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56层螺旋CT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苹;张晓玮;刘桂红;梁俊福;蔡成仕;刘英峰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在腮腺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的CT表现,包括肿瘤的分布、形态、边界、强化程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等.结果 46例患者中,良性肿瘤42例(腺淋巴瘤25例,多形性腺瘤9例,基底细胞腺瘤5例,脂肪瘤1例,淋巴管囊肿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恶性肿瘤4例(腮腺导管癌1例,涎腺腺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恶性多行性腺瘤1例).42例良性肿瘤中均未发现钙化灶,4例恶性肿瘤中有2例发现钙化灶.良恶性肿瘤的区分,CT术前诊断符合率为97.8%.结论 256层螺旋CT扫描对腮腺肿瘤定位定性较准确,有助于腮腺肿瘤术前鉴别诊断及手术方案的选择.综合成像时间、辐射剂量、成本费用等指标考察,较其他影像学手段有一定优势.

  • 不同部位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朱承峰;初建国;韩璐;宋玉芳;王亚萍;张丽芝

    目的:分析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EM)影像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EM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本组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观察不同部位PEM的形态、大小、边缘、构成成分的密度、强化程度,并将影像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PEM患者中,病变部位1例位于双侧卵巢、子宫浆膜面及直肠前壁浆膜面,1例位于双侧卵巢及子宫颈,1例位于乙状结肠周围,1例位于膀胱底,1例位于左侧腹股沟.CT检查病灶可表现为囊实混杂密度影、低密度结节、肿块影,增强轻度强化,其中2例影像诊断误诊为恶性肿瘤、3例仅做描述性诊断.结论:通过分析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能够初步区分病灶的良恶性,为PEM诊断提供一定价值.

  • 一站式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胸痛三联征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郭健;张伯生;贾福艳;祝冲;白振武;魏波

    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冠状动脉疾病、急性肺动脉栓塞统称为胸痛三联征.一站式多层螺旋CT检查指一次打药一次扫描同时显示冠状动脉、胸主动脉及肺动脉情况,还可以显示胸部其他疾病.一站式多层螺旋CT检查对迅速查找发现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层螺旋CT对于胸痛三联征的筛查迅速发展、普及,对于临床及时诊断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 胸腹部CT联合增强扫描方式分析

    作者:赵海波

    目的 回顾性探讨胸腹部肿瘤CT联合增强扫描时间的选择及扫描方式的优化,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间行胸腹部CT增强检查的患者120例,分为A、B、C三组:A组,扫描期相为肝脏动脉期、肺部、肝脏静脉期,扫描方向为头足向;B组,扫描期相为肝脏动脉期、肺部+肝脏静脉期,扫描方向为头足向;C组,扫描期相为肝脏动脉期+肺部、肝脏静脉期,扫描方向为足头向.三组患者图像以双盲法评价分级.结果 C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和B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部肿瘤患者进行胸腹部CT联合增强扫描时,在常规扫描参数相同的前提下,肝脏动脉期+肺部、肝脏静脉期,足头向的扫描方向为佳扫描方式,以利于肿瘤的诊断及临床分期.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分析

    作者:陈小军;蔡玖明;唐怀金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胰腺癌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26例胰腺癌患者先行CT平扫,再用高压注射器以3 ml/s的速率团注造影剂(非离子型)100 ml分别行胰腺期(注入后30秒)与门脉期(注入后65秒)增强扫描,测定并计算2期中正常胰腺与肿瘤的平均CT值及正常胰腺与肿瘤在2期平均CT值的差值。结果:26例中肿块位于胰头颈部17例,钩突部5例,体部2例,尾部2例。直径小于2 cm肿块4例。正常胰腺与肿瘤间的强化CT差值在胰腺期显著大于门脉期( P<0.01),肿瘤在增强胰腺期显示更清晰,为相对低密度,胰周动脉和胰周静脉分别在胰腺期、门脉期显示满意。结论: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及意义。

