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前节成像与生物测量分析系统的新进展

    作者:柏全豪;阎启昌;张劲松

    眼前节成像和生物测量分析系统广泛应用于眼前节疾病的诊断、白内障屈光手术的临床观察、眼前节结构生物参数的测量等.目前国内外许多仪器均能客观地对眼前节进行成像和生物测量,如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超声生物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本次我们就各种新的眼前节成像和生物测量仪器的原理、各自的特点及其在眼科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 Schi(o)tz、Perkins和Rebound 3种便携式眼压计测量兔眼压值的回归校正

    作者:李俊岭;吴建国;李筱荣

    背景 兔是建立降眼压手术和药物治疗模型的常用动物,其眼压测量的准确性在数据分析和定量评价中至关重要,目前测量兔眼压精确的方法是前房插管测压法,但为有创测量法.Schi(o)tz眼压计、Perkins眼压计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均为无创测量法,使用更为简便,但关于这三者测量兔眼压的准确性研究较少. 目的 以前房插管测压法测量值(IMV)为基准作为实际眼压值,探讨Schi(o)tz眼压计、Perkins眼压计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兔眼压值的准确性,并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对Schi(o)tz眼压计读数(STV)、Perkins眼压计读数(PTV)和Rebound眼压计读数(RTV)进行校正.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均取右眼为实验眼,利用Lenstar900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曲率(CC)、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和巩膜厚度(ST).全身麻醉下行右眼玻璃体腔和前房穿刺,玻璃体腔置管连接平衡盐溶液(BSS)以建立眼压梯度,前房插管测压法测量实际眼压,同步同梯度获得STV、PTV和RTV;以IMV为基准,将STV、PTV与RTV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获得其多元回归方程对眼压值进行校正. 结果 测得8只眼球的生理参数,CCT为(338.96±21.52)μm,CC为(51.68±1.66)D,AL为(14.63±0.19) mm,ACD为(2.22±0.04)mm,LT为(6.15±0.10)mm,ST为(339.80±47.41) μm.与IMV相比较,Schi(o)tz、Perkins和Rebound眼压计测量值的误差分别为(17.08±11.22)、(25.81±12.43)和(22.50±11.47)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4、14.39、13.59,均P<0.05).STV、PTV、RTV与IMV的95%一致性界限较大,随着实际眼压的升高,测量误差增大.IMV(实际眼压)与STV的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141.015+1.570×STV+0.122×CCT-3.480×CC (R=0.92,P=0.00);与PTV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33.323+1.914×PTV+0.133×CCT(R=0.88,P=0.00);与RTV回归方程为:实际眼压=160.395+1.866× RTV+0.201×CCT+34.554×LT-2.649×CC+0.063×ST(R=0.95,P=0.00).结论 兔眼的生理参数与人眼有诸多差异,临床上常用的3种便携式眼压计测得的兔眼压值与实际眼压差异较大,需要结合兔眼球生理参数进行回归校正,以降低误差.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定量测量

    作者:王雯秋;汪枫桦;王泓;宋正宇;吴颖;孙晓东

    背景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眼部多种视力严重损伤疾病的病理改变之一.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可实现在眼部组织的连续观察、测量和分析. 目的 采用SD-OCT对激光诱导的大鼠CNV进行量化检测,评估SD-OCT对CNV进行活体定量检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方法 摘取30只BN大鼠的左眼,采用532 nm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的方法建立CNV模型,激光功率为200 mW,光斑直径为100 μm,曝光时间为50 ms,以光凝后产生气泡或伴有轻度出血为击破Brunch膜和造模成功的标志.分别于光凝后3、7、14、21d采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法判断造模成功与否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SD-OCT对CNV形成过程进行活体实时测量,CNV膜厚度(CMT)为视网膜内界膜至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血管层之间的大距离,结合光凝后14d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对CNV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验证.BN大鼠的右眼作为对照眼.结果 FFA检查结果表明,光凝后7d开始出现视网膜的盘状荧光素渗漏,14 d渗漏区扩大.光凝后7、14、21 d,CNV的渗漏评分分别为(1.6±0.4)、(2.5±0.6)、(2.4±0.5)分,3个时间点渗漏评分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1,P<0.01);光凝后14 d、21d,CNV渗漏评分明显高于光凝后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凝后7、14、21d,SD-OCT测量的CMT分别为(76.33 ±10.09)、(102.03 ±14.21)、(98.03 ±13.76) μm,3个时间点C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5,P<0.01);光凝后14d和21d,CMT与7d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D-OCT检查结果与FFA结果相比,随着时间的延长CNV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光凝后14 d,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CNV形成,进一步证实上述改变.结论 532 nm激光能成功诱导BN大鼠形成CNV,具有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优点.SD-OCT可在CNV的形成过程中进行实时、活体、无创和动态的定量观察,为客观评价CNV及其变化提供依据,还可用于对CNV的转归和药物对CNV治疗效果的定量动态检测.

