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常颈髓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分析

    作者:倪丰;单华;殷信道

    目的 通过对正常颈髓磁共振张量成像(DTI)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张量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正常志愿者行颈椎磁共振常规序列(MRI)及磁共振张量成像(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所有椎间盘层面颈髓的各向异性(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重建并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结果 所有受检者的颈髓DTI均得到FA图及ADC图;不同节段颈髓FA值及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C2/3椎间盘水平颈髓的FA值高、ADC值低,C6/7椎间盘水平颈髓FA值低、ADC值高;FA值与ADC值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DTI能客观、定量地分析颈髓情况,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DTI技术与常规MRI在脊髓型颈椎病观察脊髓损伤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刘涛;温志波;蔡汉寿;周洁;张衡;白君;靳晓军;吴球辉;葛虎

    目的:通过比较常规MRI及DTI,评价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损伤,探讨DTI对检测脊髓型颈椎病(CSM)脊髓损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GE Signa Hde 1.5T超导型磁共振仪,对40例健康志愿者和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T2WI图像颈髓病变区信号不同,将CSM患者分为颈髓病变区高信号组(C组,13例)和等信号组(B组,47例),正常对照组(A组,40例)。观察常规T2WI图,测量DTI不同参数值,比较不同组别ADC值和FA值的变化。结果常规T2WI等信号患者(B组),虽然常规T2WI没有显示出病变脊髓异常信号改变,但是DTI参数值出现变化,FA值降低,提示病变脊髓各向异性减低;ADC值升高,反映各向同性增高。常规T2WI高信号患者(C组),FA值进一步减低,脊髓出现不均淡黄色信号。ADC值、FA值在A,B,C组中均有统计学意义(表1),ADC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升高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同性逐渐升高;RA值在A组、B组、C组中呈逐渐降低变化,反映脊髓各向异性逐渐降低。结论通过脊髓型颈椎病两组的研究,显示DTI能在常规T2WI尚未出现异常信号之前既能检测颈髓的较为早期的损伤,DTI较常规MRI检测脊髓慢性损伤更敏感,DTI能更早、更精确地发现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病变,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佳的治疗方法,同时可以为手术治疗赢得时间。DTI量化参数可以定量评估脊髓损伤程度,使脊髓损伤的诊断更为准确。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颈髓急、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宋清伟;唐兴;郎志谨

    目的 探讨MR-DTI技术在颈髓急、慢性损伤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病变组35 例颈髓病变和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及MR-DTI检查,分别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表现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正常人颈髓MR-DTI的FA值=0.657±0.058,ADC值=(0.958±0.1 36)x 10-3mm2/s.颈髓慢性损伤MR-DTI的FA值=0.466±0.050,ADC值=(1.105±0.38 9)×10 -3mm2/s;与对照组对比:颈髓慢性损伤中FA值明显降低,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DC值明显增高,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DTI可以探测到常规MRI上T2WI序列未能发现的颈髓慢性损伤病灶.所有病例通过DTI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显示白质纤维束在病变区变形、移位及中断等改变,可为颈髓损伤程度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颈髓肿瘤的外科治疗

    作者:谭可;鲍圣德;张家涌;张彦芳;霍惟扬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颈髓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显微手术切除7l例颈髓肿瘤,其中髓内23例,髓外48例,根据其部位和病理类型采取不同入路和手术方法.结果髓内肿瘤全切16例(69.6%),髓外肿瘤全切44例(91.7%).18例髓内肿瘤(78.3%)和43例髓外肿瘤(89.6%)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或保持稳定.结论对颈髓肿瘤应该积极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应根据肿瘤位置、大小、范围和病理学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方法.

  • 头面部致伤部位与颈髓过伸伤的相关分析

    作者:吴叶;侯树勋;吴闻文;彭宝淦

    目的探讨头面部不同撞击位置对颈髓过伸损伤严重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1例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外伤位置主要在前额、颊部或下颌部.用ASIA法对患者在入院初期及出院后6个月时脊髓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前额受伤20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4例,C级11例,D级5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11例,E级8例.颊部伤12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1例,C级4例,D级7例;6个月后:C级1例,D级2例,E级9例.下颌部伤9例,住院初期神经功能:B级5例,C级3例,D级1例;6个月后:B级2例,C级5例,E级2例.经过治疗后6个月复查,神经功能在C级以下者9例,其中7例是下颌区受伤;2例脊髓功能为B级经治疗后没有改善者均为下颌致伤.结论外力作用于下颌部致颈髓过伸伤较作用于额部或颊部更严重.对无骨折脱位颈髓过伸伤者合理选择非手术或手术治疗均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 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29例临床分析

    作者:金华伟;吴新建;余振华;林佳平;陈晓雷;陈昆;黄正松

    目的 报道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临床和随访资料.对其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进行探讨. 结果 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显微手术29例,其中经颈后入路手术23例,经颈前和颈后联合入路手术6例.手术全切除肿瘤28例,次全切除肿瘤1例.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21例,神经功能与术前相同8例.术后随访36.5个月,肿瘤全切除病例无肿瘤复发,全部病例颈椎稳定性良好. 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在全切除颈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和颈椎自身的稳定性,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双极电凝法微损颈髓后根入区的实验研究