  • 基于CT血管成像在体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的方法及意义

    作者:陈春林;段慧;刘萍;欧阳振波;徐玉静;毛东瑞;郭传家;陆琳;王建平;任道坤;谭欢庆

    目的 探讨利用CT血管成像原始数据集构建在体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的方法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源CTA技术获取1例子宫肌瘤患者的CT-Dicom 3.0原始二维断层图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分别构建其骨盆、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并配准融合. 结果 构建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可以清楚地显示盆腔动脉血管网的各级分支,尤其是子宫肌瘤的供血血管及其血管网.该模型不仅可见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三维立体观察,而且可利用Mimics软件进一步精确地测量出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动脉分叉角度及直径等. 结论 基于CTA数据集,应用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可构建出理想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为临床真正实现子宫肌瘤患者的个性化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 不同呼吸状态3DCT与4DCT终末时相间相关解剖结构位置及体积比对研究

    作者:戚焕鹏;李建彬;邵倩;徐敏;范廷勇;马志芳

    目的:比较自主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辅助三维CT (three dimensional CT,3DCT)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与四维CT(four dimensional CT,4DCT)终末时相间膈顶、肺脏和心脏位置和(或)体积差异.方法:选取2011-08-03-2011-12-12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放疗的1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CTEIH)和呼气末(CTEEH)3 DCT扫描.将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定义为吸气末时相(CT0),50%00时相定义为呼气末时相(CT50),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上勾画双肺、心脏及双膈肌顶.结果:CTEIH和CTEEH间(Z=-1.21,P=0.228)与CT0和CT50间(Z==1.62,P=0.106)左右膈肌顶头脚方向位移的平均差值均≤1.5 mm,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IH和CT0间、CTEEH和CT50间左右肺及心脏中心点位置的差异,在头脚方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7~-1.93,P=0.001~0.047),在径向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26,P=0.128~0.798;CTEEH和CTEEH左右肺体积均大于CT0和CT50左右肺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2.25,P=0.000~0.041),而心脏体积CT0和CT50(t=2.10,P=0.054)均大于CTEIH和CTEEH(t=1.85,P=0.08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保护肺和心脏的角度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基于ABC辅助平静吸气末门控放疗优于基于4DCT吸气末门控放疗.

  • 不同呼吸状态3DCT与4DCT终末时相间相关解剖结构位置及体积比对研究

    作者:戚焕鹏;李建彬;邵倩;徐敏;范廷勇;马志芳

    目的:比较自主呼吸控制(active breathing control,ABC)辅助三维CT (three dimensional CT,3DCT)平静吸气末和呼气末与四维CT(four dimensional CT,4DCT)终末时相间膈顶、肺脏和心脏位置和(或)体积差异.方法:选取2011-08-03-2011-12-12在山东省肿瘤医院行放疗的1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依次完成胸部4DCT扫描及ABC辅助平静吸气末(CTEIH)和呼气末(CTEEH)3 DCT扫描.将每个呼吸周期的4DCT图像平均分为10个呼吸时相,0时相定义为吸气末时相(CT0),50%00时相定义为呼气末时相(CT50),分别在CT0、CT50、CTEIH和CTEEH上勾画双肺、心脏及双膈肌顶.结果:CTEIH和CTEEH间(Z=-1.21,P=0.228)与CT0和CT50间(Z==1.62,P=0.106)左右膈肌顶头脚方向位移的平均差值均≤1.5 mm,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EIH和CT0间、CTEEH和CT50间左右肺及心脏中心点位置的差异,在头脚方向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7~-1.93,P=0.001~0.047),在径向方向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8~-0.26,P=0.128~0.798;CTEEH和CTEEH左右肺体积均大于CT0和CT50左右肺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2.25,P=0.000~0.041),而心脏体积CT0和CT50(t=2.10,P=0.054)均大于CTEIH和CTEEH(t=1.85,P=0.08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保护肺和心脏的角度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基于ABC辅助平静吸气末门控放疗优于基于4DCT吸气末门控放疗.

  • 不同CT测量方法在评价胃癌围手术期化疗效果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周达学

    目的 比较不同CT测量方法在评价胃癌围手术期化疗疗效中的作用,从而找出有说服力的评价方法及其标准.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胃癌患者42例,以门静脉期重建图像分别测量肿瘤的厚度、大截面积和体积,分析化疗前后各项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化疗前后肿瘤厚度、肿瘤大截面积及肿瘤体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CT肿瘤体积减少率与预后的相关性强(r=0.694).结论 采用CT测量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来预测患者的预后,指导进一步的临床治疗.

