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TI在鞍区肿瘤导致视功能受损中的应用现状

    作者:黎连杰;程兰;王守森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利用多个不同方向的敏感梯度对水分子的扩散方向进行量化,可以清楚显示视觉传导通路的病理生理细微变化以及白质纤维束的空间走行,从而可以更好地评估组织功能和疾病预后.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例如临床常见的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及脑膜瘤等易损伤前视路造成视功能下降.目前眼视光学、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1-2]研究提示:虽然鞍区病变术后压迫得以解除,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均较前有所恢复,但损伤的解剖结构未完全恢复,功能与结构不相匹配,而常规MRI评估视功能又不够敏感,近年来DTI在鞍区肿瘤引起视路改变的应用日趋广泛,它对术前视功能的评估,术中肿瘤切除并保护视路,以及术后评估手术效果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就DTI在鞍区肿瘤导致视功能受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DTI定量参数在胶质瘤与淋巴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晨阳;李振江;丁炳谦;何涛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胶质瘤与淋巴瘤鉴别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术后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低级别胶质瘤患者12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淋巴瘤10例.影像资料:常规MRI平扫、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获取瘤周水肿区及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胶质瘤与淋巴瘤之间定量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分析胶质瘤及淋巴瘤肿瘤实质及周围神经纤维的侵犯情况.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及瘤周水肿区DTI定量参数ADC值、FA值存在差异,尤其是瘤周水肿区;淋巴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低于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瘤周水肿区DTI定量参数FA值存在差异.结论 DTI能准确反映瘤周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可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

  • 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实验研究

    作者:何海涛;黎海涛;黎川;王怡

    目的 通过对猫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病理的对比研究,探讨DTI对急性DAI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选取22只猫,其中10只用于常规MRI及DTI扫描,以大角加速度(6.43±0.15)×105rad/s2制成急性DAI模型,连续观察DAI前及DAI后3h、6h、24h、48h、72h 6个时相点,另于上述相同6个相点,分别选取6只猫用于嗜伊红(HE)及嗜银染色、6只猫用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常规MRI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2例、脑挫裂伤2例、脑室内出血1例、同时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挫裂伤2例、同时显示硬膜下出血和脑实质内点状出血2例.DTI显示猫DAI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降低,于48h达低,72h轻度回升(但仍低于DAI前),各向异性(FA)值明显降低,72h达低.HE、嗜银染色及透射电镜显示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肿胀,轴索肿胀、断裂、轴索球形成.结论 DTI可以在活体水平无创的观察DAI后脑水肿及轴索的病理改变.

  • 磁共振技术在视觉系统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邹引;张绍丹;刘洪安;李若溪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估视觉系统的解剖结构及功能变化方面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较多的磁共振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波谱法、锰增强磁共振等.在这些磁共振成像技术中,传统磁共振主要提供视觉系统形态学的改变,弥散张量成像及锰增强磁共振主要用于观测更微观的视觉系统结构的改变,功能磁共振可以反映视觉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视觉皮层功能反应的改变,磁共振波谱法对深入研究眼部疾病的脑内代谢改变有很重要的意义.这些技术的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于视觉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随访监测以及疗效评估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临床应用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急性和慢性视神经炎患者视觉通路的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作者:Ahmet Onur Keskin;Fethi Idiman;Ozkan Alatas;Emel Ada;Egemen Idiman;Ali Osman Saatci

    目的:急性和慢性视神经炎患者视觉通路的弥散张量成像评估以及视力障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扩散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26例患者和13例健康对照组中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术.患者中17眼患有急性视神经炎,20眼患有慢性视神经炎和15例未受感染眼.所有受试者中,采用神经眼科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觉诱发电位、眶颅MRI等方法对视觉传入系统进行评估.结果:急性和慢性视神经炎患者视神经中各向异性低于对照组(P=0.28).急性和慢性视神经炎患者视神经平均扩散率高于患者未受感染眼及对照组(P<0.01).患者与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100振幅、潜伏期及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组中视交叉平均扩散率较高(P=0.011).各组间视束各向异性和平均扩散率测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2和P=0.013).在相关性分析中,急性视神经炎P100潜伏期与视神经各向异性相关(r=-0.439,P=0.021).平均扩散率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力和P100潜伏期相关(r=-0.464,-0.334,-0.389;P<0.05).各向异性与平均扩散率和视力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393,0.364;P<0.05),而慢性视神经炎的平均扩散系数与P100振幅和RNLF厚度相关(r=-0.412,-0.374;P<0.05).视力下降与平均扩散率增加和各向异性下降有关(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显示眼眶MRI看似正常的组织中的异常.研究结果表明,弥散张量成像的测量与视觉缺陷和组织损伤相关.