  •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后前房角测量参数变化与术后眼压的关系

    作者:刘茜;董仰曾;李海军;王应飞;黄亚琳;董良;刘长庚

    目的 评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原发性房角关闭(PAC)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后眼压失控患者房角解剖结构特点与眼压变化情况,分析与手术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在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诊断为PAC的患者58例58眼的临床资料,年龄41 ~ 68岁,平均(52.69±9.07)岁;眼压10.3 ~ 20.0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14.91±2.86) mmHg.应用UBM进行检查,并根据结果进行房角宽度参数测量,比较LPI术前和术后2周、6个月和12个月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下-虹膜空间面积(TISA)和房角隐窝(ARA)参数.分别记录LPI术前、术后1h、2h、8h、24 h、2周、6个月和12个月眼压变化情况.根据术后眼压将患者分为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组(41眼)和术后眼压>21 mmHg组(17眼).对影响LPI手术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UBM测量房角宽度参数与LPI术后眼压变化的关系. 结果 2个组患者术前眼压、房角宽度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各组眼压变化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53,P<0.01).术后12例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药物控制眼压稳定后停药,随访1年均未出现眼压升高和视野损害.术后6 ~12个月,随访发现眼压异常5例.LPI术后2周、6个月和12个月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UBM房角宽度参数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个组患者术前眼压、房角宽度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房角宽度参数ARA750[优势比(OR)=0.75,P<0.05]是术后眼压的影响因素,而年龄、术前眼压、AOD和TISA均与LPI术后眼压无关(均P>0.05). 结论 UBM测量房角宽度参数ARA750是LPI术后眼压升高的影响因素.通过UBM观察前房角结构对提高LPI成功率及安全性、防治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不同IOL计算公式对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度预测准确性的研究

    作者:林丽;陈亦棋;沈丽君

    目的 评估不同人工晶状体(IOL)计算公式预测超声乳化IOL植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前后联合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合并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屈光度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设计.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拟行前后联合术的ARC合并IMEM患者(ARC+IMEM组)共30例30眼,ARC患者(ARC组)共32例32眼,术中均植入Adapt-AO IOL.IOL度数使用IOL-Master以SRK-T公式及Haigis公式计算所得.使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术前及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计算各组不同公式计算IOL度数的术后平均屈光预测误差(ME)和平均绝对屈光预测误差(MAE);分析术后各公式屈光误差与黄斑厚度变化值的相关性. 结果 ARC+IMEM组患者术后Haigis公式ME和MAE分别为(-0.47±0.66)D、(0.63±0.44)D,SRK-T公式ME和MAE分别为(-0.60±0.59)D和(0.73±0.41) D;ARC组患者术后Haigis公式ME和MAE分别为(-0.18±0.74)D和(0.68±0.65) D;SRK-T公式ME和MAE分别为(-0.23±0.85)D和(0.75±0.69) D;各组间ME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093,P=0.026),不同公式间ME和MAE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F公式=0.393,P=0.532;MAE:F公式=0.695,P=0.406).ARC+IMEM组术后Haigis公式MAE≤0.25 D、≤0.5D及≤1.0D的患者比例与AR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RC+IMEM组患者术后SRK-T公式MAE≤0.25D的患者比例较AR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114,P=0.007).ARC+IMEM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变化值为(-97.4±115.3)μm,与Haigis公式和SRK-T公式术后ME均呈正相关(r=0.369,P=0.045;r=0.421,P=0.021). 结论 在参数未优化条件下,ARC+IMEM患者Haigis公式计算IOL度数测量ME值略小于SRK-T公式.近视漂移程度可能与黄斑厚度的变化值相关.

  •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后影响角膜上皮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晓静;史沛艳;江音;赵灿;孙吉君;王婷

    背景 角膜胶原交联术(CXL)治疗圆锥角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去上皮CXL有利于角膜基质对核黄素的吸收而增强角膜胶原的交联强度,但增加了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和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了解并有效控制去上皮CXL后圆锥角膜上皮修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圆锥角膜患者去上皮CXL术后角膜上皮修复的特征及影响上皮愈合时间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拟行去上皮CXL的圆锥角膜患者68例77眼,记录患者的年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BUT)、直径6 mm区的角膜前表面散光度(Astig),并记录患者术后每日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对愈合时间与上述各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及回归分析. 结果 77眼均行规范的去上皮CXL,手术顺利.术眼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2~12d,中位数为5(4,6)d.患者年龄16~ 36岁,中位数为22.00(18.00,25.00)岁;角膜薄处厚度中位数为436(412,470) μm;小角膜曲率(Kf)中位数为47.40(44.70,50.45)D,大角膜曲率(Ks)中位数为52.10(49.00,54.55)D,平均角膜曲率(Km)中位数为50.00(47.15,53.15)D;Astig值中位数为-3.30(-5.45,1.70)D.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与BUT、薄处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BUT:-=-0.334,P=0.003;角膜厚度:-=-0.417,P=0.000),与Km、Kf和Ks均呈正相关(Km:rs=0.449,P=0.000;Kf:r =0.300,P=0.008;Ks:r =0.432,P=O.000),与年龄和Astig均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s=0.023,P=0.845;Astig:r =-0.190,P=0.098).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因变量的独立因素.因为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采用岭回归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校正.从偏回归系数正负可知BUT、角膜厚度与角膜愈合时间均呈负相关(均P<0.05),Km、Kf与角膜愈合时间间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去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患者角膜厚度、Km、Kf、BUT是角膜上皮修复的影响因素.