  • 同步放化疗中胰腺癌靶区位置及体积变化研究

    作者:孙锦贵;李建彬;卫华;王筱芳;杨文超;王金之;王越;刘同海

    目的 基于3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探讨放疗中胰腺癌靶区空间位置及体积变化,以及疗程中重新制定放疗计划对OAR受量的影响.方法 31例胰腺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15~18次行3DCT模拟定位增强扫描,分别在2次扫描图像上勾画胰腺癌GTV,并在TPS中自动配准后获取各自GTV坐标与体积.根据初始靶区(CT-1)、15~18次后靶区(CT-2)分别制定放疗计划计划-1、计划-2,将计划-1复制到CT-2的计划定义为计划-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疗程中GTV中心点左右、前后、上下方向位移分别为(0.4±0.1)、(0.4±0.1)、(0.7±0.2)cm(P=0.048).重新定位前、后GTV退缩(27.1±17.1)%(P=0.000),GTV相互DI分别为0.6±0.2、0.8±0.2(P=0.000).MI为0.5±0.1.GTV三维位移矢量与DI、MI均呈负相关(P=0.000、0.000、0.000).计划-2肝脏和右肾Dmean较计划-3分别下降21.9%和14.4%(P=0.025、0.040).结论 胰腺癌常规剂量分割放疗并同步化疗疗程中GTV位置和体积变化明显,疗程中重新制定计划可使肝脏及右肾受量明显降低,因此疗程中适时复位进行靶区修正并重新计划是必要的.

  • 疗前FDG PET-CT代谢参数与食管癌放疗预后关系初步研究

    作者:谢彦婷;郑容;吴宁;张雯杰;梁颖;刘瑛;李小萌;梁萌;肖泽芬

    目的 探讨基于FDG PET-CT显像所采集的影像获取食管癌原发灶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及PTL对判断食管癌放疗或放疗联合治疗患者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2006-2012年在本院行PET-CT放疗定位的Ⅰ—Ⅳ期食管癌患者55例入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TNM分期、SUVmax、MTV、TLG、PTL、治疗手段与预后的关系.利用ROC寻找SUVmax、MTV、TLG及PTL佳界值,将其分为高、低值组.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并Logrank法检验.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OS时间为19.1个月(95% CI为8.1-30.1),1、2、3、4年OS率分别为59%、45%、35%、26%.SUVmax、MTV、TLG、PT低值组(SUVmax< 11.4、MTV<8.27 cm3、TLG<35.21、PTL<5.8 cm)有更好的预后(P=0.002、0.021、0.044、0.000).结论 疗前SUVmax、MTV、TLG、PTL对判断食管癌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放疗前可根据这些参数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来改善预后.

  • 基于4D-CT扫描放疗中食管癌靶区空间位置及重合度的变化

    作者:王金之;李建彬;王玮;张英杰;丁昀;刘同海;尚东平

    目的 基于四维CT(4D-CT)模拟定位扫描,探讨放疗疗程中不同时段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及重合度的变化.方法 3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及放疗10次、20次时行4D-CT模拟定位扫描,分别在每次扫描各时相图像上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构建内靶区(ITV)及计划靶区(PTV).结果 放疗疗程中ITV及PTV体积均呈递减趋势,两靶区中心点位置变化均不明显.初始各靶区对疗程中各靶区包含度ITV分别为0.85、0.77(Z=-3.10,P<0.05),PTV为0.86、0.82(Z=-2.49,P<0.05).疗程中不同时段各靶区匹配指数ITV分别为0.77、0.70(Z=-3.16,P<0.05),PTV为0.82、0.76(Z=-2.49,P<O.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其初始靶区对疗程中靶区包含度变化均呈正相关(rITV=0.71、rPTV=0.77,P<0.05),疗程中ITV及PTV各自体积比值变化与各自匹配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ITV=0.47、rPTV=0.59,P<0.05).ITV及PTV三维运动矢量与各自匹配指数呈负相关(rITV=-0.52、rPTV=-0.36,P<0.05).放疗疗程中若以初始PTV制定放疗计划,则放疗10次、20次时分别有8.80%和6.37%的靶区漏照(Z=-0.55,P>0.05),11.45%和18.49%的正常组织受照射(Z=-2.49,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常规剂量分割放疗时,内靶区及计划靶区空间位置变化均<0.6 cm;放疗疗程中靶区退缩致使靶区包含度及匹配指数不同程度下降,导致不同程度脱靶及正常组织受照射.