  • 海马硬化型颞叶癫痫患者的脑白质微结构损害与临床相关性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吴聪;郑金瓯;黄东红;陈子蓉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方法,研究伴有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HS)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患者全脑白质微结构损害的特点,并探索其与患者发病年龄、病程的关系。方法对30例伴有 HS 的 TLE 患者(其中13例为左侧 HS 和17例为右侧 HS)以及23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被试者进行全脑 DTI 扫描,通过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寻找组间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有显著性差异的脑白质区域,并将其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研究患者发病年龄及病程与 ROI 的 FA 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侧 HS 组 FA 值降低的区域主要为双侧放射冠,左侧胼胝体膝部,右侧胼胝体体、胼胝体压部、后丘脑辐射、外囊及上纵束;右侧 HS 组 FA 值降低的区域主要为双侧胼胝体、放射冠、丘脑后辐射、扣带、上纵束,右侧内囊前肢、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外囊。左侧 HS 组左侧的胼胝体膝部的 FA 值与病程呈负相关,右侧放射冠前部的 FA 值与发病年龄正相关,右侧 HS 组双侧放射冠上部的 FA 值均与病程正相关。结论 DTI 结果提示伴有 HS 的 TLE 患者存在较广泛白质的损害,且不局限于颞叶;左侧 HS 的TLE 患者的发病年龄对放射冠前部的改变存在影响,而脑白质纤维受损的程度与患者的病程没有必然关系。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丘脑结构和内源性功能活动幅度的磁共振研究

    作者:周福庆;龚洪翰;庄莹;张宁;陈琪;张悦;何来昌

    目的 采用弥散张量成像和功能磁共振(fMRI)低频振幅(ALFF)分别对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丘脑的结构与基线状态下功能活动改变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Siemens 3.0 T MRI 采集RRMS 组和健康对照组(各27例)静息态fMRI和弥散张量数据.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采用DiffusionToolkit 软件预处理后,TrackVis软件获取左、右侧丘脑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轴向弥散(AD)和横向弥散(RD)值;静息态fMRI数据处理助手(DPARSFA)基于Matlab2012a平台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并提取左、右侧丘脑经z转化后的低频振幅值.分别比较2组受试者丘脑的弥散张量和低频振幅值改变,并分析患者丘脑低频振幅改变和弥散张量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功能评估参数如临床扩展残疾量表(EDSS)、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 RRMS 组患者左右侧丘脑平均FA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t = 2.046,P=0.046;右侧t=3.061,P=0.003);患者左、右侧丘脑平均MD值、AD值和RD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左侧分别为P=0.012,P=0.011,P=0.040;右侧分别为P=0.014,P=0.034,P=0.010).RRMS 组患者左、右侧丘脑平均ALFF的z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仅左侧具有统计学意义(t=2.075,P=0.044).RRMS患者组左侧丘脑z(标准化)ALFF值分别与MD值(r=0.334,P=0.015)、AD值(r=0.228,P=0.036)、RD值(r=0.315,P=0.022)之间呈正相关;右侧丘脑z(标准化)ALFF值分别与MD值(r=0.279,P=0.043)、RD值(r=0.424,P=0.002)之间呈正相关.RRMS患者组左侧丘脑z(标准化)ALFF值与病程(r=0.480,P=0.011)之间呈正相关.患者组临床评估参数与左、右侧丘脑弥散张量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5~0.974).结论 RRMS患者丘脑存在弥散张量参数和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的增高,提示RRMS患者存在丘脑的微结构改变以及基线状态下神经自发活动的异常.弥散张量成像联合静息态fMRI低频振幅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丘脑病理生理的改变机制.

  • 急性脑梗死性皮质脊髓束受损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临床初步应用

    作者:徐青青;周俊山;孙军;毛存南;薛海林;杨眉;刘林栋;殷信道;张颖冬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评价急性脑梗死致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受损的程度,分析大脑脚CST投射区DTI参数值与神经系统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探讨DTI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 h内行3.0T MR常规及DTI检查,并后处理DTI原始图像,显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彩色编码各向异性分数图(color-coded fractional anisotropy maps,cFA maps)以及弥散张量纤维示踪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分别测量患侧及对侧正常大脑脚CST投射区的DTI参数值,包括平均FA值、ADC值及特征值(λ1、λ2及λ3值).依据DTT图患侧CST损伤程度分为A组(CST破坏组)和B组(CST未破坏组).比较患侧及对侧大脑脚CST投射区的DTI参数值的差异性;分析患侧大脑脚DTI参数值与入院NIHSS、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在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患侧大脑脚区的FA值较对侧区明显降低(t=-4.065,P<0.01);患侧大脑脚区的λ2、λ3值较对侧区增高(t=2.555,P=0.014;t=3.039,P=0.004).A组 患侧大脑脚FA值较B组明显降低(z=-2.805,P<0.01).A组患侧大脑脚FA值与入院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858,P=0.001;r=-0.752,P=0.012).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中,DTI成像能够直接显示CST投射结构的完整性,其参数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定量评估CST微细结构变化和临床神经功能改变.