  • IVAN软件测量视网膜管径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评价

    作者:李春艳;徐力;王春燕;张建兵

    背景 视网膜血管管径的监测可以反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管性并发症的病情进展,视网膜血管管径的定量测量对全身相关病变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评估和治疗过程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关于视网膜血管管径检测的方法学研究少见. 目的 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对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诊断性试验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96人192眼的以视盘为中心的数字化眼底照片,采用双盲法利用IVAN血管测量软件对眼底照片进行分析,分别得到视网膜中央动脉当量(CRAE)、视网膜中央静脉当量(CRVE)和动/静脉比值(AVR),评价患者双眼相关测量指标的对称性.分别由测量者1和测量者2对85名志愿者的85眼右眼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的再现性;由同一测量者采用盲法对受检者的视网膜血管管径进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的重复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观察者间或观察者内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评价观察者内或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IVAN血管测量软件测量结果显示,受检者不同眼别间CRAE、CRVE和AVR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09、1.090、-1.259,均P>0.05);测量者1测量的CRAE、CRVE和AVR值分别为(145.02±12.94) μm、(400.72±9.12)μm和0.36±0.03,测量者2测量值分别为(145.10±11.86) μm、(401.17±9.85) μm和0.36±0.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74、-0.913、0.116,均P>0.05);同一测量者第1次测量的CRAE、CRVE和AVR值分别为(145.02±12.94) μm、(400.72±9.12) μm和0.36±0.03,第2次测量值分别为(145.78± 13.08) μm、(400.75±9.96) μm和0.36±0.0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77、-0.048、-0.745,均P>0.05).观察者内2次测量结果重复性较好(均ICC≥0.738),2次测量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均r≥0.739);观察者间2次测量结果再现性较好(均ICC≥0.657),2次测量值均呈明显正相关(均r≥0.662).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观察者内CRAE和CRVE测量均有5个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LoA)外(CRAE:95% LoA为-18.5-17.3 μm;CRVE:95% LoA为-9.8 ~ 9.6μm).观察者间CRAE和CRVE中均有6个点位于95% LoA外(CRAE:95%LoA为-19.3-20.0 μm;CRVE:95% LoA为-10.2-9.0μm).结论 IVAN血管测量软件用于数字化彩色眼底照片中视网膜血管管径测量的重复性和再现性均较好.

  • Topcon 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量角膜Q值的比较

    作者:邱威;华焱军;徐泽全;吴强

    背景 角膜Q值测量对于角膜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术中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至关重要,既往常用的测量仪器为Topolyzer,近年来Topcon KR-1W和iTrace也逐渐用于临床,但三者间测量结果是否可以互相替代尚不清楚. 目的 评估Topcon 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量角膜Q值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诊断性试验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100人,受检者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3.00±3.15)D,分别用Topcon KR-1W、iTrace和Topolyzer进行角膜Q值测量,每位受检者右眼测得数据纳入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估不同仪器测量的角膜Q值的差异;采用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评估不同仪器间测得角膜Q值的一致性. 结果 Topcon KR-1W、iTrace和Topolyzer测得的角膜Q值分别为-0.184±0.112、-0.117±0.167和-0.269±0.117,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opcon KR-1W测得的角膜Q值比Topolyzer测得值大0.085±0.010,iTrace测得的角膜Q值比Topolyzer测得值大0.152±0.014,Topcon KR-1W测得的角膜Q值比iTrace小0.067±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opcon KR-1W与iTrace、Topcon KR-1W与Topolyzer、iTrace与Topolyzer间测得Q值差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06 ~-0.028、0.060 ~ 0.109和0.118~0.186.Topcon KR-1W与iTrace、iTrace与Topolyzer、KR-1W与Topolyzer测量值间分别有6%、6%和5%的点位于95%一致性界限(LoA)以外,95%LoA内3种仪器测定结果上下限绝对值的大值分别为0.28、0.43和0.38. 结论 Topcon KR-1W和iTrace测得的角膜Q值均大于Topolyzer测定值,3种仪器测得的角膜Q值一致性欠佳,临床应用时不可相互替代.