  • 70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在兔脑CT灌注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闻芳;胡春洪;胡粟;戴启春

    目的 评价70 kV管电压低剂量扫描在兔脑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0只,每只兔分别使用70、80 kV管电压行兔脑CT灌注检查,两次检查间隔时间为24 h.比较两组方案有效剂量(E)、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结果 70与80 kV组兔脑CT灌注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1和2.93 mSv,70 kV组较80 kV组减少约34.8%.两组扫描所测量脑灌注参数CBF、CBV、MT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测量的SNR分别为(23.15±5.98)和(21.23±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70 kV管电压行兔脑CT灌注成像可降低有效剂量,而对灌注参数结果及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

  • 探讨胸部正侧位定位像在CT CARE Dose4D技术中降低成人患者辐射剂量的临床价值

    作者:袁子龙;郑丽丽;杜东屏;张照喜;陈长春;周俊芬;彭伟;刘玉林

    目的 探讨胸部正侧位定位像在CT CARE Dose 4D技术中进一步降低成人患者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选取胸部CT平扫病例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试验组使用胸部正侧位定位像定位,对照组使用正位定位像定位,两组均使用CARE Dose 4D技术扫描;记录两组病例的CTDIvol、DLP及图像噪声,同时由2位医师按双盲法对两组病例图像质量行5分制评分;比较两组病例的CTDIvol、DLP、图像噪声的差异,对两位医师主观评分进行x2检验,并用Kappa检验,检验两位医生主观评价结果上的一致性.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的平均CTDIvol和DLP分别为(5.11±0.87)、(6.56±1.74) mGy和(159.58 ±30.65)、(211.5±65.89) mGy·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5.88,P<0.05);胸锁关节、气管分叉、左心室水平图像平均噪声值:试验组为12.6±1.8、10.9±1.4、11.1 ±1.8,对照组为11.5±1.7、10.5±1.6、10.9±1.9,其中在胸锁关节水平两组图噪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P<0.05),气管分叉、左心室水平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均达到临床诊断要求,2名医师的评估结果一致(x2=1.37,P>0.05).结论 成人胸部CT扫描在CARE Dose 4D技术下,通过使用正侧位定位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对临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螺旋CT机的CT值均匀性检测方法的探讨

    作者:章伟敏;王志康;丁文洪

    目的探讨影响CT值均匀性检测标准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意见.方法通过改变模体条件和CT扫描条件,获得2台不同类型CT机的均匀性,观察影响均匀性检测标准的因素.结果用头部条件扫描,模体未包铝环时,普通CT机的均匀性优于有软件校正功能的多层螺旋CT机;包铝环后,恰好相反用体部条件扫描时,2种类型的CT机相差不大.结论在CT值均匀性检测时,若采用头部条件进行扫描时应考虑颅骨的影响,在对带有预校正功能的CT机进行检测时,应在模体四周绕1圈约2 mm厚的铝环;若不加铝环直接进行CT值均匀性检测时应采用体部条件扫描.

  • 迭代算法在鼻窦多层CT中的应用

    作者:郭森林;牛延涛

    目的 探讨鼻窦多层CT(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iDose算法)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53例鼻窦图像,计算其平均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值为基准选择合适的离体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改变扫描参数(kV及有效mAs),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和迭代算法(iDose等级1~7)重建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可以符合诊断需求的参数组合.结果 冠状位图像的CNR高于水平位图像(t=-6.86,P<0.05).120 kV、100 mAs/层、iDose5算法与常规扫描参数FBP算法所得图像CNR相当;100 kV、60 mAs/层、iDose4算法所得图像可满足对炎症的诊断,100 kV、80 mAs/层、iDose4算法所得图像可同时满足对炎症和外伤骨折的诊断,有效剂量可分别降低82%和75%.结论 使用iDose算法对鼻窦炎症及骨折的诊断,可以在保证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有效剂量.