  • 基于体素分析的ALS患者全脑白质与灰质MR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作者:周福庆;庄莹;龚洪翰;何玉麟;张宁;李芳君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全脑白质与灰质微观结构改变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Siemens Trio Tim 3.0T MRI 对ALS 组和正常对照组(各12例)分别进行静息态DTI和3D-T1WI扫描.DTI数据在Diffusion Toolkit 软件预处理后,基于Matlab2009a平台在统计参数图(SPM8)下对经基于体素形态学(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8)工具获取的白质和灰质信息调制后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轴向弥散(axial diffusivity,AD)和横向弥散(radial diffusivity,RD)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2组脑白质区和灰质区的FA值、ADC值、AD值和RD值改变.结果 相对于健康志愿者,ALS患者FA值降低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双侧额叶、双侧枕叶、左侧小脑、左侧脑干区等白质区;右侧额叶、右侧枕叶、左侧辅助运动区、左侧小脑及双侧基底节等灰质区(P<0.05,FDR校正,簇≥ 10个体素).ALS患者ADC值升高主要分布在双侧额叶、右侧枕叶及顶叶、左侧颞叶、右侧扣带回等白质区;右侧壳核/额叶区、右侧枕下叶、右侧壳核、左侧海马旁回等灰质区(P<0.05,FDR校正,簇≥ 10个体素).ALS患者AD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双侧额叶、右侧颞叶、双侧内囊区和右侧扣带回/胼胝体等白质区;双侧额叶、右侧枕叶、右侧岛叶及基底节等灰质区(P<0.05,FDR校正,簇≥ 10个体素).ALS患者RD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右侧额叶(放射冠)、左侧额叶(放射冠)/内囊区、双侧颞叶、双侧脑干、右侧内囊区等白质区;左侧颞下叶、双侧基底节等灰质区(P<0.05,FDR校正,簇≥ 10个体素).全脑未见显著FA值升高区域,全脑未及显著ADC值、AD值和RD值降低区域.结论 本研究再次证实ALS患者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疾病.VBA方法研究ALS 患者脑的定量DTI参数如FA值、ADC值、AD值和RD值的变化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分析患者脑白质和灰质的微观病理改变.

  •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脑膜瘤周围白质结构改变和功能的关系研究

    作者:冀焕梅;闵志刚;梁秀芬;闫斌;戴强

    目的 通过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反映的脑膜瘤周围神经纤维结构变化与功能受损的关系,评价DTI在脑膜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3例脑膜瘤患者的肌力及语言功能受损情况与基于DTI的皮质脊髓束、上纵束的结构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功能受损组与无损伤组患者相应纤维束的受压及FA值降低数.结果 2组患者的纤维束受压数有显著性差异,FA值降低数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膜瘤对周围白质纤维的压迫与其功能损伤有一定的关系,受压反映神经功能损伤的敏感性较高,脑膜瘤周围白质FA值的降低在反映神经结构破坏中的作用不大.

  • 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出血及脑梗死引起锥体束继发损伤

    作者:李捷;王大明;胡浩宇;孔江明;董芳宏

    目的 研究弥散张量成像动态观察脑出血及脑梗死引起的脑干相应锥体束继发损伤.方法 经临床及MRI证实的与皮质脊髓束相连的脑功能区的脑出血16例及脑梗塞12例,测量发病后3、15、30 d锥体束通过大脑脚、脑桥、延髓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以及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和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的状况.结果 发病后3、15、30 d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病侧的大脑脚、桥脑、延髓纤维束区FA值逐渐下降.延髓FA值的变化在各个时间点梗死组与出血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和MRS结果 显示,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都在恢复,但出血组恢复情况好于梗死组.结论 脑出血及脑梗死引起脑干相应锥体束通过区FA值的下降,可能与锥体束的髓鞘裂解和脱髓鞘改变导致华勒变性有关,DTI动态成像可用于观察病灶远隔区纤维束的华勒氏变性.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瘤周实质区的诊断价值

    作者:石磊;张辉;邵国良;俞炎平;庞伟强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单发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5例脑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和16例单发脑转移瘤,术前行DTI扫描,测定瘤周脑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实质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白质纤维示踪图,观察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与脑转移瘤瘤周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227±0.05、0.169±0.07,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TI白质纤维示踪图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病灶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论瘤周实质区FA值有助于高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的鉴别.