  • 近视眼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前后角膜体积变化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关联性

    作者:危平辉;王雁;李华;窦瑞;张佳媚;赵伟;李浏洋

    背景 单纯研究中央角膜厚度(CCT)与角膜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无法全面阐明角膜结构变化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角膜体积(Cv)是角膜形态结构的主要特征性参数之一,能更全面地反映角膜整体的厚度及组织分布情况,但目前相关研究鲜见报道.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CV变化与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行SMILE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7例67眼,均选取右眼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眼角膜3、3~5、5~7和7~ 10 mm环形区的角膜体积(Cv3、CV3-5、CV5-7、CV7-10);采用眼反应分析仪(ORA)系统测量术眼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计算手术前后CV.CH值和CRF值变化量(△);对术眼术前CV与CRF值和CH值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并对△CV与△CH和△CRF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评价. 结果 SMILE术后3个月术眼CV3、CV3-5和CV5-7值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4、20.38.16.17,均P<0.001);术前及术后3个月术眼的CH值分别为(10.06±1.11)mmHg和(8.10±1.05)mmHg(1 mmHg=0.133 kPa),CRF分别为(10.40±1.38) mmHg和(6.91±1.19) mmHg,术眼术后CH值和CRF值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1、27.41,均P<0.001).术前术眼角膜不同区域CV值与CH值和CRF值均呈正相关,其中CV3与CH值和CRF值均呈中等正相关(r=0.571、0.569,均P<0.001),术后3个月△CV3与△CH呈弱正相关(r=0.394,P<0.001),与△CRF呈中等正相关(r=0.501,P<0.001).结论 CV从中央区到周边区逐渐增加.术后CV与CH和CRF均呈正相关,CV3可能是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评估参数之一.

  • 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容积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阮建祥;封利霞;陈玲

    背景 正常人的视网膜组织形态和生理功能受年龄、性别、眼轴长度(AL)等因素的影响,但黄斑区视网膜分层容积是否受年龄、性别和AL影响的量化分析较少,了解相关信息可为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仪对正常人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容积进行测量,分析年龄、性别和AL对视网膜各层容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6年4-7月纳入在铜陵市人民医院体检且经裂隙灯显微镜和90 D前置镜检查、RM-8000A型电脑自动验光仪和非接触眼压计测定证实眼部正常的受检者92人134眼.将受检者按照不同性别分为2个组,并按照年龄不同分为7 ~14岁组、15 ~49岁组和50 ~ 80岁组.采用Spectral-OCT仪在Posterior Pole模式下对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为6 mm圆形区域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测量,并获取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容积;采用ODM-2100型A/B超声仪测量AL. 结果 男性黄斑区视网膜全层(WRL)、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内核层(INL)和外丛状层(OPL)容积分别为(8.80±0.38)、(0.92±0.09)、(1.03±0.07)和(0.79±0.07)mm3,较女性的(8.66±0.34)、(0.88±0.07)、(1.00±0.07)和(0.77±0.06)mm3明显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27、0.012、0.030).3个年龄组中15 ~ 49岁组受检者黄斑区WRL、节细胞层(GCL)、和内丛状层(IPL)黄斑区容积大,7~14岁组小,7~14岁组和50 ~ 80岁组黄斑区RNFL、外核层(ONL)、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光感受器层(PC)容积均小于15 ~ 4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受检者AL与黄斑区WRL、GCL、IPL容积均呈线性负相关(r=-0.226、-0.385、-0.373,均P<0.01). 结论 正常男性黄斑区视网膜容积较女性增厚,儿童到老年期间黄斑区视网膜容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AL与黄斑区视网膜容积呈负相关.

  • 3D-OCT对早期原发性青光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及神经纤维层结构变化的评估