  • 低管电流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对腰椎定量CT准确度的应用价值

    作者:蒋耀军;吴艳;张永高;董军强;刘杰;侯平;高剑波

    目的 通过模型研究,探讨低mA联合多模型迭代重建对腰椎骨密度(BMD)准确度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GE Revolution原型机,在5种不同的剂量水平(管电压120 kV,管电流40、60、80、100和120 mA),对欧洲腰椎体模(ESP)进行扫描,并分别进行多模型数据迭代重建(ASiR-V)(权重0、20%、40%、60%、80%和100%).分别在L1、L2和L3正中间置感兴趣区(ROI),测量其CT值、噪声,并计算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在不同剂量水平和不同迭代权重比例条件下的骨密度值.结果 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与管电流呈正相关关系(r=1).在不同辐射剂量、同一迭代权重下,ESP(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同辐射剂量、不同的迭代权重条件下,ESP(L1,L2和L3)的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BMD准确度误差均在6%以内.结论 ESP腰椎BMD进行重复性测量,120 kV、40 mA低剂量条件下,不影响BMD准确度,实现腰椎定量CT(QCT)的准确测量,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同时,可以适当增加ASiR-V权重比例,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

  • 低剂量与常规剂量16排螺旋CT扫描泌尿系结石的对比研究

    作者:汪素涵;刘昌盛;查云飞

    目的 探讨根据体重指数(BMI)大小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CT检查泌尿系结石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本院100例临床拟诊泌尿系结石的患者,其中50例进行螺旋CT常规剂量(120 kV、240 mA)扫描,另外50例根据体重指数大小分别采用120、80和50 mA行低剂量扫描,其他扫描条件与常规剂量组相同.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2种方法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分别为(726.58±45.67)和(251.12±73.87)mGy·cm,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18.95和6.65 mGy,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8,P<0.01).低剂量扫描检查结石的敏感性为97.1%、准确性为94.0%、阳性预测值为94.3%,与常规剂量扫描组(97.3%、96.0%、97.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患者的体重指数采用不同的低剂量检查泌尿系结石是可行的,获得的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 器官剂量调制技术在女性胸部CT成像中对乳腺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明月;董军强;高剑波;刘杰;侯平

    目的 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rgan dose modulation,ODM)技术在女性胸部CT扫描中对乳腺区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临床需要行胸部CT检查的女性患者112例,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平扫;试验组56例,平扫采用ODM技术.分析两组患者乳腺区域前、左、后、右4个方向的管电流分布情况,评价ODM对乳腺区域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患者前、后方向上管电流均为(128 ±43)mA,而试验组患者前方向上管电流较后方向管电流低(t=-18.701,P<0.01).试验组4个方向管电流均较对照组降低(t=11.71~20.22,P<0.01).试验组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均较对照组降低(t=3.58、3.55,P<0.05).两组患者间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女性胸部CT扫描时应用ODM技术,可以在不改变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乳腺区辐射剂量,保护敏感器官.

  • 低浓度等渗对比剂联合低管电压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潘宇宁;李爱静;陈晓敏;任大卫;王健;陈兆乾;黄求理

    目的 探讨100 kV管电压、270 mgl/ml等渗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人群中进行冠状动脉成像(CCTA)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将48例接受CCTA检查、体质量指数(BMI)> 30 kg/m2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370 mgI/ml对比剂,以常规120 kV扫描,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重建图像;试验组使用270 mgI/ml对比剂,以100kV扫描,采用第三代适应性迭代降噪算法(AIDR-3D)重建图像.两名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比较观察者评分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剂量(E)、平均CT值、图像噪声(N)、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图像优良指数(FOM)和图像质量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总碘量、碘注入率和对比剂相关不适感.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8,P<0.05).两组图像平均CT值、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FOM明显高于对照组(k=-9.250、-8.604、-9.158、-5.341,P<0.05).试验组E为(1.61 ±0.41)mSv,较对照组(3.64±1.09) mSv明显降低(t=8.373,P<0.01).试验组总碘量以及碘注入率均低于对照组(t=7.628、8.480,P<0.01).试验组注射对比剂热感和疼痛感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18.70、6.25,P<0.05).结论 在肥胖人群中,使用等渗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冠状动脉检查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度减低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DPD-15007510.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