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控制血糖对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 88例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生化、肝脏B超检查,并接受为期3mo的控制血糖治疗,治疗后测定各项血生化指标及肝脏B超检查,评价控制血糖后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转归情况.结果 72例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肝脏损伤,其中34例血糖控制良好以上的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肝脏损伤逆转,脂肪肝得到改善.结论脂肪肝合并糖尿病患者比单纯肥胖性脂肪肝患者更易发生肝脏损伤,控制血糖是治疗脂肪肝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手段.

  • 容易被忽略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作者:刘祖春

    引起肝脏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感染、药物、中毒、酒精、肿瘤、代谢及自身免疫损害等.其中,自身免疫性的肝病常易被忽略.它是慢性肝炎的一种重要类型,占慢性肝病的10%~15%.由于其表现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常与病毒性肝炎混淆.其主要特征为:在肝脏损伤的同时,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血中出现多种自身抗体.

  • 一例蜂蜇伤伴出现幻觉的救治与护理

    作者:徐桂灵;姬宇;马晓敏

    蜂蜇伤人体皮肤后可释放有毒分泌物而引起患者局部或全身临床症状,是急诊科常见急症之一,多发生于春秋季节。蜂蜇伤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在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肝脏损伤,心脏损伤,DIC,呼吸衰歇,神经系统损害等多器官损害,其中神经系统损害的表现一般为头晕头痛甚至昏迷等症状而出现幻觉的症状很少见。我科于2013年05月19日凌晨2点26分收治一例面部蜂蜇伤伴出现幻觉的患者,经积极救治精心护理,留院观察4天治愈出院,无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463 条记录 23/24 页 « 12...16171819202122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