    作者:严钰洁;孙心铨;陈术;施爱群;王志军

    背景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变薄被认为是能够检测到的青光眼早期的改变,3D-OCT对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的检测使得检测黄斑区节细胞的改变成为可能,为更早发现和诊断青光眼提供思路. 目的 利用3D-OCT检查系统检测早期原发性青光眼mGCC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的变化,评估早期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解剖基础. 方法 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就诊的一眼为中晚期而对侧眼为早期的原发性青光眼的10例患者采集的3D-OCT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1987年中国青光眼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患者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和眼底3D-OCT检查,分别采用3D-macular模式、3D-macular Wide模式和3D-disc模式对原发性青光眼黄斑区、后极部和视盘进行扫描,利用检查系统自带软件对黄斑6 mm×6 mm区域的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由黄斑中心凹向外各方向等距离分成100个小格区,每个格区面积为0.6 mm×0.6 mm,按照mGCC的变薄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以红色、黄色和灰色标记,以每个小格中的数字与其正常值比较得到与颜色匹配的、mGCC变薄程度发生的概率值(依次为P<1%、P<5%、P≥5%)表示.然后分析视盘旁RNFL厚度和不同部位的厚度曲线改变,并评估视盘生理凹陷的改变. 结果 10例患者患早期青光眼的眼和对侧眼视细胞层和双极细胞层厚度均未发生改变,而患中晚期青光眼的一侧眼视盘周围RNFL厚度概率图呈红色,即视盘周围RNFL层厚度明显变薄,mGCC厚度概率和黄斑区RNFL厚度概率图呈红色,即mGCC和黄斑区RNFL层厚度明显变薄;而患早期青光眼的一侧眼视野均正常,mGCC厚度概率图和黄斑区RNFL区呈黄色,即mGCC和黄斑区RNFL厚度轻微变薄;视盘周围RNFL厚度概率图呈绿色或黄色,即视盘周围RNFL厚度正常或轻微变薄.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mGCC层厚度变薄早于视盘周围RNFL的变薄,提示青光眼视神经结构的损害始于RGCs的细胞体并早于轴突的损伤或丢失.

  • Pentaca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前后前房形态和参数的评估

    作者:刘晓丽;刘丹岩;张斌;郭从容;杜颖华;段佳良

    背景 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Pentacam)在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眼前节的定量评估中比裂隙灯显微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更为准确,但目前其在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和慢性PACG对侧眼的YAG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LPI)后前房测量中的应用仍较少. 目的 评估Pentacam在早期PACG眼LPI手术前后前房形态变化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PACG患者70例70眼,包括急性PACG对侧眼(临床前期眼)和慢性PACG对侧眼各35眼,所有受检眼均行LPI.采用Pentacam测量受检眼LPI术前与术后1、7和28 d的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夹角(ACA),并比较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与慢性PACG对侧眼LPI术后前房形态参数的变化幅度. 结果 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各时间点ACD和ACV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F=6.783,P=0.004;ACV:F=19.090,P=0.000),各时间点AC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3,P=0.928),其中LPI术后各时间点ACD较术前加深,ACV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慢性PACG对侧眼各时间点ACD和ACV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D:F=21.576,P=0.000;ACV:F=47.506,P=0.000),而各时间点间A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81,P=0.629),其中LPI术后各时间点ACD较术前加深,ACV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术后28 d,ACD和ACV与术前的变化值分别为(0.064±0.022) mm和(27.840±4.963) mm3,明显高于慢性PACG对侧眼的(0.047±0.020) mm和(21.000±3.278) mm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CD:t=2.783,P=0.008;ACV:t=5.749,P=0.000). 结论 Pentacam可以用来量化评价PACG患者LPI后的眼前节形态和参数的变化,急性PACG临床前期眼术后ACD和ACV的增加值大于慢性PACG对侧眼.

  • GalileiⅡ双通道Scheimpflug眼前房分析系统测定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可重复性评价

    作者:华焱军;王勤美;黄锦海;潘超

    背景 准确评估角膜总屈光力对于白内障术中拟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力的预测和角膜膨隆的诊断至关重要. 目的 研究GalileiⅡ双通道Scheimpflug眼前房分析系统评估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的可重复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1年7-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LASIK的术后复查者36例68眼,术前受试者等效球镜度为-1.75 ~-10.00 D,平均(-4.95±2.08)D.利用GalileiⅡ双通道Scheimpflug眼前房分析系统对角膜模拟屈光力(SimK)、前表面屈光力(Ka)、后表面屈光力(Kp)、基于高斯厚透镜公式的总屈光力(KG)和基于光路追击原理的总屈光力(K.)进行测量,每眼重复测量3次.采用变异系数(CV)、标准差(SD)、Cronbach α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ICC)对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采用Bland-Altman法分析各次测量之间95%一致性区间(LoA). 结果 GalileiⅡ双通道Scheimpflug眼前房分析系统重复测量的SimK、Ka、Kp、KG和Kray参数的CV分别为0.24%、0.28%、-0.37%、0.31%和0.32%,Cronbach α系数均>0.9,ICC均>0.982.Bland-Altman分析显示各次测量结果之间的95% LoA比较窄,SimK、Ka、Kp、KG和Kray的95% LoA上下限绝对值的大差值分别为0.37、0.46、0.09、0.45和0.49 D. 结论 GalileiⅡ双通道Scheimpflug眼前房分析系统检测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各次测量间的误差在临床上是可以接受的.

