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临床药物治疗

    作者:黄火强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老年性疾病,全世界老年人中发病率已经超过25%,尤以亚洲和拉丁美洲发病率高.骨质疏松症一方面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诸如骨折等的危害,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骨吸收抑制剂对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术后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仝铁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骨吸收抑制剂对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术后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收治的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术后服用碳酸钙D3片,观察组术后给予阿仑膦酸钠服用,连续用药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术椎椎体高度、疼痛程度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分别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和疼痛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骨吸收抑制剂(阿仑膦酸钠)能够提高老年压缩性腰椎骨折术后骨密度,减轻术后疼痛,利于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效果显著.

  • 骨重塑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骨质疏松症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魏巍;赖茜茜;陈锦平;张骏;邵海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于破骨细胞与骨吸收,成骨细胞与骨形成以及其之间信号网络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并由此研发了多种靶向药物.骨吸收抑制剂包括:RANKL抗体Denosumab、c-src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aracatinib、整合素αvβ3抑制剂L-000845704、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Odanacatib等;骨形成促进剂包括:硬骨素抗体AMG-785、Dickkopf-1抗体BHQ-880、钙敏感受体拮抗剂Calcilytics等.本文对上述靶向药物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综述.

  • 骨吸收抑制剂对卵巢切除骨折大鼠脂类代谢及骨钙素的影响

    作者:崔云鹏;曹永平;文立成;杨昕;刘恒;孟志超;王瑞;吴浩;王京

    目的 研究骨吸收抑制剂对卵巢切除大鼠脂类代谢及骨钙素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共1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8只.3月龄时选取其中4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OVX组、OVX+ EE2组、OVX+ Rlx组、OVX+ Aln组),另一组行假手术(Sham组).OVX组及Sham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余下3组分别注射阿仑膦酸钠(Aln)、雷洛昔芬(Rlx)、雌激素(EE2),每周注射5次.分别在卵巢切除术后4周、10周及20周测定大鼠血脂、骨钙素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OVX组与Sham组相比体重增加,总胆固醇升高,甘油三脂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雌激素及雷洛昔芬可有效调节卵巢切除导致的脂代谢紊乱,表现为体重下降及总胆固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OVX组骨钙素水平高于Sha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阿仑膦酸钠组血清骨钙素水平低.随着时间推移,Sham组及OVX组骨钙素呈现先上升再下降趋势,而OVX+EE2组、OVX+ Rlx组及OVX+ Aln组骨钙素表现为持续降低.结论 骨吸收抑制剂能够降低骨钙素水平,从而降低卵巢切除导致的高骨转换率,防止骨量丢失.此外,雌激素及雷洛昔芬在预防骨丢失的基础上还能够有效调节卵巢切除引起的脂类代谢紊乱.

  • 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

    作者:崔莹(综述);冯正平(审校)

    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 )是一种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从而导致骨痛、骨脆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目前临床常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及骨矿化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SERMs)作为一种新型骨吸收抑制剂,于骨骼系统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作用,于乳腺等组织表现为雌激素拮抗剂作用,从而不增加致癌风险。骨保护素( OPG)及抗RANKL单克隆抗体可与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 RANK)竞争结合其配体( RANKL),从而抑制破骨细胞骨重吸收作用。 C-src激酶抑制剂可阻断破骨细胞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从而不能形成完整的细胞骨架,氯离子通道阻滞剂可破坏破骨细胞骨吸收酸性微环境,αVβ3整合素抗体及其受体拮抗剂可减弱破骨细胞与骨组织粘附,组织蛋白酶K抑制剂可减少骨胶原裂解,从而均有待于成为新一代骨吸收抑制剂。新型骨形成刺激剂主要包括PTH片段制剂、钙离子敏感受体激动剂、骨硬化蛋白中和抗体、他汀类药物等。其中钙离子敏感受体激动剂于成骨细胞可通过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通路来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于破骨细胞可能通过RANKL信号通路以诱导破骨细胞凋亡。骨硬化蛋白中和抗体可抑制骨硬化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 LRP)5/6结合,从而保证Wnt信号通路在骨形成及重建中发挥作用。他汀类药物则通过增强机体内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表达以增加骨强度,减少骨折发生。本文就目前新型骨吸收抑制剂及新型骨形成刺激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李文平;吴祥根;全东琴

    随着人类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妇女生活质量的一种多发病.笔者通过查阅国内外近期文献,对临床上常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进行了综述,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锶盐、双膦酸盐、降钙素和依普黄酮等骨吸收抑制剂,氟制剂、甲状旁腺激素、同化激素等骨形成促进剂,钙剂、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等骨矿化药物.