    作者:向剑平;刘小林;胡军

    目的 通过在实验动物的颈髓后根入区应用双极电凝进行微损伤,获得相关损伤参数,并对手术安全性进行评估,为在临床治疗臂丛撕脱伤后顽固性疼痛提供指导.方法 分两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猪的颈髓后根入区进行双极电凝微损伤,常规喂养3周后取损伤段颈髓切片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损伤范围,第二阶段调整损伤参数进行损伤实验,终获得能够达到损伤人类颈髓后根入区所要求范围的双极电凝头大小、两极间距离、插入深度、电凝时间和所需功率等参数.结果 所有实验动物手术后存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当应用以下参数进行双极电凝微损颈髓后根入区时:两电极之间距离2.0 mm;电极直径0.3 mm;插入深度2.0 mm;损伤功率18 W;损伤时间2s;损伤深度为3.10 mm,宽度为1.15 mm.损伤范围与人体脊髓后根入区范围一致.结论 应用双极电凝微损法可达到损伤人类颈髓后根入区所要求范围,且手术和损伤方法安全可靠.

  • 显微外科治疗颈髓髓内动静脉畸形二例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例1女,36岁.入院前4年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个月后好转,MRI检查提示颈髓内占位病变.2个月前突然出现四肢无力麻木,颈痛,大小便失禁,呼吸困难,经抢救病情稳定后行DSA检查,发现颈平面有一髓内动静脉畸形,由左侧甲状颈干分出的颈升动脉的分支后根髓动脉供血,静脉瘤样扩张.手术完整切除,其大小约为1.5 cm×0.8 crm×0.8 cm.术前患者双上肢肌力Ⅲ~Ⅳ度,右侧好于左侧,左下肢0度,右下肢近端Ⅲ度,远端Ⅱ度,术后2周复查DSA见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术后1个月左下肢肌力恢复到Ⅱ度.

  • 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苏亦兵;金铂;郑鹏

    目的 探讨颈髓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和病理类型,对36例肿瘤(髓内12例,髓外24例)选择不同的手术人路和方法.结果 髓内肿瘤12例中10例获得全切,7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或稳定.髓外肿瘤24例中22例获得全切,23例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或稳定.结论 颈髓肿瘤应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能有效的保护脊髓组织及神经,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加重,提高手术全切率,改善预后.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发展方向和病理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

    作者:卢小健;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凌锋

    目的 对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出血因素,避免漏诊,指导治疗.方法 对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例瘘口均位于枕大孔区~颈2节段,由椎动脉脊膜支供血,通过髓周静脉引流.所有5例引流静脉均向颅内引流,有不同程度扩张,3例伴有静脉瘤样改变.手术后复查瘘口均消失,4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 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向颅内引流并伴有引流静脉扩张易出血,颅内压增高可能是诱发出血的因素.血管造影应全面,避免小部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造影假阴性.手术夹闭瘘口并切断近端引流静脉是可靠的治疗方法.

  • 电针对高血压性脑梗死大鼠皮层、延髓与颈髓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谭峰;陈杰;梁艳桂;李雁萍;王学文;蒙迪;程南方;徐丽红

    目的 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不同时间点大脑皮层、延髓、颈髓区中枢神经髓鞘相关生长抑制因子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的保护机制. 方法 应用随机化原则,对SD雄性大鼠采用双肾双夹术复制成RHRSP模型及采取线栓法制作成MCAO模型,共分为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每组各60只),其中高血压组为单纯RHRSP模型,假手术组仅做手术创伤不行MCAO,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分别在RHRSP模型和MCAO模型基础上不处理、选取督脉“百会”和“大椎”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d,共28 d)以及将针灸针贴于上述相同穴位处皮肤.治疗第1、7、14、28天分别分离各组相应数量大鼠右侧大脑皮层、延髓和左侧颈髓,采用RT-PCR法检测Nogo-AmRNA的表达. 结果 (1)皮层区:与高血压组比较,治疗第7、14、28天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Nogo-A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7、14、28天电针组Nogo-A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延髓区:与高血压组比较,治疗第14、28天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Nogo-A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14、28天电针组Nogo-A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髓区:与高血压组比较,治疗第28天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刺组Nogo-A rn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第28天电针组Nogo-A 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脑皮层、延髓、颈髓区Nogo-A mRNA表达增高是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电针对高血压性脑梗死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Nogo-A mRNA表达密切相关.