  • 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和计算准确性的影响

    作者:洪莲花;李英俊

    背景 近年来干眼的患病率逐渐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是其因素之一.研究已证实泪膜稳定性的改变可引起角膜屈光力变化,而角膜屈光率的变化可影响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测量和计算,因此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前IOL预测的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干眼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IOL度数计算和预测准确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在延边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拟行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16例216眼,术前进行视力检查、眼压测定以及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根据干眼程度分为轻度干眼组(73眼)、重度干眼组(68眼)和非干眼对照组(75眼).利用IOL Master测量受检眼眼轴长度(AL)和前房深度(ACD),计算角膜曲率(K)值和IOL度数.术后2个月采用KR 8100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测定术眼实际屈光度,计算术后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测屈光度间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比较干眼组与非干眼组间受检眼在不同屈光误差范围的百分比,分析干眼相关测定参数与术前K值及术后屈光误差之间的关系.结果 轻度干眼组、重度干眼组和非干眼对照组间受检者性别和年龄、受检眼AL、ACD及MARE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但各组间BUT、SⅠt、角膜染色评分、角膜K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60、4.521、3.572,均P<0.05).轻度干眼组、重度干眼组和非干眼对照组受检眼K值分别为(43.59±1.39)、(44.66±1.53)和(43.42±1.32)D,其中重度干眼组受检眼K值明显高于非干眼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后屈光误差为+0.50~+0.75 D时干眼组受检眼的百分比明显高于非干眼对照组(28.8%与13.3%),而屈光误差在-0.50~-0.75D时干眼组受检眼的百分数明显低于非干眼对照组(17.3%与2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513,P=0.032;x2 =4.236,P=0.037).BUT与角膜K值呈显著负相关(r=-0.204,P=0.011).结论 干眼可影响白内障术前IOL度数测定的精确性,其术后的屈光度较术前预测值轻度偏向远视.

  • 正常人群晶状体厚度和前房深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王欢;宋慧;汤欣

    背景 关于正常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和眼轴长度(AL)中晶状体厚度(LT)和前房深度(ACD)等生物学参数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尚缺乏相关报道. 目的 测量正常人群LLT和ACD,探讨年龄、性别、AL等因素对LT和ACD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 3年3-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体检的10岁以上正常受检者433人866眼,包括男195人390眼,女238人476眼,使用Lenstar LS900测量仪对受检者AL、ACD、LT等眼球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计算ACD/AL、LT/AL及(ACD+LT)/AL值.将受检者按年龄分为10 ~20岁组、21 ~ 30岁组、31 ~40岁组、41 ~50岁组、51 ~60岁组和≥61岁组,按AL分为22 mm≤AL<24 mm组、24 mm≤AL<26 mm组和AL≥26 mm组,然后对影响各生物学参数的因素进行研究. 结果 正常男性AL、ACD、LT值分别为(24.41±1.37)、(2.89±0.42)、(4.05±0.52) mm,正常女性AL、ACD、LT值分别为(23.83±1.31)、(2.72±0.40)、(4.20±0.44) mm,不同性别间AL、ACD和L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 278、6.102、-4.595,均P=0.000);不同眼别的受检眼ACD、LT、ACD/AL、LT/AL、(ACD+LT)/AL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3、0.186、-0.754、0.296、-0.168,均P>0.05),22 mm≤AL<24 mm组、24 mm≤AJ<26 mm组和AL≥26 mm组间受检眼ACD值随AL的增长而增加,而LT值随AL增长而降低,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6.640、94.569,均P=0.000);其中24 mm≤AL<26 mm组和AL≥26 mm组ACD值明显高于22 mm≤AL<24 mm组,LT值明显低于22 mm≤AL<24 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个年龄组受检者中随着年龄增加ACD值逐渐变小,LT值逐渐增大,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4.531、373.225,均P=0.000).线性回归分析ACD(mm)=-0.015 ×年龄(岁)+3 434(F=-22.979,P=0.000);LT(mm)=0.024×年龄(岁)+3.122(F=44.856,P=0.000),LT/AL=0.001×年龄(岁)+0.122(F=37.982,P=0.000);(ACD+LT)/AL=0.001×年龄+0.259(F=22.451,P=0.000). 结论 与正常女性相比,正常男性LT较薄,ACD较深;正常人群AL越长,LT越薄,ACD越深;随年龄的增加,LT增厚,ACD变浅.