  • 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早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张啟维;王英民;薛庆云;张华俦

    目的:为了解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后早期不良反应情况及发生率,分析骨密度、合并骨折、应用钙剂、骨吸收抑制剂与早期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对2009年~2010年12月期间行5mg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58例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用药后30 d内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并进行分析.结果:唑来膦酸用药后早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肌肉痛、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其发生率分别为48.3%,25.9%,31.0%,41.4%,24.2%.总不良反应率为60.3%.多为一过性,用药后30 d内均完全缓解.经比较发现骨密度差异、是否合并骨折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是否应用钙剂在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的发生率反面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是否应用骨吸收抑制剂药物史的患者与治疗后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的发生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5 mg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早期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症状多为一过性,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骨密度、合并骨折无关,可能与钙剂、骨吸收抑制剂有关.用药前后应及时预防治疗,早期观察无严重后遗症.

  • 英语加油站

    作者:刘昕

    本期我们一起学习一类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类药物相关的英文单词."双膦酸盐"对应的英文为:"bispho-sphonate",也可用"diphosphonate"表示.前缀"bi-"或"di-"有"two,double,both"之意,也指"containing two atoms,radicals,or groups",意思是"二、两倍的、两者的,包含两个原子、原子团等",例如:"bilat-eral"指"双边的、双方的","diiodide"指"二碘化物".

  • 英语加油站

    作者:刘昕

    本期英语加油站我们学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如何用英语表达.通过上期CE课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三类:促骨矿化剂、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英语可分别用"mineralization drugs"、"antiresorptive drugs"和"bone forming drugs"表示.

  • 双膦酸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作者:黄琪仁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结构破坏、骨强度下降和易于骨折为表现的全身性骨病.骨的强度取决于来自造血组织的破骨细胞对骨的吸收及来自成骨细胞的骨重建之间的平衡.随着绝经、年龄老化或由于某些疾病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原因,使破骨细胞吸收超过了成骨细胞的骨形成,致使骨量丢失,造成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分为3大类: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调节剂、降钙素及双膦酸盐(Bisphosphonates)等;骨形成促进剂,如甲状旁腺激素、氟化物等;作用于骨矿化的药物,如维生素D3及其衍生物、钙剂等.本文重点讨论骨吸收抑制剂--双膦酸盐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药物与手术治疗

    作者:田发明;张柳

    与普通骨折相比,骨质疏松性骨折虽然有着相同的启动和愈合模式,但是由于破骨活动活跃,骨矿化相对不足,骨减少、小梁骨退变致骨接触面减少,胶原排列紊乱,骨痂成熟迟缓,骨折愈合延迟且骨痂质量差,但患者年龄偏高,免疫力低下,术中、术后并发症多,使其治疗更加困难,针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愈发受到重视.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李正翔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发性疾病,目前临床用于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种,本文概述其作用机制、用法、副作用及临床应用.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褚娴

    以国内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介绍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及代表药物.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从作用机制上可分为两大类: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此外中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上有独特地位.该类药物的研究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龙;张柳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两型:Ⅰ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1].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由骨质疏松所致的骨痛和骨折可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两大类.

  • 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张春丽

    目前,随着我国老年人人口增多,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由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痛和骨折直接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本文总结分析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 抑制骨吸收药物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张亚;公瑞煜;石朝周

    现代社会骨质疏松患者越多越多,用于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药物种类很多.本文综述了抑制骨吸收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现状及进展,并对该类药物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 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黄琪仁

    当今与年龄和绝经有关的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位居全球常见病的第7位.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主要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二大类.目前大部分药物为骨吸收抑制剂,对骨形成促进剂的研究将是未来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点.本文主要阐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 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贾文斌;刘超;邹燕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骨密度与骨量的下降,从而导致继发性骨折.目前,随着其发病率不断增高,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健康问题和当前医学的研究热点.骨吸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破骨细胞,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成熟,减少骨吸收;骨形成促进剂主要作用于成骨细胞,激活其骨形成功能,并且有重建骨组织的效应;骨矿化物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解偶联剂种类较为单一,代表药物为雷尼酸锶.主要对以上四大类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伊班膦酸钠合成路线图解

    作者:郑美林;孟歌

    伊班膦酸钠(ibandronate sodium,1),化学名为[1-羟基-3-(甲基正戊胺基)亚丙基]二膦酸一钠盐一水合物,是瑞士罗氏公司开发的骨吸收抑制剂,1996年首次在德国和奥地利上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伴有或不伴有骨转移的恶性肿瘤引起的高钙血症~([1]).本品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骨吸收药物的代表药物,能特异性作用于骨组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

  • 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D3咀嚼片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作者:沈屹;冯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也逐渐增多,已成为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1,2].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是目前效果好的骨吸收抑制剂,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危险[3].我院应用阿仑膦酸钠联合碳酸钙D3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