  • 弥散张量成像在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初探

    作者:丁庆国;胡春洪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13例高级别胶质瘤与13例转移瘤,均做了磁共振DTI,获得平均弥散系数(MD)图及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图,分别测定2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区及正常白质区MD值、FA值,分析比较2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区MD值、FA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区MD值分别为(0.976±0.171)×10-9mm2/s、(1.92±0.515)×10-9mm2/s、(1.41±0.288)×10-9mm2/s,转移瘤上述3个区MD值分别为(1.12±0.364)×10-9mm2/s、(1.72±0.646)×10-9mm2/s、(1.66±0.164)×10-9mm2/s,2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M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胶质瘤瘤周区MD值低于转移瘤(P<0.05);胶质瘤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区FA值分别为0.137±0.056、0.084±0.061、0.148±0.090,转移瘤上述3个区FA值分别为0.140±0.0778、0.0702±0.0265、0.126±0.0567,2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区FA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测定瘤周区MD值,DTI有助于高级别胶质瘤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 弥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值和相对表观系数值在评价脑胶质瘤级别中的研究

    作者:王昌新;刘影;费小瑞;牛朝诗;王志华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相对各向异性(rFA)值和相对表观系数(rADC)值在评价脑胶质瘤病理等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7 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胶质瘤患者,术前行常规MRI、DTI 检查.在FA 图上,感兴趣区分别设定在瘤体实质部(FA1)、瘤体边缘(FA2),周围水肿(FA3),以及对侧半球皮质脊髓束(FAc),测量出FA1、FA2、FA3及FAc 值;在相同层面ADC 图上同位置,测量出ADC1、ADC2 、ADC3及ADCc 值,计算出相对FA值(rFA1-3)和相对ADC 值(rADC1-3), rFA、rADC 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7例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WHO grade I~ II )14 例,高级别胶质瘤(WHO grade III~IV)13例.肿瘤实质部rFA1值与肿瘤级别无显著相关性(r=0.328,P>0.05),肿瘤边缘的rFA2值高级别胶质瘤高于低级别(t=2.453,P<0.05),水肿区高级别胶质瘤的rFA3值低于低级别(t=2.318, P<0.05);肿瘤实质部rADC1值、肿瘤边缘rADC2值与肿瘤恶性程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393、-0.404, P值均<0.05),水肿区高级别胶质瘤的rADC3值高于低级别(t=4.715, P<0.01).结论 胶质瘤边缘的rFA2值、水肿区rFA3值及胶质瘤瘤体部、边缘、水肿区的rADC值在胶质瘤的术前病理分级诊断中具有参考价值.

  • 2个CADASIL患者的弥散张量成像与20例正常人的比较

    作者:谢晟;闫锐;肖江喜;张巍;王朝霞;袁云

    目的分析2例CADASIL患者的MR特点及弥散张量指标的变化.方法收集2例通过病理和基因检查确诊为CA-DASIL的先证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常规MR扫描和弥散张量成像,将弥散张量成像的指标与20例正常志愿者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例CADASIL患者的MR主要表现为双侧额顶叶白质内多发腔梗、脱髓鞘改变和双侧颞叶前部白质脱髓鞘.1例患者双侧外囊、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均小于正常组的平均值减去2倍标准差,另1例患者左侧外囊的FA值小于对照组的平均值减去2倍标准差.结论常规MR表现和弥散张量成像指标的测量均反映了CADASIL患者中存在严重的白质病变.

  • 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在脊髓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廖波

    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9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项新成像技术,广义而言f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以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