  • 电针对高血压脑梗死大鼠皮层、延髓及颈髓Rac-1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谭峰;陈杰;梁艳桂;李雁萍;王学文;蒙迪;程南方;徐丽红

    目的 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大脑皮层、延髓、颈髓RaeGTP酶激活蛋白-1(Rac-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远隔损害的可能机制. 方法 480只雄性SPF级SD大鼠行双肾双夹术复制RHRSP模型,再用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假针剌组,每组60只.高血压组大鼠为单纯RHRSP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在RHRSP模型基础上行MCAO手术创伤(不栓塞);模型组大鼠行MCAO术后予以缺血再灌注处理;电针组大鼠在模型组大鼠基础上选取督脉“百会”和“大椎”穴进行电针治疗,每天1次,共28 d.假针刺组将针灸针贴于大鼠“百会”和“大椎”穴处皮肤.MCAO造模后第1、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分离出右侧大脑、延髓和左侧颈髓,Western blotting检测Rac-1蛋白表达. 结果 (1)皮层区:MCAO术后第7、14、28天,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剌组大鼠Rac-1的表达较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电针组大鼠Rac-1表达较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延髓区:MCAO术后第14、28天,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大鼠Rac-1表达较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电针组大鼠Rac-1表达较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髓区:MCAO术后第28天,脑梗死组、电针组、假针刺组大鼠Rac-1表达较高血压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电针组Rac-1表达较脑梗死组、假针刺组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HRSP模型脑梗死后皮层、延髓与颈髓Rac-1表达降低是ACI远隔损害的重要原因,电针对高血压大鼠脑梗死中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上调Rac-1表达有关.

  • 颈髓髓内脊索瘤1例

    作者:肖庆;马杰;华续明;谢清

    脊索瘤多位于颅底至尾骨之间中线骨组织,非骨源性脊索瘤少有报道.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颈髓髓内脊索瘤.

    关键词: 颈髓 髓内脊索瘤
  • 瘤内出血起病的高颈位神经鞘瘤1例(附文献复习)

    作者:梁玉敏;赵明珠;朱景伟;刘卫东

    脊髓病变以卒中起病者较为少见,其中多数表现为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常见的病因为外伤,其次为脊髓血管畸形,血液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脊髓肿瘤,感染性疾病,也有学者报道为微小动脉瘤[1~8].高颈位神经鞘瘤以瘤内出血起病者更为少见,作者治疗1例,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关键词: 神经鞘瘤 颈髓 出血
  • 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秦明筠;彭彪;罗冬冬;陈颖东

    目的 探讨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全切除10例,包括8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次全切除2例,为星形细胞瘤.术后3月McCormick临床神经功能分级,8例患者比术前改善1级,4例患者保持不变.9例患者术后随访1~3年,8例全切除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积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目前高颈段脊髓髓内肿瘤的佳治疗方案.

  • 不同b值在弥散张量成像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朱志军;张碧娟;刘炳光;张方璟;杜牧;赵弘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b值对颈髓的成像影响,以分析颈髓DTI佳成像参数技术,探讨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健康体检者30例和明确诊断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对30例健康者进行DTI检查,采用回波平面成像,扩散敏感梯度磁场采用6个方向,b值选择0、200、400、600、800和1 000 s/mm2,对比观察不同b值下的图像质量.使用佳b值对健康者和颈椎病者患者进行扫描,对比两者的显像特点.结果 b值在1 000 s/mm2时质量指数差,b值为600 s/mm2,与其他b值(除400 s/m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病患者颈椎受压部位的FA值低于健康者,ADC值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对颈髓成像取b值600 s/mm2可以取得佳的图像质量,其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 颈髓血管母细胞瘤7例诊治体会

    作者:季玉陈;李妍;敖强;张红波;左焕琮;延鹏翔

    血管母细胞瘤又称血管网状细胞瘤,常见于小脑,位于脊髓的相对少见,在所有原发性髓内肿瘤中居第3位,占脊髓髓内肿瘤的2%~15%[1],可以单发,也可以为 von Hippel - Lindau (VHL)综合征的一部分,而位于颈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在所有髓内血管母细胞瘤中为常见,对颈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手术治疗仍存在一定的挑战,我科近5年共收治散发性颈髓血管母细胞瘤7例,经显微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

  • 纤支镜在重度颈椎颈髓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文强;尹庆水;邢锐

    重度颈椎颈髓疾病是骨科患者中死亡及致残率高的一类疾病,而引起上述患者死亡的大因素为呼吸道并发症,且上述患者手术前后呼吸道管理及麻醉处理方面有其特殊性。我院ICU自1997年引入纤支镜以来,共对41例重度颈椎颈髓疾病患者进行了181例次纤支镜操作,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颈椎颈髓术后并发上消化道穿孔5例

    作者:文强;吴恒义

    颈椎颈髓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者不少见,然而出现上消化道穿孔者报道不多,及时诊断及尽早手术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现将我院ICU病房自1995年来收治颈椎颈髓术后患者并发上消化道穿孔5例情况报道如下.

  •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CT、MR研究

    作者:陈永基;蓝健君;任为端

    目的研究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CT、MR检查价值.方法对70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CT、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多发生在C3-5节段,其病理改变以水肿为主,急性期MRI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MR检查能发现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细微病理改变.

220 条记录 9/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