  • 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组织结构形态的生物测量和分析

    作者:刘新敏;李思珍;王大博;张国文;纪惠谦;秦建民

    背景 近视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疾病之一,目前对近视眼结构的研究多集中于角膜曲率(CC)、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视网膜及脉络膜改变等方面,而对于近视眼眼前节结构,如前房角形态、睫状体形态等改变的研究少见报道. 目的 测量并分析近视眼房角及相关结构形态的改变.方法 纳入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在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为正视或近视者149人,年龄18 ~40岁.受检者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分为正视组30人30眼、低度近视组46例46眼、中度近视组35例35眼和高度近视组38例38眼,平均屈光度分别为(0.02±0.18)、(-1.64±0.69)、(-4.56±0.66)和(-7.04±1.02)D;受检眼分别接受眼压、CC、AL测量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和扩瞳验光等检查,观察各组间传统测量项目,如眼压、CCT、CC、AL、ACD及UBM测量指标,如房角开放距离(AOD)、虹膜厚度(IT1、IT2、IT3)、睫状体位置[A角、B角、小梁-睫状突距离(TCPD)、虹膜-睫状体距离(ICPD)]、睫状体厚度(CBT1、CBT2、CBT3)的差异.结果 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间眼压、CC、CCT值出现轻微变化,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L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伸长,ACD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虹膜厚度(IT1、IT2、IT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房角开放程度指标(TIA与AOD500)、睫状体位置(A角、B角、TCPD、ICPD)、CBT(CBT1、CBT2、CBT3)测量值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OD500与ACD、睫状体位置(A角)、CBT(CBT1、CBT2)、AL均呈正相关,与屈光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573、0.513、0.325、0.398、0.542、-0.435,均P<0.01);TIA与ACD、睫状体位置(A角)、CBT(CBT1、CBT2)、AL均呈正相关,与屈光度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573、0.464、0.276、0.410、0.539、-0.435,均P<0.01.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近视眼ACD加深,房角开放程度增宽,CBT增加,睫状体位置后移.

  • Optovue iVue OCT测量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及其与Pentacam、Visante OCT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苏小连;吴文静;王雁

    背景 角膜厚度测量对角膜屈光手术和眼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Optovue iVue OCT是测量角膜厚度的新型频域OCT,了解其测量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及其与目前常用的Pentacam、Visante OCT的一致性,有助于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目的 评价Optovue iVue OCT测量角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分析其与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Visante OCT测量角膜厚度的一致性. 方法 选取45例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的右眼,分别用Optovue iVue OCT、Pentacam、Visante OCT对角膜薄点、中央点和距角膜中央1 mm的3:00、6:00、9:00、12:00位进行厚度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Optovue iVue OCT 3次测量的可重复性进行分析,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分析Optovue iVue OCT与Pentacam、Visante OCT的一致性;对Optovue iVue OCT所测8个象限的平均角膜厚度进行分析. 结果 Optovue iVue OCT在6个点的3次角膜厚度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6),角膜薄点、中央点、距角膜中央半径1 mm的3:00、6:00、9:00、12:00位ICC分别为99.92%、99.99%、99.96%、99.99%、99.99%和99.97%;Optovue iVue OCT、Visante OCT、Pentacam在6个点所测的角膜厚度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3、0.002、0.000).两两比较结果显示,Optovue iVue OCT所测6个点角膜厚度值比Pentacarm测量值平均低24.20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00、0.003、0.004、0.000),一致性检验差异较大.Optovue iVue OCT测量的角膜厚度与Visante OCT比较,除12:00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外,其余各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0.447、0.239、1.000、1.000),一致性较好.Pentacam所测角膜厚度值比Visante OCT测量值平均高14.01 μm,除中央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其余各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05、0.034、0.017、0.008),一致性较差.Optovue iVue OCT所测8个象限平均角膜厚度颞下象限薄者23例,占51.11%,上方和鼻上象限厚者各21例,分别占46.66%. 结论 Optovue iVue OCT测量角膜厚度重复性好,其测量值与Visante OCT一致性好,但与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一致性差异较大,互相替代使用时应慎重.Optovue iVue OCT所测各象限平均角膜厚度大多数颞下象限薄,鼻上、上方象限较厚.

  • 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的CT重建和参数测量

    作者:游勇;成洪波;樊宁;王宁利;杨洁;刘璐;刘旭阳

    背景 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与颅内压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传统的测量方法是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以评估颅内压变化,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参数来判断颅内压的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检测的优点,但目前眶内段视神经的正常参数了解较少.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重建并测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和面积,探讨正常人视神经的形态及特征. 方法 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中医院影像科行颅脑CT检查的20 ~ 70岁的正常成年人105人105眼,采用多层螺旋CT行颅脑容积扫描,将扫描图像经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眶内段视神经的曲面重建,分别测量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 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大值、小值和面积,分析随着距视神经起始部距离的延长视神经参数的变化,比较受检者不同性别和不同眼别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大值、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并分析受检者年龄与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 mm处视神经直径和面积的关系. 结果 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3、6、9、12、15 mm处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大值分别为(6.24±0.47)、(5.56±0.44)、(5.18±0.43)、(4.82±0.41)和(4.69±0.41) mm,小值分别为(5.56±0.50)、(4.97±0.41)、(4.55±0.35)、(4.26±0.39)和(4.10±0.40)mm;视神经鞘横断面的面积分别为(27.68±4.40)、(22.02±3.35)、(18.74±2.75)、(16.34±2.72)和(15.40±2.68)mm2,随着距球后视神经起始部的增大,视神经逐渐变细,各位点间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的大值、小值和面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8.329、215.906、246.924,均P=0.001).受检者不同性别间视神经直径的大值、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05,P=0.074;t=1.930,P=0.056;t=1.329,P=0.187);受检者不同眼别间视神经直径的大值、小值和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24,P=0.471;t=1.562,P=0.121;t=1.424,P=0.158);受检者年龄与视神经鞘横断面直径大值、小值和面积的偏回归系数分别是1.873、7.415、-0.853,均无线性相关(P=0.847、0.460、0.637).结论 多层螺旋CT可无创、准确地重建和测量眶内段视神经.正常人眶内段视神经鞘横断面呈椭圆形,随着与球壁距离的增加,视神经逐渐变细.