  • 不同弥散梯度编码方向对胼胝体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分析

    作者:赵雅琴;杨军乐;贺长安;高燕军;徐敏;马鸣岳

    目的 探讨胼胝体1.5T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较合理的弥散梯度编码方向.方法 连续采集30例健康成人志愿者,男女分别为16例、14例.分别施加15、25、39个弥散梯度磁场方向,行DTI扫描,3个不同弥散梯度磁场方向扫描时间分别为108 s、168 s、252 s.观察不同弥散梯度方向DTI的图像质量,在FA图上分别测量胼胝体膝部及压部的FA值,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FA图像均可清楚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纤维束边缘显示清楚且能分辨出不同纤维束的解剖结构细节,与灰质形成鲜明对比.自15个弥散梯度磁场方向至25个、39个弥散梯度磁场方向,随着梯度磁场方向数量的增加,所得FA图示各部位白质纤维束边缘更加清楚、锐利,白质纤维束细节显示更加清晰.计算机重建的白质纤维束成像图(DTT图)也更加清晰丰富.15、25、39个弥散梯度磁场方向测量的胼胝体膝部FA值(F=0.772,P=0.465)及压部FA值(F=1.804,P=0.171)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个方向上胼胝体压部FA值均高于胼胝体膝部FA值.结论 对胼胝体纤维束的显示25个弥散梯度磁场方向扫描时间合理,既可保证扫描成功率,又可得到高质量的FA图像,实际应用意义较大.

  • DTI序列量化兔中枢神经系统的初步研究

    作者:崔传禹;王田蔚;雷杰;乌晶波;程艳华;王雨充;姚铭;耿长帅;赵瑞

    目的 探讨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在量化兔中枢经系统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12只普通级新西兰家兔,用1.5T MR机的DTI序列分别扫描兔脑部若干区域和脊髓各节段,并获取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分析数值的变化特点和规律.结果 兔脑部 ADC平均值为(0.87±0.08)×10-3mm2/s,FA平均值为0.23±0.09;颈髓 ADC平均值为(1.05±0.14)×10-3mm2/s,FA平均值为0.55±0.08;胸髓ADC平均值为(1.14±0.12)×10-3mm2/s,FA平均值为0.57±0.06;腰髓 ADC平均值为(1.20±0.12)×10-3mm2/s,FA平均值为0.61±0.06.结论 兔脑部的 FA平均值低于脊髓区(P<0.001),产生差异的原因与神经纤维的分布和脊柱的生理曲度有关;脑部的 ADC平均值略低于脊髓区(P<0.001),这与椎管的容积以及脊髓周边结构等影响因素存在关联.FA值在脑部和脊髓的差异性高于 ADC值.

  • 兔坐骨神经牵拉伤MR本征向量值与肢体功能相关性分析

    作者:陈镜聪;李新春;万齐;蓝博文;孙翀鹏;何建勋;伍筱梅;曾庆思;周嘉璇

    目的:探讨兔坐骨神经急性牵拉伤本征向量值(λ∥及λ⊥)与肢体功能的相关关系,明确λ∥及λ⊥在神经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白兔右后肢制作兔坐骨神经牵拉伤模型,左后肢为假手术侧。于术前、术后1 d、3 d、1周、2周、3周、4周、6周、8周行双侧坐骨神经DTI扫描。测量各时间点损伤侧、假手术侧坐骨神经λ∥及λ⊥,同时观察患肢功能的变化,分析损伤后3d~8周λ⊥与患肢功能评分的相关性,后取坐骨神经各段行病理检查。结果损伤侧神经牵拉近段3dλ⊥轻度上升,2周基本恢复。牵拉段及牵拉远段1dλ⊥轻度上升,3d上升至大值,1周后逐渐下降,4周基本恢复正常。1d~1周牵拉近段λ⊥显著高于假手术侧(F=7.275,P=0.000)。1 d~3周牵拉段及牵拉远段λ⊥显著高于假手术侧(F=5.851,F=3.794,P=0.001,P=0.000)。而λ∥损伤后神经各段与假手术侧无明显差异。牵拉段及牵拉远段λ⊥与患肢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938,-0.897,P<0.01)。结论神经损伤后牵拉段及牵拉远段λ⊥可反映坐骨神经牵拉伤后退变与再生的客观变化,而λ∥在评价坐骨神经损伤中无明显价值。

  • DTI在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韩晓磊;杨全新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MRI对121例单侧脑梗死患者进行DTI扫描,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走行区FA指数(rFA)值及MD指数(rMD)值变化特点,分析rFA值、rMD值与CST 损伤程度、患肢运动功能缺损及恢复程度的关系。结果:患侧CST rFA值与发病时间及CST 受损分级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s=-0.989,P<0.001;rs=-0.894, P<0.001),与发病时及治疗后3个月患肢肌力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rs=0.935, P<0.001;rs=0.901,P<0.001);CS T 受损分级与发病时及治疗后3个月患肢肌力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s=-0.851,P<0.001;rs=-0.872,P<0.001);rMD值与发病时间、CST受损分级及患肢肌力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DTI可通过观测CST 的rFA 值变化预测脑梗死后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rFA 值越小,下降出现越早,预后越差。从而为脑梗死患者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患肢运动功能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886 条记录 42/45 页 « 12...37383940414243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