  • 超长深度扫描OCT测量人工晶状体眼调节下眼轴变化的重复性评价

    作者:胡磾;邵一磊;袁一民;陈绮;冷林;陈鼎;吕帆;沈梅晓

    背景 调节是指人眼为看清近物改变屈光力的能力,调节过程中眼轴长度(AL)的变化一直是研究难点. 目的 本研究中利用超长深度扫描OCT(UL-OCT)对人工晶状体(IOL)眼调节下AL变化的重复性进行评价,为研究眼轴变化与眼调节的关系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单焦点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例20眼,年龄56 ~ 84岁,平均(69.9±7.6)岁,用自主研发的UL-OCT经瞳孔对放松状态或调节状态下的全眼图像进行拍摄.UL-OCT光源中心波长为840 nm,轴向分辨率为7μm,扫描深度为37.71 mm(空气中),采用自主开发设计软件对所得图像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IOL厚度、玻璃体深度(VL)及AL,放松状态下和调节状态下均测量2次,计算2次测量的重复性系数(COR)百分比;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分析重复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调节放松状态下2次重复测量的AL平均值为(23.241±0.882) mm,重复测量的差值为(-0.008±0.026)mm,2次重复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调节状态下2次重复测量的AL平均值为(23.274±0.889) mm,重复测量的差值为(0.002±0.028) mm,2次重复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4).调节过程中,AL较放松状态下增加约(32±35) μm.COR数值在放松状态和调节状态分别为0.222和0.240,COR%分别为1.03%和0.96%.一致性检验显示,各参数2次重复测量95% LoA范围较窄,一致性良好. 结论 UL-OCT重复测量CCT、ACD、IOL厚度、VL及AL的可重复性良好,是观察IOL眼AL随调节变化的有用工具.

  • 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的超声生物显微镜测厚及组织学观察

    作者:金书红;白慧玲;王一鹏;李松涛;张红鸽

    背景 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先天性上睑下垂中较常见的一种,多需手术治疗.有研究表明,提上睑肌的发育异常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目的 观察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腱膜的厚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在安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56例85眼,根据提上睑肌下垂程度分为轻度上睑下垂组15眼、中度上睑下垂组25眼、重度上睑下垂组19眼和单眼患者对侧眼组26眼,同期选取同年龄段的正常人13人2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测量各组受检眼提上睑肌腱膜厚度,采用刻度尺测量提上睑肌的活动范围,对不同程度上睑下垂组手术过程中收集的提上睑肌腱膜标本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重度、中度、轻度上睑下垂组,正常对照组和单眼患者对侧眼组受检眼提上睑肌厚度值分别为(0.331±0.018)、(0.373±0.026)、(0.539±0.023)、(0.557±0.024)和(0.547±0.028) mm,5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1,P=0.043),其中重度上睑下垂组和中度上睑下垂组提上睑肌腱膜厚度值均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单眼患者对侧眼组和轻度上睑下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上睑下垂组提上睑肌腱膜厚度值明显小于中度上睑下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上睑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不同程度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提上睑肌纤维发育异常,主要表现为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玻璃样变性、肌纤维间结缔组织增生和肌内膜的中断或消失.重度上睑下垂组提上睑肌严重玻璃样变性和严重结缔组织增生的眼数分布均明显多于轻度和中度上睑下垂组,而中度上睑下垂组明显多于轻度上睑下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上睑下垂组上睑提肌中脂肪细胞数目分别为(12.35±4.62)、(17.58±7.46)和(26.19±10.81)/视野,其中重度上睑下垂组脂肪细胞数目均明显多于轻度和中度上睑下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P=0.00;t =2.71,P=0.01),且中度上睑下垂组明显多于轻度上睑下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2).结论 UBM可准确地测量提上睑肌腱膜厚度,结合刻度尺提上睑肌活动幅度的检查,有助于术前有效评估提上睑肌肌力及发育情况,为上睑下垂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单纯性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的提上睑肌纤维发育均存在异常,其改变程度与下垂程度相符.

82 条记录 3/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